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勛
一個叫做麥田的村莊,像一幅水彩畫掛在博南山一面向南的山坡上。外婆家就住在麥田,而我的童年就經(jīng)常住在外婆家。
外婆是媽媽的姨媽,外公是媽媽的姨父,他們是媽媽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我在外婆家有兩個舅舅,大舅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四川省西昌市工作;因為大舅書讀得多了就去得遠了,外公外婆擔心老舅學業(yè)好了也飛遠了,高小畢業(yè)以后就不讓他再繼續(xù)上學,回村里做了一名小學民辦教師。
村莊所在的山腳下,發(fā)源于黑山門的一條小河自東向西劃了一段優(yōu)美的弧線,奔瀾滄江而去。因為麥田是小河最上游的村莊的緣故吧,人們把小河叫做麥田河。
出了村的麥田河彎彎曲曲,進村的山路曲曲彎彎,小路與小河相互交錯。當時的麥田河從上到下沒有一座小橋,無論是進村還是出村,都必須三次趟過這條小河。好在小河的上游生態(tài)極好,即使是在雨季,小河也不怎么漲水,而且常年流淌的都是清悠悠的山泉,走累了、口渴了,弓腰掬一捧就可以入口。
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形成的,村莊坐落的山坡,劃分為三個區(qū)域。從山頂?shù)缴窖窃忌謪^(qū),間或有幾片小塊的旱地,聽大人們說不時還有狗熊、豹子、野豬等猛獸出沒。山腰部分是村莊,村莊里分布著許多或直或彎、或寬或窄、或平緩或陡峭的道路,老寨子的中央橫著一條石頭路,石頭被人畜踩踏得又滑又亮,在月色下閃著青光,家家戶戶的茅草房掩映在竹林和核桃林里。從村腳一直到坡底的小河邊,是一整坡的梯田,春天生長綠油油的麥芒和豆莢,秋天結滿黃澄澄的稻穗和螞蚱,夏季放牧滿坡的蟬鳴和蛙鼓,冬季鋪曬溫暖的日頭和月華。
一條清亮亮的水溝,像一條玉帶彎彎曲曲自東向西橫系在山腰。水溝上方是村莊,下方是梯田。水溝流淌到村西的邊沿,順著一條山溝自然落下,匯入麥田河。就在這條山溝的上方,有一個水源地,村莊里幾乎家家戶戶的菜地,都在這個地方,大概是一直出水,又是菜園所在,村民們把這個地方叫做爛巴園。由于水多地肥,爛巴園的蔬菜長得特別壯,我小時候在這里看到的青菜,差不多有我的個子高。
在村子東頭的水溝下方,建有一座水碓房,水碓房里舂米的杵臼是大石打制的,支砌在木杵下面的地面里,讓我覺得舂米的那種悶響特別夯實。村莊的東南方向有一條山箐,是麥田河的干流,村里在山箐里的河流上建了一座水磨坊,并以此把山箐命名為磨坊箐。每年秋收以后,外公就趕著毛驢到水碓房舂米,去水磨坊磨面。而我,就屁顛屁顛地跟在毛驢和外公的后面。在水磨坊里磨出了面,外公就把石磨周圍最上面的面粉(大人們把它叫做“面尖兒”)撮上一大把,就著山泉水和了做成圓粑粑,在火塘里用木炭將表皮烤黃,再埋進子母灰里燜熟,公孫倆一人一半嘗鮮,那種飽含新鮮玉米原味的香噴噴的味道,熱騰騰地從掰開的缺口冒出來,讓人垂涎的感覺真的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村莊里沒有平地,所有的地面設施都構筑在坡地上。在村子最西邊的山坡上,一塊向南凸出的地方建了村里的小學,校舍建在最南端,東西南三面都是陡坡。在南端的校舍和北面的山坡之間,整理出來一小塊平地作為學校唯一的活動場地。在場地的南北兩端各豎立了一個木頭做的籃球架,就成了一個簡易籃球場,學生們在那里打球,一不小心,脫手的籃球就會滾下東西兩面的山坡,而籃球一旦滾下坡都要到坡底去撿,一下一上,來回跑半天。然而,沒有其它運動和娛樂條件的山娃子們,還是經(jīng)常在簡易球場上跑得汗流浹背、小臉通紅。
老舅就在這所民辦小學校里教書,還不到入學年齡的我跟著老舅到學校去玩,無聊的時候就跟著讀書認字,什么“毛主席萬萬歲”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就是在這里學會讀寫的。
