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開林
(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社會科學部 江蘇 常州 213164)
20世紀的社會主義是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從民族國家構建和發(fā)展衍生出的自然邏輯。民族國家獨立、統一和構建是20世紀人民事業(yè)不可阻擋的進程,其解放和獨立的力度與幅員前所未有。社會主義的出現是民族國家構建的新形式、新形態(tài),從根本上改變了所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前途,賦予它們以新的質的規(guī)定性和新的歷史內容;另一方面,社會主義一誕生,就以民族國家為依托和載體,社會主義在民族國家內獲得了孕育的現實條件,其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不竭力量支撐。社會主義以民族國家的面貌出現,也必然以民族國家的形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社會主義與民族國家互為體面、息息相存的辯證過程,這種情形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歷史事實,因此其發(fā)展的進程和性狀只能由歷史來演繹和規(guī)定。
社會主義的特色性,就其形式意義而言,是以民族國家作為存在與發(fā)展形式的社會主義。對于已經是社會主義的民族或國家來說,其民族特征、文化傳統、歷史習慣、國民精神、發(fā)展層次、國際方位等等,必定在特質、特點和特色方面給社會主義以淡不去的底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與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和發(fā)展歷程伴隨而至、息息與共而融合和升華出來的特色,是多樣性的綜合。社會主義孕育而生和披荊斬棘的過程無不包含其特色,“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逼浜笊鐣髁x的革命和發(fā)展驗證了列寧的預見和遠見。
特色性的社會主義,就其實質層面而言,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社會主義的基本規(guī)定、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同本國客觀條件和人民需求的有機結合,并在本國作為社會制度、運行體制而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本國實際、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的品質、政治文明程度、法制運行層次、國民素質、社會文明質量的總體性狀、所處的國際方位等構成民族國家的特色,并被社會主義吸收和改造,融于社會主義進步的過程中。而特色本身,就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運行體制、時代理論、發(fā)展路徑、戰(zhàn)略部署、區(qū)域規(guī)劃、全局重點、梯度層次、國際應對等以及由此洋溢出來的特色。因此,特色是社會主義本性和本質的彰顯,而且理所當然地被理解為把社會主義主客觀條件應用于現代化目的的自覺的、合乎發(fā)展邏輯和境界的過程。
被奉為圭臬的蘇聯式社會主義,一直被此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效仿。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締造了俄羅斯民族從未有過的輝煌,改變了歐洲的發(fā)展進程,開拓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而世紀末的壽終正寢也為社會主義留下了萬分的遺憾,鳴響了警醒的洪鐘,埋下了濃重的陰霾。十月革命是劃時代的歷史事件,以此為基點,社會主義開始了勢如破竹、不可阻擋的建構工程和發(fā)展征程??v觀20世紀,如果對蘇聯模式的特征做一個最特質性、最根本性的濃縮,無疑就是過度集權。其主要表現為:首先,經濟上,表現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以國家政權為核心,以黨中央為領導者,以各級黨組織為執(zhí)行者,以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為經濟政策,以行政手段為運作方式。這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經濟體制,它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定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它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用剝奪農民利益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來達到高積累多投資的目的。其次,政治上,又表現為高度集權的行政命令體制。對內,它將權力高度集中于黨中央,而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大多數情況下又是由個人意志所操縱的。這就造成了黨政不分,共產黨領導一切,直接發(fā)布政令,管理國家事務,民主集中制有名無實,社會主義法制被忽視甚至遭到踐踏。干部由上級委派,領導終身任職,基本上不受群眾監(jiān)督,最后形成個人高度集權,并由此衍生出個人崇拜、官僚主義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從而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正常的民主生活。再次,思想文化方面,對文化、教育、宣傳等部門實行統一的行政審查體制,由上級任命各部門各單位的大小管理者。視領導人之聲是真理的唯一標準,把不同聲音視為異端,輕者批判,重者使其淪為階下囚。最后,對外關系上,集中了嚴重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沙文主義和專制主義,即是封建農奴主式的作風于一體的大國強權體制。它不顧別國的國情,以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自居,到處指手畫腳,發(fā)號施令,對違反其意志的國家則嚴懲不貸,從輿論聲討、經濟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實行軍事干預或占領,無所不用其極,結果造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削弱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傊?,蘇聯模式高度集權、過分集權、絕對集權,背離了《共產黨宣言》和列寧的最初理想,違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精神,違背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的解放的總體趨向。正因為如此,西方的學者一般稱之為黨國政體、黨憲政體或極權主義政體。
