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莉
[摘要]“詞”與“物”的關系問題在早期的中西方文化中就已經開始引發(fā)人們思考,但真正帶來討論熱潮的是法國哲學家??隆8?略谒闹鳌对~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中詳細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詞”與“物”的關系變化。??碌慕庾x不僅豐富了人們對“詞”與“物”兩者關系的認識,而且也激起了人們探討兩者元初形態(tài)與關系的興趣。與此同時,兩者相互之間關系產生的原因也越來越被人所關注。
[關鍵詞]詞與物;關系;歷史理解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121 — 02
一、西方對“詞”與“物”關系的歷史理解
世界上大多數(shù)文字在被創(chuàng)造之時都追求著與事物的對應,西方文字就是這樣。西方文字被稱為拼音文字,這是目前對西方文字比較通行的稱謂。原因在于西方文字在造字上不同于中國漢字的橫平豎直,立體感不夠強但是線條感突出。其實,西方文字是在借用的基礎上形成的。據(jù)史料記載,最初創(chuàng)造字母的是腓尼基人,而希臘人借鑒腓尼基字母又創(chuàng)造了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就是當今拉丁文字的來源。
以英語體系為例。這種字母文字結構簡單,線條感強,但也表達出象形的意義,當今的英文字母中,就有很多仍舊保留此特點。比如當前非常受人追捧的女性“S”型身材中的字母“S”,就和女人的體貌特征極其相似;字母“O”在西方古文字中代表“眼睛”,它確實和人的眼睛的形狀類似;字母“F”類似旗幟的形狀,因此在今天的英語中旗幟“flag”這個單詞就是以“F”開頭的,后來“F”的象形含義又有了轉化,引申為飛揚、流動等含義,因此有了英文“fly”(飛翔)、“flow”(流動)等詞匯。除此之外,英文字母“G”的象形含義與生殖有關,形似一個懷孕的女子;而字母“H”代表柵欄、字母“I”代表手指、字母“L”代表刺棒等等。由此可見,西方人在造字之初是遵循“詞”與“物”的對應關系的,但由于生活環(huán)境、時代背景等的不同,如今的西方文字呈現(xiàn)出抽象性高于形象性的特點。這一轉變的原因,我們可以從生活環(huán)境的角度進行考察。最初創(chuàng)造字母的腓尼基人與改造字母的希臘人,他們多以海上生活為生,這種生活方式區(qū)別于中國的以農業(yè)為生,海上生活使人們的頭腦變得更加聰慧、敏銳,因此更善于推理與演算,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同時得到鍛煉與強化,表現(xiàn)在文字上便是要求簡約、易于書寫,而符號化正是其顯著特征,和橫平豎直的中國漢字比起來,西方文字,在書寫上的確簡約了許多,但象形特征卻由此減弱?!霸~”與“物”的對應關系不再像造字之初那樣明顯,絕大多數(shù)文字甚至無法與事物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
西方文字更多的是對語音的記錄,以表情達意為目標,對文字本身的研究并不被西方人所重視,比如表示“女人”含義的英語單詞為woman,單從詞形看,我們找不到與女人外形相近的地方,象形性全無,但從這個單詞的構詞法來看,它是由human(人,人類)、female(女性的)和adult(成年人)這三個單詞經過刪減重組而成的,可見在表情達意上做到了對事物的確切描述。類似的單詞,不勝枚舉,我們通常將這種構詞法叫做詞綴構詞法,是英語中最常見的構詞法之一。雖然詞綴構詞法能夠在表情達意上使得文字和事物聯(lián)系起來,但是“詞”與“物”的統(tǒng)一性已變得不再明顯。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西方文字與事物的關系從最初的外型上的形象發(fā)展到今天的抽象,“詞”與“物”的統(tǒng)一性被打破。而東方文字與事物關系的發(fā)展狀況卻與西方存在著不同。
二、東方對“詞”與“物”關系的歷史理解
東方文字,以漢字為例,在創(chuàng)造之初和西方文字一樣模擬著事物的特征,與西方文字不同的是,這種“詞”與“物”的統(tǒng)一關系并沒有隨著文字的發(fā)展和演變被徹底打破,它始終是漢字的基礎,并且這一原則對漢字的影響非常深遠。漢字完全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它不以其他的文字體系為基礎,靠自身的發(fā)展、演變而形成。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早期的圖畫摹仿自然萬物,用以記事、傳情,而古老的漢字和圖畫有相近之處?!半m然文字學界至今對文字來源的看法尚未取得統(tǒng)一的認識,然而絕大多數(shù)當代文字學者,都不否認原始圖畫是文字的主要淵源?!薄?〕也有的學者很肯定的說道:“人類最早的文字都是從記事圖畫演變而成的,這種文字都是根據(jù)客觀事物的形狀和特色創(chuàng)造而成的?!薄?〕可見文字和圖畫的確有著不解之緣。
眾所周知,漢字的發(fā)展演變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階段。最早的古文字是甲骨文,它也是漢字的最早形式。甲骨文中的很大一部分文字是以實物為基礎的,比如“鳥”字便和現(xiàn)實中的鳥有極大的相似之處,而到了大篆的“鳥”字,便和繁體字“鳥”接近了,但仍可看出圖畫上鳥的神韻;又如甲骨文的“日”字,是一個圓圈里面加個點,就像太陽的形狀,但由于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圓形刻畫起來不方便,因此才寫成了方形;同樣,“月”字在甲骨文中也和自然界中的月亮的形狀極為相似,它是一個半圓形,里面加了一畫,也是為了刻畫的方便,把它寫成了方形,只是下邊沒有封口,用以和“日”字相區(qū)分;而“山”字也一樣遵守形似的原則,“山”為“象山峰并起之形”,這是我國五代宋初時期曾為《說文解字》作注的訓詁學家徐鍇的解釋。從漢字的造字法來看,以上的文字被稱為象形字,即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漢字,是一種通過摹仿事物的外形而創(chuàng)造文字的造字法。象形字無疑遵循著“詞”與“物”統(tǒng)一的原則,那么其他幾種造字法是否也是如此呢,答案當然不是。單從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等造字法的定義就可以找出答案,比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會意”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用現(xiàn)代漢語定義的會意字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jù)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3〕用這種方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指事字是“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現(xiàn)代漢語定義指事字為:“一種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4〕由此可見,除象形字以外的幾種造字法并沒有以自然界的事物為依托,但象形字是構成漢字的基礎,“我們說象形是基本原則,是因為會意和形聲在多數(shù)情況下也都是以象形為基礎的。所謂會意字,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形聲字也可以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不過其中一個象形字不取其義,只取其聲,用為表音的成分罷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上古漢字基本上是一種象形文字。”〔5〕象形字在漢字中所占比率并不高,但卻擁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其中緣由不得不提到我們常說的“摹仿說”了。
