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泰山周圍的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探

2012-08-15 00:44朱宏偉
泰山學院學報 2012年5期
關鍵詞:題記泰山佛教

朱宏偉

(泰山管委 竹林寺景區(qū),山東泰安 271000)

泰山是一座神山,這是中國最古老的說法。大約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朦朧地認為泰山“治鬼”,到了兩漢三國時期,關于泰山治鬼的說法有了各式各樣的記載。大約在西漢讖緯之學流傳之前,泰山即已有了“鬼域”的傳說。《后漢書》卷八十《烏桓傳》有“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之說。緯書《孝經·援神契》云:“泰山一曰天孫,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敝寥龂瘯r期“鬼域”之說盛極一時,《三國志·魏書·烏桓傳》云:“中國人以生死之神歸泰山也?!薄度龂尽肪矶拧豆茌`傳》曰:“泰山治鬼”。后來,泰山成為道教文化活動的中心區(qū)之一,很重要的原因與泰山“鬼神說”有關。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文獻記載是東漢初期,近幾年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早期佛教遺跡,證明至少在東漢初佛教的傳播已有相當規(guī)模了,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起初的傳播是和土生土長的“鬼神說”結合在一起的。泰山是東方重要的鬼神崇拜中心,自然也就成為佛教立足的依附地。山東地區(qū)的佛教,最初是以泰山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泰山是“鬼域”的說法最流行時,也是佛教向東方蔓延到這里的時期。十六國前秦時期,河北僧朗首先在泰山北麓建殿舍聚門徒,弘揚佛法,泰山便成了山東最初的佛教中心。僧朗所在的地方就是今濟南柳埠鎮(zhèn)東北琨瑞山腳下(朗公寺)。北朝以后,這里的香火基本未曾中斷。世云:北魏造像,北齊刻經,是說北朝的佛事活動已經形成了帶有傾向性的時代特征。北魏開窟造像的同時,也留下了不少的造像題記,題記多出自善男信女之手,是當時民間最通俗的書法作品,樸厚、率直、粗獷,一件件無不帶有鮮明的北朝風格,然又不失濃烈的個性色彩。

泰山北麓的佛教造型題記,以千佛山黃石崖、神通寺、玉函山、千佛山一帶尤為集中。黃石崖為山東地區(qū)最早的佛教遺跡,有造像題記8篇,《大般涅槃經謁》一處,可惜謁文全部毀滅,題記也大部被毀。民國《山東通志》的編者曾作過統(tǒng)計,以王蓋周、慧承、薛貳等人的造像記刻制最為精細,書風亦淳樸茂密,王蓋周造像記現(xiàn)藏泰安市博物館,慧承、薛貳題記則斑駁不可辨識了。

泰山地區(qū)東平湖沿岸是另一處佛教集中的活動區(qū),這里原也有寺廟,現(xiàn)已片瓦不見了。1994年發(fā)現(xiàn)的東平洪頂山僧安道壹北朝摩崖刻經和題記,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遺跡。

東平洪頂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位于東平縣舊縣鄉(xiāng)屯村鋪村洪頂山(有大洪頂、二洪頂之分),山上刻有佛經、佛名、題記、銘贊等22處,總面積200平方米,分布在二洪頂“凹”形山谷南北兩側山腰近千平方米的自然崖壁上,南北兩側相距160米,另具有北朝晚期特征的石窟、小型佛龕造像4處。題刻以大字佛名、刻經為主,刻經均為佛教經卷某章節(jié)中的精辟語錄。

