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泰, 劉永祥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
【近代華北歷史文化】
天津《國聞報》與晚清新思想的傳播
陳其泰, 劉永祥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天津《國聞報》以領先的思想水平和獨特的辦報理念崛起為晚清北方輿論中心,與上?!稌r務報》南北呼應,鼓動維新思潮,推進戊戌變法,其不僅以“社論”形式猛烈批判君主專制,大力傳播西學,而且以“新聞”形式及時全面地反映變法進展?!秶剠R編》首次連載嚴復所譯《天演論》,標志著此書的傳播模式突破此前僅在小范圍內(nèi)以抄本傳閱的限制而發(fā)展到向大眾傳播,這是進化論風靡全國的真正開端,也標志著近代西學傳播進入引發(fā)國人世界觀、歷史觀深刻變革的重要階段。同時,《國聞報》以求“通”為宗旨,翻譯了大量西方報紙,并隨著時勢變化和辦報經(jīng)驗的增加靈活變通辦報方針,將新聞重心逐漸轉(zhuǎn)移到國內(nèi)。因其占據(jù)緊鄰政治中心北京的地緣優(yōu)勢,又具備頗成規(guī)模的采訪隊伍,且主辦者具有較高的中西學養(yǎng)、社會聲望、政治地位和廣泛交游,故而所報道的信息豐富而及時,所發(fā)評論見解獨到而深刻,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是近代報刊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近代華北社會史上的光榮一頁。
《國聞報》;嚴復;戊戌維新思潮;近代進化論;近代報刊
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的一條重要線索,是在救亡啟蒙的時代主題下,不斷向西方學習。梁啟超曾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將此歷程歸結(jié)為“器物—制度—文化”三階段*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飲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43-44頁。,其中第二階段大致自甲午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尤以戊戌維新最為突出,此時期的新思想傳播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質(zhì)的變化,而報紙這一大眾傳媒形式無疑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創(chuàng)辦于1897年的天津《國聞報》,在當時以領先的思想水平和獨特的辦報理念迅速成為北方輿論中心,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君主專制、鼓動維新思潮,為晚清新思想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目前學界對此研究尚不充分,值得作深入的發(fā)掘和探討。
甲午一戰(zhàn),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命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內(nèi)群情激昂,有識之士充分意識到,如果不能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富強,即使小小島國也敢肆意欺凌。然而,當時的中國雖閉塞情況有所改變,但并未真正了解世界潮流。這就是,資本主義發(fā)展日新月異,老大中國卻已遠遠落在后面。小國日本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將清廷經(jīng)營多年的海軍擊敗,正是因為實行了明治維新,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反觀中國,以西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極度腐敗,對內(nèi)實行專制,壓迫民眾,對外則置國家利益于不顧。這一鮮明的對比,促使先進的人物認識到,中國必須實行變法,努力跟上世界潮流,否則只能亡國滅種。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維新派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鑒于封建統(tǒng)治者對民眾的長期思想鉗制,他們開始大量興辦報紙,希望藉此啟發(fā)民智,宣傳變法。李提摩太曾回憶說:“這個時期大有希望的另一個跡象是報紙的突然增多:在三年之內(nèi)(指1895—1898年),由十九家增加到七十家。”*[英]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頁。其中,最有影響者,一是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時務報》,另一份即為天津的《國聞報》。二者分踞南北,彼此呼應,共同鼓動維新思潮。
