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旸
一座老城,一條古巷,常常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記憶,恩澤后世,歷久彌深。江蘇常州的青果巷就是這樣一條身世不凡的巷子。
說起常州,許多人覺得它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城。殊不知歷史上的常州,原是江南重鎮(zhèn)之一。早在公元前547年,它就以“延陵”之名建邑,此后曾用過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嘗州、武進、長春等許多名字;被稱為“常州”,也有1400年歷史了。論建城時間,常州比蘇州早33年,比無錫早345年;論行政級別,常州在明清兩朝為“府”,連無錫也要歸它管轄;論地理位置,常州居于運河漕運要沖,自隋唐時期便是各地賦糧的轉(zhuǎn)運中心,直至清代,尚被譽為“八邑名都,中吳要輔”,因此,它還有一個大氣的別名——龍城。
后來,由于運河淤塞,航道難以通行,漕糧不得不轉(zhuǎn)由海路航運,常州逐漸失去了水路交通樞紐的身份,漸漸式微。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常常不會因其經(jīng)濟地位的下降而湮沒。常州繁盛時期所聚集的人文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仍閃爍著燦爛的光芒。這光芒最耀眼處,就是青果巷。
青果巷始建于明神宗萬歷九年(1581)前,位于常州老城區(qū)中部偏南地段,東至琢初橋,西通南大街,南為護城河,是一條依河而建的古巷。清乾隆年間,臨靠運河的青果巷成了南來北往各類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們在沿岸開設(shè)各類果品店鋪,舊有“千果巷”之稱。《常州賦》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币虺V萑税l(fā)音“千”“青”不分,傳到后來就成了青果巷。
如果說古城常州的靈魂是悠久的歷史,青果巷就是這悠久歷史的載體。如果把青果巷比作一首詩,那么點綴其間的古建筑就是這首詩的魂,是它們給這深沉幽長的小巷帶來了蒼涼雋永的意境。
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館
古建猶存的青果巷可以說是明清時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館。巷北大多為舊時的書香門第,官宦富家,高墻深院,翰墨芬芳,院套院,宅連宅。其間穿插不少室內(nèi)備弄,狹窄幽深,尋步之中,猶如身陷八卦陣。巷南則多為普通民居,青磚小瓦,小橋流水,進深約20多米。臨河有碼頭、古纖道、系舟石;河上蕩著小船,岸邊飄著垂柳;臨水而居的人們推窗見波,夜夜枕河而眠;帶著泥苔的青石板路,濕滑留痕,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早年,青果巷是常州名門望族的聚居地。常州城素有“劉半城,莊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條街”之說,常州人素以能居住在青果巷為榮?!疤萍摇奔磁晏剖?,早在宋朝,翰林院檢討唐華甫就定居常州。明朝時,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極一時?!疤剖习苏币灿纱顺蔀樾∠锕沤ㄖ募沽海喊斯?、頁書、筠星、松健、禮和、四并、復(fù)始、貞和八堂,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能彪炳千秋。經(jīng)過時代變遷,目前尚存的八桂、貞和、筠星、禮和、松健五堂成了青果巷古建筑的精華。黛瓦,粉墻,老舊的石庫門和門樓,盡管已斑駁、殘破,仍可一窺當(dāng)年“鐘鳴鼎食之家”的風(fēng)貌。
翰墨芬芳的“可對堂”,曾居住過清代大畫家湯貽汾(號兩生),他雖為朝廷世職,但以詩書畫三絕名世,與同代大畫家戴熙并稱“湯戴”。其居屋在青果巷東緊臨陽湖縣城隍廟(今新坊橋小學(xué))。有磚雕門樓、前廳后堂,稱“可對堂”,其匾額為明末愛國將領(lǐng)史可法手書。古屋存有湯貽汾所撰的《忠考祠祀》石碑兩方。
盛宣懷故宅在常州有鮮魚巷和青果巷(大馬園巷)兩處。位于青果巷內(nèi)的盛宣懷故居古色古香、轎廳、花廳、客廳一應(yīng)俱全,磚雕門樓極其高敞,飛檐回廊黃石假山曲徑通幽,給今人留下了一段殘缺而古樸的美。
青果巷中段唐氏八宅“八桂堂”后的天香樓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瞿秋白的誕生地。八桂堂原為唐氏八宅之一,晚清時期瞿秋白祖父在此建造府第。建筑為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兩側(cè)有走廊貫穿前后,每進間有天井,前院固有天井植桂花樹4株,院落另植桂花樹4株,因共有8棵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后院的藏經(jīng)樓則改為“天香樓”。頭門進屋,有門房通大廳,大廳堂屋為回形沿廊,磚雕門樓,客堂有翻軒并有屏門,高大的風(fēng)火墻將前后相隔,后天井內(nèi)堆筑假山通天香樓,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群院。
