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玲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1927年9月26日,在秋收起義遭到嚴重挫折的緊要關頭,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在蓮花城南賓興館召集了前委會議,作出了放棄退往湘南而轉兵井岡山的決策。這一決策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戰(zhàn)略轉折和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開端。從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毛澤東在此時此地作出如此重大的決策并非心血來潮,而是中國革命發(fā)展變化的歷史必然性和秋收起義形勢發(fā)展變化的現(xiàn)實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革命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合作進行的大革命和北伐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正值幼年,缺乏歷練,經(jīng)驗不足。那時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軍閥混戰(zhàn),政治黑暗,奉行“有軍則有權”的原則。沒有軍隊,誰都不可能奪取政權,更不可能壯大和鞏固政權。我們黨則對自己所處的時代缺乏必要的認識,更不懂得根據(jù)中國社會的特點進行革命,主要是依賴共產(chǎn)國際和俄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理論與經(jīng)驗,認為中國革命既然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黨的任務就是幫助資產(chǎn)階級完成民主革命建立政權,無須組織軍隊進行戰(zhàn)爭開展革命,因而主動放棄國共合作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對軍隊的領導權,喪失了建立自己軍隊的有利時機。當作為同盟者的蔣介石、汪精衛(wèi)控制的國民軍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和革命群眾的時侯,我們黨因無自己的軍隊而無力反抗,不僅喪失了革命勝利的果實,而且使自身處于嚴重的危機當中。
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迫使中國共產(chǎn)黨警醒起來,在深刻認識到武裝斗爭和掌握軍隊的極端重要性的同時,迅速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各地武裝起義,開始武裝反抗封建壓迫和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并開始建立自己的軍隊。但由于當時我們黨只解決了開展武裝斗爭和建立軍隊的問題,而沒有解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怎樣奪取政權的問題,只是簡單模仿俄國十月革命奪取中心城市建立政權的樣式,以弱小的起義武裝去與強大的敵人作一城一池的爭奪,致使各地的起義武裝無一不遭受挫折,甚至絕大部分歸于失敗,黨和人民的力量再次遭受嚴重損失。
一而再的兩次失敗給了黨的領導人以深刻的教訓,包括秋收起義在內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各地武裝起義領導人都在起義失敗后,為了站住腳跟,保存有限的力量,紛紛由敵人力量強大的城市向敵人薄弱的偏僻鄉(xiāng)村進軍,與廣大貧苦農(nóng)民結合,開展艱苦的武裝斗爭,建立起一塊又一塊的革命根據(jù)地,燃起復興革命的星星之火。這種轉變當時雖然是在黨和革命事業(yè)陷于危難中作出的,但卻是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必然選擇。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交接處南岸,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臨長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亞熱帶溫潤氣候,適宜各種農(nóng)作物生長。全省主要山脈分布在省境邊陲,東部主要山脈有懷玉山、武夷山和黃山支脈,南部主要山脈有南嶺山脈、東端的大庾嶺和九連山,西部主要山脈有以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嶺組成的羅霄山脈、幕阜山和九嶺山。其中羅霄山脈位于贛湘邊境,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井岡山位于萬洋山北端,包括江西的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和湖南的酃縣、茶陵等縣,綿延五百里。山勢雄偉險峻,盛產(chǎn)稻米、茶葉、茶油、木材、毛竹、粡油和各種藥材。20世紀20年代,江西除南昌、九江各有一段不到15公里的公路和南潯、株萍兩條共226公里的鐵路外,主要城鎮(zhèn)的交通依靠水路和古道。山區(qū)農(nóng)村則是小道和山路,交通尤為不便,進出非常困難,對實行武裝割據(jù)非常有利。
