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二的終極話題,這無論是體現(xiàn)在早先觀看的影片《十誡》,還是本文即將分析的著名法籍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后留給世人的《藍》《白》《紅》三部曲。
藍、白、紅是法國國旗的顏色順序,當然還有很多國家也用這三個顏色。我認為基耶斯洛夫斯基當然不會是在為法國宣揚什么,也許只是自由、平等、博愛的關(guān)系是他一直想要去探討的。也許在經(jīng)過一個極端的時代后,這只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影像寫下的隨筆。此刻,要是再問我這個片子我還記得什么,色彩、音樂、還是鏡頭運動,還是《藍》中女主人公厭惡的臉,還是那個老年婦人竭力扔瓶子的過程?這些必然是肯定的,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當然,還有平靜的思考。
說這三部曲是由音樂在帶動節(jié)奏我認為是恰當?shù)?。不是說他們是像我們在看到的電視當中的MTV那樣,音樂帶著畫面走,畫面是跟著音樂走這個意思。而是說音樂在這三部曲當中將影片的本身所帶有的節(jié)奏凸顯了出來。三部電影,三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每每音樂響起的時候總能讓人靜下心來安靜的去感受人物內(nèi)心,自然的觀眾就被帶入到了影片的節(jié)奏當中去。利用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來體現(xiàn)人物內(nèi)心變化。
影片《藍》是一個聲音比畫面重要的典范。每每女主人公突然發(fā)覺自己仍無法擺脫喪夫喪子之痛時畫面會突然黑掉然后想起那段悲愴的音樂,這時候的畫面是一種虛擬的空間,出了能夠表現(xiàn)出這是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外,其他什么東西都不能展現(xiàn)。然而一切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種種酸甜苦辣被那段人物內(nèi)心被那段低沉的交響樂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此刻觀眾的內(nèi)心是與主人公的內(nèi)心相互觸碰的。我覺得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相當看重聲音的作用。他好像很喜歡用聲音去交待很多東西。三部片子的片頭在出字幕時總會先出第一場戲第一個鏡頭的環(huán)境音效,比如《藍》中的馬達聲。而且他很喜歡用聲音來暗示某些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就像《紅》中時常會打斷對話的飛機轟鳴聲,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的暗示,會在影片的后面得到解釋。
影片《白》是節(jié)奏最歡快的一部,最吸引人的一部,影片中的音樂更是體現(xiàn)了其帶動節(jié)奏的功能。每一次人物命運的轉(zhuǎn)變都是由音樂的引入在提示著人們下一場會轉(zhuǎn)變發(fā)生的事。男主人公每每的會心一笑,會使觀看著為之一悅,難道真的是男主人公的很好笑嗎?
但在影片《紅》中音樂的作用被弱化了,我覺得基耶斯洛夫斯基又跟自己認真了一把——因為紅色在《紅》中實在太搶眼了。
在《藍》《白》《紅》三部曲當中這三種顏色自然是代表了影片的主題。他在其中的表現(xiàn)方法不是靠整體色調(diào)來烘托,而是靠局部色相來表達的。說這三部電影當中的色彩展現(xiàn)是風格迥異的是因為三種顏色的體現(xiàn)程度、方法都是不相同的;說他是暗含統(tǒng)一的是因為它們?nèi)咧g總會在各自主題電影中暗合到一起時總會有這三種顏色同時出現(xiàn),不知是不是我過于的捕風捉影,但是我還是認為這三種顏色的同時出現(xiàn)與三部劇中人物的相互交叉一樣,是因為基耶斯洛夫斯基為了體現(xiàn)自由、平等、博愛是統(tǒng)一的而有意為之。
藍色象征自由,然而在《藍》當中藍色太過憂郁了,沒有給人自由的感覺。在片中藍色代表主人公的不好的過去,是她極力想掙脫的東西。她在生活中盡量的排斥著藍色,但又會矛盾穿上藍色的外套,掛上死去女兒所用的藍色吊燈。藍色反而不象征著自由反而是在束縛著什么。主人公會到充滿藍色氛圍的游泳池中去解脫,然而游泳池的水真的是藍色嗎?水自然是透明的,會是藍色物理上那是由于光的反射。《藍》中也許就想要表達人們在追尋自由時往往被自由的概念束縛。拋棄過去,心靈的真正解脫才是自由的到來。自由不是別人賦予的,自由不是具體實在的,自由是自我內(nèi)心釋放的。
白色象征平等,《白》的節(jié)奏很歡快,讓人不會有心思去觀察它的色彩。其實片中有很多的白色體現(xiàn),比如一片被白雪覆蓋的大地、女主人公白色的汽車、白色的電話亭、白色的內(nèi)裝飾??墒前咨⒍]有藍、紅搶眼,就像平等往往被人忽視一般。其實對藍、紅的關(guān)注強于白就是一種主觀的不平等體現(xiàn)。我認為人生來平等很荒唐,一天有很多很多人降生,有的活下去,有的卻死了,這就是不平等,我們所能追求的只能是精神上的平等。
紅色象征博愛,不得不說《紅》中的紅色太夸張?zhí)珦屟哿?,以至于忽視了其音樂的作用。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不間斷的使用紅色。汽車、衣服、書本、座椅無數(shù)的紅色向眼睛砸了過來。我認為其實《紅》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真正想要宣揚的東西,即博愛。那么多紅色的場面調(diào)度肯定是為了突出紅色的作用,強調(diào)博愛的重要性。《紅》的最后一場戲是輪渡的輪船因為大風而側(cè)翻。被救起的7個人物分別是3部劇中出現(xiàn)的主要人物,我覺得導演到此時此刻才說出了心中真的主題,只有博愛才能挽救面臨困境的人們,只有博愛才會是面臨束縛、不平等的人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平等。回想《藍》中女主人公內(nèi)心雜念的釋放其實就是將愛賦予了他人換來了自由。《白》中男主人公追求精神上的平等就是用博愛寬恕妻子,最后得到了真正的平等。而最終,他們也因為博愛而從死里逃生。博愛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要宣揚的東西,只有博愛才能真正的平等、自由乃至獲得更多。
在《藍》《白》《紅》三部曲中單就他的視聽語言來說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拿捏得很自如的。視聽語言在他的手上就擁有生命,他真正的將視聽語言當作了自己的嘴向人們述說著自己的觀點。就《藍》《白》《紅》三部曲整體而言,其實三者之間的視聽語言無論是音樂還是色彩的或是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都是暗含著某種聯(lián)系,它充滿了一種宿命感,就像《紅》中那個女孩雖然和那個男孩總是很靠近甚至是上了同一班船,卻又總是擦肩而過?!端{》《白》《紅》三部曲也許應該視為一部作品——因為它們是一個整體。
總之,在看完《藍》《白》《紅》三部曲之后的確得到了很多的東西,基耶斯洛夫斯基獨特對電影視聽語言的運用就像他本身不喜歡電影而去拍電影一樣,成為人們?nèi)蘸蠼蚪驑返阑蚴菙[上桌面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