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武
賓川縣平川鎮(zhèn)盤谷村的楊氏宗祠氣勢宏大,結構精巧,其中保存有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50多位著名人物的題刻。這些題刻集隸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和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文字為一堂,是省內(nèi)保存民國時期名人題刻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宗祠,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楊氏宗祠是如軒所建。楊如軒1891年生于賓川縣平川鎮(zhèn)盤谷村,卒于1979年。他7歲時父親早亡,全靠母親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楊如軒深感母親的艱辛。清朝末年,社會動蕩,民生艱難。楊家兄弟紛紛外出謀生,6個兄弟中只有五哥楊如璧和年幼的楊如軒在家與母親相依為命。后來,五哥楊如璧去當兵,因不滿舊軍隊的壓榨,悄悄潛回家中。官府強求須有一人前往抵兵,否則要以逃兵論處,如此將禍及全家,母親也難以幸免。為求得全家和母親的安寧,年僅16歲的楊如軒毅然替兄從軍。后來,憑借勤奮好學,考取云南陸軍講武堂,辛亥革命后參加云南重九起義和護國、護法運動,后又參加驅逐陳炯明,平定沈鴻英等叛亂。1923年3月,被孫中山任命為中央直轄軍滇軍第二師師長。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二十七師師長。1930年任云南省憲兵司令,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兼任昆明防空司令,在任職期間力戒軍法處以興教化為主,不許妄殺。1943年去職回鄉(xiāng),在平川集資開辦初級中學,從昆明聘請西南聯(lián)大教師、學生前來任教,同時還發(fā)起募捐維修平川風景名勝觀音寺,至今為人稱頌。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省政協(xié)委員、省政府參事、文史館館員等職。
楊氏宗祠源于楊如軒母親百歲壽辰。1929年,楊如軒的母親百歲壽辰,國民政府特準建坊,以彰人瑞。楊如軒經(jīng)多方考察,決定同時建楊氏宗祠,以報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也為慎終追遠。這是一組包括坊、祠、亭等多個建筑的建筑群,如東街的百歲坊、盤谷村宗祠和節(jié)孝坊、百歲亭等, 1930年開工,1936年全部工程竣工。百歲坊和節(jié)孝坊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現(xiàn)僅存部分石質構件和殘斷的名人題刻。
楊氏宗祠坐北朝南,背靠高大雄偉的北山,占地面積1380平方米,建筑面積837平方米。包括祠堂、東西廂房、過廳、廚房、雜物房、百歲亭等,具有典型的大理地區(qū)祠堂寺廟的建筑風格。
百歲亭位于祠堂過廳前面,為八角攢尖頂亭閣式石構建筑。亭高約4米,用八根石柱支撐亭蓋,柱下置“抱鼓石”,雕刻有精美的獅形圖案,亭心為一方形柱體,刻有云南文化名人袁嘉谷撰寫的《百歲亭記》,及多位名人撰寫的碑文。亭蓋下的八塊石梁和八根石柱上,均刻有當時名人的題刻。亭的基座(臺座)三面也有碑刻,撰寫者有易大廠、西康諾那呼圖克圖、陳榮昌、谷正倫、袁嘉谷等。根據(jù)楊如軒撰《楊氏先廟碑》和袁嘉谷撰《百歲亭記》等記載:1929年,楊如軒的母親壽享百歲,國民政府特準建坊,以彰人瑞,海內(nèi)外名流爭為詩歌墨寶以紀盛者,凡120余家。
在祠堂過廳中央掛有蔡元培題寫 的“神州人瑞”和章炳麟的題字“富昭明”。西側立有于佑任撰寫的《楊太夫人百歲建坊紀念碑》,東側立有云南省著名書法家陳榮昌撰寫《楊太夫人建坊歌》。室內(nèi)兩邊山墻處,立有鄭孝胥、譚澤闿撰寫的題刻。
祠堂內(nèi)有多塊匾額、楹聯(lián)。匾額的題寫者有袁嘉谷、朱培德,譚澤闿、胡漢民、陳榮昌、吳紹麟等;楹聯(lián)的題寫者有蔣中正、任可澄、袁嘉谷、吳良桐、胡漢民、李根源等。
責任編輯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