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解讀哈代小說《還鄉(xiāng)》中的佛教哲學思想

2012-08-15 00:47劉剪西周金萍
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哈代克林荒原

劉剪西 周金萍

(1.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2.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解讀哈代小說《還鄉(xiāng)》中的佛教哲學思想

劉剪西1周金萍2

(1.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2.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哈代的長篇小說《還鄉(xiāng)》中的故事發(fā)生在英格蘭西南部威塞克斯的埃格敦荒原,作品中隱含的哲學思想,與佛教哲學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文章從荒原的意象、小說中人物的行為以及行為所導致的人物的不同命運進行分析,試圖解讀出體現(xiàn)在小說中的佛教哲學思想。

哈代;《還鄉(xiāng)》;埃格敦荒原;佛教哲學思想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英國杰出的小說家及詩人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1878年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悲劇小說《還鄉(xiāng)》。這部小說是哈代把悲劇運用于小說的最初嘗試,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v觀整部小說,讀者不難看出作品所反映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中也包含某些佛教思想的成分。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剖析小說中所隱含的佛教哲學思想。

一、從荒原的意象中透視佛教的生態(tài)自然觀

《還鄉(xiāng)》同其他傳統(tǒng)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不一樣,哈代在小說的第一章里沒有安排任何人物出場,而是專門描寫了埃格敦荒原(Egdon Heath)的風貌。千百年來荒原上長滿了荊棘、石楠,連綿不斷的山丘和洼地以及陰冷潮濕的天氣形成了荒原特有的原始風貌,這種荒蠻狀態(tài),亙古如斯,從遠古到現(xiàn)在從沒有發(fā)生過變化。“自從地球上開始有草木,荒原的土壤就穿上一件古舊的褐色衣服,從不更換”。(“Since the beginning of vegetation its soul had worn the same antique brown dress,the natural and invariable garment of the particular formation.”)(哈代6)。在小說中,住在荒原上的人們既沒有開墾莊稼地也沒有在此種植樹木,而是一如既往地以割荊棘、挖草皮、編掃帚為生。人類的活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與自然界萬物的生滅過程相一致,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統(tǒng)一體?;脑褚蛔c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為熱愛大自然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心靈棲息的場所。荒原既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保障,又是慰撫人類心靈的精神家園。人對于荒原來說,“似乎跟昆蟲一樣,沒有任何重要性。他顯得只是荒原上的一個寄生物,如同蛾子咬蝕衣服,他的日常勞作咬蝕著荒原表面”(哈代:318)??梢姡瞬⒉槐然脑鼮橹匾?、更有特權,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是平等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返璞歸真。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埃格敦荒原都以其獨特的古樸純真的面貌靜靜地躺在那兒。它的冷靜與神秘,它的渾厚與廣袤,它的粗獷與迷人,絲毫不受人類情感的影響,它的存在象征著自然的永恒與宏偉,同樣也象征著人類嚴峻的生活本身。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佛性。“大乘佛教將一切法都看作是真如佛性的顯現(xiàn),萬法都有佛性。此萬法不僅包含有生命有情識的動物,也包含沒有生命的植物、無機物。中國天臺宗大師堪然(711-782)將此明確定義為‘無情有性’,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禪宗更是強調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體現(xiàn),都蘊含著無窮的禪機”(張立文、向世陵:255-256)。由此看來,哈代筆下的埃格敦荒原也同樣具有佛性,應該和人類一樣被愛戴和尊敬。透視佛教的“無情有性”學說,我們可以得知:佛教所提倡的“萬物皆有佛性”與生態(tài)學家、環(huán)境學家甚至歷史學家所倡導的生態(tài)學、環(huán)境觀和歷史觀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或者說這些生態(tài)觀、環(huán)境觀和歷史觀或多或少地隱含著一種佛教思想。美國大地倫理學的奠基人萊奧波爾德(Aldo Leopold,1886-1948)指出:“如果我們沒有對大地的熱愛、尊重和贊揚,以及沒有對大地價值的高度重視,倫理學和大地之間的關懷就不可能存在”(轉引自:張立文、向世陵的《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第257頁)。美國著名環(huán)境哲學家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的思想也與佛教思想有著很多相通之處,他承認佛教中“因果報應、六道輪回在保護生命中的作用……,他還知道佛教因陀羅網(wǎng)的比喻,認為這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網(wǎng)絡的極好描繪”(轉引自:張立文、向世陵的《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第258頁)。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99-1975)也承認佛教的“萬物皆有佛性說”,他指出:“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就是說,自然界的無生物和無機物也都有尊嚴性。大地、空氣、水、巖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嚴性,就等于侵犯了我們本身的尊嚴性”(湯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紀》,轉引自張立文、向世陵的《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第258頁)。雖然佛教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懷與保護與生態(tài)學者對環(huán)境的關注有著本質的差異,但佛教對無生命的自然環(huán)境卻是關愛有加的。佛教主張一切以善為本,以慈悲為懷,這種善良和慈悲不僅是對“有情的生命”,而且也針對無情感的萬物,并且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是擁有佛性的,都是應該以慈眼相待的。因此哈代筆下的埃格敦荒原也應該受到人類的尊重與愛戴,鐘愛自然的人就是一個有佛心的善良之人,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恩賜,反之,就會被自然唾棄。

