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邳州方言“上聲+輕聲”的兩種連調式①

2012-06-01 09:19:19許井崗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2年7期
關鍵詞:邳州陽平單字

許井崗

(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 100871)

邳州方言“上聲+輕聲”的兩種連調式①

許井崗

(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 100871)

描寫并試圖解釋邳州方言連調及“上聲+輕聲”的兩種連調式發(fā)現(xiàn),邳州方言“上聲+輕聲”的兩種連調式是單字調調值系統(tǒng)變化從而引起連調調值變化的結果。漢語連調研究需要考慮聲調調值系統(tǒng)的歷時演變,這樣連調現(xiàn)象才會得到圓滿解釋。

邳州方言;“上聲+輕聲”;調值系統(tǒng);歷時演變

邳州是江蘇北部的一個縣級市,東與新沂市相鄰,南和宿遷市、睢寧縣接壤,西與銅山縣、山東省棗莊市毗連,北與山東省蒼山縣、郯城縣相接。邳州境內(nèi)通行官話,《中國語言地圖集》劃為中原官話。[1]B3邳州方言有24個聲母(包括零聲母在內(nèi)):36個韻母:; 4個單字調(不包括輕聲):陰平213、陽平55、上聲24、去聲51。

本文討論邳州方言的“上聲+輕聲”連調,所記方音為邳州市陳樓鎮(zhèn)圈子村的語音。

一、邳州方言兩字組連調

(一)邳州方言兩字組連調(見表1)

(二)邳州方言兩字組連調示例(不包括輕聲詞)

1.前字陰平

213-21+21②“-”前后數(shù)字分別表示單字調調值和連調調值,“-”表示共時演變關系,下同。

表1 邳州方言兩字組連調表

2.前字陽平

3.前字上聲

每種連調格式選用多種結構類型組合(如“燒鍋”是述賓,“鍋拍”是偏正,“他吃”是主謂,“吸干”是述補,“開關”是并列);每種連調格式盡量選用含有相同或相近語素的詞以便比較。

二、“上聲+輕聲”兩種連調式

邳州方言“上聲+輕聲”有兩種變調形式:“上聲21+輕聲4”和“上聲24+輕聲3”,即上聲有兩類連調調值21和24,下面分別舉例。

(一)上聲24-21+輕聲4

1.后字為“了”

(1)動詞+了

7.其他①下面的詞后字讀輕聲時大多會有韻母的單元音化、弱化或脫落等現(xiàn)象,如“啞巴”的“巴”韻母[a]弱化為[u],“耳朵”的“朵”的韻母[u?]單元音化為[?]。

三、“上聲+輕聲”兩種連調式解釋

如何去解釋后字輕聲前上聲的兩種變調形式呢?據(jù)上文舉例,如“椅子(21+3)”和“手里(24+3)”,把哪一個看做例外都不合理,因為無論哪一個變調形式都成系統(tǒng)。

我們認為邳州方言輕聲前調值(﹪21)是早期的單字調調值,現(xiàn)在的單字調調值24是原調值(﹪21)演變的結果。換句話說,連讀變調的動因是單字調的變化。

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解釋輕化和變調的整個過程:

第一階段,類型1先輕聲化:上聲(﹪21)+上聲(﹪21)>21+3,如“椅子”;

第二階段,上聲單字調變化:﹪21>24;

第三階段,類型2輕聲化:上聲(24)+上聲(24)>24+3,如“手里”。

這種擬測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兩字組輕聲前上聲調值的兩種類型,且這種擬測的可靠性可證。

首先,我們同意平山久雄的看法,輕聲前變調的調值容易保留比單字調早一層的調值狀態(tài)。[2]263-280邳州方言輕聲前的上聲調值﹪21是現(xiàn)在單字調調值24的早期調值形式。丁邦新也提出“變調是基調,也可能是原調”的觀點。[3]260