《國聞報》于1897年10月26日創(chuàng)刊,1899年3月20日出售給日本人,持續(xù)約一年半時間,主辦人包括嚴復、夏曾佑、王修植等*有關《國聞報》的創(chuàng)辦、分工、出售等曲折歷程,以及與之相關重要人物的背景和活動等,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的《從中日兩國檔案看〈國聞報〉之內(nèi)幕》(《學術研究》2008年第7、9期)已有較為詳細的考證,此不贅述。。其中,嚴復毫無疑問是該報的靈魂人物。在當時,無論是對西方近代學說的理解、把握,還是對國內(nèi)外形勢的認識,他都當之無愧居于一流。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連續(xù)發(fā)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此文在1897年4月12日被《時務報》轉(zhuǎn)載,引起張之洞的不滿,成為激化該報內(nèi)部矛盾而致分裂的因素之一?!对瓘娎m(xù)篇》和《救亡決論》等多篇極具政治沖擊力和學術啟發(fā)性的名文,高呼“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嚴復:《論世變之亟》,《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頁。,指出中國若想實現(xiàn)富強,必須“標本并治”,而“其本,則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嚴復:《原強》,《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頁。不僅猛烈批判君主專制,大力倡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極具卓識地指出啟蒙才是救亡圖強的根本所在,所總結(jié)的“三民”說更直接影響了梁啟超的思想體系。這些都讓嚴復成為當時知識界的領航者,也讓《國聞報》自創(chuàng)辦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
《國聞報》所發(fā)表的宣傳維新思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社論”和“來稿”部分,前者共42篇,約半數(shù)以上為嚴復所作。*參見王木式:《嚴復在〈國聞報〉上發(fā)表了哪些論文》,載《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50頁。就內(nèi)容來看,這些政論性文章不僅大力宣傳中國已處于民族危亡的緊迫時刻,必須通過變法以救亡圖強,而且所論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政治、外交、教育、商業(yè)、學術等,倡導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實業(yè)、改革八股、聯(lián)日抗俄等,形成以嚴復思想為主導的輿論中心,除在保教等少數(shù)問題上與康、梁存在不同意見外,整體上保持一致,有力推動了維新思想的傳播。對此,學界在研究嚴復和戊戌運動時已多有闡發(fā),這里再舉出兩則以往未被注意的材料,以說明《國聞報》的維新態(tài)度和思想水平。
經(jīng)營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未能經(jīng)得起對外戰(zhàn)爭的檢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所培養(yǎng)的西學人才并不具有真才實學,而多為鉆營官場之徒。對此,《國聞報》發(fā)表評論說:
談洋務之事也,談之數(shù)十年而未聞有政事之家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足以為國任使者,是談洋務而洋務之中仍無人才……國家承平無事,則若輩狗茍蠅營,亦不過謀多得幾差多得幾錢已耳。不幸一有事變,則彼方將勾結(jié)外人、呼朋引類……茍有利之可圖,雖喪邦而不顧……甲午中日之役,夫固有為之者矣。中國談洋務西學數(shù)十年而其所造之人才乃如此,豈不大可哀哉!*《論中國洋務西學之人才》,《國聞報》1897年11月2日。
嚴詞批評洋務派在輸入西學和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失敗,可謂一針見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聞報》又刊發(fā)名為《論泰西富強之由》的不署名來稿,指出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失敗以后,不得不向西方學習,從造船炮到開礦、修鐵路、設海關等,但均未能實現(xiàn)國家強盛,原因在于這些并非西方國家富強的根本所在,而是“泰西各國之人凡年二十以外不必人人有家而決不至一人無業(yè),惟其人人有業(yè)也,故其自食其力,不必仰給于他人而又得有所積儲”。反觀中國,個人依附于家族,只要父兄為官或經(jīng)商成功,其子弟往往驕奢淫逸,缺乏獨立謀生的能力,且大多過早成家,背上沉重的負擔。作者認為:“假使人人能執(zhí)一業(yè)以自食,則又何貧之足患?人人能奮其志氣而不日偷茍且之安,則又何弱之足患?”*《論泰西富強之由》,《國聞報》1897年11月6日。論述雖十分簡略,且未能提出解決辦法,但顯然已經(jīng)關注到政治體制以外的社會組織層面,嘗試對舊有的家族制度展開攻擊。
