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鳳 徐儉樸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呼吸內科杭州310003
肺放線菌病是肺部慢性肉芽腫病變,衣氏放線菌(A.israelii)是感染的最常見病原體。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肺部放線菌病的報道有所增加。由于臨床醫(yī)生對肺放線菌病認識不足易致誤診、誤治。我們通過分析我院經治的2例及以“肺放線菌病”為檢索詞檢索到近20年國內文獻報道的38例肺放線菌病患者的資料,以期提高對該病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診斷及治療的認識。
病例1,患者男,40歲。因反復咳嗽、咳痰、低熱1年,多次X 線胸片及肺部CT 顯示右肺下葉炎癥。經頭孢類抗生素、莫西沙星等藥物治療后癥狀好轉,但右下葉片狀影吸收不明顯。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右基底干新生物阻塞,右肺中葉及右下背支受累;右基底干新生物活檢病理:少量支氣管黏膜慢性炎癥,另見炎性滲出物及可疑真菌;過碘酸-雪夫(PAS)染色,見大量真菌菌絲,末端呈球形膨大,考慮放線菌。給予青霉素640 萬U,靜脈滴注,每8h 1 次,環(huán)丙沙星針0.4g,靜脈滴注,1天1次。1個月后復查肺部CT 示病變基本吸收,復查氣管鏡病變已基本吸收。繼續(xù)以阿莫西林片0.5g,口服,1天3 次;環(huán)丙沙星片0.5g,口服,1天2 次。治療3個月,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病例2,患者男,50歲。因咳嗽咳痰,痰中帶血2個月,外院診斷為“肺膿腫”,經皮肺穿刺提示“肺部炎癥,結核可能”,經抗癆治療(具體方案不詳),后又經“左氧氟沙星、頭孢米諾”治療3周,仍反復有痰中帶血。入院后氣管鏡檢查示:氣管炎癥性改變。肺CT:右上肺膿腫考慮;經皮肺穿刺示:小片組織多灶區(qū)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間質散在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另見游離黏液樣組織伴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期間見少量真菌樣菌絲,特殊染色PAS(+),抗酸染色陰性,考慮肺放線菌病。因經濟原因,患者在明確診斷后回當地治療,失訪。
以“肺放線菌病”為檢索詞,對1989年—2011年國內文獻報道的不同醫(yī)院的病例資料進行匯總,共收集資料較為完整并最終經病理學確診的肺放線菌病患者共40例。整理4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胸部CT和氣管鏡檢查、肺組織活檢結果、治療方法等。
3.1 臨床表現(xiàn) 文獻報道的40例肺放線菌病患者中,男31例,女9例,男女比例為3.4:1。主要臨床表現(xiàn)包括發(fā)熱17例,體溫37.5℃~39.5℃,咳嗽38例,胸痛12例,咳黃膿痰12例,咯血9例。伴四肢關節(jié)痛1例。病程3天~2年,
3.2 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 ①實驗室檢查多數患者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中度升高。②影像學特征:肺部影像表現(xiàn)多樣包括:塊狀影、球形病灶、片狀影、占位性病變、空洞形成、胸膜病變、雙肺多發(fā)結節(jié)、雙側胸膜多發(fā)結節(jié)等,以肺部塊狀陰影表現(xiàn)最常見,伴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③病理學改變:表現(xiàn)為壞死性、化膿性組織炎性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部分為化膿性肉芽腫樣改變,并可見硫磺顆粒及周圍放射狀排列的分支菌絲,末端呈棒狀膨大,過碘酸-雪夫(PAS)染色團塊無結構物陽性反應。④確診手段:支氣管鏡確診8例,胸壁肺活檢11例,手術后確診19例,痰顆粒樣咳出物確診1例,未說明1例。⑤最易被誤診的疾?。悍伟┳疃嘁姡浯螢榉谓Y核、肺膿腫、肺炎、氣管擴張、轉移性腫瘤等。
3.3 治 療 42例患者確診后大部分用青霉素治療,部分患者聯(lián)用磺胺類藥物,少數應用多烯環(huán)素或林可霉素,均治愈。
目前已知放線菌種類有30 多種,包括衣氏放線菌、牛氏放線菌、內氏放線菌、黏液放線菌和齲齒放線菌等,其中衣氏放線菌對人致病性較強[1]。該菌為革蘭陽性厭氧菌或微需氧菌,生長緩慢,不產生孢子,菌絲細長盤繞成團,容易裂斷成鏈狀。成熟的菌絲較粗,有分支,周圍出現(xiàn)典型的由放線菌菌體、壞死組織碎片、鈣鹽沉積構成的硫磺顆粒,顆粒邊緣有膨大的小體,外觀似棒錘狀,呈放射狀排列,故稱“放線菌”。放線菌病是一種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顏面部占55%,腹部占20%,肺放線菌病相對罕見占15%[2]。男女比例為3:1,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成人發(fā)病率高。
該病多罹患男性,可能與男性患者口腔衛(wèi)生不良習慣及顏面部外傷的高發(fā)生率所導致的牙齒及面部疾病有關[3]。國外研究顯示,肺放線菌的常見易感因素包括口腔衛(wèi)生不良、酗酒、齲齒、侵入性操作、顏面部外傷感染、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神經及精神疾病、病毒性肝炎或非病毒性肝炎、營養(yǎng)不良、輻射、藥癮者、先天性或后天獲得性免疫抑制疾?。┑萚1,4-7],所有這些因素導致口咽部含有放線菌的分泌物誤吸入氣道,細菌移位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另有報導肺部有基礎疾病如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者,發(fā)病率更高,但報導較少[1]。本組病例除1例有糖尿病,2例支氣管擴張,1例肺癌術后,1例肺囊腫外,也有少數口腔衛(wèi)生不良、醉酒及誤吸的情況,與國外報道相似。
