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樸[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吉林大學, 長春 130012]
作 者:楊樸,吉林師范大學教授,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離騷》是中國最偉大的詩篇,它偉大到了前無古人、后(迄今為止)無來者的程度。它的偉大之處在于,最為明顯的是作為詩的藝術形式,它的繁復而瑰麗的意象、奇幻而浪漫的想象、豐贍而華美的詞章,既超越了前人的創(chuàng)造,又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藝術資源;但更為重要的是,《離騷》表現(xiàn)的高貴的人格精神,是以幾乎超越了所有詩篇的少見的顯現(xiàn)出強大的人格力量而在中國詩歌史上永遠放射著耀眼的光芒,這種高貴的人格力量不僅是人們欣賞的對象,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人格塑造的精神資源。
《離騷》所表現(xiàn)的“九死其猶未悔”不是屈原對君王的忠,不是屈原對祖國的愛,不是屈原對人民的體恤——盡管這也是屬于屈原并且是屈原重要的思想精神,但《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仍然不是這些,《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是屈原的高貴人格。那是一種卓爾不群、獨立不遷的在強大邪惡力量打擊下仍能夠堅持的絕不向邪惡勢力做半點妥協(xié)的強大的人格。屈原的痛苦是舉世沒有人真正理解他人格精神的痛苦,而不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屈原的痛苦是他在整個社會中處于絕對孤立狀態(tài)的痛苦,而不是報國無門的痛苦;屈原的痛苦是他看不見任何希望的趨于精神絕望的痛苦,而不是不能施展抱負的痛苦。屈原的偉大在于,在強大的邪惡勢力打擊下,在處于極端孤立、痛苦甚至絕望的狀態(tài)下,仍然堅持他卓爾不群的獨立人格精神,仍然絕不放棄他高貴的人格,仍然絕不屈服妥協(xié),屈原“九死而猶未悔”的就是這種獨立、偉大、高貴的人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擦拭著心酸的眼淚,長長地嘆息,人生是多么的艱難阿!這是屈原人生艱難感受的一種總括。為什么“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呢?后面所描寫的內(nèi)容就是這人生艱難感受的原因?!坝嚯m好修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我雖然崇尚美德而又嚴格地約束自己,可早晨進諫晚上就遭了貶黜。什么罪名呢?“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那是因為我既用香蕙做佩帶,又采集白芷美化自己。這里的用香蕙做佩帶、采集白芷,既是屈原表現(xiàn)自己特立獨行的人格,又是指屈原對美的情操的追求行為。
屈原的特立獨行和美的人格追求恰恰是被君王罷黜的原因。因為君王需要的是奴才,奴才的本質(zhì)屬性是聽憑呼喚和使役,因而奴才是不需要獨立的人格和美的人格追求的。屈原的悲劇其實是他充當?shù)纳鐣巧退赖娜烁褡非笾g巨大矛盾造成的悲劇。他的社會角色要求他必須絕對具備奴才所具有的無條件的盡忠屬性,而他獨立人格的追求卻又使他必須絕對特立獨行、堅持美好的情操。他沒有任何辦法在他的獨立人格和他奴才社會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中獲得平衡,他選擇了獨立的人格,但是他越是追求他獨立的人格,他就越是背離了他奴才的社會角色;他越是背離了社會角色他就越遭到社會的不容;他越是被社會所不容,他自己就越是深深地陷入“哀民生之多艱”的痛苦之中。君王都不信任他了,都罷黜他流放他了,他還要堅持自己的美好人格追求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美好的人格是我至死不渝的追求,即使我死了九回我也不會改變!屈原九死而不悔的是自己獨立而美好的人格,這充分地顯示了屈原人格精神的偉大與高貴。
在這時的屈原還能求助于什么呢?在屈原看來,什么都不能求助,什么都令他深深地失望。首先是對神靈的失望?!霸轨`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是指神明的“,浩蕩”是指準則喪失的。屈原在君王罷免后寄希望于神明,然而神明也是失去了準則的;對神明失望后他又寄希望于民眾,但民眾的心理是什么樣的呢?“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眾女”是喻指眾多的小人“;小人”是指那些與獨立、高貴人格相悖的人“;娥眉”是喻指人格高尚的人。這句詩的意思是說,眾多小人嫉妒我的美好人格,誹謗我特立獨行是邪門歪道。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他的特立獨行和美好情操是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的,周圍的人既被社會角色觀念所支配,又被自己嫉妒的思想所驅(qū)使,他們的思想觀念不允許獨立人格的人存在,他們嫉妒的思想也不允許特立獨行的人存在,他們齷齪的精神不允許美好情操的存在。
第三是對世人的失望。世人不僅投機取巧、放棄做人的道理,更為嚴重的還有“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把違背做人的規(guī)矩,迎合獻媚取巧發(fā)展成了另一種“潛規(guī)則”,成了社會做人做事的一種習慣、一種準則、一種規(guī)律、一種法度。所有的人都要受到這種習慣、準則、規(guī)律和法度所改造和支配,具有獨立人格的和美好情操的人都要受到這種習慣、準則、規(guī)律和法度的制約和制裁。屈原“哀民生之多艱”的,正是這些和他美好人格截然相反的骯臟齷齪的東西對他人格的包圍和圍攻。