其中北山崖壁上刻有《摩柯般若經》、《文殊般若經》、大沙門僧安道壹銘贊、《摩柯衍經》、《仁王經》、《大集經·?;燮兴_品》、大空王佛題名、題記、十三佛名、風門口碑、安公之碑、僧安道壹題名、大山崖佛、高山佛、安王佛、藥師琉璃光佛等16處。其中一處“大空王佛”刻在北山的中心位置,4 字通高9.3 米,寬4.9 米,其中“佛”字高3.5米,普通筆畫20-30厘米,捺筆最寬處50厘米,筆畫中刻有“┄”“┆”之筆道,為古刻石刻藝術體現(xiàn)透視的發(fā)凡造例。字體厚重莊嚴,如同后世佛寺中大雄寶殿之尊,是我國北朝佛教摩崖刻石之最,也是我國目前所知的南北朝之前的最大字體。大空王佛四字西側刻有題記:“釋迦雙林后一千六百廿三年∥大沙門僧安道壹書刊大空王佛□∥□□□﹢□□□書經□□□□此∥功德具神通力行□□□□□婆若∥□□□界□□□□彼□□□助成?!睆念}記中得知“大空王佛”四字是僧安道壹于釋迦雙林后一千六百廿三年書并設計雕刊。在《安公之碑》中也有釋迦雙林后千六百廿年之年款,釋迦雙林指釋迦牟尼雙林滅度(圓寂的地方)其時間在佛學界說法不一,究竟哪一種說法最準確還待進一步考證,筆者在此不做論述。近年來佛學界、書學界考辯山東諸山北朝刻經,除鄒城崗山外,多數認為皆是“大沙門僧安道壹”所署(書)或書刊(寫并設計雕刊)。僧安道壹何許人也?從鄒城鐵山石經頌及他山刻經、題記中可知,應是北朝晚期書學界和佛學界有重要地位的大法師。洪頂山關于僧安道壹的碑、銘、題記提供了他山不可比擬的史料,為研究山東境內的北朝佛經刊刻活動及僧安道壹其人提供了新的實證。惜北山西側僧安道壹銘文刻石剝裂較重,影響了對僧安道壹的進一步破譯。

值得重視的是此崖壁上有一寬3米、通高7.3米的《摩柯衍經碑》,碑身字體界格清晰規(guī)整,但只有“薩”“散”二字,其余未見雕刻痕跡,說明書丹后只刻了“薩”“散”二字其余內容不知何故沒有雕刻。經文上部線刻獸身龍首神獸,中刻《摩柯衍經》四字,經文下部線刻龜形,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研究碑形史提供了新的資料。后世所謂的龜趺(意在負重)、螭首(意在尊崇)在南北朝時期或之前其原旨或許龜非為托重,螭也非為龍。

南山北向有法洪銘贊、《文殊般若經》、大空王佛題名(4處)共六處。其中一處大空王佛有沙門僧釋法洪供奉之落款,表明佛名替代佛像其刊刻的目的是用來供奉的。法洪其人在銘贊中有詳細敘述:“沙門釋法洪娑婆國土閻浮□落天竺人也”說明沙門釋法洪是印度來此傳教的僧人,很有可能是該寺院的住持,洪頂山寺院其名及規(guī)模現(xiàn)已無據可靠,但能夠吸引佛國的僧人來此,足見此寺院在當時應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影響力和地位也非同一般。法洪銘贊中有“大齊河清三年歲次實沉”的年代落款,根據這一年代推斷它是泰山周圍現(xiàn)存最早也是山東地區(qū)已知較早的北朝佛教摩崖刻經之一??淌奈恢靡沧钇鳎√幱谏栽缬谏綎|的河南、河北北朝刻經的聯(lián)系點上,可以說東平湖北岸就是僧安道壹刻經活動的起點。石窟、佛龕與刻經共有,與安陽小南海、邯鄲響堂山、涉縣中皇山相同,但異于以上三處的小字刻經而為大字刻經加佛名為主,經文、佛名之多,大字之大又冠山東諸山刻經、兼其他山無有的碑、銘,提供了更多的佛學、書法史內容。洪頂山可謂是中國北方北朝佛教刻經的集大成之地。

東平銀山刻經名位于東平湖西岸銀山鎮(zhèn),距縣城約30公里。山為東西走向,海拔130米,石質為石灰?guī)r。由于周圍村民開山炸石、燒石灰,山體已遭嚴重破壞,刻經名在山西端南面山腰,內容為“佛說摩柯般若波羅蜜”9字。豎行排列,前6字2字一行,后3字一行,字徑68-105厘米,經名保存完好,字體隸楷,筆畫粗曠、蒼勁、雕刻精美,其書寫風格與山東已知的諸山佛教摩崖刻經略有不同。當是又一高僧所為。

