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可久在元代散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工于煉字,精于比喻,善于對偶,其散曲創(chuàng)作趨于雅化,形成了“清”“雅”的藝術風格,對后世影響很大。本文試圖從辭格運用的角度入手,選取張可久散曲中常用的幾種辭格:比喻、重疊、對偶和引用,以探討他散曲語言的獨特性以及在形成清雅風格中的作用。
關鍵詞:張可久 散曲 辭格運用
張可久散曲語言的風格特色,前人早有評論,明朱權云:“張小山詞(散曲)如瑤天笙鶴。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羈之材,若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以九方皋之眼相之?!雹倏隙藦埧删们妍愌胖碌乃囆g風格。張曲的“清”與風格修辭相關,散曲內容廣泛,多寄情于山林泉石之間,詞句清麗;“雅”與格調品味相關,散曲格調清新,工巧自然;散曲語言講求格律,少用方言俚語,注重煉字煉句,喜用典故,極重對偶,在散曲中多化用詩詞名句,營造出一種清麗脫俗的意境。本文試圖從辭格運用的角度入手,選取張可久散曲中常用的幾種辭格:比喻、重疊、對偶和引用,以探討其獨特的語言風格。
一、張可久散曲中的比喻
(一)比喻的類型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對比喻有詳細論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畜憤以斥言?!雹趧③恼J為“比”就是比附,即用貼切的類比方法說明事物,比附事例因而就有了比喻。比喻的形式廣泛多樣,如: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等。張可久散曲大量運用比喻手法,較之其他人不僅在數(shù)量上取勝,而且精到,值得推敲,對其散曲清麗風格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下面選取兩種在張曲中較為突出的比喻類型加以分析。
1.明喻
(1)花如人面紅,山似佛頭青。([一枝花] 《湖上晚歸》)
(2)篷低小似白云龕,山好青如碧玉簪。([雙調·湘妃怨]《瑞安道中》)
例(1)是典型的明喻句,用豐富的比喻勾勒出西湖晚景,把花紅比作人面之色,把山青比作初剃的僧人頭之色,別有一種禪趣,意象妙趣橫生。例(2)把”篷“比作小庵,青山又像碧玉簪之翠。這兩句都是描寫自然風景,張可久通過奇特的想象,營造出一種超脫世俗、恬適自然的意境,表達了退居山水后的曠達情懷。仕途的不順、生活的坎坷以及漂泊的艱辛使他寄情于山水間,以尋求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安慰。
2.借喻
借喻中最典型的是小令[正宮·醉太平]《無題》:
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水晶環(huán)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滾。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作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wěn)。
這首小令雖簡短但幾乎句句用喻,把“水晶環(huán)”比喻為聰明乖巧的人,用“面糊盆”比喻一塌糊涂、十分骯臟的社會,“滾”比喻圓滑世故、同流合污,“文章”句比喻把知識作為賺錢的手段,“門庭”句比喻為了錢可以干出男盜女娼的丑事,“清廉”句比喻為了錢可以顛倒黑白、混淆賢愚,“睡餛飩”比喻昏庸糊涂人。意象的組合成為張可久情感的載體,鮮活地諷刺了財迷心竅的利己之徒。
(二)張可久散曲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張可久在散曲創(chuàng)作中善用比喻,對他形成清麗典雅的風格有以下三點作用:一是喻體選擇看似簡單卻源于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例如“水晶環(huán)”“面糊盆”等,以小見大,不落俗套。二是切合張可久情感需要。如“用面糊盆”比喻十分骯臟的社會,“滾”比喻同流合污。這些比喻句都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黑暗面的揭露和諷刺。三是張可久曲的比喻使散曲語言更加含蓄委婉,但不會生澀難懂。他用淺白的話語使人們便于理解深奧的事物,又把詩詞名句融匯到散曲中,使散曲語言清麗自然不拘俗套。
二、張可久散曲中的重疊
這里所指的重疊著重指疊字,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是這樣說的:“(同一字)緊相連接而意義也相等的,名叫疊字?!雹蹚埧删蒙⑶杏卸喾N重疊形式,重疊手法使得他的散曲更加靈動。
(一)重疊的形式
張可久在散曲中運用了多種疊字形式,有AA式、XAA式、AAX式、AABB式、ABAC式,少用疊句。根據(jù)粗略統(tǒng)計,AA式51次、XAA式14次、AABB式9次、AAX式和ABAC式大概3次。下面對張可久散曲中最典型的AA式疊字形式加以分析,試看以下兩例:
(3)遠村重重,幽花淡淡,小竹珊珊。([雙調·折桂令]《皆山樓即事》)
(4)青苔古木蕭蕭,蒼云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越調·天凈沙]《魯卿度中》)
