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石紅
英語學習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學校的重視,而且一些學生自己也逐漸意識到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新課改以后,英語教學為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然而,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并不是很強,甚至討厭學習英語,在英語課上也很少聽講。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作為英語教育者,應該及時給予他們幫助,調動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有關學習動機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碩果累累,比如Gardner 和Lambert(1950)提出了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Edward 和Richard(1985)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提出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高一虹(2003)提出了動機的七種類型:個人發(fā)展、內在興趣、學習情境、出國深造、社會責任、學習成績和信息媒介等。本文主要從學習動機的發(fā)展,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師教學模式的改變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幫助高中學生增強英語學習動機。
何為學習動機? 至今也沒有人給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定義。Gardner(1985)認為動機就是達到語言學習目標的努力和期望,以及對于語言學習的良好的態(tài)度。Ellis(1994)將動機定義為學習者由于某種欲望,促使他們學習語言而做出的努力?;诒姸鄬W者的研究,本文將動機定義為由眾多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影響學習的內在動力。
Gardner 和Lambert(1972)提出了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所謂工具型動機就是,人們只對他們學習英語為他們帶來的好處、利益感興趣,比如找到一份好工作、出國留學、應付考試等。而融合型動機則截然相反,擁有融合型動機的人對學習外語本身感興趣,比如喜歡讀英語原著,喜歡用英語交流,喜歡英文電影等。Gardner 和Lambert 皆認為融合型動機更有利于學習外語。
Deci 和Ryan(1985)提出了新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生來就具有發(fā)揮自身潛能的能力。一些專家學者將理論引用到了二語學習領域。Schunk(2008)認為內部動機是指學習者對活動本身感興趣;而外部動機則指學習者由于外在誘因才去參加某個活動。也許有人會問,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哪一個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英語? 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內部動機更加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九十年代以后,Gardner 的經典動機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擴展。Dornyei(1994)從三個層次來分析外語學習動機:語言層次,學習者層次,學習情境層次。語言層次指要有一定的學習目標;學習者層次指外語學習者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學習情境層次包括課程特定動機因素、教師特定動機因素、學習集體特定動機因素。Tremblay 和Gardner(1995)在經典模式的基礎上,借鑒心理學理論,在語言態(tài)度、動機行為和學習成績之間增加了目標顯著性、效價和自我效能三個中間變量。在他們看來,語言態(tài)度影響這三個變量,而這三者又會反過來影響學習者的動機行為,如注意、動機強度和持續(xù)性。
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的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今的英語教學,尤其是新課改以后。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英語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提高他們英語學習動機,進而提高英語學習能力。那么英語教師應該做些什么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英語教師在學生的英語學習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Dornyei(1994)認為英語教師應該通過組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也要適當?shù)亟淌趯W生一些英語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尤其是高中生要面臨高考的壓力,課業(yè)負擔比較重。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同時英語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制定可行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課后自學能力。
現(xiàn)在好多高中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甚至討厭學習英語。因此,教師作為激發(fā)者的角色十分重要。首先,英語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zhèn)湔n、做出吸引學生眼球的課件;其次,課堂導入要有新意,提出一些高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最后,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多組織一些讓高中生感興趣的活動,激發(fā)他們參與到活動中去,進而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
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要面對高考帶來的壓力,因而時常會有一些心理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在學生遇到困難而無法面對時,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時,教師應該像個朋友一樣,經常與遇到問題的學生聊天、談心,以幫助他們勇敢面對所應面對的一切。與學生多交流溝通,既能讓學生有一種安全感,也能增強教師的親和力。喜歡受到關注是高中生的共性,進步時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遇到困難時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教師應該是一名合格的組織者,尤其是英語教師,因為英語課堂一般都是比較活躍。首先,教師的課堂任務布置要明確。高中課堂經常會有一些不認真聽講或是上課走神的學生,教師在布置課堂任務時要將重點重復一到二遍,以幫助他們回歸到課堂中去。其次,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否則,水平高的學生感覺自己學不到任何東西;而水平低的學生又感覺自己學得很吃力。
英語教師應該盡力引導學生讀英語文學作品,聽英文歌,看英文電影;同時號召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讀英文報紙、收聽英語廣播。通過這些來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英語這門語言。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他們就會從內心深處喜歡學習英語。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教會學生正確對待考試成績。
總之,在幫助學生激發(fā)英語學習動機這個問題上,教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應該努力將每一個角色都扮演好,幫助學生完成高中英語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舊的英語學習大綱已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隨著新課改的出臺,本文認為教師的教學模式應作以下改變。
教師應該對班里的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有所了解,然后將學生大體分成不同的層次。當然,這并不代表英語教師會歧視水平低的學生,而是為了幫助不同水平的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比如可以讓高水平的學生在完成作業(yè)之余多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收聽英文廣播、看英語報紙等,讓低水平的學生多理解課文、多記憶單詞等。這樣,學生們才能各取所需,更好地學習英語。
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英語教師可以開設一些有趣的英語選修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譬如可以開設英美文學、寫作、詩歌鑒賞、電影欣賞課等。這些不同的課型不僅可以讓不同愛好的學生選到自己喜歡的課,而且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調動自己的英語學習興趣。
評估體系應由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組成。形成性評估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進而幫助學生自我學習英語,在評估過程中,學生即是評估的客體也是主體,這也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進步;而總結性評估則一般指學生的學習成績等。總之,一些學校現(xiàn)有的評估體系并不適合現(xiàn)在的英語學習,以致有些學生甚至老師將學習成績看成是評估學生的唯一手段。
總之,以上提到的三個方面既有助于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1]Dornyei,Z.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3).
[2]Edward L.D.and Richard M.R.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Plenum Press,1985.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Schunk,D.H.Motivation in Educa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5]高一虹.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