與蘇聯模式截然不同的是南斯拉夫式社會主義:自治式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實現了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而非蘇聯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所有制。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是南斯拉夫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不屬于任何個人、集團或國家,而是屬于整個社會,屬于全體勞動者。而在國家所有制企業(yè)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事實上處于分離狀態(tài),沒有對生產資料的直接管理權。社會所有制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每個勞動者都有權對生產資料進行管理和支配勞動成果。在國家所有制企業(yè)中,國家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國家機關代表工人行使權力,進行管理。而在社會所有制企業(yè)里,工人是企業(yè)的主體,國家對企業(yè)只進行監(jiān)督。其次,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市場調節(jié)與計劃調節(jié)相結合的體制。在自治體制下,南斯拉夫將整個經濟納入市場調節(jié),國家施行指導性計劃,市場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運用價值規(guī)律,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允許企業(yè)獨立經營外貿,選擇國際市場。但是也并不完全排斥“社會計劃”的調節(jié)、指導作用。再次,在國家政體方面,建立起民主化、而非蘇式的集中化國家政權體系。在這個體系下,除國防、外交等權力歸中央外,其它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通通下放給共和國地方。次之,在社會政治制度方面,實行代表團制原則。聯邦、共和國、自治省三級議會實行代表團制,議會代表由選民選舉、監(jiān)督和罷免。最后,在外交上,實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這對其爭取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三十多年,經過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農業(yè)的發(fā)展速度較快,一度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南斯拉夫由一個落后的國家變成一個具有中等發(fā)展水平的現代化工業(yè)──農業(yè)國。但是自1980年鐵托逝世后,自治制度的內在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于過分強調“非中央集權化”,國家失去對經濟生活的宏觀控制,造成經濟結構比例失調,外貿連年逆差,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經濟上的困難誘發(fā)了人們的不滿情緒,罷工、游行時有發(fā)生,地方分散主義和民族主義事件頻頻發(fā)生,聯邦各共和國之間的矛盾也尖銳起來。針對出現的問題,南斯拉夫采取一系列調整措施,旨在穩(wěn)定經濟、克服危機、緩解矛盾,然而成效不明顯。
深深影響和大大震撼世界的中國式社會主義,即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是20世紀最后二十多年一道獨特而絢麗的風景線。新中國成立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社會主義建設在挫折中匍匐前進,再加之此期間無顯眼的特色和突出的成就,這里就不再贅疣。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具有如下特征:
民族精神和文化紐帶是不能割斷的。自古至今,中國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圣訓,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大義?!肮聼粽n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不折射出中國人骨子里國家至上的情感和理念。文化的基因是割不斷的,它總是以潛在的方式在賡續(xù)。面臨危機,鄧小平提出“等不起”的論斷,江澤民樹立“不進則退”、“居安思?!?、“憂患意識”的危機感和責任感,胡錦濤特別強調“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jié)儉意識”,責任為大的意識可見一斑。由此可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五千年的天下責任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就是30多年的國家責任史、人民責任史。