其次,漢語的輕聲化是一個歷時過程。王力認為:“在普通話里,(語法形式的)輕音的產(chǎn)生應該是在動詞‘了'、‘著'形成的時期,在介詞‘之'字變?yōu)槎ㄕZ語尾的時代,在新興的語氣詞‘嗎'、‘呢'等字產(chǎn)生的時代。估計在12世紀前后,輕音就產(chǎn)生了,而這些語法成分大概從開始不久就是念輕音的。后來復合詞的后一成分或后面兩三個成分也都變?yōu)檩p音。”[4]233金有景提及,“北京話的輕聲不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子”尾、“兒”尾的輕聲化約在10-11世紀,助詞“過”、“得”的輕聲化約在12-13世紀,助詞“了、著”和語氣詞“嗎、呢”的輕聲化約在13-14世紀,“老虎、小姐”等合成詞的輕聲化約在15-16世紀。合成詞后字讀輕聲的時間也有不同層次,較早的是重疊式和后加式名詞,例如“姐姐等。較晚的是復合詞,例如“小姐早起”等。[5]251-297輕聲復合詞在17世紀的《金瓶梅》《水滸傳》里已經(jīng)有所反映,例如“曉得、家火、橫豎、央告、鬧動”。[6]“在《紅樓夢》時代,輕音在北京話里已經(jīng)是個很普遍的語音現(xiàn)象了”,例如“編排、便宜、差事、搭訕、懶得、打點、打量、端詳、端的、敢自、估量、摸索、糟蹋”。[7]我們推測,邳州方言類型1和2輕聲化的過程符合金有景等學者的研究結論。

為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把邳州方言的非輕聲前上聲連調情況列舉如下:

上聲(24)+陰平>24+陰平

上聲(24)+陽平>21+陽平

上聲(24)+上聲>24+上聲

上聲(24)+去聲>21+去聲

我們認為是單字調的變化引起了連調的變化。

上聲古調值(21)>今連調調值(24)+陰平(等同今單字調)

上聲古調值(21)=今連調調值21+陽平(保持古調值)

上聲古調值(21)>今連調調值(24)+上聲(等同今單字調)

上聲古調值(21)≈今連調調值22+去聲(保持古調值)

這樣可以看出連讀調值在單字調拉動下的變化:陰平、上聲前上聲調值變化(24)>去聲前上聲調值(21)=陽平前上聲調值(21)

再者,《翻譯老乞大·樸通事》調值系統(tǒng)反映明朝南京官話調值系統(tǒng),從方言地理學角度看,南京型調值系統(tǒng)是曾在部分官話區(qū)經(jīng)歷過的調值系統(tǒng),邳州方言(徐州型)早一階段調值系統(tǒng)與現(xiàn)在南京型調值系統(tǒng)相似。遠藤光曉推測《翻譯老乞大·樸通事》基礎方言有兩種類型變調,即“上聲?+上聲?→上聲?+去聲?(A類)”和“上聲?+上聲?→陽平+上聲?(B類)”。B類變調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兩個上聲單音節(jié)成分結合構成一個連讀單位;A類變調的原因是除了B類的條件之外,后字讀輕音,組合方式為“實字或語助+虛字或語助”。[8]162-182

為便于觀察,我們把上面的兩種變調類型加上變調條件和調值表示如下①有學者擬測了崔世珍在《翻譯老乞大·樸通事》中描寫的十六世紀官話的聲調調值系統(tǒng)。遠藤光曉的擬測為陰平*45,陽平*214,上聲*11,去聲*55,入聲一*5,入聲二*24;梅祖麟的擬測為陰平35,陽平13,上聲22,去聲55,入聲2。:

A類:上聲11+上聲11>上聲11+去聲55(實字或語助+虛字或語助,后字必須讀輕音)

B類:上聲11+上聲11>陽平214+上聲11(形成一個連讀單位,前字可以是語助詞,如“也”)

根據(jù)“后字必須是輕聲”這個條件,A類上聲后字不是變?yōu)槿ヂ?,只是調值與去聲比較接近,可能是比較高的短調(4)。A類的連讀調值與現(xiàn)在邳州方言相近。

