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儔
記得有位哲人著過《實踐論》、《矛盾論》,他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其指導革命的理論建樹了得;另一位哲人雖少有宏篇巨著,但類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恰如那醒世恒言,言簡意賅,其指導改革開放的理論建樹更加精彩。
從人的認識論來講,一個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需要從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火熱實踐中去凝煉去升華;一個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也需要循環(huán)往復地到實際中去檢驗去校正。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理論工作者密切聯(lián)系群眾、聯(lián)系實際以及淡定神閑孜孜不倦地刻苦鉆研。這也就無怪乎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同志在今年4月末強調社科理論界也要“走轉改”。
然而,如今一說到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改革,仿佛整個社會最不虧缺的就是“理論”:看到點“病癥”,還來不及切脈問診,就敢開出大處方,從不管對癥與否、也不管副作用抑或后遺癥幾許,要的就是“轟動”。謂予不信,那就請耐著性子瀏覽瀏覽現(xiàn)在網絡上的、報刊上的某些高談闊論的理論文章,哪有不是以編造堆砌晦澀的、出位的理論術語為能事的?然而,不要說學習那,就是能耐著性子讀完,都算是一種本事!
一方面,人們期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能成為“管用”的科學理論體系,并且能用它作為銳利的實用武器,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可是,恰恰這些方面的理論還相當的滯后與欠缺。其實,即使把被吹得名噪一時的所謂“通俗性理論書籍”通讀幾遍下來,也讓人有或者意猶未盡、或者不得要領之感,未脫從理論走到理論、從概念繞到概念、從問題轉到問題之“俗”。結果,難點沒講清、熱點沒講透、觀點沒講明;文字“通”而不“俗”,觀點“俗”而不“通”。毛澤東說的“鈍刀子切牛肉”,現(xiàn)在領會起來,講的大概就是這種狀況。
另一方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的各色理論觀點,仿佛又都難以擺脫得開要么“全盤西化”要么“全盤退化”的魔咒。如是理論工作者,無不標榜只有自己才是“史實清楚、論據鑿鑿”,且不乏 “東方傳統(tǒng)”、“西方理念”,你有“普世價值”、我有“特殊國情”……于是乎,沒有一個不打著“大眾化理論”的旗號,占據著網絡甚至某些報刊的空間,當然,附和者多,迷惑者眾,不以為然者掎裳連袂。
上述兩個方面狀況的現(xiàn)實存在,很自然很客觀很正常。不過凡此種種存在的問題也頗多,首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決不是庸俗化、娛樂化,更不可能像 “立竿見影”那般不著調的淺嘗輒止,當理論界充斥著“書齋氣”、“浮躁氣”時,誰還會像費孝通等理論界泰斗那般“深入基層數十年”,拿出精雕細刻的理論成果去指導實踐?
其次,理論是鮮活的,同樣有“保鮮期”,過去理論正確不一定現(xiàn)在正確更不能注定以后也正確,如果總是囿居于高樓深院,為著名目繁多數目不菲的“講課費”而游走于各種“論壇”、“講座”時,自然深入基層少、聯(lián)系群眾少,除了千篇一律便是一律千篇。
再說,理論界應當而且可以“百花齊放”,但理論之花,需要深深植根于厚實的沃土之中,倘若相反,或者“見子打子”或者“盲人摸象”,熱衷于“快餐”式的“拼盤理論”,只會最終導致根爛、葉枯。說得直率點,只需看看單位用公款買來發(fā)給人手一冊、以及出版社書店蒙塵的“通俗性理論書籍”之一斑,便說明了問題的大部。
理論工作者只有在深諳民情、國情、世情基礎上,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深入探究符合民情、國情、世情的理論概括,才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增添無窮的魅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繼續(xù)給力,為中國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進一步深化改革注入無盡的活力。所以,理論工作者也應該學學新聞工作者那樣,長期堅持“走基層、轉學風、改作風”,再也不能用淺嘗輒止的“快餐理論”去蒙蔽、去愚弄、去誤導大眾了。
(作者為原貴州省政協(xié)委員、安順市政協(xié)常委)
責編/李逸浩美編/宮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