中國思想自古就蘊涵豐厚的“民本”觀念,古人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仁政的核心是民本,為民做主者才是替天行道,這是歷朝歷代至上的政治道德。中國民生思想源遠流長,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懊裆闭Z出《左傳·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币鉃槿嗣裰挥星谟趧谧?,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人民的生命才有保障,其要義是滿足人民生存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渡袝の遄又琛匪浴懊裎┌畋?,本固邦寧”,孔子視“裕民”為仁政:“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荀子提出“下富則上富”的哲學命題:“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薄盾髯印ね踔啤分姓f“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國語·楚語上》警示:“民乏財用,不亡何待?”不難看出,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fā)展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代先賢無不把重視民生視為經世治國的最高境界。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平等地權是民生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創(chuàng)立的國家亦稱“中華民國”。孫中山在《革命方略》中指出:“民國則以四萬萬人一切平等,國民之權利義務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輕重厚薄,無稍不均?!毙旅裰髦髁x,土地革命是民生的根本,也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滿目瘡痍、千瘡百孔的舊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維護了國防邊際的相對穩(wěn)定,保持了經濟的、社會的安定團結,奠定了“民以食為天”的基石。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最大的壓力也就是如何解決廣大人口的吃飯問題,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 溫飽、小康和現代化,以民生為主軸,這也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延續(xù)?,F階段,胡錦濤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并且熔煉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我國的民生品質得到了次第性的提升,人民過上了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殷實、更有尊嚴的生活,正朝著更高層次的全面小康社會奮進。
中國古代的哲學觀主要是實踐理性,即“行之不得、反求諸己”,具有濃厚的實用主義心理,這種心理結構是名利、知識、情感、意志的復合體,并釋放出積極入世的強烈沖動?!稘h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惫糯傅氖亲鰧W問的作風和風范,今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經驗主義,反對“唯上”主義。實踐理性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名實論”?!懊麑嵳摗钡囊粋€原則就是“名有待于實”,或曰“名副其實”,其中“名”指的不只是名稱,而是指一切關于事物的價值判斷都有賴于“做”,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互動驗證、修正互動過程。中國人重視實踐的文化傳統,它更關心的是“存在即做事”或者叫“做什么因而是什么”(to do thus to be),也就是以“做”、“干”、“實踐”、“實驗”為本體的“實踐認知論”,這就不難理解中國人為何崇尚“實踐出真知”之古訓。中國人不同于西方的“理念論”和“規(guī)范論”推演式的認知思維模式,不止步于西方式的既存觀念范式,如“市場經濟是什么”、“市場經濟應該是什么”、“民主是什么”、“法治是什么”、“人權應該是什么”、“憲政是什么”、“現代性是什么”。在近現代時空場域,對此系列問題的回答無不彰顯“西方中心主義”的標準和心態(tài),而中國人力求通過自己的“做”、“化”、“結合”、“調查”、“統一”、“睜眼看世界”和“實踐”來“格物”。大概是由于這種哲學觀和認知方式上的巨大差異,中國總是從“試驗”開始,改革政策先在小范圍內試點,成功了再推廣,然后再制定相關的規(guī)定、法規(guī)、法律直至修憲。
中國政府的性質和形態(tài)既有馬克思列寧、蘇聯的規(guī)定,又有西方民主憲政的影響;既有傳統政治文化的遺存,也有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斗爭的需要以及實踐經驗的沉淀??偟膩碚f,中國政府的形態(tài)正從傳統型、革命型、集權型向現代型、發(fā)展型、服務型、分權型轉變。就性質特質和組織形態(tài)而言,中國政府循襲于蘇聯,承繼于傳統:條塊化的網絡體系,“全國一盤棋”、中央高度集權。從秦漢以來,在中國這個超大型的國家實行的就是大一統體制,所謂“百代多行秦政治”,國家結構上實行的是郡縣制,官員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任命,而不是像歐洲那樣的世襲政治。中國兩千多年前就實行了“文官制度”,中國政府的文明程度、質量運行遠高于西方。迥異于西方,中國的地域幅員、人口數量都是超大規(guī)模的,這也意味著國家治理的復雜性和艱苦性。治水防災、戍邊征兵、太平盛世,沒有強勢有力、機動有為的高度集權政府是無法想像的,也不可能辦成的。建國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歷史中形成的政府權威、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政黨權威都被用來推動“四個現代化”偉業(yè),用以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落實各種改革措施,用以化解、協調改革發(fā)展中出現的矛盾,發(fā)揮總攬全局、推動攻堅、分配正義、發(fā)展服務的職責和功能。