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靜
有一天早上有個電話打來,東北腔,說是張宏杰。
我在博客里寫到過他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就這么算認識了。他要有新書要出版,發(fā)一份給我。
其實在香港的時候,我在長江大姐家里翻《當代》,看到過他新書里的文章,寫光緒的,一開始沒注意,看到第二頁——
僅僅從光緒九年二月到六月不到半年間,《翁同龢日記》中記載了十二歲的小皇帝六次大發(fā)脾氣: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殿大發(fā)脾氣,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鮮血淋漓,“手盡血也?!庇诌^了一個月,三月十八日,“與中官鬧氣”,“撲而破其面”,把太監(jiān)的臉打破了。五月初二日上課時摔破一碗,六月十二日,因發(fā)脾氣踢破玻璃窗,六月二十日,“頗有意氣”,“余等再入諍之始平”。動不動就摔東西,甚至有自殘舉動,對于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講,絕非尋常。翁同龢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脾氣十分不祥,在日記中寫下了“圣性如此,令人恐懼”。
忍不住翻回去看寫的人的名字,果然是他。他打來電話的時候,我正跟百家講壇的人在一塊,于是大力推薦他,“他看歷史的角度很有意思,有人的面孔?!?/p>
大姐人特別好,“真的呀?有點年輕人來講講也挺好的?!?/p>
我多了句嘴,“而且看他寫朱元璋就像寫那個誰”。
“喲,”她說,“那可不行?!?/p>
宏杰看樣子還得寂寞下去。
不過這是他生活常態(tài),他現(xiàn)在離開銀行,轉(zhuǎn)到大學教書,一年四節(jié)課。其他時間,六點起,九點睡,跟他喜歡的托爾斯泰差不多??赡芘闼嗟?,是他博客照片里那些家門前常來的麻雀,綠色大蜻蜓,凝視他的燕子。
還有一張是貓。
“聽了一夜貓叫。早晨一看,樓下一車庫門前,蹲著兩只貓,正不斷地沿著車庫門的下沿向里窺探,伸爪,打滾,試圖鉆進去,與里面伸出來的一只小爪取得聯(lián)系。
這才明白,是一只小貓被困在車庫里了。外面的,是它的爸爸媽媽。下樓研究了一番,車庫門很嚴,沒有任何辦法能把小貓救出來。不知道小貓是怎么鉆進去的。
兩只大貓,顯然是野貓,此刻也不怎么怕人了,看著我在門口鼓弄,也不遠走。我一走,又跑到門前蹲守。
等物業(yè)上班后,給他們打了電話。他們說,找找看,看能不能聯(lián)系上車庫的主人。然后就沒了下文。
晚上回來,公貓仍然守在門口。里面還偶爾傳來小貓的叫聲。我從下面縫隙中塞給它一只奶棒面包和一袋牛奶。面包被拽進去了,牛奶就不知道能不能喝得到。雖然我在袋上用牙嗑了個小口?!?/p>
嗑了一個小口。嗯,我喜歡。
寫歷史的人,要想從各種大倉庫里解救點有生命的東西,不但得有趴在門縫前的耐心,還得有點讓人神魂顛倒的體貼才行。
后來他說要寫《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我曾經(jīng)問他,“為什么要寫這人?有多少人多少書都寫過了呀”。
宏杰說:“我沒想這么多,我只是對他感興趣,想通過寫來了解他?!?/p>
當時我正寫顧準,對他這話覺得相當親切。
兩個人互相往來稿子,才發(fā)現(xiàn)彼此動筆的出發(fā)點很有相近處,顧與曾這兩個人都是體制中人,都并非天才,受盡困厄,回到平實,都經(jīng)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的痛苦轉(zhuǎn)變。
老曾說,“其茍且者,知將來之必敝;其知當者,知將來之必因。所謂雖百世可知也”;而顧準說,“我信任人類的不斷進步,我注目現(xiàn)世,不信有什么地上王國,對于未來的瞻望,必肇始于前,沒有未來會出現(xiàn)的東西,而現(xiàn)在沒有萌芽的。因此我注意經(jīng)驗的歸納,不信從經(jīng)驗方面無根據(jù)地對未來的預言”。
經(jīng)驗主義的特點就是虛而能受,不然就容易走上武斷專制的道路,像顧準所說“專制就是堅信自己是不會錯的想法”。
學會應(yīng)酬交際,算是老曾的成年禮。
很多人以為他從此黃老之學,變成實用的犬儒主義,一個團團臉脅肩諂笑處處打揖的人。常看書店架子上大字寫著“面厚心黑曾國藩”。