以上說明,《國聞報》這一平臺聚集了以嚴復為核心的一批見識卓越的先進讀書人,大力輸入西方新思想,宣傳各種維新主張,在當時國內(nèi)思想界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國聞報》還以“新聞”形式及時全面地反映變法的進展,對維新志士的重大變法舉措及其在京師的重要活動亦即其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經(jīng)歷的挫折向全國作如實報道。
1898年,俄國覬覦旅順、大連,梁啟超等人聯(lián)名上書反對,卻遭到都察院的阻撓。對此,《國聞報》刊出名為《公車上書》的新聞,稱:“順德麥孺博、新會梁任公兩孝廉,夙具愛國之忱,天下爭傳其學問,文章猶其末也。此次入都,適值俄人要約旅、大之時,兩君遂約同兩廣、云貴、山陜、浙江眾公車,于三月初六日上書都察院,力陳旅大之不可割。不意是日堂官無一到者,孝廉等又以入闈在邇,不能再詣察院,若出闈則事已大定矣。蓋其書始終不克上達云?!?《公車上書》,《國聞報》1898年4月3日。公開指斥都察院阻撓公車上書,將維新志士的愛國熱忱和守舊派的賣國求榮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百日維新”正式拉開帷幕之后,《國聞報》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1898年6月19日及時刊登《簡在帝心》的新聞,尤為引人注目,該文報道了光緒帝銳意革新的態(tài)度和對康有為等人的贊賞:“京師新聞,徐子靜學士奏薦康長素主政、張菊生主政、黃公度廉訪、譚復生太守、梁卓如孝廉五人,通達時務一折,已經(jīng)明奉諭旨,于二十八日召見。聞是日在頤和園召見兩君,康奏對至九刻鐘之久。張奏對至三刻鐘之久,諒嘉謨?nèi)敫妫禺斢写篑詴r局之言矣……想朝廷銳意維新求才若渴,必當更有破格錄用之舉也?!贝撕髣t隨時刊布變法舉措和重要活動,如《改科宸斷》、《營造賓館》、《奉旨編書》、《京城擬修馬路》、《京城議修電車》、《議覆制度局》、《京城大學堂擬請總教習》、《南北洋防軍一律改習西操》、《大學堂總教習改用洋人》、《鐵路礦務局新派章京》、《法人論中國造路事》、《日相將來》、《奏留星使》、《京師農(nóng)工商總局開局》、《美國聯(lián)英阻俄》、《擬開懋勤殿述聞》、《記二十七日上諭重申變法事》等。而且,幾乎所有新聞報道均采用政論式寫法,帶有強烈的鼓動性,比如《改科宸斷》這樣寫道:
八股取士,習非所用,本月初五特奉上諭,改試策論,風聞中外耳目一新。有京友來函:此次改科諭旨,初二日業(yè)已擬發(fā),以樞臣、禮臣,均謂茲事重大,請從長計議,是以暫緩降諭?;噬箱J意維新,力排群議,以為非得人才,不足以圖富強;而非改科目,不足以得人才。遂于五日特渙綸音,明告天下。六百年來相沿積習,毅然決然,斷自宸衷,一旦棄去。非圣人其足語于斯乎?*《改科宸斷》,《國聞報》1898年6月27日。
這段簡短的文字將光緒帝的銳意維新、守舊派的百般阻撓以及改革八股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準確地描繪了出來,也表明了報紙的鮮明立場。
總之,《國聞報》全力配合維新變法,對康有為、梁啟超、黃遵憲等人的變法言論進行追蹤報道,并以《總報局告白》的形式大力推介維新論著。*見《總報局告白》,《國聞報》1898年6月28日。尤其是,當變法失敗以后,《國聞報》雖然迫于形勢刊登了禁錮言論的6條上諭,但在政變后的一個月里共發(fā)表47篇相關報道,其中最引人注目者當屬《視死如歸》一則。其文曰:
有西人自北京來,傳述初六、七日中國朝局既變,即有某國駐京公使署中人,前往康氏弟子譚嗣同處,以外國使館可以設法保護之說諷之。譚嗣同曰:“丈夫不作事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以變法流血者,謂自譚嗣同始?!奔醇m數(shù)十人謀大舉,事未作而被逮,聞中國國家擬即日正法以儆效尤。*《視死如歸》,《國聞報》1898年9月27日。
同時,《國聞報》將康有為的脫險經(jīng)過作了客觀報道,并于10月21、22兩日連續(xù)轉(zhuǎn)載香港《華字日報》文章《德臣西報訪事在香港與康有為問答語》,揭露了政變真相,11月3—4日又刊載《論中國禁報館事》,對清廷查禁報館的行為進行回擊,并對戊戌六君子給予高度評價。在惡劣的政治和輿論環(huán)境下,《國聞報》敢于與頑固派公開對抗,在當時所有報紙中未有能出其右者。
在整個戊戌維新時期,《時務報》和《國聞報》分別作為南北方的輿論中心,互通有無,遙相呼應,構(gòu)成強大的媒介網(wǎng)絡,共同傳播維新思想,推動變法的進行。*李提摩太曾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這樣評價《時務報》:“康有為的大弟子梁啟超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一家報紙,叫《時務報》,作為改革派的喉舌。報紙在一開始就取得了極大成功,在從南到北的整個帝國激起了維新思潮的漣漪?!?見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頁)在《國聞報》創(chuàng)辦以前,嚴復對《時務報》極為稱道,希望其在維新運動中大有作為,指出:“使中國而終無維新之機,則亦已矣;茍二千年來申商斯高之法,熄于此時,則《時務報》其嚆矢也?!薄秶剤蟆坊I備之際,亦曾委托《時務報》廣為傳布。1897年8月25日,夏曾佑、嚴復、王修植聯(lián)名致信汪康年稱:“上月托公度觀察袖呈《國聞報啟》一通,求登貴報,俾我下乘,附驥而行,諒荷垂察。拜讀三十五大報,尚未附錄,殊為懸盼?!?嚴復:《與汪康年書·二》,《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05、506頁。同年9月7日,王修植又致函汪康年說:“弟日來與又陵、穗卿商,擬在津門亦開一館,一切體例略依遵處,稍為變通,急待從者之至,相與斟審?!