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向陽 編輯/羅婧奇
編這期刊物的時候,還是三月。
三月五日,驚蟄。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痹娙颂諟Y明有詩:“促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眱叭灰慌缮鷻C盎然的預言。
讀這期刊物的時候,將是四月了。
據(jù)說英文中四月(APRIL)的詞源意義是“開”;四月二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世界自閉癥日,其中的開啟意味也非常明顯;而驚蟄,古名“啟蟄”。這一切都在提示這是一個生命開啟的季節(jié),一個生命勃發(fā)的季節(jié)。
這樣的季節(jié),需要對生命的呵護和珍惜。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成語“網(wǎng)開三面”的故事。夏朝時諸侯國商的首領湯有一次在野外,看見有人一邊四面張網(wǎng),一邊祈禱:“天下的鳥啊,都到我的網(wǎng)里來吧!”湯說:“你是要把天下的鳥獸都打盡嗎!”讓那人撤下了其它三面的網(wǎng)。
撇開道德色彩,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中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義:用現(xiàn)在的話說,湯這位古賢既尊重民生,又珍惜自然界的生命,不期然地合乎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代理念。而從人的角度審視,或許其中還包含了克制等因素。
古人云:“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庇终f:“天地含情,萬物化生。”由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萬物都具有了相同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也是天地萬物得以生養(yǎng)的條件。從美學角度講,這里說的也就是“同情”。由此,古老的中國思想倒是與西方美學觀念不期而遇。
“采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陶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這些陶醉、寄情于自然山水的詩歌在中國詩歌史上比比皆是。實際上,中國文學藝術與人的覺醒,幾乎是與人們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同時出現(xiàn)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人與自然萬物是和諧依存的,必然推己及物,愛護自然,善待自然萬物,包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鳥一獸。從這里我們直接走向現(xiàn)代倫理學。從局限于人類社會,到放眼生命,再到包涵萬物,倫理學視域從人學到宇宙之學,我們的胸懷也從人類社會擴展到宇宙萬物。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這個生命勃發(fā)的季節(jié)里,愿我們回歸自然,關愛生命,護生,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