村莊里種植著許多大龍竹、茨竹、香竹、金竹、紫竹等不同品種的竹子。為了節(jié)省木材減少對森林的破壞,村民們用大龍竹來搭建簡易建筑,用竹篾笆代替木樓板,用竹籬笆圍院子、柵地邊。外婆家的院場邊栽種著紫竹和香竹,還有一棵向外匍匐的老桑樹,外公的旱煙鍋就是用一根中空的紫竹,接上一只陶制的煙鍋做成的,而香竹的竹筍是美味的菜肴,桑果則是我解饞的食品。在竹子和老桑樹的下面,就是那條玉帶一樣流淌著的水溝了。
除了村莊里的泡核桃樹,在村子里和村外的河谷、箐底、溝邊、地腳等地,還分布著許許多多的野生鐵核桃樹。那時候泡核桃果不像現(xiàn)在這樣值錢,倒是鐵核桃果,可以用來做核桃油,出油率遠比泡核桃果要高。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對外公有著諸多的不滿,常常聽到外婆嘮叨外公的諸多不是,而外公對外婆的嘮叨像是早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自顧自地在火塘邊抽他的旱煙鍋,或是戴上老花鏡,抬一本發(fā)黃的舊書旁若無人地坐在屋檐下閱讀。然而就是這樣一對老冤家,他們砸鐵核桃果時的那種高度和諧,那種天衣無縫的配合,讓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佩服不已。
秋后的夜晚,屋外的氣溫有些冷涼。一家人圍坐在堂屋里的火塘邊,雖然有油燈的輔助照明,屋子里的光線還是不夠明亮,老舅掛在柱子上的收音機播放著新聞或者是歌曲。外婆在地上擺放一把簸箕,再在簸箕里擺放一個圓圓的水冬瓜木砧板,在自己的身旁放置一背簍鐵核桃果,外公坐在外婆的對面,手里掄一把大木錘。外婆首先把三四顆核桃果擺放在砧板上,外公掄錘把它們砸碎后舉錘,當外公的木錘再次落下的時候,外婆已經(jīng)把砸碎了的核桃掃落在簸箕里,并且在砧板上重新擺上了三四顆核桃果。外婆掃落核桃碎片和擺放核桃果的動作幾乎是同時完成的,而外公舉錘和落錘的動作也是一氣呵成,節(jié)奏不緊不慢,倆人的配合堪比當今的機械化操作,默契程度讓人嘆為觀止。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知道了做核桃油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核桃果弄碎。
我的童年,當時是被留在麥田的。我們村子缺水,糧食生產(chǎn)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tài)。我兩歲以后,媽媽生了二弟,爹和媽早出晚歸出工干活,還是掙不夠一家人的口糧,奶奶背上背著二弟在家里做家務,還要照看我,很是辛苦。而相比之下,外婆家的日子要殷實得多,老舅還沒有成家,家里沒有小孩,我在外婆家自然受到特別的寵愛。我現(xiàn)在還依稀記得當時被父母親留在麥田的情景:大約三歲左右,父母親帶著我回外婆家(我當時是被父親放在竹筐里用扁擔挑到麥田的),第二天父母親離開外婆家的時候,父親的竹筐里裝了外婆家送的豬仔,而我被告知要留在外婆家里。我哭喊著要追趕爹和媽,老舅和已經(jīng)訂婚的舅孃對我圍追堵截,最后他們手里拿著蕁麻(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莖葉上的蜇毛有毒性)堵在路口,終于把我和我童年的記憶留在了麥田。
說到舅孃,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她的長發(fā)辮。舅孃的乳名叫阿秀,來自老街鎮(zhèn)(現(xiàn)在屬博南鎮(zhèn))320國道邊一個叫做大箐的山村,是一個身材小巧玲瓏的姑娘,身上最顯眼的地方是一頭又黑又亮的長發(fā),編起來像一條天河,從頭頂落到臀下,披下來如一道月光,從天堂流到人間。舅孃做家務和干農(nóng)活時,就把長發(fā)編起來盤在頭上,像是戴了一頂黑色的小草帽。舅孃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很好的針線活,我參加工作以后,還用過她親手為我縫制的繡花鞋墊,那上面繡的花草,花紅葉翠,栩栩如生。