贝撕?,兩報主辦人之間經(jīng)常通信,交流報業(yè)行情和辦報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等,并互相幫助。比如,王修植請汪康年助銷《國聞報》:“《國聞日報》將來銷路不患不廣,而獨慮館中母財不足,開銷太大,深恐難以持久。若能支持至明年春夏,則亦日起有功也。不知兄能為一臂之助否?”*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82頁。像這樣的通信還有很多,而且在《時務報》改為《昌言報》以后,《國聞報》依然刊登名為“上海昌言報分館告白”的廣告,充分證明戊戌維新時期兩報之間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在艱難環(huán)境下攜手共進,為晚清新思想的傳播和維新變法的開展作出巨大貢獻。
《國聞報》創(chuàng)辦的宗旨為大力介紹西方學說,而所特別注重的有二,一為選擇西方近代學術之最具精義者,盡可能及時譯載,二是以譯者的論述和發(fā)揮,與直接翻譯相配合?!短旖驀剤箴^啟》首列報館所致力的兩項主要目標為譯泰西名論和譯泰西政法學術宗教:
各報卷端例登論說,今既譯西人之報,自當附見西人之論,只以微言妙旨,傳述為難,向者譯人付之蓋闕,今擇其尤雅,弁諸簡端,旁通發(fā)揮,佐以管蠡。譯泰西名論。
報之所紀事在現(xiàn)前,而萬事之根,胚胎政教,今擬分泰西各國政、學、教為三支,臚其文獻,敘其旨要,分列卷端,以備參考。史有表志,托義于斯。譯泰西政法、學術、宗教。*《天津國聞報館啟》,載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9-530頁。
這就清楚地表明:嚴復等人的旨趣不在一般地刊登西方國家報紙新聞,而尤為重視“西人之論”。更為關注的是最具價值的學術觀點,故稱“泰西名論”。而且要結(jié)合中國人的理解,結(jié)合中國的情形,加以闡發(fā),故強調(diào)要“旁通發(fā)揮”。他又認為導致西方富強的根本和各項政治、軍事舉動的根源,是西人之“政教”即學術思想,故又將介紹、論述西方政法、學術、宗教為辦報宗旨的又一要著。
因此,《國聞報》創(chuàng)刊以后,又于同年創(chuàng)辦《國聞匯編》旬刊,更詳于載外國之事,鼓吹輸入西方新學理和學習西方民主政體,由嚴復、夏曾佑主持,而北洋水師學堂的部分師生也承擔了許多翻譯和編纂工作?!秶剠R編》同由國聞報館發(fā)行,共出6期,每期一冊,3萬字左右,其出版時間和主要內(nèi)容如下:
第一冊,1897年12月8日出版,刊有嚴復的《國聞匯編敘》、《斯賓塞爾勸學篇》(未完)、伍光建的《歐洲政治論略》以及俄、英、法文譯報。
第二冊,1897年12月18日出版,刊有嚴復的《譯〈天演論〉自序》、《〈天演論〉懸疏》(未完)及法文譯報。
第三冊,1897年12月28日出版,刊有嚴復的《斯賓塞爾勸學篇》(續(xù)第一冊)、陶大均的《日本觀兵記》及俄、英、法、德文譯報。
第四冊,1898年1月7日出版,刊有嚴復的《斯賓塞爾勸學篇》(續(xù))、《〈天演論〉懸疏》(續(xù)第二冊)、《西藏近聞》及俄、英、法文譯報。
第五冊,1898年2月5日出版,刊有嚴復的《〈天演論〉懸疏》(續(xù))、《外國近聞》以及俄、法、英文譯報。
第六冊,1898年2月15日出版,刊有《〈天演論〉懸疏》(續(xù))及俄、英、德文譯報。
嚴復的翻譯和介紹,是要選擇已被歷史證明對西方國家的富強和進步最具指導意義,而又對中國的御侮救亡、激勵人心、一新學術最具警醒作用的西方學說精華。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具學術影響力的,無疑是《天演論》的譯介。
《天演論》索觀者有數(shù)處,副本被人久留不還,其原稿經(jīng)吳蓮池圈點者正取修飾增案,事畢擬即付梓。頗有人說其書于新學有大益也……中國不治之疾尚是在學問上,民智既下,所以不足自立于物競之際。*嚴復:《與五弟書》,《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33頁。
然而,此種僅以抄本在朋友間傳閱的方式畢竟限于較為狹小的圈子?!短煅菡摗吩凇秶剠R編》上以連載的方式首次公開發(fā)表,標志著其傳播模式突破了人際關系的限制,而發(fā)展到大眾傳播,這顯然是一個重大轉(zhuǎn)折,是進化論風靡全國的真正開端,在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國聞匯編》發(fā)表的《天演論懸疏》沒有吳汝綸序和譯例言,相對較早期抄本而言增補了許多按語,譯文作了修訂增刪,而與后來正式出版的通行本也存在差異,但這是嚴復首次面向全國讀者集中闡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向高級階段進化發(fā)展的思想,意義重大。事實上,在《原強》等文中,他已經(jīng)開始宣傳進化論和群學理論,比如指出“民物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與接與構(gòu),民民物物,各爭有以自存。其始也種與種爭,及其稍進,則群與群爭,弱者常為強肉,愚者常為智役”*嚴復:《原強》,《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頁。,而在《天演論》正式發(fā)表以后的各類文章中也常常加以運用,比如在《保種馀義》中稱“達氏之說,今之學問家與政事家咸奉以為宗。蓋爭存天擇之理,其說不可易矣”*嚴復:《保種余義》,《國聞報》1898年6月11日。。