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張蕾:上海行健職業(yè)學院。)
禁忌語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和語言現(xiàn)象,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習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但是由于各個國家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等的差異,從而導致禁忌語的不同。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和范圍的不斷擴大,加強對中西方禁忌語的研究凸顯其重要性。禁忌語是語言的一部分,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反映一定時代以及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征?!耙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面鏡子”避諱是中西方文化中一種特有的現(xiàn)象,其產生年代久遠、成因復雜,避諱文化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倫理觀念,價值取向及文化淵源。
避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避諱是指為了避免使用君主或尊長之名而以其他字眼或方式代替的現(xiàn)象,廣義的避諱則是指出于禁忌、厭惡或者不便等原因避免使用某些特殊字眼,而代之以其他字眼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委婉語。下面試就中西方避諱加以對比分析:
避諱的成因復雜、年代久遠,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禁忌心理。中西方避諱產生的共同的心理基礎有:恐懼心理,求雅心理,禮貌心理等。
文明早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因對洪水等自然災害束手無策,于是產生敬畏等心理,并將它們與語言錯誤地聯(lián)系在一起,便產生了禁忌語。例如,自古以來,中西方人們通常認為不提到“死”,“死神”就不會降臨,因此, 在中國,人們常用“去世、逝世、故去、病故、終、亡故、犧牲、謝世、與世長辭、心臟停止跳動”等委婉語來表示“死”。同樣,英語中也有許多關于“死”的委婉語,如:“go west”(上西天)、“go to heaven”(上天堂)、“pass away”(走了)、“be at rest”(休息了)等。由于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相信人的生命是上帝賦予的,于是關于“死”的委婉說法還有“be called to God”(被上帝召喚)、“be with God”(與上帝同在)等。此外,與死亡有關的事物也被賦予了委婉的說法,如:“棺材”稱作“box”(盒子);“墓地”不直接稱作“tomb”,而是稱作“sleeping place”(長眠之地)。這些委婉的說法讓死亡變得沒有那么恐怖,反而融入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在里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避諱語也有了新的發(fā)展。為了社會交際的需要,人們對某些話題、詞匯以及行為等總會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尤其是提到人的缺點、生理缺陷等方面時,往往會使用帶有含蓄的詞語來代替。例如,在西方,如果學生考試作弊了,老師會說need help,而不是說:cheat in the exam。去廁所也常常委婉地表達為go to wash room,或者是fix one’s face;中國人也常常用“方便”、“更衣”等來委婉表達。
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和人們素質的提高,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人們的“禮貌”心理。例如,漢語中把剃頭匠成為“理發(fā)師”,銷售人員成為“業(yè)務經理”;英語中profession 原指受過高等教育及專業(yè)訓練的從事腦力勞動的職業(yè),如professor、lawyer、architect 等。而現(xiàn)在幾乎任何一件普通工作都可以稱之為profession,如engineer、expert 等。體現(xiàn)了人們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委婉語如同潤滑劑,有助于人際交往中的和諧和友誼。
避諱的表現(xiàn)方式有很多,如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
利用語音手段構成委婉語就是在交際中避免某些字眼和聲音的出現(xiàn),隱藏某些不該說或不愿說的詞語。
中國古代避諱常采用改字、缺筆、同音替代等方法,英語中用簡縮等方法,如將Ladies代替Ladies’room,用gents代替gentleman等都屬于語音手段。
同語音手段相比,委婉語的詞匯手段顯得豐富多彩。英語形容一個男孩真笨,不是用The boy is stupid ,而是說The boy is a bit slow。漢語用“發(fā)?!贝妗芭帧钡?。時人為避唐太宗世民的諱,于是將“世”改為“代”,“民”改為“人”。
委婉語中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借代和暗喻。
1.借代。借代就是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英語形容某人非常好酒可以說成He is fond of the bottle,用bottle代替wine。同樣,漢語用“貪杯”代指“嗜酒”。
2.隱喻。隱喻也叫暗喻,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從而也就避開了所忌諱的事物。英語中稱某人患有“癌癥”,通常不用“cancer”一詞,而是用“a long illness”來代替,用:AIDS來代替“艾滋病”。同樣漢語說某人生病,用“抱恙”、“欠安”等等。
3.迂回。對于有傷大雅,令人不快的話,人們便拐彎抹角,換成婉轉含蓄的說法。英語in prison(服刑)用 live at the government’s expenses(生活由政府負擔)取代。漢語稱“沒有工作的年輕人”為“待業(yè)青年”等等。
雖然中外避諱文化有共同的心理基礎,但是在表達方式上有很大差異,究其原因,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漢文化比較注重等級觀念,在日常交談中,人們總要談及對方的職業(yè)、身份、地位,以此決定自己的自豪感或自卑感。西方人則喜歡與人平等相處,沒有等級差別的概念,所以兒子可以直呼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名字。西方文化尊重個人隱私,他們多以天氣開始話題,認為詢問別人的年齡、工資等都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在西方文化中,“老”意味著“衰老無用”、“失去競爭力”、“被社會淘汰”等,因此,西方人特別忌諱說“old”(老),在公共場合稱年紀大的人為“old people”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表現(xiàn),于是用“senior citizen”(資深公民)或“aging”(成熟的)來形容老年人,老年時代也被稱為“golden year”(黃金時代),養(yǎng)老院被稱為“nursing home”(療養(yǎng)院)。在中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老”代表“閱歷”、“智慧”,老人往往得到尊敬。中國人往往在對方的稱謂前面加“老”字表示尊敬,如“老師”、“老板”、“老朋友”,妻子和丈夫也會互稱“老公”、“老婆”表示關系親密,對于資深長者,人們喜歡用“您老”表達敬意。這些帶有“老”字的詞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指“年齡大”,而是用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因此在中國,人們樂于用“老”來尊稱對方。
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主要起源基督教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根基,基督教真正把各種精神融入西方人生活方式之中,成為西方人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基礎。例如西方人特別忌諱數(shù)字“十三”,醫(yī)院一般不設十三病房和病床,劇院、電影院沒有十三排,沒有十三座號?!笆敝猿蔀槲鞣饺说拇蠹?,大致源于《圣經》:耶穌和他十二個門徒共進晚餐的時候,這十三個人中有個叫猶大的人出賣背叛了耶穌,致使耶穌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天又是星期五,于是星期五也成了不吉利的日子,在中古時期星期五還是行刑的日子。
禁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日常交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中,經常會遇到禁忌問題。語言禁忌是極富地方方言或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習俗現(xiàn)象。禁忌的原則大體是出于吉兇、禮教、功利、榮辱等諸多考慮的。以漢語為代表的中國避諱文化和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避諱文化雖有許多相似或相通之處,但由于中西方社會歷史進程的根本不同,倫理觀念、價值觀念、文化淵源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了中西方避諱方式的差異,通過對比和分析,我們還能看到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之處以及它們所蘊涵的深層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