“摹仿說”最早起源于西方,通常用于談論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此學說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他說:“藝術顯然是由于摹仿自然”。除赫拉克利特之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都認為文學與現(xiàn)實有著某種對應關系,比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摹仿是人的天性”。由于西方文學最早是敘事文學,所以“摹仿說”比較發(fā)達,而中國文學最早的文學樣式屬于抒情文學,所以“摹仿說”不夠發(fā)達,中國古代沒有明確提出過“摹仿說”,但卻有這種思想,比如,《周易·系辭》中說道:“觀物取象”; 《呂氏春秋·古樂》:“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荊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王履認為:“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等等。由此可見,我們的先人也認識到了摹仿的重要性,只是沒有像西方人一樣明確提出“摹仿”這一學說。西方的“摹仿說”更多是對文學與現(xiàn)實關系的探討,而廣義的摹仿不僅限于文學或藝術領域,早期社會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尚且稱不上文明、只是古人為了便于生存的文字就是摹仿現(xiàn)實存在物的產物。
如上所述,我們的祖先在造字之初是摹仿自然的存在物,追求著文字與自然世界的形似,故而最早的漢字由圖畫發(fā)展而來不足為奇。圖畫在摹仿自然方面的確高于文字,但在表情達意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先人為了滿足社會發(fā)展和自身進步的需要,取圖畫高摹仿性之特征,以便于刻畫、記載為原則,又以充分表情達意為目的,創(chuàng)造了歷經五千年而仍舊大放異彩的中華漢字,雖然如今的漢字很多已看不出象形的特征,漢字已由最初的表形走向表意,但對自然的摹仿始終都是漢字產生的基礎,摹仿對于漢字這一偉大文明成果意義重大。想了解漢字的起源,摹仿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無法繞過的,“詞”與“物”的統(tǒng)一關系在早期社會也就是這樣被建立起來的。
縱觀“詞”與“物”的理論淵源,我們可以得知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人們就已經開始遵守著“詞”與“物”的統(tǒng)一,這一狀況一直持續(xù)到十九世紀以前。十九世紀,很多學者、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等開始打破“詞”與“物”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并力圖顛覆兩者的關系,福柯便是其中之一。??峦ㄟ^對西方文化四種知識類型中“詞”與“物”關系的分析,得出進入十九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知識型中,“詞的秩序已不再表示真實的事物,而是表現(xiàn)人對物的表現(xiàn)”的結論。福柯通過對“詞”與“物”統(tǒng)一關系的顛覆傳達出了他的話語觀,在他看來話語不再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不再是傳播知識的手段,它已成為一種主導力量,是事物的本源。但是??略凇对~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中仍舊承認“詞”與“物”在十六世紀以前是保持著一種統(tǒng)一關系,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關系才被打破。
三、簡析早期社會“詞”與“物”統(tǒng)一關系的原因
如前所述,“詞”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語言、文字,還包括線條、色彩、音符等。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已經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東方社會,人們在造字之初都追求著與自然事物的統(tǒng)一。其實,不僅是文字,人們在發(fā)明語言、音樂、舞蹈、繪畫等時也同樣如此,毋庸置疑,人類發(fā)出的第一個可以稱得上語言的聲音絕對不會講究語法的精確、發(fā)音的優(yōu)美,可能只是一個聲音,提醒他的同伴遠離危險或者發(fā)現(xiàn)了食物,這是由人的第一本能即生存本能決定的,此時的人類或許并不比老虎等動物高級,他們生活于自然之中,自然事物的影響無處不在,聽到了蟲鳴鳥叫他們學會了說話和歌唱,看到了動物奔跑或者走路的姿勢他們學會了舞蹈,見到了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河流山川學會了繪畫,正如德謨克利特所說:“在許多重要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得鳥學會了唱歌?!薄?〕無疑,自然事物為人類提供了現(xiàn)實的摹本,所以才有了今天輝煌燦爛的藝術世界。
由此可見,早期的人類是出于摹仿的本能去創(chuàng)造“詞”,“物”是他們生活中最直接、最清晰的參照物,那么追求兩者的統(tǒng)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1〕王元鹿.普通文字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71.
〔2〕劉又辛.漢語漢字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5.
〔3〕 〔4〕黃伯榮,等.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4,55.
〔5〕王力.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98:163.
〔6〕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4.
〔責任編輯:馮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