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全力推動下,國家和社會的信息化水平躋身世界前列。中國今天具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行政組織能力,從舉辦奧運會、世博會到應對SARS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汶川大地震的表現中可見一斑,也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口碑。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科學發(fā)展能力、風險應對能力、協調治理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世界歷史上,改革 (或變革)以速度算計,無非兩類:激進與漸進。激進式改革的國家,成功者少,失敗者諸多,如蘇聯;漸進式改革,失敗者少,成功者諸多,如日本、中國。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以氣勢恢宏的高調方式啟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排除既存的觀念障礙,鄧小平有意識地把社會主義制度區(qū)分為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認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好的,改革的是具體體制、運行機制,革除的是與生產力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為了滿足民眾的需求,改革是謹慎的、有收斂的、有節(jié)奏的、固本的、漸變式的增量嬗變。先農村、后城市,先經濟、后政治,先沿海、后內地,先外圍、后核心,“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兩個大局”思想、“摸著石頭過河”、“先富后富、先富帶動后?!闭摕o不遵循和契合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漸進主義底蘊,即為規(guī)避風險、降低成本,迫切的、容易的、緊急的優(yōu)先,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中國選擇了漸進式的改革發(fā)展之路,是基于對既存社會矛盾和發(fā)展勢能的總體考量,是自覺地把全部資源分層級地、分區(qū)域地、分段次地運用于漸進化建設的變奏之中。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的民族,圣人訓:“三人行,必有我?guī)??!惫庞谐涕T立雪、懸梁刺股、囊螢夜讀、鑿壁借光等無數好學、勤學的典范,其精神可嘉。歷史上,中國形成了百花盛放、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外族文化 (如佛教)或外族制度 (如元之蒙古族、清之滿族等)無不被吸
收、同化、改造,構建成了以“儒家”為核心元素的“文化強國”。清中后期,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結果導致了國家的落后和衰落。晚清和民國時期,我們向西方學習技術,學習制度和文化,民主和科學思想贏得了廣泛的民心。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的統一、國家的獨立。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建設奠定了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堅實基礎,然而也遭受了不小的挫折和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吸取了教訓,重新打開了國門,走出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之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很快就向全世界展現了巨大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挑戰(zhàn)的能力。我們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理念。上至中央政治局的定期學習,下至無數黨員、職員忙給自己“充電”。公務員考試以及各項資格考試制度化,提高了社會制度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社會規(guī)則越發(fā)良態(tài)化和理性化。中國人兼收并蓄,三省吾身,從善如流,好的東西都學習,體現了“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求索精神。改革開放,中國很多領域都有選擇地借鑒別人的經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經濟特區(qū)到沿海開放、內陸開放,從企業(yè)經濟管理到現代政治和政府運行,從股票市場、證券市場、金融市場到網絡經濟,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到精神文明、先進文化建設,從鄉(xiāng)村治理到城市布局,從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到飛機航運,從黨的建設到國際外交,從法律制定、司法改革到民主政治等都借鑒了其他國家的好辦法、好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積極消化和創(chuàng)新,這一切都推動了神州大地方方面面的進步。難能可貴的是,在改革開放中我們保持本色、不失自我,用自己的眼光批判吸收,博采眾長,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各方面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景象。