在哈代的筆下,埃格敦荒原也似乎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他將荒原的黃昏描寫成:“大片沒有界籬隔斷的空曠野地,逐漸變得昏暗。抬頭看去,白茫一片浮云,遮住了青天,像是一座帳篷,把整個荒原當作了它的氈席”(“The vast tract of unenclosed wild known as Egdon Heath embrowned itself moment by moment.Overhead the hollow stretch of whitish cloud shutting out the sky was as a tent which had the whole heath for its floor.”)(哈代:3)。哈代在此將“浮云”比作“帳篷”,“荒原”比作“氈席”,而“帳篷”與“氈席”都只有人類才會使用。在這張“氈席”上,朦朧的氣象與昏暗的大地連成一片,不僅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一種混沌的力量,更給人一種感覺好像埃格敦荒原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龐然大物一動不動地靜候在那里等待人們去欣賞去愛撫。哈代又說:“荒原這個地方,喜愛它的人回憶起來,總忘不了它那前后一致的方面,既獨特,又親切”(哈代:4)。相反,像尤苔莎那樣憎恨它的人,卻只能被荒原所戲弄,以自身的毀滅而告終。正如佛家所主張的:以慈悲心善待萬物眾生者皆得涅磐解脫,脫離一切苦厄,終得極樂。反之,則在無明的痛苦中掙扎輪回。

二、從克林的回鄉(xiāng)透視佛教徒的精神回歸

從小在埃格敦荒原長大的年輕英俊的珠寶商人克林厭倦了巴黎嘈雜喧鬧的生活,決定回到荒原去過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寧靜生活。帶著一顆親切自然之心和回鄉(xiāng)辦學幫助鄉(xiāng)鄰的善良愿望,克林回到了生養(yǎng)他的大自然的懷抱。在埃格敦荒原田園詩一般的寧靜中,克林“這位巴黎歸客現(xiàn)在身上穿著皮裝束……,成為一大片橄欖綠荊豆叢中一個棕色的小點”(哈代:290),以割荊豆的方式與大自然親近,并與之融為一體。“雖然不干活時,想起尤苔莎的態(tài)度和母親的疏遠,他常常感到沮喪,但是全力干活時,他的心情還是快樂平靜的(哈代:290)”??肆诌@位自然之子不僅和大自然相伴,而且與構成大自然一部分的其他動物同舞?!斑@些動物似乎也把他接納到它們的隊伍中來。蜜蜂很親昵地在耳邊嗡翁作響,又在他身旁的石楠花和荊棘花上用力拖曳……,那種奇怪的琥珀色蝴蝶產(chǎn)自埃格敦荒原……,它們在克林的喘氣中飛舞,落到他彎著的腰上,克林上下?lián)]動鉤刀時又伴隨鉤刀閃閃發(fā)亮的光點翩躚。翡翠綠的蚱蜢成群結隊地往他腳上方蹦跳,落下來的時候很笨拙,像是技術不熟練的雜劇演員,有的背先著地,有的頭先著地,有的屁股先著地……,它們或者在蕨草葉片下面叫著,與那些色彩樸實不吭一聲的蚱蜢調情。大蒼蠅從沒見過食品室和鐵絲網(wǎng),還處于一種相當野蠻狀態(tài),在克林身邊嗡翁飛舞,并不知道他是人。蛇身披最為亮麗的藍裝和黃裝,在長滿蕨草的低地游進游出……,一群一群的小兔子從它們的窩中跑了出來,在小丘上曬太陽……,這些動物沒有一個害怕他”(哈代:290)??梢哉f,在這個人與動植物融為一體的大自然中,克林的確像一個佛教徒一樣在大自然的靜謐中體會到了一種無盡的快樂、寧靜和禪機。