肺放線菌病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征表現(xiàn),易與結核、惡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實體性腫瘤)混淆。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胸痛、咳嗽、發(fā)熱、咳黃膿痰、咯血、消瘦等[8]。體格檢查亦無特征性,除非疾病進展,竇道及瘺管形成排出黃膿色含硫磺顆粒分泌物等有助診斷。病程不同,影像表現(xiàn)也不同,急性期包括非節(jié)段性肺實變,慢性期表現(xiàn)為膿腫的形成。在肺CT上病變可表現(xiàn)為片狀的肺泡實變或腫塊,表現(xiàn)多樣,其內可見空氣征,可見病灶中心低密度區(qū)等。因此病變早期常被誤認為肺炎,只有在經驗性治療效果不佳后才會考慮該病可能。本科經治2例無論臨床特點或是影響像表現(xiàn)都不同,這與文獻所描述的缺乏臨床及影像特點相符。
肺放線菌病的早期診斷較困難。研究結果顯示,僅有不到7%的肺放線菌病患者在初次住院時被確診,而大多數患者是在隨后出現(xiàn)繼發(fā)感染時才被疑及該病,確診前平均患病時間長達6個月[2]。臨床診斷需符合以下幾點[2]:①痰或BALF 中放線菌培養(yǎng)陽性;②感染組織的膿性分泌物中發(fā)現(xiàn)硫磺顆粒;③相關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征;④敏感抗生素治療有效。文獻復習的40例中有19例是經手術病理確診,8例經支氣管鏡檢確診,11例經皮肺穿刺活檢確診,僅1例經痰,1例經頸部淋巴結活檢確診,可見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方法。
肺放線菌病主要的治療原則是大劑量青霉素長療程治療。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通常情況下都要求青霉素每天18~24百萬單位靜脈注射2~6周,然后根據個體情況改口服6~12個月[2]。有條件時,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如與鏈霉素、四環(huán)素等聯(lián)合使用,可能提高療效?;前奉愃幬锟梢詥为毷褂?,也可以與其它抗生素配合應用。但近年來因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得細菌耐藥性增高,故不提倡單獨使用。對青霉素過敏可選用四環(huán)素、克林霉素,孕婦可選用紅霉素[2]。本研究中未有關于免疫缺陷患者的治療方法,但有報道上述治療方法同樣適用。關于青霉素治療不良反應未見報道,因治療時間較長,是否考慮長效青霉素的使用亦未見報道,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對反復發(fā)生同一部位及經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的肺炎患者應詳細詢問病史,盡早行支氣管鏡檢查,必要時經皮肺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肺放線菌病是較罕見的疾病,如果早期得到積極治療,疾病痊愈可能性大,病死率低。因此,呼吸科醫(yī)師應盡可能仔細分析疾病臨床特征,結合影像改變、氣管鏡檢查、病變活檢等綜合手段,縮短疾病診斷時間,減少并發(fā)癥及手術的可能。
[1]周正任.醫(yī)學微生物學[M].第6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17-218.
[2]Mabeza GF,Macfarlane J.Pulmonary actinomycosis[J].Eur Respir J,2003,21(3):545-551.
[3]Bennhoff DF.Actinomycosis: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and a review of 32 cases[J].Laryngoscope,1984,94(9):1198-1217.
[4]Yildiz O,Doganay M.Actinomycoses and Nocardia pulmonary infections[J].Curr Opin Pulm Med,2006,12(3):228-234.
[5]Tastepe AI,Ulasan NG,Liman ST,et al.Thoracic actinomycosi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1998,14(6):578-583.
[6]Suzuki JB,Delisle AL.Pulmonary actinomycosis of periodontal origin[J].J Periodontol,1984,55(10):581-584.
[7]Cohen RD,Bowie WR,Enns R,et al.Pulmonary actinomycosis complicating infliximab therapy for Crohn's didease[J].Thorax,2007,62(11):1013-1014.
[8]Schaal KP,Lee H.Actinomycete infections in humans-a review[J].Gene,1992,115(1-2):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