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權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引起凝血-纖溶功能改變,導致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和凝血機制是CHD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100例CHD患者進行了PT APTT FBg的檢測,結果顯示CHD患者均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對隨機56例患者進行了FBg基因分析,發(fā)現(xiàn)CHD患者及家族史陽性者GbgC等位基因頻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和家族史陰性組。
凝血因子和凝血機制是CHD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Fbg增高使血流粘度明顯升高,從而使血流速度減慢,是動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我們進行了CHD患者血漿PT APTT TT Fbg檢測及Fbg基因多態(tài)分析,現(xiàn)報導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住院CHD患者100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診斷標準,平均年齡(69.6±10.8)歲,正常對照組50例,男女性別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 試劑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試劑其配制方法按說明書進行。
1.3 儀器Sysmwx公司提供全自動CA-1500凝血儀。
1.4 標本采集 清晨空腹靜脈采血1.8 ml與枸櫞酸鈉9:1比例混合后立即離心3000 g10 min,分離血漿測定凝血四項,余血漿貯存-70℃保存,采用醇-氯方法提取DNA行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
2.1 CHD患者凝血四項結果 PT(10.5±1.0)sAPTT 27.7±4 sTT15.1±1.5秒Fbg5.0±0.6 g/L正常對照組成PT12.0±1.0秒APTT35.0±5.0秒TT 18.0±1秒Fbg3.0±0.5/LCHD組與正常對照組非常顯著差異(P<0.01)。
2.2 CHD與對照組Fbg多態(tài)性分析
2.3 用PCR擴增目的基因分析獲得CC TT CT(雜合子)三種基因型。56例CHD組TT型6例CT型27例CC型23例。44例對照組中TT型19例,CT型11例CC型14例。CHD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
3.1 冠心病患者PT APTT TT Fbg幸免高于正常對照組,所有結果與文獻報道相符,冠心病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A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其促凝功能增強,釋放一系列促凝物質,導致凝血:抗凝血、凝血-纖溶系統(tǒng)平衡失調:①v-WF促進血小板粘附血管EC。②PAF促進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活化,導致凝血。③受損傷血管EC表達、釋放TF觸發(fā)外源凝血系統(tǒng)(4)血管EC,膠原暴露,啟動內源凝血。⑤PAI-1產(chǎn)生,分泌增多是纖溶性降低加重血栓形成。⑥EC受損,減弱血管內抗中性料細胞粘附功能,使其粘附與血管EC,使凝血進一步激活,終致血栓形成。B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活化,F(xiàn)G與血小板GPIIb/IIIa介導血小板聚合反應,血小板活化釋放ADP、ATP等物質,使血小板進一步聚集,形成大量血小板血栓。C凝血因子活化,使凝血過程加速進行;D抗凝活性降低,由于PAI-1增加,是T-APT激活PA過程受仰;E血粘度升高;F高脂蛋白血癥使血小板活化,凝血活性增強;G冠心病Fbg升高。有資料表明,高Fbg血癥是CHD獨立高風險因素之一。Bolibar檢測657例CHD患者Fbg等指標,發(fā)現(xiàn)Fbg增加與CHD病變程度呈等級關系,與CHD是否存在、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3.2 Fbg是凝血因子I,存在于血漿的血小板a-顆粒中的一種糖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漿的含量為2.0~4.0 g/L。Fbg是由肝細胞合成,它的三條多肽鏈分別由不同的基因編碼,三條多肽鏈的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提示它們源于共同的祖先基因且在基因上游仍有同源性。Fbgβ-148 gC/T多態(tài)性位點表達影響 Fbg水平變化。CHD患者血漿中Fbg濃度高,是動脈血栓發(fā)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基因改變在其中起著重要決定性作用。家族中陽性者T,C等位基因出現(xiàn)高,家族史陽性者T,C等位基因與家族史陰性者相比有較顯著差異,可見CHD組及家族史陽性者C等位基因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和家族史陰性者具有陽性家族史者C等位基因高。多表現(xiàn)為CC-CT基因型。Fbg濃度相對增高,也說明CHD患者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確有遺傳因素參與,而且C等俠基因可能是CHD發(fā)病的一個危險因子,是造成血漿Fbg濃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栓與止血是CHD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CHD凝血機制的檢測,給臨床工作中判斷止血與凝血系統(tǒng),病理變化及治療提供了重要動態(tài)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