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點校本兩唐書地理志疑義考釋*

2012-08-15 00:44:25尤煒祥
臺州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舊唐書皇城貞觀

尤煒祥

(浙江警察學院 《公安學刊》編輯部,浙江 杭州 310053)

點校本兩唐書地理志疑義考釋*

尤煒祥

(浙江警察學院 《公安學刊》編輯部,浙江 杭州 310053)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一直被學術(shù)界和廣大讀者公認為權(quán)威版本,但由于種種原因,內(nèi)中的錯訛和??辈痪嬖诓簧佟,F(xiàn)以點校本兩唐書地理志為例,對其中疑義之處加以考釋。

點校本;兩唐書;地理志;考釋

現(xiàn)存有關唐代的地理著作,以《舊唐書·地理志》(簡稱《舊志》)和《新唐書·地理志》(簡稱《新志》)收集的材料最為完備,介紹也最為詳盡。但《舊志》與《新志》又各有特點?!杜f志》“有關唐代行政區(qū)德設置,名稱之來源,隸屬關系的變動,治所的遷移,莫不詳細記載,使人一目了然?!保?]1《新志》盡管為追求“文省事增”,對一些州縣的沿襲關系,往往刪削過甚,使讀者難以理解,但也增加了“大量有關山河、坡堰、交通、土貢、折沖府、軍鎮(zhèn)守捉防戍、州縣等級等方面材料?!保?]1故新舊地理志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舊唐書》與《新唐書》均存在不少錯訛和??辈痪葐栴},這些問題在二書地理志中也同樣存在。雖然前輩學者多有考釋、校勘,但不少并沒有被點校本汲取,不知是因為論據(jù)不足,還是當時點校者根本沒有看到。當下正在進行重新修訂“二十四史”工作,仍以點校本為底本。這是一項大的工程,也是一項造福于子孫后代的文化盛事,筆者也望能獻綿薄之力,在此,根據(jù)平時的讀書札記,也汲取了前輩學者的有關成果,對點校本兩唐書存在的疑義予以考釋,以冀方家學者指教。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食窃谖鞅庇?,謂之西內(nèi)。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太極之后殿曰兩儀。內(nèi)別殿、亭、觀三十五所。京師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nèi)。有東西兩市。都內(nèi),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余步。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京兆尹總其事。東內(nèi)曰大明宮,在西內(nèi)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第1394頁)

按:“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唐六典》卷七《尚書工部》作“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2]216并附??庇浽疲骸敖l(wèi)校明本曰:‘《隋志》’作‘一十五步’《舊唐志》作‘五十步’。按:《隋書·地理志》及《六典》皆為原始材料,所記相同。又如宋敏求《長安志》七亦同《隋志》、《六典》,則《六典》原文不誤可知?!杜f唐志》之‘五十’,蓋‘十五’之誤乙也。”[2]229此乃京城之東西距離也。

又,《唐六典》下書皇城之規(guī)模、建筑等,然后是介紹宮城?!皩m城在皇城之北。南面三門:中曰承天,東曰長樂,西曰永安?!保?]217現(xiàn)《舊志》脫落一大段介紹皇城文字不說,又把皇城“謂之西內(nèi)”,當是顯誤。據(jù)《唐六典》可知,“皇城”前脫落“宮城在”三字,即指宮城在皇城內(nèi)西北隅?!杜f志》“皇城在”之“在”字當為衍文,正因為前面脫落“宮城在”三字,故后輩學人在“皇城”后妄加“在”字,否則于文義不協(xié),不知這樣反而誤上加誤?,F(xiàn)經(jīng)改誤,整句當作“宮城在皇城西北隅,謂之西內(nèi)”。

又,“京師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nèi)。有東西兩市”當有誤倒,前面都是講皇城的內(nèi)部構(gòu)造,“大明、興慶二宮”當也在皇城之內(nèi),故有“三內(nèi)”之稱?!熬煛蹦酥刚麄€京城,故疑當在“有東西兩市”前,經(jīng)改誤,整句當作“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nèi)。京師有東西兩市”。

又,“西有大明、興慶二宮”是就皇城而言的,《唐六典》卷七 《尚書工部》:“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保?]218“興慶宮在皇城之東南”。[2]219故當作“東有大明、興慶二宮”?!拔鳌碑敒椤皷|”之誤。大明宮在皇城之東面,故又稱東內(nèi)?!皷|內(nèi)曰大明宮,在西內(nèi)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是也。