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fā)展姿態(tài)之積極、發(fā)展勢頭之強勁、發(fā)展成就之豐碩在中外史上實屬罕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fā)展,從“發(fā)展就是硬道理”、“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就證實無疑。發(fā)展至上來源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危機感?;仡欀袊降陌l(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中國式發(fā)展理論實用動機明顯,最核心的是注重順序次列的精心安排。七十年代農村改革的啟動,八十年代農村改革的推廣,經濟特區(qū)、沿海沿邊,城市、政治體制改革,九十年代浦東、內地全方位的體制改革,本世紀以民生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改革不求一步到位,而是分輕重緩急,通盤考慮,形成了先易后難、先外圍后核心的清晰格局??傮w上把改革看作一個漸進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先有后,先從成本較低、風險較小的改革做起,逐步積累,形成增量,這樣阻力就較小而收益較大。在穩(wěn)扎穩(wěn)打的基礎上,再處理存量改革,化解矛盾,多方突破,形成制度,以保長治久安。社會主義經過發(fā)展,成就舉世矚目,然而問題也錯綜復雜。審視既往發(fā)展之得失,形成了中國風格、華夏風骨的發(fā)展觀—— 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本質上是以人民為根本、以市場經濟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的三維結構。發(fā)展的內涵、構成、品質、重點、層次會隨著環(huán)境變化和人民需求不斷提升,更趨張力、科學與和諧。
經過三代領導人勵精圖治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個與時代同步、初具規(guī)模、內涵豐富、勃勃生機的東方文明古國正在崛起,成為全球化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新的良政景象,這種良政形態(tài)是中國與世界“激”動、中央與地方“互”動、歷史與現實“沖”動、經典與變道“蠕”動的嬗變性的結果。良政具有兩個特征:第一,尊重民眾的主體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是打壓而是尊重、采納、消化,再推廣普及;第二,走出純意識形態(tài)空洞的宣傳和論證,把實際效果與理性思維結合起來,注重民眾的主體感受和評價。化解日益惡化的民生課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經點燃,就成燎原之勢,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良政之源,表現出巨大的喇叭效應和典范意義。隨之而來的經濟特區(qū)、沿海城市開發(fā),打響了中國走向世界市場的第一槍。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國企改制、民營經濟如雨后春筍,構建成中國市場經濟的主體性力量,馳騁于國際市場。價格雙軌制的成功轉軌,完成了市場經濟核心元素的培育,契約自由、市場思維最終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場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激活了資源稟賦的增值能力,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特征特質優(yōu)化結合,成為發(fā)展動力與社會公正的有機體。分權制改革,權力結構重新配置,完善了新型的中央地方關系。扶貧、稅收、治安、海關、城鄉(xiāng)、醫(yī)療、社保、環(huán)保、科技興國、人才強國、大部制等國內方方面面的改革匯聚成蔚為壯觀的改革發(fā)展圖畫。珠江三角洲、浦東大開發(fā)、東北老工業(yè)振興、西部大開發(fā)、中部崛起、環(huán)渤海區(qū)、皖江城市帶等一系列區(qū)域戰(zhàn)略,極大地提升了區(qū)域資源的整合,豐富了中國模式的特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富有區(qū)域優(yōu)勢和競爭力。國際外交、亞太格局、世界格局,東盟、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區(qū)域性、國際性組織中,中國越來越成為不可忽視乃至舉足輕重的力量。賢人執(zhí)政,來源于選賢舉能的政治傳統,遵循了敬老尊賢的“哲學王”文化。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選賢舉能的政治傳統和民心向背的治國理念是今天中國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比西方更早,中國兩千年前就形成了“文官政治”,這種制度是通過選拔官員和科舉考試來實現的。當代中國,各行業(yè)都實現了考試化,如公務員考試、司法考試、干部選拔考試等都是擇優(yōu)錄取,強調程序正義和政績正義的結合,把民心、民意放在核心地位,成為政治合法性的牢固基礎。
綜上所述,蘇聯、南斯拉夫、中國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構成二十世紀社會主義的主體性典范和模式,成就了難以超越的輝煌。然前兩大特色的社會主義風騷既往,中國式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正欣欣向榮,且理想遠大,必然而且正在對東方、西方乃至全球產生其它主體模式難以企及的影響力。
需要言明的是,古巴式社會主義、越南式社會主義、老撾式社會主義因襲蘇聯模式,其后又效仿中國改革開放的思維和措施,朝鮮主體式社會主義有轉型的跡象,但其路遠兮。古巴、越南、老撾、朝鮮式社會主義在區(qū)域、全球尚未形成實質性的影響和成就,這里就不再贅述。
[1]列寧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2]宋元人.四書五經·論語章句集注·顏淵[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5.
[3]梁啟雄.荀子簡釋·哀公[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