這些論文與《天演論》這部系統(tǒng)著作相配合,破天荒第一次在中國宣傳了一套與傳統(tǒng)觀點迥異的新的宇宙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目前在中國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達爾文及其進化論的著作,當為華衡芳和美國傳教士瑪高溫合譯出版英地質(zhì)學家賴爾的《地學淺釋》。此后,英國傳教士傅蘭雅主辦的《格致匯編》和美國傳教士林樂知主編的《萬國公報》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宣傳。但這些都是較為零星的介紹而非系統(tǒng)的輸入,也未能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也標志著19世紀后30年長久醞釀的傳播西方學說實現(xiàn)了重大突破,近代西學的傳播至此進入學術思想的階段,從而引起中國知識界一系列根本觀念的改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貢獻。正如賀麟所言:“若以近代之革新,為起端于一八九五年之后,則《天演論》者,正溯此思潮之源頭而注以活水者也。”*賀麟:《嚴復的翻譯》,《東方雜志》1925年第22卷第21號。
在此之前,中國的知識界正處于哲學苦悶時代。梁啟超曾回憶說:
那時候我們的思想“浪漫”得可驚,不知從哪里會有恁么多問題,一會發(fā)生一個,一會又發(fā)生一個。我們要把宇宙間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但幫助我們解決的資料卻沒有。我們便靠主觀的冥想,想得的便拿來對吵,吵到意見一致的時候,便自以為已經(jīng)解決了。*梁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飲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四)(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0頁。
他們“生育在此種‘學問饑荒’之中,冥思枯索,欲以構(gòu)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派”*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飲冰室合集·專集》(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1頁。,希望藉此挽救民族危亡,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富強,但其試圖構(gòu)建新的哲學體系的思想資料卻嚴重不足。雖然晚清學者所盛談的公羊三世說比之僵死的封建思想具有進步性,但它所講的變易歷史哲學,是靠闡釋古代經(jīng)典中的“微言大義”而得,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主觀推論和比附的基礎上,未能擺脫封建學術的舊體系,具有粗疏原始、主觀和神秘的致命弱點,往往使人感到懷疑甚至駭異。因此,時代迫切需要嶄新的哲學。正是嚴復,這位被毛澤東稱譽為近代向西方學習代表人物的啟蒙思想家,在此國家前途極其危險、智識界極度渴求的時刻,大力介紹西方進化論學說。而且,這套進化發(fā)展的理論,是從大量的實例中歸納出來的,可以動植物、人體、地形、地質(zhì)、化石來作驗證,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鮮明的實證性的優(yōu)點,在性質(zhì)上屬于近代學術體系,比公羊?qū)W要高出整整一個時代。因而,“天演論”學說不僅滿足了中國人民批判腐朽封建帝制的需要,破除了頑固派“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學理上的支持,而且為立志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的人們提供了新的觀察歷史和民族命運的思想武器。
《天演論》出版之后,不上幾年,便風行到全國,竟做了中學生的讀物了。讀這書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他們能了解的只是那“優(yōu)勝劣敗”的公式在國際政治上的意義。在中國屢戰(zhàn)屢敗之后,在庚子、辛丑大恥辱之后,這個“優(yōu)勝劣敗”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shù)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燃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術語都漸漸成了報紙文章的熟語,漸漸成了一班愛國志士的口頭禪。還有許多人愛用這種名詞做自己或兒女的名字。陳炯明不是號“競存”嗎?我有兩個同學,一個叫做孫競存,一個叫做楊天擇。我自己的名字也是這種風氣下的紀念品。*胡適:《四十自述》,載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頁。
這段話足以說明,《天演論》不僅影響了與之同時或稍后的無數(shù)讀書人*曹聚仁也曾回憶說:“近二十年中,我讀過的回憶錄,總在五百種以上,他們很少不受赫胥黎《天演論》的影響,那是嚴氏的譯介本?!?見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371頁),而且借助報紙等形式迅速突破了這一范圍,逐漸內(nèi)化到人們的思想意識里,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思考問題、觀察世界的基本前提和預設。而這一切,正以《天演論》在《國聞匯編》的公開發(fā)表為開端。