又,“東五十四坊”,以“街西五十四坊”例,當作“街東五十四坊”,“東”前奪“街”字。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八○《新舊唐書》十二:“‘東’上當重一‘街’字”,[3]539是。本書卷一七九《劉崇望傳》:“圣上在街東親總?cè)质?。公等禁軍,何不樓前殺賊,立取功名?!保?]4665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jīng),撞鐘吹螺鬧宮庭?!本勺鳛椤敖謻|五十四坊”之佐證。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京兆府……天寶領縣二十三,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萬七千一百。八十八府。理京城之光德坊。去東京八百里。(第1395頁)

按:前面是“京兆府”,后面又出現(xiàn)“八十八府”,顯然有誤,同時“理京城之光德坊”于文義亦不通,故標點當有誤?!鞍耸烁敝鞍耸恕碑斏蠈伲案碑斚聦?,整句當作“口一百九十六萬七千一百八十八,府理京城之光德坊”,這樣文通字順?!案怼保础案巍币?,避高宗李治諱改,為京兆府所在地。《舊書》避諱,但也有后輩學人改而不盡改者,如“治”字,有稱“治”,也有稱“理”的。本卷下書:“洛陽,隋舊。武德四年,權(quán)治大理寺。貞觀元年,徙治金墉城。六年,移治都內(nèi)之毓德坊。垂拱四年,分置永昌縣。天授三年,又分置來廷縣,治于都內(nèi)之從善坊?!保?]1422即為佐證?!缎聲肪砣摺兜乩碇尽罚骸熬┱赘┱卓ぁ鞂氃觐I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5]961《新志》與《舊志》相較,戶數(shù)相同,人口數(shù)當奪“七千”。但《舊志》“八十八府”之“八十八”上屬,“府”下屬應不會有錯。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鳳翔府,隋扶風郡。武德元年,改為岐州,領雍、陳倉、 、虢、岐山、鳳泉等六縣。又割雍等三縣,置圍川縣。其年,割圍川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圍川及州之麟游、普潤等三縣來屬。(第1402頁)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云中都督府,黨項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五:舍利、思璧州、阿史那州、綽部州、白登州。(第1414頁)

按:既然是“管小州五”,后四個都帶“州”,“舍利”當作“舍利州”。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八○《新舊唐書》一二云:“‘利’下當有‘州’字,原本亦脫?!保?]539是。又,“綽部州”當作“綽州”。因“綽州”由“綽部”置,故涉“部”字而衍?!缎聲肪硭娜隆兜乩碇尽菲呦拢骸霸浦卸级礁懹^四年析頡利右部置,僑治朔方境。領州五:貞觀二十三年分諸部置州三。舍利州以舍利吐利部置。阿史那州以阿史那部置。綽州以綽部置。思壁州、白登州貞觀末隸燕然都護, 后復來屬。”[5]1120下書:“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舍利州都督府”。[5]1128下又書:“于州,武德四年以古滇王國民多姚姓,因置姚州都督,并置州十三……舍利州、范鄧州、野共州、洪郎州、日南州、眉鄧州……”[5]1142《唐會要》卷七三《安北都護府》:“二十三年十月三日,諸突厥歸化,以舍利吐利部置舍利州,阿史那部置阿史那州,綽部置綽州。”[6]1558“舍利”均作“舍利州”,“綽部州”作“綽州”,當無誤。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壽安,隋縣。義寧元年,移治九曲城,屬熊州。貞觀七年,移今治,屬洛州。長安四年,立興泰宮,分置興泰縣。神龍元年廢,并入壽安。(第1423頁)

按:“熊州”當作“谷州”,《隋書》卷三○○《地理志》中:“宜陽后魏置宜陽郡,東魏置陽州,后周改曰熊州……大業(yè)初廢熊州,省洛水入宜陽?!保?]834熊州在隋大業(yè)初(605年)被廢后至唐開國前一直沒有復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才“改宜陽郡為熊州”。[4]1424《新書》卷三八《地理志》二:“福昌,畿。本宜陽。義寧二年以宜陽、澠池、永寧置宜陽郡, 武德元年曰熊州。”[5]983故隋義寧元年(617年),壽安不應屬“熊州”,《兩唐書地理志匯釋》引《元和志》云:“‘(壽安)開皇三年,以縣屬熊州,十六年改為谷州。’義寧在開皇后,《新志》‘熊’作‘谷’,是?!保?]80《匯釋》固然不錯,云《新志》“熊”作“谷”,是指《新書》卷三八《地理志》二:“壽安,畿。初隸谷州, 貞觀七年來屬 (洛州)。”[5]983但云熊州“(開皇)十六年改為谷州”與《隋志》“大業(yè)初廢熊州”不合。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

貞觀元年,省熊州,以永寧屬谷州,壽安屬洛州。(第1424頁)