近代以來,由于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剝削,全省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此起彼伏,從未停息。武昌起義,江西是首先響應的省份之一。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而在全省傳播。從1922年江西境內成立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安源路礦黨支部開始,到1927年上半年,江西黨組織無論是自身建設,還是工農(nóng)革命運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處于全國先進行列:在59個縣市(全省共80個縣市)中建立了黨組織,14個縣有黨員活動,有黨員5100余人;在38個縣市中建立了團組織;在63個縣市建立了工會,有會員20余萬人;在72個縣市建立了農(nóng)民協(xié)會或籌備處,有會員38萬余人;在41個縣市建立了婦女解放協(xié)會。工農(nóng)青婦組織幾乎遍布全省,在黨的領導下廣泛開展工農(nóng)革命運動和對國民黨右派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即使在白色恐怖的1927年7月,江西省委仍在南昌秘密地召開了全省第一次黨代會,傳達貫徹中共五大精神,部署工作,體現(xiàn)了江西黨組織大無畏的革命斗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
在黨和革命需要向敵人力量薄弱的鄉(xiāng)村進軍的時候,江西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偏僻險峻的山區(qū)環(huán)境以及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堅強的黨組織、廣大組織起來的工農(nóng)群眾等有利條件,就必然會成為我們黨實行武裝割據(jù),堅持武裝斗爭的選擇區(qū)域。
在經(jīng)受大革命失敗之后,毛澤東一直在思考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并在八七會議前后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思想。在八七會議上,他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主張“實行槍桿子里面奪取政權,建設政權”。至于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如何打天下的問題,毛澤東則借鑒中國歷史上“山大王”的經(jīng)驗,在八七會議召開前的6月上旬,要求湖南的工農(nóng)武裝“山區(qū)的上山,濱湖的上船,堅決與敵人作斗爭,武裝保衛(wèi)革命”。①7月4日,他提出農(nóng)民武裝如不能合法保存就必須“上山”,“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的策略。會議之后又對要求他到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說:我不愿跟你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②8月9日,在中央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又強調說,湘南暴動“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③。由于毛澤東當時的地位,他的“上山”思想不可能被中央接受變?yōu)槿h的行動。
1927年9月11日,作為前委書記的毛澤東領導三路起義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出發(fā),會攻長沙,舉行秋收起義。起義部隊在艱難地攻占了醴陵、瀏陽等縣城后,遭到強敵的瘋狂反撲。由于敵人軍力強大,力量原本弱小的工農(nóng)革命軍又犯了分兵出擊、麻痹輕敵的錯誤,加上缺乏經(jīng)驗又指揮失當,各路起義部隊都損失慘重,由原來的5000人銳減至1500人,“竟至潰不成軍”。面對強敵的圍攻和起義的挫敗,毛澤東審時度勢,于9月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前委會議,果斷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認為當?shù)氐霓r(nóng)民起義并沒有形成巨大聲勢,單靠工農(nóng)革命軍的現(xiàn)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國民黨軍隊強固設防的長沙,湖南省委的計劃已無法實現(xiàn),應當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山區(qū)農(nóng)村,尋找落腳點,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fā)展。在總指揮盧德銘等人的支持下,毛澤東的主張得到大家的認同,會議“決議退往湘南”④這是具有“上山”思想和擁有秋收起義部隊決策權的毛澤東在起義部隊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必然作出的戰(zhàn)略選擇。
25日,毛澤東率起義部隊進入蓮花即井岡山地區(qū)后,對井岡山并不了解,仍在作退往湘南汝城的準備。汝城位于湘粵大道上,基本屬于山區(qū),與他“上山”思想相吻合。在此實行武裝割據(jù),可策應葉挺、賀龍部隊再出廣東,實行第二次北伐。到湘南實行武裝割據(jù)不僅是湖南省委關于暴動的計劃之一,而且也是文家市前委會議的決定。所以,毛澤東在攻下蓮花縣城之后,還在做部隊的工作退往湘南。
26日,毛澤東之所以在蓮花賓興館召開前委會議作出轉兵井岡山的決策,是因為在進入蓮花前后形勢發(fā)展變化的偶然性事件促成的。偶然性事件主要有兩個:
一是秋收起義部隊在蘆溪遭敵伏擊,損兵折將,兵力再次銳減,已無力退往湘南汝城實行武裝割據(jù)
秋收起義部隊由文家市轉往萍鄉(xiāng)時,因萍鄉(xiāng)守備森嚴而宿營蘆溪。第二天清晨向蓮花方向前進,因為偵察不力,情況不明,后衛(wèi)遭到敵人襲擊,造成500多名官兵傷亡,總指揮盧德銘為掩護后衛(wèi)部隊撤退犧牲。由于一挫再挫致使士氣低迷,有些士兵離隊,有些傷病員掉隊或死亡,部隊到達蓮花時已不足千人,而且軍需輜重丟落殆盡,已難以支撐到湘南。