中國人到中年確實常成為道家信徒,曾國藩也一再說老子的話“柔弱勝剛強”,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剛強,對這一點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卻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區(qū)分。
曾國荃是其中一種,他是叢林法則的信徒,勸他哥,今日之世界是“勢利之世界,以強凌弱之世界”。
有這樣價值觀的人,強時容易魯莽、操切,弱時便一變而為圓滑、退縮,像宏杰寫的“從當初那個闖進瓷器店的公牛,變成一個不思進取、明哲保身的老官僚,成天求神問卜,不干正事?!?/p>
老曾對剛?cè)岬睦斫馐遣煌?,雖然磨礪性情,“知自己處處不如人”,換一副柔和面貌待人,不肯輕議人非,但一直到他入世極深,勸勉子弟也一直說:“少年不可怕丑,須有狂者進取之趣,此時不試為之,此后必將不肯為矣?!?/p>
不過,人到中年,他對“剛”這個概念也拆碎重組——去忿欲而存倔強,是為剛,“剛非暴戾之謂,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他在道德經(jīng)的扉頁寫“至剛無剛,至柔不柔”,意思是柔的意思不是柔婉取媚。只是“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
曾國藩在舊有體系中成長,但他能夠贊賞西方文明優(yōu)異之處,“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處心積慮,不達目的決不止”。
他平生以不懂天文算學為三恥之一,不過他有樸素而近科學的“曉事”方式,“一是剖析,二是簡要,三是綜核”?!捌饰稣撸缰喂墙钦咧?,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虱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窾,總不使有一處之顢頇,一絲之含混?!?/p>
這就是他“試圖尋找事物原由”的推理線索,事物的認識越細密,拆解得越精微,精確就是除邪,這也是科學精神的源頭。
這種精神本來就是一種不安的精神,它并不確信現(xiàn)有的答案,不服從于表面的統(tǒng)一,在同質(zhì)的體系中,一旦遇到障礙,會迅速提出問題,并且試圖得到更新的答案。
老曾沒有推翻舊有體系的愿望,只是從內(nèi)部硬硬地另生一枝,讓新的力量盡快生長起來。他在義理、考據(jù)、詞章的孔學三門之外,又加上了“經(jīng)濟”一門。曾國藩能成為曾國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氣,而是精神上不斷地自我更新,“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chuàng)之”。
看完宏杰的書稿,我問他:“你想過嗎?為什么你從朱元璋寫到了曾國藩?”
他想想說:“沒有。”
我說:“也許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shè)。”
一旦走上這條道路,路就永遠沒有盡頭,在這條路上,種下的每一棵樹,也許深深植下,卻被連根拔起,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老曾當年是好名之人,把自己的清譽放在性命之上,愛惜之極,后來明白“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
體制內(nèi)的改良者,大都經(jīng)歷這樣的處境,像蔡元培說的鍋里的小魚,"兩邊煎",政府覺得你不忠誠,老百姓覺得你是走狗,保守者覺得你動搖根基,激進者覺得你遲滯迂緩,總是兩邊都罵你,什么好也落不著。
百年來,對他的毀譽都很極端,他被認為是完人,也被認為是賣國賊,被認為是圣徒,也被認為是劊子手。
真與偽是大敵,真卻永遠兩拳空空,無所依恃。但這個湖南人明知不可,仍以一身霸蠻之氣而為之。但就靠一根窮骨頭,養(yǎng)活的這一點意思,卻能在中國大地上漸流漸廣,代代都有中國人,如梁啟超那樣,從他身上得到建設(shè)之力,“為之不已,將有可時,若其不為,則天下事固無一可也”。
曾國藩形容過這種力量,“風之為物”,試圖把握它時,像是空無一物,試圖鉗制它時,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及其既成,發(fā)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yīng),窮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