中國近代報刊發(fā)端于19世紀初期外國傳教士和商人創(chuàng)辦的中外文報刊,此后的半個多世紀內(nèi),輿論主權(quán)始終掌握在外人手中。這種局面隨著中國新型知識人的出現(xiàn)而開始改變,他們充分意識到報紙的重要性并積極嘗試奪回話語權(quán)。1858年,創(chuàng)辦于香港的《中外新報》,標志著由中國人自己主辦的近代化報刊的正式誕生;1874年,《循環(huán)日報》的創(chuàng)刊則標志著第一個政論性報紙的出現(xiàn)。隨著資產(chǎn)階級的不斷成長和變法維新思潮的興起,中國迎來了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主辦報的高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895年到1898年,全國出版的中文報刊有120種左右,80%是中國人自辦的*參見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頁。。其中,《時務報》和《國聞報》的創(chuàng)辦,是中國近代新聞傳播史上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它們南北呼應,構(gòu)建了強大的輿論網(wǎng)絡,成功沖破了清廷的言論禁錮,奪回了由外人掌控的話語權(quán),開啟了政論報刊的黃金時代,使報刊成為思想表達不可或缺的平臺和大眾傳播形式的主流。當時,《國聞報》是“北方報紙之最佳者”*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載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民國叢書》(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版,第141頁。。
作為一份產(chǎn)生于特殊時代條件下的報紙,《國聞報》有著極為明確的辦報宗旨和社會定位?!秶剤缶壠稹贩Q:
《國聞報》何為而設也?曰:將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為一國自立之國,則以通下情為要義……為各國并立之國,則尤以通外情為要務……今日謀吾群之道將奈何?曰求其通而已矣。而通下情,尤以通外情為急。何者?今之國,固與各國并立之國,而非一國自立之國也……欲通知外情,不能不詳述外事,欲詳述外事,不能不廣譯各國之報。
顯然,求“通”是《國聞報》的宗旨,而“通外情”則是首要任務。這一辦報方針與嚴復等人的政治見解和學術思想相統(tǒng)一,其目的在于通過廣譯外報的方法使國人了解西方世界,以徹底改變中國的落后局面。在當時的報紙中,《國聞報》在這方面投入的力量最多,產(chǎn)生的影響也最大。其自稱“翻譯之報,若俄、若英、若法、若德、若美、若日本、若歐、墨其余諸國。萃取各國之報幾百余種,延聘通曉各國文字之士,凡十余人”*《國聞報緣起》,《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雖有一定的自夸成分,但充分顯示出其辦報目標和特色,此尤其表現(xiàn)在早期的《國聞報》及旬刊《國聞匯編》中,而以俄、英、法、日等國新聞或評論為重點。
這一定位符合傳播西學的時代潮流,但卻有違新聞傳播的內(nèi)在規(guī)律,因為大眾最關注的并非遠隔重洋的國外新聞,而是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國內(nèi)事件。隨著辦報經(jīng)驗的增加,《國聞報》逐漸將重心轉(zhuǎn)移到國內(nèi),大大縮減了外國新聞的分量,由原來的分國設欄改為只設“外國新聞”一欄,而所報道或翻譯的文章也往往與中國有關。1898年4月11日《時務報》刊登《國聞報》的廣告稱:“本報除紀京城、直隸新聞外,又詳載西北諸省暨東三省、青海、前后藏時事,一補申地諸報之不及,并譯登西報之論說中外情形者。茲為推廣銷路起見,特設分館于上海時務報館內(nèi)?!边@則廣告既體現(xiàn)了南北兩大核心報刊之間的分工合作,也說明其將外事新聞置于從屬地位。此外,夏曾佑曾致函汪康年稱:“報前須有論說,不能專恃外文……此二者乃最要之事。又陵、菀生所見正同,未知尊意以為何如也?”*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1頁。因此,《國聞報》后來增設“本館論說”或“本館照錄”欄目,擺脫了單純翻譯外報的方式。而且,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國聞報》很快又打破只報道北方新聞的慣例,而以事件的新聞價值為標準,突破了地域空間上的限制。1897年12月28日《國聞報》“本館告白”稱:“本館原定章程專紀西北各省之事,至東南諸路報館林立,一切新聞無俟敝館贅述……今本館因特變通前議,凡東南各省如有重要事情,或關軍國大計,或系民生利病,亦與各埠分托訪事友人量為采錄郵寄,擇其尤要者登之報章,題曰東南各路新聞,以饗閱報者諸君之責望?!笨梢?,《國聞報》在辦報方面并不刻板,而是隨著經(jīng)驗的增加和時勢的變化靈活變通,直至及時地報道全國范圍內(nèi)的重要事件,成為時代的脈搏。