在青果巷西側(cè),原為唐氏“禮和堂”遺址,存有李伯元故居——留馀堂。李伯元這位江南才子不但工詩善畫,更是我國譴責(zé)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的原創(chuàng)者。在這坐南朝北的沿河故居里,他完成了《庚子國復(fù)彈詞》《文明小史》《活地獄》等大量作品。留馀堂原有臨街門屋、轎廳、大廳以及屏門上懸掛的匾額,三至四進中有二層木結(jié)構(gòu)轉(zhuǎn)樓。故居門窗、翻軒、月梁上雕有荷花壽桃等黃楊木雕,刻工考究精細,夾弄中的古井深不及底,至今泉涌不絕。
走在青果巷,你會發(fā)現(xiàn),由于青果巷里的民居宅第都順巷而建、臨水而筑,構(gòu)成了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家家枕河”的特有景觀。這條千百年來形成的恬靜幽深的小巷與巷中古樸典雅的石橋,錯落有致、粉墻黛瓦的屋宇,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門樓……都是古城常州引以為榮的文化遺存。
遠去的市井風(fēng)情
青果巷是古城常州遺留下來唯一還能還原的江南水鄉(xiāng)街巷,高低錯落的女兒墻下,那一扇扇半掩或緊鎖的老宅木門背后,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
晨曦之中,小巷熱鬧的市井生活開始了。櫓聲、車輪聲、小販的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
太陽升起后,早市小販的叫賣聲尚未散去,各類手藝人就登場入巷了,修鞋、鞝鞋的皮匠,修鎖的銅匠……他們有的穿巷而過,有的在巷內(nèi)擺下攤頭臨時作坊,巷頭的爐火燒得旺旺的,巷中鐵錘榔頭敲得響當(dāng)當(dāng)?shù)摹?/p>
午后的青果巷,不但有聲,更能聞香。老青果巷人有“吃下午點心”的習(xí)慣。清油豆腐干、野菱、糖粥、清炒熱白果、糯米糖藕……不用花多少錢就能嘗到特色小吃。
盛夏酷暑中的青果巷,家家戶戶都要在夏夜乘風(fēng)涼。太陽西下,人們各自把家門口或空地打掃干凈,灑上水,搬出竹躺椅、竹床、椅凳??諝庵袥]有絲絲涼風(fēng),人手一柄芭蕉扇,通過乘風(fēng)涼的陣勢將一天的暑氣和忙碌慢慢淡忘。孩子們有的在巷中黑暗處抓螢火蟲,有的捉迷藏,有的學(xué)著兒歌或者纏著大人特別是爺爺舅公講古經(jīng)。老爺爺往圈身藤椅上一坐,左手拿了茶壺,右手搖著扇子,不是東說陽山就是西說海,談古論今,每天都不一樣。伴隨大人閑談和小孩兒的歌聲的,還有從巷中飄出來的“梔子花、白蘭花”的叫賣聲,人們有時買來一只夾在發(fā)間,或是將花掛在帳帷之中,盡聞其香。
隨著時代變遷,青果巷里的這些市井風(fēng)俗、童趣歡樂不可避免地逐漸遠去;但那種風(fēng)情韻致,穿越時空,永遠留在了常州人心中。
常州文化的活化石
青果巷名勝眾多,祠堂、戲樓、牌坊、錢莊、藥局、橋梁、古井、古樹名木,據(jù)說有案可查的古跡就有幾十處,被稱為常州“活的歷史民俗博物館”。
常州曾是座牌坊城,大小牌坊在百座以上,青果巷就有8座。據(jù)老人們回憶,他們幼時都是在牌坊下經(jīng)過,青果巷現(xiàn)在仍保存有唐順之會元坊殘柱和董氏宗祠前進士坊殘柱。
青果巷的祠廟大多很有紀念意義,盡管其中有些因歷史演變已不復(fù)存在。
原22中所在地是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陳果仁忠佑廟(又稱烈帝廟)。陳果仁是常州人(也有寫作陳杲仁),隋朝時曾被封為司徒,他是常州及江南地區(qū)的重要神祇,是處于人神之間、被列入國家正祀的人物。隋唐以來,江南主要城市大多有烈帝廟存在,常州青果巷的是江南祖廟。陳果仁從唐朝以來便不斷受到歷朝皇帝的封賜,唐朝皇帝認為陳果仁身有“忠、孝、文、武、信、義、謀、辨”八絕,他被認為是江南各城的保護神,常州原來有許多地名和民俗游藝如“云車”等也與陳果仁有關(guān)。
青果巷205號原是明清就有的先醫(yī)廟,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又名醫(yī)學(xué)祠,其屋舍今仍保存,門口還有明清石碑記載了常州的醫(yī)藥史,廟內(nèi)原有伏羲、神農(nóng)(炎帝)、黃帝及岐伯(傳說中的古代醫(yī)家)等名醫(yī)神像供人祭祀。
青果巷也是正宗常州話的源流地,常州城東、西、南、北四城的話并不完全一樣。要研究常州話,最好要到青果巷與當(dāng)?shù)卦∶穸喽嘟涣鳎驗榍喙锏靥幨兄行?,文化人多,故歷代相傳的常州話以這里為最純正,從青果巷走出的趙元任就曾說“常州話其實很好聽”。
“中國語言文字改革之鄉(xiāng)”
青果巷是個名流輩出的地方。這條長僅千米的小巷,走出了近百名進士和幾十位文才武略、享譽中外的知名人士。其中佼佼者,古有明朝抗倭英雄、“嘉靖三大家”之一唐荊川,清乾隆十年狀元錢維城;近有民國元老莊蘊寬,故宮博物院創(chuàng)建人之一吳瀛,近代中國工商業(yè)的開拓者盛宣懷,愛國實業(yè)家、“紡織巨子”劉國鈞,早期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dǎo)者瞿秋白,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重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張?zhí)?;?dāng)代則有國際著名語言學(xué)家、作曲家趙元任,“七君子”之一史良,語言文字學(xué)家周有光,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劉海粟以及劇作家吳祖光等。