眾所周知,佛教徒都是在四周靜謐之處參禪悟道,因此大多數(shù)的寺廟都位于深山幽林或曠野無邊的大自然深處,就像克林所回歸的埃格敦荒原一樣,在那里人與動物、宇宙融為一體,感悟自然、感悟時空、感悟生命的意義。在深澗幽谷、荒山密林、曠野平原,人往往就會感到空間既在身外又在心中,時間既在流逝又處于靜止,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空境”與“禪意”?!霸谶@種‘無’的狀態(tài)中,人們不僅洞察了‘有’──即一切事物的本質與來源,也使人們擺脫了紛繁世界通過理性加在人類身上的束縛,回歸于一種永恒而寧靜的單純境界”(葛兆光:“仙峰寺沉思”,轉引自《文化名家談佛錄》第174-175頁)。小說主人公回歸的就是這種精神境地。廣袤無垠的埃格敦荒原既是克林身體的回歸地,更是他精神的棲息地,回歸自然,回歸自我,通過這種簡單的勞作去開悟,去探索生命的本真,這是佛教徒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佛教對自然、時空、生命的思考。克林對紛繁喧囂的巴黎的厭倦,正是佛教徒對浮華世界的心理抵抗。按照佛教的觀點,人之所以痛苦和煩惱,正是由于處于紛爭塵世世界的人有太多的世俗欲念,在“物欲橫流”的塵世間樂此不疲地追逐金錢、名譽、地位等身外之物。正是因為這些毫無用處的身外之物使人在生死與煩惱的因果路途中輾轉奔波,周而復此地輪回,以至于忘了人類自我的本質。因此佛教主張人要每日自省、自觀其心,掃盡心之凡塵,回歸人的自然本性,揭示生命的真正意義和本質,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快樂??肆志褪墙朴谶@樣的一個佛教徒,與莊嚴、神圣以及在時間意義上近乎靜止的荒原連成一體。正如哈代所說:“他身上浸潤著荒原的景象,荒原的物質,荒原的氣味??肆挚梢哉f是荒原的產(chǎn)物。”在這樣一個時間觀念模糊的荒原上,克林像一個佛教徒一樣獨自感悟自然,感悟時間的永恒與空間的浩瀚,感悟生命的真諦?!霸谶@種‘生命停止’的感受中,‘時間也就停止了’,于是人就在這凝固的與寂靜的空中獲得了永恒”(葛兆光:“仙峰寺沉思”,轉引自《文化名家談佛錄》第175頁)。在小說的結尾,克林終于成為荒原上一名巡回的講道者,徹底地永遠地成為埃格敦荒原人的一分子,“把在露天巡回講道,就道德上無可指責的題目作講演當成了他的職業(yè)”(哈代:460)。

三、從尤苔莎的命運透視佛教的因果論

自幼生活在海濱城市布達茅斯的尤苔莎,由于父母雙亡,跟隨外公在埃格敦荒原生活。與克林相反,尤苔莎一味地追求個人的感官享受,把荒原視為“我的監(jiān)獄”、“我的苦難”,一心想要逃離枯燥單調的荒原。為了離開荒原,她煞費苦心地接近克林,和克林結婚,期望克林能帶她離開荒原,前往繁華紛鬧的巴黎去生活。她做夢都想有一天“能夠成為靠近巴黎林蔭大道一幢漂亮小屋的主婦”(哈代:278)。但是克林卻絲毫沒有離開荒原的打算,因為荒原是他心靈回歸的港灣。于是尤苔莎通過與克林結婚離開荒原的夢想成了泡影。她與荒原為敵,她掙扎、絕望,終于在一個漆黑的暴風雨的夜晚離家出走而淹死在荒原的一口水塘中,走向了自身最后的毀滅。