屈原的偉大就偉大在他的選擇上?!皩庝鬯酪粤魍鲑?,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就是屈原的選擇。我(現(xiàn)在)寧愿立刻地死去,也不可能與世俗的惡勢力同流合污、向惡勢力屈服妥協(xié),放棄與改變我的獨立人格。屈原當然很明白,只要他放棄獨立的人格和對美好情操的追求,他就會被人們所接受,包括君王的接納,并且會有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生活。但是,他的生命的意義并不是為了生存,并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與榮華富貴,屈原有屈原的追求,屈原追求的就是獨立的人格、美好的高貴的純粹的人格,這種人格不能換來實際的利益,它只是一種精神信仰、一種理想追求、一種人格境界,但這種精神信仰和人格境界卻標志著人的自覺、人的獨立、人的自由、人的個性、人的尊嚴。屈原把這種人格獨立和人格尊嚴看得高于一切,那是他的生命意義之所在。因而,獨立人格在屈原那里成了一種信仰,甚至成為屈原的宗教。就像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不會因為另外任何利益而放棄他的宗教信仰,相反為了他的宗教信仰寧肯放棄一切世俗利益包括他只有一次最寶貴的生命一樣,屈原也不會為了世俗的名譽地位放棄他的獨立的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但為這美好的人格,他可以放棄世間的一切直至他寶貴的生命。“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就像勇猛的大鷹不可能與一般的小雀為伍一樣,美好的人格不與污濁的惡勢力同流合污,是歷來如此的?!昂畏洁髦苤苜??夫孰異道而相安?”哪有圓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兩種人格可以茍合?“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那就委屈地壓抑著自己的情感,忍受著對自己的誹謗和侮辱吧,獨立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一定是要堅持的?!胺灏滓运乐辟?,固前圣之所厚”,進一步表明了屈原的志向:為了堅持清白、正直和美好的人格而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本來就是古代圣賢所推崇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堅持呢?
屈原的偉大在于,在獨立人格和世俗的矛盾沖突中,是在大多數(shù)人都向世俗鞠躬、匍匐、下跪的時候,屈原站直了,因而,屈原的一站,就站成了中國人格精神的永恒泰山。
節(jié)選的第二節(jié)描寫的內(nèi)容從字面看是清楚的,但內(nèi)容是難以理解的。一是“悔相道之不察”的“道”,是實際的道路的道,還是象征人生道路的道?一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是真的著花戴草還是隱喻意義的著花戴草?
“悔相道之不察,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及行迷之未遠”,說的是自己很后悔沒有看清道路,但好在迷途不遠,可以及時返回的。這個一度迷失的“道”和“將反”的“復路”,既不是屈原走的真實的道路的“道”,更不是屈原堅持自己人格理想的“道”,而是指屈原在朝廷做官的“道”。在朝廷做官的“道”與自己獨立人格和美好理想是兩種“道”即兩種人生方式。在朝廷做官就要遵守朝廷的“道”,那道便是社會角色的標準,而自己獨立人格的“道”是以自己的人格完善、高尚人格的實現(xiàn)為目的的。這兩者是水火不容的,在完成社會角色時必然是對獨立人格的戕害甚至消滅。屈原說的“悔相道之不察”就是這種在朝廷做官承擔社會角色的“道”;“及行迷之未遠”指代社會角色對獨立人格戕害還沒達到那么嚴重的程度。下文的“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也是這種思想的表達。堅持獨立的高尚的人格是以眾多人的嫉妒毀謗為代價的,也是以失去高官厚祿和生存的依憑為犧牲的;也就是說,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是除了獲得獨立的人格之外,將變得一無所有。不僅將變得一無所有,還要被所有的人所不理解、疏遠甚至孤立,在這種失去所有一切的情況下,有誰還能堅持呢?理解了如上的屈原的基本思路,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下面描寫的屈原用荷花打扮自己的行為?!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以荷葉做上衣,用荷花做下裝,為的是表明自己的獨立的美好得人格志向。“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不了解和不理解我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我自己確實是美好的人格就足夠了呀?!案哂喙谥пз猓L余佩之陸離”,再把我的帽子做得高高的呀,再把我的佩帶加得長長(這樣才能更加顯示我的與眾不同)。“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雜糅”是美好的和丑陋的東西摻雜在一起的意思,為什么屈原會覺得自己美的和丑的東西摻雜在了一起呢?前面有“悔相道之不察”和“及行迷之未遠”,指的是進入仕途做官,做官的社會角色使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格追求被玷污了,因而是美的和丑的在自己身上混雜了,但是我人格上光明的東西還未被徹底污損。