邳州:上聲(*21)+上聲(*21)>上聲21+3

《翻譯老乞大》:上聲(*11)+上聲(*11)>上聲*11+4

《翻譯老乞大》的B類可以這樣解釋:兩個低調相連可以因為兩個有緊喉作用的嘎吱聲(creaky voice)連讀發(fā)生異化作用。[2]270

《翻譯老乞大·樸通事》的基礎方言,遠藤光曉認為反映的是來自南京而通行于北京一帶的官話。我們同意此看法且更進一步,認為其調值系統(tǒng)不僅反映古南京話調值系統(tǒng),且還是部分官話(山東、江蘇、天津和河北等地區(qū))在不同歷史階段普遍存在過的一個層次。下面從方言地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推測——官話方言都曾存在過古南京型調值系統(tǒng)。

平山久雄指出,以黃河下游中原地區(qū)2次5·2·3型(按:2次5·2·3型則是濟南式)為中心,聲調類型往南北方向呈一種對稱式分布。[2]243平山久雄又提及,“0次方言”、“1次方言”(按:“0次方言”、“1次方言”分別包括南京型和徐州型)只見于中原地區(qū)南北以及東邊邊緣上。按調值系統(tǒng)的發(fā)展說,這些方言要算是十分保守的了。②大意是與巖田禮先生交流時所得。今將南京、徐州、濟南三種類型的分布格局簡示如圖1。

圖1 南京、徐州、濟南三種類型分布格局示意圖

北方南京型和徐州型分布不如南方多[2]210-211,但地理分布基本格局大致如此。這種分布可稱“ABCBA”分布,意即A最古老,后來其領域中產(chǎn)生B,以致A的領域為B隔開(即“ABA”分布),最后B的領域產(chǎn)生C。這一假設并不等于說過去整個地域都為A的領域,因為歷史上總會有比A還古老的類型(X,Y…)存在,而這些可能曾形成過“XAX”、“YXAXY”等分布。就聲調調值系統(tǒng)而言,也會有Y類型與C一致的情況。調值系統(tǒng)的類型為數(shù)有限,故其變化也會是循環(huán)性的。[2]219-248

以上采取語言地理學研究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我們也必須考慮與此相反的變化曾發(fā)生過的可能性,即分布在中心的C為古老,而分布在邊緣的A為最新。但這種假設只能認為A和B是在被隔離的南北兩地平行發(fā)生的變化所致。這種平行變化發(fā)生的概率很低。因此,“ABCBA”分布類型反映了明朝官話調值系統(tǒng)在今部分官話區(qū)擴散完成后,調值系統(tǒng)創(chuàng)新點(濟南)發(fā)生的兩次創(chuàng)新在共時平面上的投射之后周圈式向外動態(tài)擴散的結果,三種類型中最古老的是南京型,徐州型次之,濟南型則是最為新興的調值系統(tǒng)。③山東有一些濟南型在輕聲之前表現(xiàn)出與徐州型或南京型相當?shù)恼{值。

下面比較遠藤光曉根據(jù)《翻譯老乞大·樸通事》擬測的調值系統(tǒng)和平山久雄歸納的三種類型(南京型、徐州型和濟南型)的調值系統(tǒng),見表2。

據(jù)表2,我們認為:第一,自南京話取得標準語地位開始,南京型調值系統(tǒng)在標準語的推動下,波及山東、江蘇、河北、天津等地區(qū),或者說它在不同歷史階段都存在過,而后在創(chuàng)新點(濟南)產(chǎn)生,并向周圍擴散成徐州型調值系統(tǒng),而后調值系統(tǒng)又再次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濟南型調值系統(tǒng)?!吧?上→陽平+上聲”變調模式在官話方言區(qū)的普遍性,山東有一些濟南型在輕聲之前表現(xiàn)出與徐州型和南京型相當?shù)恼{值,這些語言事實可作證。第二,邳州方言(徐州型)早一階段調值系統(tǒng)和現(xiàn)在南京話調值系統(tǒng)近似,假定為陰平*31、陽平*13、上聲*21、去聲*44。這樣可以很好地解釋前述邳州方言輕聲化過程。第三,北京話調值系統(tǒng)與徐州型類似,北京話也許歷經(jīng)南京型向徐州型的調值演變過程。另外,北京話“上+上”后字輕聲時的連調也有兩種類型,如“姐姐”和“小姐”。