“重重”“蕭蕭”等這些詞在重疊之后具有了形容詞或副詞的性質。單音詞本身意義比較實在,但構成AA式后,在其原有詞意上或增加了一些附加意義,或在程度上有增強、減弱的變化,或感情色彩有所變化。例(3)中的“淡淡”比“淡”的程度更深,并且重疊以后增加了喜愛的感情色彩,花更加的宜人。例(4)中的“迢迢”表現(xiàn)的是秋水綿長不絕的樣子。例(4)取象清幽,構圖疏朗,顯得工麗自然,頗有禪趣,寫出了小齋的閑逸雅致,自然的安靜閑遠,曲中有畫,凸現(xiàn)蘊藉空靈之美。
(二)張可久散曲重疊的特點及作用
張可久在散曲中通過重疊手法所修飾的意象顯得格外清朗,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張可久既有儒家的出仕思想,又滲透著佛道思想,但當他的出仕理想難以實現(xiàn)時,便把愁苦郁悶的心靈投向佛道中,希望得到精神的解脫,向往自由、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在他的散曲中,多選取清幽的意象來營造理想的精神世界。用疊字來修飾意象會使這個意象群顯得更加飄渺、靈動,就像道觀、佛殿的香霧繚繞,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朦朧感和沉醉感。其次,張可久散曲中的疊字承襲了詩詞的寫作手法,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睆埧删蒙朴诨娫~入曲,有點石成金之妙。散曲格調雅正,清新脫俗。
疊字在張可久散曲風格形成上的促進作用如下:
首先,疊字能使所意象更加靈動,情感表達更加細膩。如“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彎彎?!庇茂B字表現(xiàn)了柳的柔美,花的可人,云的淡遠和月的形態(tài),這些景物更顯得靈動,格調也更加清雅,對自然景物的精細刻畫表達了張可久尋求山林之樂的心聲。張可久還多用疊字表達離愁相思之情,如“賦離恨花箋短短,散清愁柳絮漫漫?!蓖ㄟ^疊字把離愁寫得更加細膩綿長。
其次,疊字有助于增強作品的音韻和諧之美。“歸燕年年,離恨綿綿。”中“綿綿”使離恨的程度顯得更加深遠。張可久把離恨的情感與年年歸來的燕子相聯(lián)系,有情景交融的和諧美。
三、張可久散曲中的對偶
在張可久散曲修辭中,對偶用的較多,這種修辭手法在元散曲中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列舉了“合璧對、連璧對、鼎足對、連珠對、隔句對、鸞鳳和鳴對、燕逐飛花對”④張可久散曲中“合璧對”用得較廣,幾乎逢句必對,然而在所有散曲中數(shù)量最多,頻率最高,更顯得工巧貼切,渾然天成的卻是“鼎足對”。羅忼烈先生說:(標點不對)鼎足對“這種多句互相對仗,三四言的還比較容易,五言以上的有如排律詩,易流于板滯,故元散曲家除喬吉等有限數(shù)人之外,多用‘兩對,讓其余一句單行。而張可久則善用‘三對,不但工巧貼切,也自然渾成?!雹菹旅婢蛯ι⑶械摹岸ψ銓Α奔右苑治觥?/p>
(一)對偶的形式
“鼎足對”是散曲中一種比較特殊的對偶形式,即字數(shù)相同的三個句子為一組構成對偶。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張可久散曲中的“鼎足對”以四言和七言為最。在他的855首散曲中,使用“鼎足對”的高達365首,所占比例42.7%⑥。
(5)“翠樹啼鵑,青天放雁,白雪盟鷗”([折桂令](次韻)《西施伴我西游》)
(6)“蒼煙樹杪,殘雪柳條,紅日花梢”([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九篇》)
(7)“山花紅雨鷓鴣啼,院柳黃云燕子飛,池萍綠水鴛鴦睡?!保╗雙調·水仙子]《春思》)
(8)“泠泠仙曲紫鸞簫,樹樹寒梅白玉條,飄飄野客烏紗帽。”([湘妃怨]《德清觀梅》)
例(5)、(6)、(7)皆寫景,例(5)中的“翠樹”“青天”“白雪”,三個詞色彩濃麗,用字精練;綠樹與杜鵑,藍天與大雁,碧水與白鷗,動靜相諧,畫面上充滿了盎然生機,而作者幽遠高渺的情懷也自在其中。例(6)、例(7)中,三個句子的結構完全相同,這些詞組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種大自然的和諧美。從以上例子可看出張可久具有極強的組詞能力,其散曲形式上對仗嚴密工整,意象清新自然,如同一幅風雅別致的圖畫;語勢上排比句一氣呵成,較之兩句一對的詩描繪的畫面更加完整,藝術感染力更加強烈。
(二)張可久散曲對偶的特點及作用
張可久散曲大量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尤其是“鼎足對”,使得散曲音韻和諧,表意凝煉,抒情酣暢。散曲以清麗典雅為主要風格,多用對偶手法描繪自然景物,注重煉字,意象組合有色彩感和畫面感,如“樓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惫蠢粘鲆唤M恬淡和諧的畫面。曲中有畫,營造出清新淡遠的意境。
張可久散曲對偶在風格形成中的作用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語言純雅,頗為精巧,少用方言俚語,格調嚴謹。和同為“清麗派”的喬吉相比,喬吉語言多本色,語言風格化俗為雅,文俗兼容。就作品情態(tài)看,喬吉多流露出世俗生活的氣息和活潑質樸的世俗情態(tài);而張可久多寫超脫的道教仙境和山林泉石的自然之美,因此,張曲更為雅正。
