龔偉
一、研究目的與內容
(一)研究目的
課程改革意見中提出:制定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以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實效性、普遍性,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具體需求。我校學生全部來自農村,身體素質較差,且體育鍛煉缺乏科學性;大多數學生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觀念落后,對孩子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和支持遠遠不夠;學校又地處遠郊,缺少正規(guī)、完善的體育設施和器材,很多體育項目缺乏實現的現實基礎。但是學校所處周邊群眾的民間運動——踢毽子運動氛圍卻非常濃厚。踢毽子這一民間運動不受時間、場地、人數的限制,形式自由,活動方式多種多樣,因此,這一活動對客觀條件幾乎沒有特別要求,可以隨時隨地自由進行。此外,毽子制作簡單、造價低廉、制作原料來源廣泛、環(huán)保。毽子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雞毛毽子、草毽子、羊毛毽子、塑料毽子等?;诰C上所述的各種情況可知,我校將踢毽子運動列入校本教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也為校本(毽子)課程的開發(f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研究內容
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校本教材《毽子》。教材主體結構除序言、前言、題詞等引入部分之外,由毽子的起源與發(fā)展、當地毽子藝人對毽子運動的認識、毽子的分類、毽子的制作、教材的內容安排、階段教學計劃、踢毽子基本動作技術要領、毽子兒歌、毽子游戲、自編毽子操共十章組成。教材以引導學生學習制作毽子、學習各種踢毽子的基本方法為載體,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校本教材《毽子》內容的選編均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為宗旨,以促進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為追求。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我校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總人數236人。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06人)。
1.研究時間。本課程的研究時間從2009年9月—2011年9月,歷時2年。
2.研究形式。采用縱向對照的形式進行,在實驗前與試驗后進行水平對比,每年測試一次,對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3.干預因素。按照踢毽子活動的規(guī)律和體育教學的特點,從兩方面對研究對象進行干預。第一、基本技能學習;第二、課程外活動,即結合毽子運動的規(guī)律開展各項活動及競賽。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的目的和任務,結合踢毽子的運動特點,采用新課程標準及相關《學生心理健康評價表》和《社會適應維度評價表》,設計并運用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社會適應調查問卷、體育興趣調查問卷等,對研究對象進行實驗前、試驗后問卷調查,對問卷進行分類、整理、分析對比并統計出相關的數據。
2.觀察法。觀察踢毽子運動對學生情緒、行為、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影響。觀察時間為研究過程的三個時期,每個觀察周期為一周時間,觀察的時段為每天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校本課。
3.測試法。對研究對象按《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及解讀》進行對踢毽子基本技術和心理、社會適應性及身體健康領域進行基礎測試、階段測試和終結測試,以收集效應指標作為研究資料。
4.數理統計法。根據統計學原理對研究測試數據、問卷資料進行統計,為毽子運動的開發(fā)利用研究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問卷的設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都是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統一的標準進行處理,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5.文獻資料法。根據踢毽子運動開發(fā)利用的需要收集踢毽子的資料、校本課程開發(fā)游戲等方面資料。查閱《新課程標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解讀》《學校體育學》《體育的心理學》等資料。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踢毽子對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踢毽子運動對學生的體能素質具有積極的影響和明顯的促進效果。由于在教學中幫助和引導學生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積極性更高,練習的機會更多。從而,使其掌握技術動作、形成動作技能的程度更高,運動遷移程度更高。
在研究不同階段,對實驗學生進行體質以及踢毽子技能測評,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對比。結果如表1、表2。
表1 :
2.踢毽子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研究證明:校本課程踢毽子對各水平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在教學中構建一個新的健康教育平臺,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滲透到體育教育中,通過設置有一定難度的目標,把目標轉化為問題運用到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去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在身體練習的同時承受一定的心理負荷,從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標。
在研究前和研究后,對全校學生進行了體育心理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比對。結果如表3:
從以上事實可知,以踢毽子為載體的校本教材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效果顯著,對提高學生體育鍛煉方法的科學性、創(chuàng)新意識、團隊精神、責任感也非常有效。
3.踢毽子對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促進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踢毽子運動的實施對發(fā)展我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踢毽子運動實施后,學生性格更加開朗,處事更加隨和,交往能力、團隊意識、合作與競爭意識、體育道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學習中學生更能關心同伴、幫助同伴、關心班集體。這些品質的發(fā)展對于構建文化和諧校園,和諧班級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調查表可以看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形成的程度。
表4:
4.踢毽子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鍛煉意識
研究結果表明:踢毽子校本教材的教學能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形成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踢毽子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同時也使學生在學校能夠主動與同伴參加課外活動,課余時間能夠主動地融入家庭、農村的體育氛圍,主動關心體育時事,了解體育新聞。學生除了進行在校所掌握的踢毽子技術外,還能夠做到主動創(chuàng)作,集體創(chuàng)編游戲,這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體育鍛煉意識有重要的意義。表5表明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鍛煉意識有明顯的提高。
表5
四、結論與建議
1.校本教材踢毽子運動的開發(fā)研究有效的促進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推動了學校工作的全面進步,師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研究證明:校本教材開發(fā)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科學有效的,可操作的。
2.踢毽子基本技能的學習是開展各項毽子活動的基礎,在踢毽子活動的過程中還可有效促進體育技能的提高。在新課標理念下,踢毽子課程及活動的構建,是促使每位學生落實每天進行陽光體育鍛煉一小時的有效途徑。
3.提高綜合素質是教學的目標,也是學校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校本教材《毽子》的開發(fā)利用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挖掘教學資源的能力,豐富了教學資源。而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興趣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給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利用注入了新的內涵,同時也推動校本課程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這三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4.校本教材《毽子》在以后的實踐過程中要不斷挖掘其功能,以保證其能得到不斷的補充和完善。
(責任編輯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