表2 《老乞大》與南京、徐州、濟南三種類型調值系統(tǒng)比較表①表中“≈”表示近似,“>”表示演變關系。

余論

平山久雄提出漢語連讀變調研究需要考慮聲調調值的歷時演變,這樣連讀變調現(xiàn)象才會得到圓滿解釋。[2]263-280丁邦新也提出“變調是基調,也可能是原調”[3]260的觀點。調值是變化的,而且單字調調值變化易于連調調值,連調調值易于輕聲前字調值,如果認為此看法成立,或有成立的可能,那么漢語方言連讀變調研究前提就有問題。漢語方言連調研究的傳統(tǒng)是把單字調作為本調,把連調和輕聲前變調看作變調。這樣的研究出發(fā)點有問題,研究結果就沒有可信性。研究連讀變調首先要搞清單字調和連調調值系統(tǒng),即搞清調值系統(tǒng)層次性。

[1]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M].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8.

[2]平山久雄.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金有景.北京話“上聲+輕聲”的變調規(guī)律[G]//山東省語言學會.語海新探:第一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6]李榮.舊小說里的輕音字例釋[J].中國語文,1987(6).

[7]李思敬.現(xiàn)代北京話的輕音和兒化溯源[J].語文研究,2000(3).

[8]遠藤光曉.《翻譯老乞大·樸事通》里的漢語聲調[G]//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1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Two Types of the Sandhi of“Shangsheng(上聲)+Qingsheng(輕聲)”of the Pizhou Dialect

XU Jing-g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Describing and attempting to explain two types of the sandhi of“shangsheng(上聲)+qingsheng(輕聲)”of the Pizhou dialect,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two types of the sandhi of“shangsheng(上聲)+qingsheng(輕聲)”are the result of the tone value system's diachronic evolution.The study on Chinese tone sandhi needs to consider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sandhi phenomena be explained satisfactorily.

Pizhou dialect;“shangsheng(上聲)+qingsheng(輕聲)”;the tone value system;diachronic evolution

H173

A

1008-2794(2012)07-0096-05

(責任編輯:顧勁松)

2012-05-15

許井崗(1976—),男,江蘇邳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方言學。

①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巖田禮教授、項夢冰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謹致謝忱。

猜你喜歡
邳州陽平單字
河北滄惠片“陽平上”三調類方言的單字調與連調
邳州消防出實招 打通“生命通道”
最美的風景
——江蘇邳州老年大學校歌
河北大名話單元音韻母、單字調及雙音節(jié)非輕聲詞連調的實驗語音學初探
太谷方言陰平陽平教學初探
邳州走出一條特色養(yǎng)老服務之路
福利中國(2017年1期)2017-02-06 01:23:23
養(yǎng)子
四川文學(2016年9期)2016-09-18 23:16:32
“對仗不宜分解到單字”毋庸置疑——答顧紳先生“四點質疑”
中華詩詞(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鹽城方言單字調聲學實驗研究
憶江南·家鄉(xiāng)美
长寿区| 芦溪县| 威海市| 宜宾市| 长顺县| 顺昌县| 潼关县| 伊春市| 那坡县| 徐水县| 常州市| 芦山县| 榆中县| 山西省| 泰顺县| 南康市| 徐闻县| 布拖县| 贵南县| 永德县| 应城市| 东台市| 唐山市| 丰顺县| 仙游县| 定襄县| 龙门县| 萝北县| 哈密市| 六安市| 马尔康县| 安乡县| 台东市| 三亚市| 公主岭市| 稻城县| 吕梁市| 日照市| 来安县| 威海市|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