舅孃年輕時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站在院場邊的老桑樹旁梳頭的倩影。太陽剛剛爬上東南面的山頭,暖暖地照著美麗的村莊,清亮亮的水溝下,滿坡的草青谷黃,和風微微,送來一陣陣稻香。舅孃面對南山,站在院場邊的桑樹旁用一把木梳梳理長發(fā),此時我蹲在屋檐下或者是院場里用一只銻盆洗臉,正好處在舅孃的背后。舅孃仰頭甩動打開的長發(fā),那一頭濃密的長發(fā)就像一道黑色的瀑布在朝陽里落下來,幾乎湮沒了她腿部以上全部的身體。
沒過幾天,我就深深喜愛上了自己在麥田的童年生活。在火塘邊抽著旱煙的外公總是有講不完的老故事,什么楊狀元(我現(xiàn)在知道他就是明代狀元楊慎,字用修,號升庵)的故事、慌張三的故事等等,一講就是一個系列。常年包著黑布包頭、裹著尖尖的小腳的外婆,腰間總是系著一個藍布圍裙,里面總是兜著吃不完的好東西。村子里唯一的教書先生、老舅的小柜子里,藏著許許多多我最喜愛的小人書,現(xiàn)在還記得我當時最愛看的一本是《狼牙山五壯士》。
外婆家的廚房坐東朝西,外公在廚房背后當陽的土墻上,用木棒架起了兩只木桶,木桶里養(yǎng)著兩窩蜜蜂。正是因為蜜蜂們的辛勤勞動,外婆家堂屋里木柜子的陶罐中,才源源不斷地有了我最喜歡的純凈的土蜂蜜。當然了,吸引我頻繁地掀開木柜子的,還有外婆安放在小簸箕里的香甜的麥芽糖。
如此愜意的時光,一直持續(xù)到我近7歲時回我們的村子里上小學。盡管后來老舅和舅孃結了婚,再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我在外婆家所享受的待遇也絲毫沒有改變。大舅遠在四川工作,大概兩年才回一次麥田,所以我很少能見到他,但他對我的關心媽媽時常念叨,比如大舅什么時候在我回麥田的路上抱過我呀,給我買過什么東西呀等等,記得上小學期間我最好的一件衣服,就是大舅從外面帶回來的燈芯絨做的,十分暖和耐穿。
這樣幸福的童年生活,我怎么能夠輕易地放棄呢?所以每個寒暑假期,我都要回到外婆家住上一段時間,和同齡的表兄妹一起,上山去采楊梅果、黃刺果,進箐里撿菌子、拾蘑菇,下河底摸小魚、捉石蚌。因為生態(tài)保護得特別好,山上河里的資源都十分豐富,我們每次都會有不菲的收獲。到了小學四年級,10歲的我更是一到星期六下午放學,收拾書包就往外婆家跑。從我們村子出發(fā),沿途穿過何家村、黃蓮樹、舊寨和麥田河四個寨子,以及舊寨上方的一片原始森林,繞過杉陽鎮(zhèn)(當時稱杉陽區(qū))境內(nèi)最大的水庫——海子汪水庫的庫塘邊和大壩,再三次趟過麥田河的河水,一仰頭,外婆家就掛在梯田上方的坡上了。而當我在坡路上爬得氣喘吁吁,不時抬頭往外婆家看的時候,外婆就好像事先知道我要回來,站在院場西邊手搭涼棚向下張望,當聽到外婆呼喚我的乳名時,我已經(jīng)步行兩個半小時的山路了。此時,正是夕陽西下。
提起表兄妹們,我就不得不說說阿潘了。外公家姓萬,在麥田是大姓人家,家族很大,親戚特別多,我和平輩的萬姓人都是表兄弟姐妹。大概由于老舅是村小學教師的緣故吧,加之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大家對我總是特別親熱,讓我感覺在麥田遇到任何一個人都是遇到自己的親人。我一個人在村莊里自由地行走,隨時都可以進入任何一戶人家里做客。阿潘是一位與我同齡的表妹,父親在區(qū)里的供電所工作,母親在麥田的家里務農(nóng),我喊他們阿舅和舅媽。在我眼里,阿潘是村里同齡人中最漂亮的姑娘,頭上梳著兩支羊角小辮,發(fā)梢用紅綢子扎著兩只蝴蝶結,一對水汪汪的眼睛鑲嵌在漂亮的瓜子臉上,水靈靈的皮膚白里透紅,甜甜地笑起來連眼睛都會說話。