傳播西學知識和關注社會變革的訴求,決定了《國聞報》有別于《直報》那樣的商業(yè)性報紙,而以社會新聞的傳播為主體。同時,在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時代背景下,《國聞報》在報道國內(nèi)社會生活新聞的同時,又特別注重對中外關系的報道。該報創(chuàng)立不久,即發(fā)生德國強占膠州灣事件。自1897年11月至次年2月,《國聞報》對此事件進行跟蹤報道,有時一日兩篇,連續(xù)發(fā)表新聞30余篇,評論近10篇,如《論山東曹州教案事》《駁泰晤士報論德?lián)z澳事》《論德國借案占奪膠澳事》等,尤其是刊布了《總理衙門奏教案辦結(jié)膠澳議租折》,將清廷在列強面前無可奈何、步步退讓的丑陋形態(tài)公諸于世,將秘密外交變?yōu)檩浾撏饨?,引起強烈反響。對這一事件的報道,充分展示出《國聞報》在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受眾方面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也說明其新聞報道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比如,1897年11月18日“東警續(xù)述”稱:“德兵據(jù)膠,本館探述大略,正排印間,忽接山東訪事友人來電,合亟譯登,以供眾覽?!?/p>
而且,《國聞報》對當時中外情勢把握得十分清楚。嚴復連續(xù)發(fā)表《論俄人為中國代保旅順大連灣事》、《再論俄人為中國代保旅順大連灣事》,稱:“十月十九日,德兵船既據(jù)膠州海灣,本館曾極論德人舉動之妄,而復申言之曰:德人今日既占膠澳,則俄人明日必規(guī)旅大。其時端倪未露,泰東泰西諸國尚未張皇其詞,本館不過揆諸時勢,縱言及之,以為俄國政府其謀國之道必如是也。乃未及一月,而俄果有為中國代保旅順之議。此議既成,于是英人乃議駐守舟山矣,日人乃議不還威海矣?!?嚴復:《論俄人為中國代保旅順大連灣事》,《國聞報》1897年12月26日?!坝⑺髦凵?,日據(jù)威海,其勢既迫,其請必堅,拒之不能,應之不皇,亦惟有拱手相讓已矣。且豈但英、日而已,法人又必……得其一而后快?!?嚴復:《再論俄人為中國代保旅順大連灣事》,《國聞報》1897年12月28日。深刻地揭露出俄國的侵略野心,痛切地闡明了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急形勢。隨后,《國聞報》又刊發(fā)了多篇國內(nèi)外有關瓜分中國的言論,以激發(fā)民眾的愛國情感。此外,因為日本明治維新具有直接的可效法性,維新派大多主張聯(lián)日抗俄,反對后黨的聯(lián)俄主張。《國聞報》作為維新派的輿論喉舌,當然表現(xiàn)出同樣的態(tài)度。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關日本的新聞在外國新聞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大,甚至一度設置專欄而與“外國新聞”一欄并列。而當伊藤博文訪問中國時,《國聞報》對其在華活動給予了連續(xù)而詳細的報道。
總之,作為一份政論性報紙,無論是在中外關系,還是在“百日維新”的報道方面,《國聞報》均表現(xiàn)出信息豐富而及時的特點,而且評論見解獨到、言辭犀利,在眾多報紙中脫穎而出。這主要得益于《國聞報》頗具規(guī)模的采訪隊伍,主辦者的中西學養(yǎng)、社會聲望、政治地位、廣泛交游以及緊鄰北京的地緣優(yōu)勢。《國聞報》在緣起中自稱:“訪事之地大小凡百余處,訪事之人中外凡數(shù)十位?!倍敃r身為總理衙門章京的汪大燮也稱:“《國聞報》請人法最妙,所請即《泰晤士報》館所請之人,消息確而速,又極多極詳……不確、不詳、不多、不速,人不要看,四美具則費鉅矣!”*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頁。這說明該報確實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采訪隊伍,不過兩說均帶有一定的夸張成分。王修植就致函汪康年透露其真實狀況:“《國聞》訪事人亦無好手,均系敷衍角色。京中時有重大新聞,或系得自西人,或系得之交好,亦無一定也?!?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頁?!秶剤蟆返男侣剤蟮莱3R浴熬┯褋砗啤?、“京師友人來信云”、“頃得北京訪事人來函”為開頭,也很能說明其消息來源并不限于報館的采訪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國聞報》仿《泰晤士報》之例,兼出日報和旬刊,具有明確的分工:
大抵日報則譯于本國之事,而于外國之事則為旁及。旬報則譯于外國之事,而于本國之事則為附見。閱報之人亦可分為二類:大抵閱日報者,則商賈百執(zhí)事之人為奪,而上焉者或嫌其陳述之瑣屑。閱旬報者,則士大夫讀書之人為多,而下焉者或病其文字之艱深。*《國聞報緣起》,《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
在出版形式上,日報每天一大張,用四號字排印;旬刊則裝訂成冊,用三號字排印。這種立足于受眾群的不同而將報、刊加以結(jié)合的先進理念在當時可謂獨領風騷,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專門期刊的雛形,在中國近代報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韜主辦的《循環(huán)日報》也在出版日報的同時,兼出月刊,但月刊僅是對日報的摘錄和整理,與《國聞匯編》存在性質(zhì)上的差異??上?,當時國內(nèi)的過渡性知識人畢竟數(shù)量有限,《國聞匯編》由于文義艱深而銷路不廣,最終僅出6期而???。王修植曾言:“《國聞匯編》閱者多以文義艱深為嫌,每期僅售五六百分,實在賠本不起,現(xiàn)已停止不印,專辦日報?!?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頁。