其次,工整嚴謹,具有音樂美、符合韻律?!段男牡颀垺愞o》云:“事對所先,務在允當?!雹吒呙鞯氖聦?,使用的恰當,能使散曲更具畫面感,從而達到了曲中有畫的審美效果。三句的“鼎足對”就是從兩句的詩歌形式發(fā)展而來的,張可久工于煉字煉句,爭取達到句句押韻,連珠對在散曲中普遍運用,營造出一種清雅俊麗的意境,拓寬了散曲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修辭手法。
四、張可久散曲中的引用
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中對“引用”辭格闡述得較詳細:“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雹嗨^“事類”,是指在文章本身的寫作之外,利用有關故事來表明意義,引用古事以證明今事?!扒烟幉辉谟檬?,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積;無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讀書,多識故實,引得的確,用得恰好。”⑨張可久散曲像詩,在曲中常常化用典故,引用名人故事表達自己的情感,多懷古之作:一是引用歷史人物故事或史實入曲,二是引用前人詩句入曲。
(一)巧妙化用歷史典故入曲
(9)“血華啼杜宇,陰洞吼飛廉”([紅繡鞋]《天臺瀑布寺》)
例(9)用了“杜鵑啼血”的典故,“杜鵑”是蜀國君主杜宇所化,啼聲悲切,就像“不如歸去”。張可久在這里要表達天臺山的高險,連類取譬,針砭世情,“比人心山未險”。融情、景、理于一體,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深思。
(10)“伯人嫌,休官歸去效陶潛。”([雙調·殿前歡]《歸山》)
(11)“不學那愁默默呆漢江淹,則學那興悠悠詩仙子瞻,樂醄醄醉客陶潛?!保╗南呂·一枝花]《秋景》)
張可久欣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在例(10)、例(11)中表達自己對清閑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的厭倦。
張可久在散曲中大量用典,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人事外,他還用“林逋”來表達歸隱之心,用“范蠡”表達功成身退之后的自由,用“蕊珠宮”借指美女或西湖的美景,用孟浩然“踏雪尋梅”的典故表達自己投身自然,尋求美景苦作詩的情志等等。他引用這些歷史故事入曲,體現(xiàn)了對官場的厭倦、對自由恬適生活的向往和隱逸的志趣。
(二)巧妙化用前人的詩句入曲
張可久善于化用前人詩詞中的詞句,加以改造和錘煉,寫出符合自己個性的更富表現(xiàn)力的句子。如:
(12)“玉漏遲,翠管吹,綠情紅意,月兒高海棠初睡?!保╗中呂·上小樓]《春思》)
我們從“月兒高海棠初睡”句仿佛看到了蘇軾的影子:“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碧K軾通過描繪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來表現(xiàn)它的優(yōu)雅脫俗之美,并抒發(fā)自己愛花惜花的感情和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而張可久以花喻人,在蘇軾海棠的寓意上又增加了幾分春夜佳人初醉未醒之態(tài),更有情趣。
(13)“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保╗雙調·折桂令]《九日》)
在這首散曲中,“人老去西風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兩句化用了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的“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兩句詩。從整體上看,這首散曲用了跳躍式的意象組合:歸雁南飛、金杯錯落、西風愁蝶、斜陽寒鴉,很顯然這幾個意象是不在同一個時空的,倦客思家是一個基本的感情基調,加上回憶昔日“翠袖殷勤”的官場應酬意象,通過“明日黃花”的情感凝結,透露出曲作家對青春不再,人將老去的哀思和惆悵。通過意象間的張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元的,延伸的情感空間,營造一種感悟人生的蒼涼意境。
(14)“斷橋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驢破帽登山去,夕陽古寺題詩處。樹頭啼翠禽,水面飛白鷺,傷心和靖先生墓?!保╗正宮·塞鴻秋]《湖上即事》)
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暗香疏影梅花路”就是對這兩句的化用。張可久巧用林逋的這兩句詩寫出了梅花開放的盛景。同時又由此引發(fā)了作者對林逋的悼念之情。
在張可久的散曲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化用前人詩句或詞語的作品,他在化用的同時不拘泥于原本的詞義,而是能立意生新,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更深刻地表現(xiàn)某個意象特定的意義,從而營造出獨特的審美意境。
(三)張可久散曲引用的特點及作用
張可久散曲中大量運用“詩”類化意象,使散曲的審美趣味由世俗化走向典雅化。張可久散曲題材“主要是表現(xiàn)歸隱生活的悠閑和大自然的美景”⑩也涉及到包括懷古詠史、宴會酬唱、詠物思人、談禪論道、感慨人生等其他題材,在這些題材的曲作中都能找到“詩”類意象的影子,這類意象豐富了張曲中的其他意象,從而形成了新的意象群?!霸姟鳖愐庀筇嵘龔埱母裾{,促成他形成“清”“雅”的曲風,最終引領“清麗”一派。