有一年夏天,大人們在外婆家坎下的水田里插秧,媽媽、舅孃和舅媽幾個開玩笑時,說把阿潘許配給我做媳婦,從此,在大人們的教唆下,我見到舅媽就追著喊岳母。年少不知事的我只道是應該這樣稱呼她,誰知許多時候可把當時還年紀輕輕的舅媽喊得害羞了,紅著臉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阿潘是我在心里喜歡的第一個女孩子,而這種朦朦朧朧的喜歡緣起于一個夏天的下午。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和阿潘與幾個小伙伴一起去磨坊箐采楊梅果,回來的路上一個男孩子悄悄地對其他小伙伴耳語:“阿潘是阿勛表的媳婦!”盡管他說得很輕,還是被我聽到了,當時我心里不但不生氣,反而有一種很溫暖很柔軟的感覺,一種很驕傲很自豪的感覺。
我和阿潘唯一的一次獨處,在一個春天里的田野上。我當時還在上初中,十三四歲的光景,放寒假回麥田小住。一天下午,我站在外婆家的廚房后面,遠遠地看見阿潘在秋收后的田野里放牧,那片田野在水碓房的附近,離外婆家不遠。我沿著水溝邊走近她,此時的阿潘,高挑的個兒,身材纖巧,儼然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美少女了。起初我們坐在田埂上說話,后來我仰躺在田埂上曬太陽。調(diào)皮的阿潘采來田埂上的野花,一種紫藍色的小花,用她扎頭發(fā)的彩色橡筋把野花綁在我的頭發(fā)上。那天的我穿一件人造皮和燈芯絨相間的夾克,留著長長的頭發(fā)。她說我的頭發(fā)太長了,像一個小姑娘。
后來,我讀完初中接著讀高中,阿潘在我高中還沒畢業(yè)的時候嫁給了鄰村一個放電影的小伙子。奶奶在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因病去世了,父親從我上中學開始就常年外出務工,農(nóng)忙時節(jié),媽媽便經(jīng)常把外公接過來幫忙照看家里。為了減輕家里的經(jīng)濟負擔,我從上高中開始,放假就到父親所在的建筑隊做小工,外婆家也就回去得不多了。
我高中畢業(yè)到城里讀財校,兩年后畢業(yè)分配到縣財政局工作。已經(jīng)做了爺爺?shù)睦暇私?jīng)過努力通過了考試,轉為公辦老師,村莊里的小學在他退休后被撤并了,學校被我表弟、老舅的兒子買下來,在上面蓋起了磚混結構的小洋樓。村民們依托麥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fā)展泡核桃、白木瓜、花椒等林產(chǎn)業(yè)和畜牧業(yè),家家戶戶的茅草房換成了青瓦白墻的農(nóng)家院,用水管把清冽的山泉水引到了家。村子里先后架通了電,修通了簡易公路,公路就是從表弟家的小洋樓旁邊爬坡進村的。外公和外婆在享高壽的年齡先后去世,有生之年享盡了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童年已經(jīng)遠去,我現(xiàn)在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離麥田路途遙遙,聽不到外婆呼喚我的乳名和麥田河水潺潺的回響,看不見村莊上空裊裊娜娜定時升起的炊煙。許多年來,我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睡夢中回到麥田,回到外公外婆的身邊了。我一直想寫下這樣一些文字,把外婆家的麥田、我童年時的麥田,以及我童年生活的幸福記憶,用文字記錄和表述出來??墒窃S多次有了想法卻沒有動筆,許多次動了筆又停了下來,我生怕自己寫不好,生怕自己表達得不夠清楚,生怕自己不知道從何說起,因為麥田在我的心里,是一篇大文章。
七夕,在《蘭坪》雜志主編和四水先生的博客里讀到他的一首小詩《七夕,我想起我的小表妹》,詩文是這樣寫的:那天,我跨過小河/你的紅紗巾,就成了村腳的紅楓葉/而我,成了掛在城頭的霓虹燈/牛犁過的田上/我們種下的向日葵,金黃,圓滿/但不知什么原因,抬不起頭來/村腳的小河,很小/只因幾個石頭很滑,成不了/你我之間的橋/今夜無月,我關好門窗/翻開書中的楓葉,獨守一盤葵花籽/下酒。詩歌的意境引起了我內(nèi)心的共鳴,勾起了我對麥田和童年無限的懷想,于是我坐在遠離麥田的電腦旁,用鍵盤寫下了這些文字。
責任編輯 彭瓊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