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兵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301)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因為只有學生愿意學了,想學了,才算達到了教育教學的真正目的。雖然新課程實施多年,但“書要老師教了才算教”、“在課堂上老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這些傳統(tǒng)觀念在一些教師心里揮之不去。好多老師舍不得、不放心放下課堂,似乎沒了老師做主的課堂就不是真正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信息技術課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機房里進行的,機房不同于教室,衛(wèi)生、紀律比較難管理,怎樣保持機房環(huán)境衛(wèi)生,愛護機房機器設備,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制定,比如學生提出,有問題,允許小范圍走動探討,允許不舉手就提問,結合機房的實際環(huán)境,同意了學生的“非分”要求,讓學生參與制定規(guī)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認,學生對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有很強的認同感,學生在執(zhí)行這些規(guī)章制度時就很自覺了。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核心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快樂。分組之前,教師可以制作一份網上調查表,可以設置的調查項目有:你認為自己的信息技術基礎怎么樣?你喜歡小組團隊合作學習嗎?你喜歡和什么樣的同學在一個小組?……
教室座位的編排往往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簡單搭配而成的。筆者認為機房的座位安排,不必拘泥于某種模式,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以6到8人為一組,在自由組合之前,可以公示調查結果,以供學生組團參考,提醒學生要注意等級差異,不可以出現(xiàn)強強合作、弱弱聯(lián)合的情況,明確告訴學生,各小組之間要展開學習競爭。在學生自由組合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情況的摸底,經過協(xié)商、調整,最后確定小組成員構成,并公示小組成員名單,要求各小組推選出小組組長,提醒學生,小組長就是小組的 “領頭雁”,關系到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最后請各小組給自己的小組起一個有意義的名稱,作為自己小組的名字。這樣建立起來的合作學習小組,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教師強行安排的,而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在建組的過程中,就讓學生意識到建立一個和諧的、民主的團隊的重要性,同時,由于是“自由”組合,小組內學生一般也是平時關系較好的,也就避免了學生之間不好意思討論、拉不下臉面的情況。同時,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要及時制止越俎代庖的現(xiàn)象。
這種優(yōu)化的差異組合,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學業(yè)的進步,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友愛、理解、寬容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更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如果讓所有的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統(tǒng)一的學習任務,勢必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完成任務后無事可做,必然要想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影響他人的學習,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仍然覺得這種任務有難度。
因此,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要考慮到任務的層次性,可以將學習任務分為必做型和挑戰(zhàn)型,如果學生認為只能完成必做型的就不需要完成提高型,同時要鼓勵學生,不能甘于平庸,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比如網頁設計部分教學,網頁背景、背景音樂、表格屬性、單元格屬性、文字、圖片鏈接設置可作為必做任務,超鏈接設置、熱區(qū)鏈接、動態(tài)效果設置可作為提高任務,再比如程序設計分支結構、循環(huán)結構作為必做任務,分支結構嵌套、循環(huán)結構嵌套可作為提高任務。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不甘平庸的,完成了必做任務的學生,在小組同學的輔導下努力完成提高任務。
學習內容讓學生自己選擇,既解決了學生基礎的層次問題,也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能更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信息技術課,經常聽到有老師抱怨學生一進機房,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網,甚至上課的時候,想的還是上網。其實,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寄宿制學校,學生一般四個星期回家休息兩天,平時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好不容易盼到了一個星期一次的觸網機會,還能再壓制他們驛動的心嗎?因此,筆者征求學生意見:你們認為一節(jié)課,應該給你們多長時間去上網?學生當然清楚他們現(xiàn)階段的主要任務,絕大部分學生認為10分鐘左右就行了。那么筆者一節(jié)課就給他們10分鐘左右的時間瀏覽網上信息。
每節(jié)信息技術課,筆者都提前10分鐘打開機房,推遲5分鐘開始上課,學生一般都會提前5分鐘左右到機房,利用這10分鐘左右的時間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時,還和學生約定,這10分鐘,是讓你了解世界、擴大視野、提升自己的時間,不是游戲、聊天的時間。筆者利用這10分鐘,向學生推薦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特點,帶有趣味性和思想性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品質;推薦近期的時事新聞,引導學生關注“窗外”世界。
有了這10分鐘,既滿足了學生的上網需求,又使學生懂得了網絡不僅僅是用來娛樂的,而是一種信息獲取、交流的一種工具,利用這種工具可以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幫助,有了這10分鐘,學生上課時,基本能做到心無旁騖地完成學習任務了。
可能有老師認為一節(jié)課少了5分鐘,課堂就不完整了,教學內容就完成不了了。其實,我們應反思所教課程是否存在“效率過?!钡默F(xiàn)象?什么是“效率過?!??簡單講,就是教師教的或者學生學的內容超過了他們現(xiàn)階段所“必須”達到的教或學的標準,譬如學生學一門課程只需要達到八十分左右的標準,而我們卻拼命要他們學到九十幾分,甚至非得滿分,這就是效率的一種 “過?!?。再者,通過筆者近幾年教學實踐,只要學生在課堂上愿意學習,樂于學習,效率提高了,教學任務自然也就完成了,而且學生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一次合格率每年都幾近100%。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教學評價活動,是教師單向的由上而下的評價,評價過程體現(xiàn)更多的是教師的價值取向和認知判斷,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如果教師的評價不當,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對教師的教育置若罔聞,弊端顯而易見。還不如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評價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
教師可以放低姿態(tài),與學生共同制定 “課堂學習行為評價加分細則表”、“課堂學習行為評價減分細則表”等過程性學習行為評價規(guī)則,再比如常見的作品評價,完全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量規(guī)的制定,學生參與評價量規(guī)制作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些評價規(guī)則是學生共同參與探討制定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認,學生在對照這些標準進行自我評價、評價他人時,積極性很高。
這種有效的自主評價有利于學生和教師共同承擔評價的責任,使評價成為學生自己的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刻想起評價規(guī)則,有效地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思,同時也是學生自我診斷、自我矯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充分發(fā)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得以很大的改善。
課堂由學生做主,教師為學生服務,給學生指引,充分發(fā)揮、挖掘學生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中的主人,讓學生形成內化于心,外化為行為,從而能主動地學習、快樂地學習、高效地學習,這是我們每個教師所追求的理想課堂、高效課堂,也是為之不斷探索、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