屈原是在什么情況下“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呢?那是在他深深地痛徹肺腑地感受到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之后:周圍一切人不理解他、污蔑誹謗他、攻擊陷害他,而他感到他之所以受到不理解、污蔑誹謗和攻擊陷害正是因為他具有獨立人格和美好人格追求的緣故;他痛徹肺腑地感受到了世俗的惡勢力對他獨立人格和美好人格追求的格格不入,難以相容;但他還是要為堅持自己美好的人格而“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同時,他也感受到了在仕途之中,他的獨立的人格和美好人格的追求也受到某種程度的污染,他要將那些與他美好人格不相符的東西徹底摒棄,恢復到本來獨立的自我;不管世俗的人們怎樣的齷齪卑鄙,也不管我遭到怎樣的打擊,我都不會改變獨立的人格和美好情操的追求。正是在屈原深深地感到了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美好人格追求的艱難,他才想到了“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既是屈原在絕望中的一種精神的最后寄托和精神的唯一支撐,也是屈原為他自己堅持和再生美好人格舉行的莊嚴儀式。
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既是真實的,又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這種象征意義是建立在這種真實行為基礎上的。屈原這種穿著荷花制作衣裳的行為在今天確實不好理解了,但是如果既按照上下文來理解屈原的行為,又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來看屈原的行為,我們就會體會到屈原穿戴菱荷的深刻用意。屈原用荷花打扮自己的行為來源于遠古的巫術儀式,那巫術儀式距屈原的時代雖然不算太遠,但也不被多數(shù)人所理解了。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弗雷澤曾極為深刻地總結和揭示“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則”:“第一是‘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體一經(jīng)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后還會繼續(xù)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稱之為‘相似律’,后者可稱作‘接觸律’或‘觸染律’。巫師根據(jù)第一原則即‘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夠僅僅通過模仿就實現(xiàn)任何他想做的事;從第二個原則出發(fā),他斷定,他能通過一個物體來對一個人施加影響,只要該物體曾被那個人接觸過,不論該物體是否為該人身體之一部分?!雹偾摹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的行為既是“相似律”的,又是“接觸律”的,屈原是想以對荷花的模仿與親密接觸獲得獨立人格堅持的力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是屈原堅持獨立人格的一種再生儀式。這源于屈原的兩種心理需要:一是屈原在絕對孤立狀態(tài)下尋求新的精神寄托與新的精神支持?!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這種巫術儀式是屈原為他獨立人格尋求依托、支撐和與世俗惡勢力抗爭的方式。屈原因為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而陷入孤立絕望的狀態(tài):從君王到民眾,任何人都不理解屈原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污蔑屈原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仇視屈原的獨立人格,所有人都視屈原獨立人格為敵,屈原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苦悶甚至絕望。但是屈原還是要堅持他獨立的人格,屈原靠什么辦法堅持他獨立的人格呢?屈原走向了巫術儀式?!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穿菱戴荷,那是屈原一個人的精神儀式:在荷花神圣的象征那里獲得人格神原型的神性,在孤獨絕望的境地中使自己的獨立人格獲得神圣的支持、獲得與邪惡勢力抗爭的勇氣、獲得永遠堅持的力量。
另一種是屈原要永遠保持他獨立美好的偉大人格純潔性的需要。屈原感覺到了自己在仕途中人格某種程度的被玷污,就是要通過這種重返原型的方式,使自己一度被玷污了的人格變得純潔如初。在屈原那里,這種穿戴菱荷的行為實際是在用原型的力量進行一種“轉變儀式”——使被世俗化了的人格重新回到神圣的人格境界。在進行了這種儀式之后,屈原的人格就獲得了新生。正如伊利亞德論述神圣儀式所說:“因為它事實上是一條由俗入圣、由夢幻泡影到真實永恒,也是由死而生、從人到神的通過儀式。抵達中心等于受過洗滌,一場啟蒙。昨日塵俗虛幻的存在,今日一變而為清新非凡、真實持久的生命?!雹凇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的行為,是屈原人格轉變的儀式,屈原堅信,他進行了這種轉變儀式,他的人格就會去掉那些被玷污的東西,就會重新變得純潔美好。
屈原為了他的獨立的美好的人格而不惜犧牲了一切直至他只有一次的最寶貴的生命?!峨x騷》因為真實地表現(xiàn)了屈原的這種高貴的精神而偉大而輝煌而永恒。中國文學史因為有了《離騷》而具有了靈魂。
①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金枝》上冊,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
② 米爾恰·伊利亞德:《宇宙與歷史》,楊儒賓譯,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0年版,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