如此眾多鵲聲海內(nèi)外的名人都出自一條小小的古巷中,這在全國也極為罕見。正如清代詞人龔自珍贊美常州的詩句:“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鼻喙锏拇_是個人文薈萃的寶地。
令人稱奇的是,這條巷子孕育了現(xiàn)代中國3位語言學(xué)大家——趙元任、瞿秋白和周有光。他們不僅是左鄰右舍,而且出生年代等距地相差7歲:分別為1892年、1899年、1906年,被稱為“一巷三杰”,青果巷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語言文字改革之鄉(xiāng)”。
青果巷16弄是趙元任故居,原為一座典型的江南回字形轉(zhuǎn)樓四合院,現(xiàn)存平屋樓屋各兩進,共20間。它與北方的四合院有點相似,不過規(guī)模較小。院中有幾棵綠樹,地面是石板鋪就。站在院子中央,四周皆是兩層的樓房,由于年久失修,顯得十分陳舊,樓上幾扇古老的木質(zhì)窗格已經(jīng)破損。房屋雖灰顏色黯、趨呈頹敗、千窗透孔;但不失當(dāng)年雄風(fēng),它那根根廊柱、片片磚瓦曾伴隨趙元任度過了無數(shù)晨讀暮誦。
趙元任,生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世居青果巷。1910年,他考取第二批清華學(xué)校庚款留美官費生;1925年,被聘為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導(dǎo)師,與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并稱為清華“四大導(dǎo)師”。趙元任學(xué)識淵博,對哲學(xué)、數(shù)學(xué)、物理、音樂無一不精,一生著作頗豐。作為結(jié)構(gòu)學(xué)派的語言大師,他長期致力于推廣國語(普通話),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xué)之父”。由劉半農(nóng)作詞、趙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曾風(fēng)靡全國,被人稱為“時代曲之祖”。
久居美國的趙元任,對青果巷故居十分懷念。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常州的房子在城里中間兒的青果巷,是從我曾祖下來三房一塊兒住的一所兒大房子……我為什么給這房子說的這么詳細吶?因為我在這個家住了這么久,過了多少年還常常兒做夢夢見在那長黑過道兒里跑,或是睡得后進第二間屋子里的床上聽外頭下雨的聲音?!?/p>
青果巷86號是八桂堂,因“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唐荊川在宅院中手植8棵桂花樹而得名。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就出生在這座花園住宅的天香樓。
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的瞿秋白,同時還是新語文、新文字運動的倡導(dǎo)者。他在20世紀初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xué)、文字學(xué)理論對中國語言和文字做過深入的研究,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字、語言的發(fā)展,方言和普通話,口語和書面語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主張,是我國文字改革的先驅(qū)和積極實踐者。
和趙元任故居不同,現(xiàn)為青果巷82號的八桂堂被修繕一新,只有天香樓還能看出些舊時容顏。院內(nèi)8棵老桂花樹猶在,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青果巷141弄的臨河一端,是“禮和堂”。早先的青果巷,“唐氏八宅”占了小半條巷子,禮和堂便是其中之一。后來清兵入關(guān),唐荊川后人因參與抗清獲罪,被官府抄沒家產(chǎn)折價出售。幾經(jīng)輾轉(zhuǎn),禮和堂便歸了周家。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誕生在“禮和堂”一座臨水的小樓上,并在這里度過他的童年時光。
對兒時的生活環(huán)境,周有光老人記憶猶新:“記得祖母教我的第一首唐詩就是‘床前明月光……祖母住的房間我們叫它是‘水閣。水閣有三間,三間都有很大的玻璃窗,玻璃窗對著河,一條當(dāng)時相當(dāng)寬廣的河……在有月亮的晚上從窗子看出去,月光特別好,應(yīng)該是‘窗前明月光,那‘明月光的確映進房子,映在床上,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就在這間房間里,我的祖母教我讀了許多唐詩,而且常常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教我的?!?/p>
后來,“太平天國把我們家打光了”,周家家道中落,母親帶著10歲的周有光和姐姐們?nèi)チ颂K州。之后,周有光“一路往外跑,從常州到蘇州到上海到外國,離故鄉(xiāng)越來越遠”,青果巷卻一直在他心中。
時至今日,眾多古跡快速消失。在常州,青果巷則成為一處發(fā)思古之幽情、尋覓祖先生活軌跡的圣地。這青果巷,不僅僅是一條小巷,更是古城常州的文脈所在,它是常州人的面孔、常州人的情懷,更是常州人的靈魂和希望。
【責(zé)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