從佛教“因果論”的觀點反思尤苔莎的悲劇命運,我們可以知道,尤苔莎的悲劇及其最終的毀滅都是由于她自己太多的貪欲而造成的。佛教將世間分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坝纭敝械谋娚疃?,主要有情欲、色欲(即物欲)食欲和淫欲。我們人類就處于“欲界”中,,在“欲界”中受到太多欲望的支配和煎熬。就像尤苔莎那樣貪欲太多,如果不加以克制,最終只能走向毀滅。因此佛教主張人戒除內心太多的欲念,按佛法觀照內心,反省自己,對自己的身心行為有所約束,以期達到離苦得樂的最高境界。同時,佛教還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皆因因緣和合而成,有因必有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尤苔莎最終走向毀滅的果就是由于她有過分貪欲的因。在感情上,他得到了克林的愛,又舍不得放棄與昔日戀人韋狄的舊情,并利用韋狄的舊情幫她擺脫荒原。在感官享受上,她以個人享樂為中心,一心向往那種浮華虛榮的城市生活。為了讓克林幫她離開荒原,她不顧一切地討好甚至勾引克林,疏遠與韋狄的關系,最后與韋狄分道揚鑣而和克林結為夫妻。當克林不能滿足她的愿望時又無視韋狄已有妻室而與他藕斷絲連,甚至最后利用他逃離荒原,雙雙落入水塘而死。同時尤苔莎對其自身和所處的環(huán)境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充滿了迷霧,她所盲目地追求的,說到底其實是一些瑣碎的、膚淺的、停滯于事物表面的、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按照佛教的觀點就是這些惡性膨脹的感官及物質欲望導致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因此佛教以個人道德的完善為目標,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以慈悲為懷,善待眾生,關愛人類,關心自然,廣種善因,以產(chǎn)善果。

四、從托瑪沁和維恩的幸福結合透視佛教的人生價值取向

小說中托瑪沁和紅土販子維恩的結局是人們最欣慰的場景。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愿望。正如王守仁所說:“在陰云密布的天空射出一線陽光的是紅土販子與托瑪沁的喜劇性的結局”(王守仁:《還鄉(xiāng)》譯序第8頁)。在《還鄉(xiāng)》中,除克林外最善良最富有同情心的就是托瑪沁和紅土販子維恩。特別是維恩,為了他深愛的托瑪沁的幸福,他強忍心中之痛,努力促成托瑪沁與韋狄的婚事。他堅忍不拔、忍辱負重,終于以一顆善良的心贏得了托瑪沁的愛,最后與她走向婚姻的殿堂。在小說中紅土販子維恩和托瑪沁不僅是具有超強忍受力、同情心、慈悲心的代表,而且也是和克林一樣與大自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托瑪沁土生土長在埃格敦荒原,對她來說,荒原的“空氣中沒有惡魔,每一叢灌木、每一根樹枝不存在惡毒,這一點她和尤苔莎不一樣。打在她臉上的雨珠不是蝎子,只是普通的雨水而已;埃格敦作為整體不是什么怪物,只是一片自然的空地而已”(哈代:413)。并且表明除了荒原以外,讓她住到別的任何地方,她都不會快樂。紅土販子也是如此,他雖然不是在荒原土生土長,但他經(jīng)常出沒于荒原,甚至夜里就在荒原里露宿。特別是有一天他為了阻止尤苔莎破壞韋狄和托瑪沁的關系,在晚上去監(jiān)視尤苔莎與韋狄的幽會,他“躺在地上,拿了兩塊草皮塊擱在身上,一塊往上拉,蓋住了他的頭和雙肩,另一塊蓋住了背和雙腿。這樣,即使在白天,紅土販子也不容易讓人看見。草皮塊蓋在他身上,有石楠的一面朝上,看上去跟長在那兒一模一樣”(哈代:94)。由此可見,紅土販子維恩和托瑪沁一樣也是與荒原連成一體的,是荒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兩個熱愛大自然,對任何生物、生命有一顆善良慈悲心的人是會有一個很好的結局的。因為他們的人生價值觀是積極的、正確的,不是像尤苔莎那樣只追求浮華的生活、感官的快樂。他們對眾生的慈悲、對自然的友好正是佛教所倡導的人生價值取向。佛教將慈悲視為佛法的核心,佛教教義的根本?!队^無量壽經(jīng)》說:“佛心者,大慈悲是?!薄洞笾嵌日摗芬舱f:“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發(fā)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磐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法中慈悲為大?!保ㄒ詮埩⑽摹⑾蚴懒辏骸犊站畅ぉし饘W與中國文化》第34頁)。這里所說的“慈悲實際上就是憐憫、同情,就是愛?!边@種慈悲“是對全體生命而言的,其對象是宇宙世間一切生命體?!保◤埩⑽?、向世陵:《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第35頁)。

