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妮
(劉燕妮:山東輕工業(yè)學院,講師。)
實效,從詞義來看,簡單明了,即指實際的效果。教學實效性,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手段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受教育者,從而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使受教育者在知識、道德、情感、思維意識等方面取得一定收獲或有所提高。從價值角度講,它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肯定和評價。
“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學生樂于學習,能夠主動、自覺地學習這門課程,課堂上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這是衡量“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直接、顯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學生能否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內(nèi)化為道德品質(zhì)、外化為道德行為,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這是“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核心、本質(zhì)所在。在“基礎課”中,特別是思修部分,理論知識并不深奧,大學生在低年級的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或是通過自身的生活體驗、社會經(jīng)驗,對這部分知識已形成了較為明晰、準確的認知。因此,我們評判“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重點體現(xiàn)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養(yǎng)成,道德品質(zhì)的建立,以及知識是否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素質(zhì)??梢哉f,“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應體現(xiàn)為大學生的知、情、意、行的辯證統(tǒng)一。
“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課堂和主渠道。如何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是許多“基礎課”教師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積極踐行的重要問題。
馬克思主義把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作為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耙匀藶楸尽笔且匀藶槌霭l(fā)點和中心的哲學理論,它首先體現(xiàn)為一種價值取向,即強調(diào)尊重人、為了人和塑造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diào):“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睒淞ⅰ耙詫W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以人為本”的重大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貫徹和實踐。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是教育教學的對象和客體。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思維開闊,看待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對于知識的接納、吸收并不是被動地、盲從地,而是有很強的選擇性。因此,關注學生的主體內(nèi)在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是增強“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應與學生保持經(jīng)常性的溝通、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狀況,感知大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探求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及情感上的迷茫,根據(jù)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來組織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開展教學活動。做到充分尊重和關注學生,使“基礎課”教學真正貼近學生內(nèi)心,貼近學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基礎課”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大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這門課程。
“基礎課”與其它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它是集政治、思想、道德、情感于一體的課程。這門課程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法律知識的傳授和講解,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知、情、意、行的指導和培養(yǎng)。從教學內(nèi)容上來講,“基礎課”主要包括大學生活,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心理問題,大學生的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學生的愛情、婚姻,以及和大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綜上這些內(nèi)容,不僅對大學生短暫的四年生活具有導向作用,而且對于大學生的整個人生發(fā)展歷程也有深刻的影響和長遠的意義。
教學過程并不是教師的“照本宣科”,不是教師將書本知識簡單地、無系統(tǒng)地灌輸給學生,而是教師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提煉、選擇、加工、整合,使之成為一個適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理性的、完善的知識體系,并傳授給學生。因此,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合理的優(yōu)化、整合教學內(nèi)容,深入地把握重點、難點,是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如緒論部分,筆者認為在“基礎課”整體教學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從教學內(nèi)容看,緒論自成體系,有相對獨立的知識框架、結(jié)構(gòu)。其中如何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大學生活和學習的特點,積極適應大學新階段,盡快實現(xiàn)從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zhuǎn)化,是緒論部分的重點、難點?!盎A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邁入大學標志著人生歷程掀開了嶄新的篇章。大學新生對未來滿懷著希望和憧憬,但是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大學生的思想情緒異常復雜,既充滿新奇與興奮,也有困惑和迷茫,甚至會有幾分惆悵和感慨。此時,大學生迫切需要一個能為他們指引人生航向,解紓情感困惑,消除心理壓力的經(jīng)驗豐富、品德高尚的導向人。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緒論部分的重要性,盡快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認清四年大學生活的主要價值目標,制定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和發(fā)展方向。
從課程整體來看,緒論對整個課程體系又承擔著導入、引領的作用和角色。緒論作為“基礎課”的導論環(huán)節(jié),教學內(nèi)容至關重要,第一堂課的成功與否,給整個的課程教學定下了基調(diào),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基礎課”的整體認知和信任度。因此,在緒論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使其產(chǎn)生強烈地求知欲和期待心理。
教師僵化、沉悶的“滿堂灌”、“一家言”的教學方法,是造成“基礎課”教學低效、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精彩、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應是學生全員參與的、互動、開放式的教學過程。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性,教師們必須打破、超越陳舊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努力探求全新的、誘導式的、帶有啟發(fā)性、互動性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教學案例源自現(xiàn)實生活,具有示范性、警示性、激勵性等諸多作用。教師在論證理論觀點時,適時地插入案例,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興趣點,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吸收。
教師在選取案例時,要遵循“近、新、實”的原則?!敖保附虒W案例要貼近大學生思想、生活實際,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感知學生的內(nèi)在訴求,從學生的心靈深處進行觸動、激發(fā),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人公的教學案例,講述大學生自己的故事,更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使他們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從中獲得感悟和收獲?!靶隆?,目前,在校大一新生均是“90”后,他們是富有朝氣、充滿活力、年輕向上的一代,思維敏捷、視野開闊,有著獨特、張揚的個性,熱衷于新事物、新思想、新觀點。所以,在案例教學時,教師要經(jīng)常對案例進行更新、擴充?!皩崱?,教學案例要準確、典型和真實,不要杜撰和虛構(gòu)。案例只有源于活生生的現(xiàn)實,反映真實的生活寫照,才具有說服力。
討論式教學方法?!盎A課”是實踐性、現(xiàn)實性較強的課程。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單向的理論灌輸,在一種強制性的教學環(huán)境中,去注入固有的價值觀念體系,將具有自主意識、批判精神的大學生完全排斥在教學之外,將無法使學生踐行生活,進行生命的自主體驗。最終,也不可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為“自為”意識和“自主”行動。良好的教學情境應是生動活潑、平等交流、主體參與式的,無疑,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創(chuàng)建此種情境的最佳途徑。
如緒論部分,筆者在導入課程之后,設兩個討論題目:1、你心目中的大學;2、大學四年的目標規(guī)劃。在學生們認真思考、積極準備之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為學生提供一個表現(xiàn)自己、張揚個性的舞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題目去思考,根據(jù)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去討論、去爭辯,并適時地進行評論、總結(jié)。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在碰撞中,會激起智慧的火花,彼此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會使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觀點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會使學生更深入的思考社會和人生,不斷地進行自我發(fā)展。在交流中,會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師生之間情感上的融合,樹立教師和藹可親的形象,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在討論過程中,還可增強學生的應變、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大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我,懂得尊重他人的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