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利敏
(戚城文物景區(qū)管理處 河南 濮陽 457000)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四千年前,我國的河濟大平原(現(xiàn)在的黃河下游)一帶,有著很多氏族和部落。在這些氏族和部落中,出現(xiàn)過很多著名的首領(lǐng),而五帝就處于此。有關(guān)五帝的傳說流傳甚廣,尤其是其中的顓頊帝,更是在濮陽廣為流傳,根據(jù)專家的考證,顓頊的故里就在濮陽,在濮陽以及周邊都有著顓頊的遺跡,一直被人們觀瞻和憑吊。
在顓頊為帝的時代,他并沒用向父輩那樣一直守著故土,據(jù)《大戴禮記·五帝德》中所記載的是顓頊“乘龍而至四?!?。在中國,自古以來龍就是我們的圖騰。顓頊帝舉著龍旗,向蜀外進行了領(lǐng)地的擴張,在最早的時候,顓頊帝向南方的九黎做出了宣戰(zhàn)。在緯書中,顓頊頭戴干戈,從此處可以看出顓頊帝當時有著一定的實力。在《呂氏春秋》一書中有提到顓頊帝以“伯夷父”為師,而伯夷父乃是當初西岳氐羌族的先祖。從這些可以看出顓頊當時進行了部落的聯(lián)盟,共同進行了對南方九黎的戰(zhàn)爭。從此以后,顓頊帝的力量向四面八方逐步拓展,在全國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的宮玉海教授甚至從史料的分析中提出了“顓頊和耶穌是同一個人”的說法,這個說法或許不一定能得到贊同,但是也可以由此可以看出顓頊帝當時的勢力范圍之廣。
在當時顓頊帝的時代,大部分的地區(qū)都還處于母系氏族下,男性的智慧不但得不到發(fā)揮,往往還要受到抑制。顓頊帝在征服了九黎族之后,就進行了制度的改革,在《山海經(jīng)》中有著“顓頊之子”以“伯仲叔季”來進行排列,可見當時,在顓頊帝執(zhí)政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構(gòu)建出了父系制度的政治體系。在《淮南子·齊俗》中有一段“婦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于四達之衢?!边@一段也顯示了顓頊的父系制度的立法思想。
在神話中,共工為水神,在史料當中,共工氏是上古的治水世家,但當時共工氏的治水就是以堵為主。在據(jù)《國語·周》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載,“壅防百川,墮高堙卑”,但當時的顓頊帝就提出了以疏導為主的先進治水方法,并向共工氏進行挑戰(zhàn),這就是《淮南子》中“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的故事。以此才有共工自甘頭觸不周山的事件。在《史記·律書》中還有這樣的記載“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p>
說到顓頊帝,最大的歷史貢獻莫過于是用科學的手段戰(zhàn)勝了那個時代人類的迷信觀念。在《周書》中稱之為“絕地天通”。在歷史的記載中,在少昊執(zhí)政的晚期,各種大小事務(wù),全部要用占卜來決定;幾乎每戶人家都供養(yǎng)著巫師,大部分的財產(chǎn)耗費在了祭祀上;在那個時代,政治黑暗,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顓頊帝在執(zhí)政期間,利用科學手段戰(zhàn)勝了迷信。其具體過程是,顓頊帝用大兒子“重”擔當南正,管理觀天事務(wù),奪了巫師的權(quán)利。使老二“黎”擔當火正,管理地面事務(wù),宣布農(nóng)時、核定歷法。這樣,讓國家的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生活走向了正規(guī)。但這件事在民間的流傳中,卻漸漸的走了樣,把天和地說成是相通的,是因為重和黎才弄得不相通的。在《國語·楚》中就有著記載,那時候楚昭王問觀射父:人們不是可以上天啦?觀射父回答說:在上古民事和神事是分開的,是九黎把這些秩序弄亂了,把民事和神事混雜在了一起,讓人們覺得天和地是連通的。而重和黎只不過了恢復(fù)了原有的秩序,這就是歷史上的“絕地天通”。在這件事上,顓頊帝利用的是溫和的手段消除迷信的影響,這種方法到現(xiàn)在還依然值得借鑒。
據(jù)《漢書·律歷志》中國最古老的歷法是黃帝歷,在顓頊帝在位期間,進行了歷法的修訂、這部修改過后的歷法叫做顓頊歷。這部歷法仍然屬于古四分歷,在其中太陽年為365.24天;朔望月則為29.53天;如果12個朔望月為一年,那么就只有354.37天,這就和太陽年相差了10.77天;因此在每三年安排了一個閏月。同時在黃帝歷使用開始,就采用了干支來進行年、月、日的記載。起點是在冬至節(jié)氣到達的時刻,這時正好是朔日的月半姿勢,被定為甲子月甲子日;那個子時就是甲子時,這個時刻叫做“歷元”。歷法的起始點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在3個甲子的時刻,天空中必然出現(xiàn)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現(xiàn)象。這就是黃帝歷推算的辛卯年。顓頊帝在位時就進行了重新測算,修改成了乙卯年,對置月和置閏等作出了新的安排。顓頊歷的使用歷史很長。在音樂方面,顓頊帝業(yè)作出了改革,《呂氏春秋》中記載顓頊帝模仿八風之音,作出《承云》。
顓頊帝在位七十八年期間,勤于修德,講究禮法,在國內(nèi)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化萬民,消除迷信,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顓頊帝在九十八歲的時候壽終,葬于頓丘,在現(xiàn)在的內(nèi)黃縣梁莊鄉(xiāng)三楊莊西北有顓頊帝的陵墓。
[1]郭郛.山海經(jīng)注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國語[M]木刻本.
[3]班固.漢書[M]木刻本.
[4]呂氏春秋[M]木刻本.
[5]王充.論衡[M].木刻本.
[6]淮南子[M].木刻本.
[7]羅泌.路史[M].木刻本.
[8]司馬遷.史記[M].木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