徂徠山摩崖刻經,東平湖沿岸刻經完成后,僧安道壹經鄒城嶧山等地刻經弘法,至武平元年(570年)來到了梁父縣以北的徂徠山光化寺。并在寺旁的巨石上刊刻《大般若經》十八空及彌勒佛佛名。與王子椿等人合作在徂徠山映佛崖上刻《文殊般若波羅蜜經》。據元初《重修光化寺之記》碑載:光化寺創(chuàng)建于后魏,至隋朝而有光化之名,大宋祥符七年,復賜號“崇慶”?,F(xiàn)寺院基址被民居占用。又據《魏書·地形志》載:梁父縣,西漢置。屬泰山郡,北齊時改泰山郡為東平郡,縣仍屬焉。

《大般若經》十八空、彌勒佛佛名等位于光化寺以東的圓形巨石上,刻經通高1.33米,寬2.02米,字徑18厘米,共8行53字,滿行7字,選自《摩柯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后刻題名5行,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造□∥息道昇道昂∥道昱道構∥僧真并造。石右側有中正胡賓、武平元年題名,中正,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評定士族品第的官職名稱,北齊時期郡下設中正為正八品。石左刊刻彌勒佛、阿彌陀佛、觀世音等3佛名,現(xiàn)已漫漶漸重,不易辨識。

徂徠山映佛巖《文殊般若經》位于光化寺東南約一公里的山頂巨石上,內容選自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所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刻經高1.35米,寬3.4米,14行。滿行7字共98字。內容與洪頂山僧安道壹所署《文殊般若經》相同??探浻覀壬戏筋}名曰:般若波羅蜜 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其下方有普禧∥武平元年∥僧齊大眾造∥維那慧游題名。從中得知經主是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普禧,僧齊大眾,維那慧游等諸子參與活動。由于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繁,各國兵戈不斷,各郡(刺史)、縣(令)前皆加將軍軍銜以便指揮各郡、縣之軍事,經主王子椿是當時梁父縣令兼該縣軍事長官。大凡刻經一般有出資者、書丹者、雕刻者組成,經主是所有者也是刻經活動的主要合作者,是資助刻經活動之佛宗信徒,因為刻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他們的資助,經文刊刻是無法進行的。

泰山經石峪刻經,位于泰山中路斗母宮以北一公里處,經文面積1200平方米,鐫刻在一巨形花崗巖石坪上,經文內容為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全文2998字,因風化嚴重現(xiàn)僅存1382字,包括有筆痕、筆道之殘字(此數據是筆者與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共同考察時所得),字徑50-60厘米,共47行,自31行后字體或漫漶嚴重或書而未刻。經石峪《金剛經》因善始未善終故無書者及經主之姓名。所以自明清以來有王右軍之說、有晉昌王唐邕之說,有北齊韋子深、王子椿之說等等,眾說紛紜。近代康有為稱經石峪為“榜書之宗”并贊曰:“若有道之士,微妙圓通,有天下而不與,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氣韻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絕?!惫舴Q:“經字大如斗,北齊人所書”。并留刻石于經石峪旁,對書丹者避而不提。

近年來通過對泰嶧山區(qū)北朝刻經的發(fā)現(xiàn)及專家學者的考察、研究和論證,刻經出自僧安道壹之手已成定論,自明清以來對經石峪書者的聚訟可熄矣。但組織如此浩大之工程,沒有達官、商賈和佛教信徒出資捐助,石經亦無法刊刻。是什么原因造成佛經無終而止,因財力不足?非也,護法、宣教作功德是出資者崇佛、尊佛的頭等大事,必會善始善終。只有大的事件才能造成如此后果。據史載公元574年,周武帝在北周境內大舉滅佛,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攻占鄴城,北齊滅亡。周武帝在齊境繼續(xù)推行滅佛運動。政權交替,刻工四散,致使佛經無法繼續(xù)刊刻,造成千古憾事。

縑竹易銷,金石難滅,托以高山,永留不絕。佛經托以高山使佛教義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其氣勢恢宏,意境深遠,堪稱書史一絕。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是社會尊佛崇佛和佛教徒弘法、護法的產物,卻給后人留下了一批罕見的石刻精品,它不僅是研究北朝鐫刻藝術的寶貴資料,更為研究佛學、書學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遺存。

猜你喜歡
題記泰山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
泰山之行
佛教藝術
泰山日出
張釜隸書《藥洲九曜石題記》
《登泰山記》的打開方式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題記考論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