佛教的這種慈悲心、這種博愛原則在托瑪沁和維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佛教徒在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中,提出了“終極關懷”,即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敖K極關懷實際上是現(xiàn)實的關懷,人們不過是力圖通過對終極的定位來詮釋眼前的意義,發(fā)現(xiàn)眼前的意義。失去了‘終極’彼端,也就失去了現(xiàn)實的此端,存在也就僅剩下了庸俗。古圣先賢所說的安身立命,就是力圖在一個永恒的價值框架中安放自己的存在。飲食男女不能永遠只由飲食男女的自然要求來說明其全部的生命目的和內容”(翁虛:《金剛經(jīng)今譯》第3頁)。的確,人不能只像動物一樣僅僅關注自己感官上的自然需求,應該去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永恒的快樂。達到這種快樂最根本的途徑就是佛教提倡的慈悲,佛教的慈悲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善、美的最好體現(xiàn)。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小說《還鄉(xiāng)》既是哈代探索人類生存價值的載體,又是讀者感受其中哲學思想的源泉。故事通過一些普通人的戀情、偏見和野心相互作用產(chǎn)生一系列的結局,啟發(fā)人們對人類生存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說中所隱含的佛教哲學思想,即佛教對待自然的觀點、對精神回歸本我的追求、對善惡因果報應的闡述以及對終極人生價值的探索,這些思想在小說人物身上隱約呈現(xiàn),讓讀者去領悟、去思考,以期達到人類消除痛苦,追求快樂的崇高境界。小說中人物的悲與喜,都有其悲喜之因,按佛教的觀點,人之所以有悲喜,其本質不外乎“我執(zhí)”,沉迷于“我執(zhí)”,就會生起更多的貪望與欲求,這種貪望與欲求往往讓人產(chǎn)生一種佛教所謂的“求不得苦”,越得不到就越痛苦,越痛苦就越反抗,以至于造成最后的毀滅,尤苔莎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反,順其自然,克服“我執(zhí)”,以一顆赤誠善良之心去對人對事,乃至于對待大自然,別人就會同樣善待他,大自然也格外恩寵他。小說中的克林、托瑪沁和紅土販子維恩就是這樣的人物,他們以一顆佛教徒的善良之心去善待自然、關心人類,恢復人類的最真本性,探尋人類生存的最佳途徑。

[1]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還鄉(xiāng)[M].王守仁,譯.上海:譯林出版社,1998.

[2]Thomas Hard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Merryn Williams.A Preface to Hardy[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Dale Kramm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佛洛倫斯·哈代.哈代傳[M].倫敦:麥克米倫出版公司,1962.

[6]李華田,杜峰,余繼英.托馬斯·哈代作品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7]楊耀文.文化名家談佛錄[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8.

[8]張立文,向世陵.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火克.佛教及智慧物語[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10]翁虛.明空.金剛經(jīng)今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I561.07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1-752X(2012)01-0041-03

2012-01-14

劉剪西(1991-),女,安徽銅陵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傳媒系2009級學生;

周金萍(1964-),女,安徽太湖人,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作者簡介:安徽省教育廳2009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哈代小說的悲劇哲學思想與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編號:2009sk466)成果。

楊文斌)

猜你喜歡
哈代克林荒原
哈代詩歌的民謠藝術
關于《紅樓夢》《荒原》神話敘事的比較研究
燙不死的細菌
老鼠克林求學記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不倒的陀螺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克林霉素用藥不良反應的特點研究分析
難忘雪漫荒原夜
威塞克斯“萬物有靈”觀與哈代小說的神秘風格
梁平县| 澜沧| 岢岚县| 上栗县| 怀远县| 久治县| 商河县| 西和县| 新沂市| 唐河县| 河南省| 赤水市| 夏河县| 武威市| 道真| 玛纳斯县| 阿坝| 绥江县| 石河子市| 澜沧| 砚山县| 莱阳市| 安西县| 兴义市| 曲阜市| 永清县| 松潘县| 宾阳县| 乐东| 镇江市| 兖州市| 青铜峡市| 铁岭县| 蒲江县| 河北区| 富锦市| 武城县| 湘潭县| 商城县| 池州市|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