“引用”對張可久散曲整體風格的形成起了兩方面作用:首先,張可久散曲中的引用數(shù)量較多,范圍較廣,涉及了詩詞語言以及歷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使散曲的文化意蘊更加豐富,增強了散曲的表現(xiàn)力。同時,也使原本通俗詼諧的散曲表現(xiàn)出典雅的風格特征。
其次,張可久在引用典故時,選用一些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事。雖然散曲中的典故較多,但并沒有因此而變得晦澀難懂,反而使得散曲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加深了散曲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在元曲中,張可久將典故的寓意與自己的情懷、情趣及語言風格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意趣深遠,延伸了審美意境,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張可久散曲語言的修辭藝術,通過對基本辭格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張可久在遣詞造句方面有著扎實的功底,在化用前人詩句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的“清雅”之風。語言是文風形成的基礎,張可久的散曲語言給我們帶來了感官上獨特的審美體驗,對偶手法尤其是“鼎足對”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注 釋:
①[明]朱權,姚品文點校箋評.太和正音①譜箋評[M].北京:中華
書局,2010年,第22頁。
②[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第601頁。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所引《文心雕龍》均以此書為底本.
③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37
頁。
④[明]朱權,姚品文點校箋評.太和正音譜[M].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第14頁。
⑤羅忼烈.兩小山齋論文集·元散曲家張可久[C].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第266頁。
⑥唐一.試論元散曲的鼎足對藝術[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
(4):42~46.
⑦[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第589頁。
⑧[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第614頁。
⑨[明]王驥德.曲律·卷三論用事第二十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59年,第227頁。
⑩呂薇芬.張可久散曲簡論[J].文學評論,1985,(2):45~53.
參考文獻:
[1]隋樹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楊鐮.呂薇芬校注《張可久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95.
[3]趙義山.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4]趙義山.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辭藝術研究述評[J].中國文學研
究,2000,(1).
[5]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6]陸侃如,牟士金.文心雕龍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1.
[7]趙德坤.張可久散曲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
[8]黃丹.喬吉散曲修辭藝術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
[9]唐一.試論元散曲的鼎足對藝術[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
(4).
[10]王毅.試論元散曲的疊字藝術[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1996,(3).
[11]呂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詞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5.
(張劍舒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文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