另一方面,部隊即使能夠到達湘南也無法實行武裝割據(jù)。按照經(jīng)過中央臨時政治局批準的湖南省委《關于湖南運動的大綱》設想,在湘南實行武裝割據(jù)就是以汝城為中心,占據(jù)宜章、彬縣等地,組成1個師的兵力,實行土地革命,推翻國民黨反動政權。并策應葉挺、賀龍部隊出廣東,進行第二次北伐。顯然,不足千人且途中可能出現(xiàn)兵員減少的這樣一支部隊,在湘南要完成省委的任務是不現(xiàn)實的。部隊出現(xiàn)如此嚴重的挫損,而且士氣不振,這種結果是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的。因此,可以說,部隊的銳減是導致毛澤東改變退往湘南的一個偶然性事件。
二是中共江西省委派信使送達密信,指示秋收起義部隊退往贛西寧岡
26日,當毛澤東在賓興館向蓮花縣委領導了解當?shù)睾袜徔h情況的時候,歷經(jīng)艱辛的宋任窮將中共江西省委的密信送到了毛澤東手里。密信指出“寧岡有我們黨的組織,有黨領導的幾十支槍”,要求秋收起義部隊退往寧岡。當時中央已有規(guī)定,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到了哪個省就接受哪個省的省委領導。突然到來的指示和毛澤東的“上山”思想是一致的,加上部隊的現(xiàn)狀,毛澤東便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當即召開前委會議,討論江西省委的指示信,重新決定部隊今后的去向。
此前,毛澤東曾兩次聽人介紹過井岡山。一次是1926年12月,在衡山縣聽一個叫李少山的礦山工人介紹過“金剛山”,了解到哪里山大林密,有綠林武裝;一次是在1927年9月初,在安源討論起義部隊退路時,聽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團團長王興亞介紹過井岡山,知道哪里到處是高山大嶺,藏得下千軍萬馬,而且有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工農(nóng)武裝。此時,江西省委指示信使他想起了往事,經(jīng)蓮花縣委領導證實,“金剛山”就是井岡山,井岡山泛指寧岡縣,而真正的地盤就是大隴、茅坪和大小五井一帶。當毛澤東進一步了解到井岡山及其周邊地區(qū)以至整個江西情況后,認為井岡山各方面的條件比汝城更為有利,更適合起義部隊的生存發(fā)展,便堅定了他放棄退往湘南而轉向井岡山的決心,在前委會議上力排眾異,作出擇優(yōu)而上井岡山的決策。
會后,起義部隊由蓮花向永新進發(fā),并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不足一千人縮編為一個團。期間,袁文才表示歡迎工農(nóng)革命軍前去井岡山。毛澤東遂移兵寧岡古城,在聯(lián)奎書院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正式形成在井岡山實行武裝割據(jù),建立根據(jù)地的決議。隨后,部隊向井岡山進軍。
應當說,就決策地而言,毛澤東之所以在蓮花賓興館這個地方作出轉兵井岡山的決策,關鍵是宋任窮在此時此地將江西省委指示信送達。如果是在部隊進入蓮花之前或者離開蓮花之后,宋任窮送達指示信,那么轉兵井岡山的決策地就可能是另外一個地方了。所以,蓮花作為轉兵井岡山的決策地純屬偶然的機緣。正是這偶然的機緣使蓮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革命事業(yè)面臨轉折的關頭,成為黨史、軍史不能不記上一筆的重要決策地。從蓮花向井岡山進軍,使毛澤東成為大革命失敗后把武裝力量帶到鄉(xiāng)村區(qū)域的黨內 “第一人”,揭開了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nóng)村的偉大序幕。蓮花決策是開拓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戰(zhàn)略決策,為革命戰(zhàn)略的轉移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中國革命從此走上了一條復興和勝利的道路?!?/p>
①②③轉引自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M].第133頁、第135頁、第140頁。
④《蘇先俊報告》[R].轉引自《毛澤東傳(1893—1949)》[M].第151頁。
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7。
⑥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江西地方史》第一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⑦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M]。
⑧蓮花縣政協(xié)編.《引兵井岡,在這里決策》[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⑨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毛澤東引兵井岡蓮花決策學術研討會”參考資料匯編》[C].2007年8月。
⑩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等編.《秋收起義與中國革命道路的開辟理論研討會》[C].2007年8月。
? 《江西修水紀念秋收起義八十周年學術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8月。
?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chǎn)黨江西省組織史資料》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江西省志》第 33 冊·《江西省交通志》[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江西省志》第 34 冊·《江西省鐵路志》[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