在新聞報道方面,《國聞報》還專門制定章程以規(guī)范報館人員和提供消息人員的行為,鮮明地對報人的職業(yè)道德提出嚴格的要求。此外,《國聞報》的主辦者十分謹慎,不僅將報館設在天津租界以避免清廷的直接干涉,先后請李志成和日本人西村博擔任名義館主,而且許多日常工作都在王修植家中進行。這些既說明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薄弱,也充分展示了嚴復等人在惡劣政治環(huán)境下的辦報技巧。正因為如此,《國聞報》才敢于在戊戌政變以后不斷刊登支持維新派的言論。再者,在版面設計上,《國聞報》包括上諭、新聞、評論以及圖片和廣告等,形式多樣而渾然一體,并不斷趨于成熟和完善。從總體上說,雖然《國聞報》存在時間較短,但無論從形式、內(nèi)容還是所發(fā)揮的社會影響而言,都當之無愧是近代報刊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近代華北社會史上的光榮一頁。
TianjinNationalNewsReportand the Transmission of New Ideolog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EN Qitai, LIU Yongxiang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ianjinNationalNewsReport, rising as the northern consensus center for its advanced ideology and unique newspaper concept, echoed with ShanghaiCurrentAffairsin the south, encouraging reformist ideas to promote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t not only fiercely criticized monarchy and vigorously disseminated Western learning by editorials, but also timely reflected the reform progress with the news. TheEvolutionandEthicstranslated by Yan Fu was first serialized inNationalNewsCompilation, which marked the breakthrough to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book restricted only with a small range of circulated manuscripts to spread to the public. That was the real start of the evolution theory sweeping across the country and marked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change profoundly the Chinese world outlook and historic view.NationalNewsReport, for the purpose of “pass", translated a great number of Western journals, and increased flexible newspapers policy with the changing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gradually shifted the press center to domestic news. It had abundant timely news reports and original profound views with great social effect because it was adjacent to the political center Beijing and had a sizable acquisitioning team whose sponsors had rich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literacy and social esteem. So, it was a glorious pag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ewspapers and North China in modern times.
NationalNewsReport;Yan Fu;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evolution theory in modern times;newspapers in modern times
2012-04-23
陳其泰(1939-),男,廣東豐順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研究。
K256.5
A
1008-469X(2012)03-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