按:“以永寧屬谷州,壽安屬洛州”,其間有脫誤?!缎聲肪砣恕兜乩碇尽范鳎骸柏懹^元年(熊)州廢,以福昌、永寧二縣隸谷州?!保?]983《唐會要》卷七○○《州縣改置上》作:“貞觀元年,省熊州,以福昌、永寧、澠池隸谷州。”[6]1479《舊志》與《新志》相較,脫“福昌”,與《唐會要》相較,還脫“澠池”,其實“澠池”貞觀元年(627年)已不隸屬于熊州,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已隸屬于谷州了?!缎聲吠砩蠒骸靶掳玻?。義寧二年以縣置新安郡。武德元年曰谷州,以熊州之澠池隸之,并析置東垣縣。”[5]983這樣,貞觀元年,熊州被廢前應領有福昌、壽安、永寧三縣。《唐會要》同卷上書:“福昌縣,隋義寧二年置宜陽郡,領宜陽、澠池、永寧三縣。武德元年,改熊州,故宜陽縣為福昌,取隋福昌宮為名,領福昌、壽安、永寧三縣。”[6]1479其中“壽安”在武德四年(621 年)前一度隸洛州,但在武德四年又重新隸屬熊州。《新書》同卷下書:“福昌,畿。本宜陽。義寧二年以宜陽、澠池、永寧置宜陽郡,武德元年曰熊州。二年更宜陽曰福昌,因隋宮為名。四年以洛州之壽安隸之。”[5]983但《新志》與《唐會要》都沒有提及貞觀元年廢熊州時,壽安隸屬于什么州?!杜f志》云:“壽安屬洛州”,其實是有誤的,應該也隨“福昌、永寧”隸屬了谷州,何以見得,本書同卷上書:“(貞觀)七年,又割谷州之壽安來屬(洛州)?!薄皦郯?,隋縣?!懹^七年,移今治,屬洛州?!保?]1423如果壽安在貞觀元年已隸屬了洛州,不可能有“又割谷州之壽安來屬”一說,只有在貞觀元年隸屬谷州,才與“貞觀七年,移今治,屬洛州”相合。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廣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師,車駕幸陜州,仍以陜?yōu)榇蠖级礁?。天初,昭宗遷都洛陽,駐蹕陜州,改為興德府,縣次畿赤。(第1428頁)

按:“興德府”,葉石君校本改為“興唐府”,是。本書卷二○○上《昭宗本紀》:“(天元年五月)癸巳,中書奏:準今年四月十一日赦文,陜州都督府改為興唐府,其都督府長史宜改為尹,左右司馬為少尹,錄事為司錄,陜縣為次赤,余為次畿?!保?]781本書卷二○○下《哀帝本紀》:“(天四年閏十二月)乙亥,貶興唐府少尹孫秘長流愛州,尋賜死,孫乘弟也?!保?]809《新書》卷三八《地理志二》:“陜州陜郡,大都督府,雄。本弘農(nóng)郡,義寧元年置。武德元年曰陜州。三年兼置南韓州,四年廢南韓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天元年為興唐府,縣次畿、赤?!保?]985《冊府》卷六三三《詮選部·條制第五》:“(后唐長興元年)是月,前興唐府冠氏縣尉楊知萬,經(jīng)中書陳狀,稱光化三年明經(jīng)及第,其后選授官兩任?!保?]7313皆可作為佐證也。

又,唐昭宗光華元年(898年)改華州為興德府,本書卷二○○上《昭宗本紀》:“敕升華州為興德府,剌史為尹,左右司馬為少尹,鄭縣為次赤,官員資望一同五府?!保?]764記其事。此興德府轄境相當于今陜西華縣、華陰、潼關一帶,與陜州即今河南三門峽、陜縣、澠池西部、靈寶東部、山西省平陸、芮城等地不是一個地方,也可佐證陜州改名為“興唐府”,不為“興德府”也。但時間不長,至天三年(906年),興德府又改名為華州。本書卷二○○下“(天元年閏十二月)乙丑,華州鎮(zhèn)國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額及興德府名,并宜停廢,復為華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仍隸同州為支郡,所管華、商兩州諸縣,先升次赤,次畿并罷,宜依舊名。”[4]808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一

(貞觀)八年,自鄆城移治須昌。景龍元年,又置宿城縣。(第1442頁)

按:“景龍元年”當作“景龍三年”,“元”當是“三”之形近誤?!缎聲肪砣恕兜乩碇径罚骸绊毑?,望。貞觀八年省宿城縣入焉,景龍三年復置宿城縣。”[5]992可證。本卷下書:“須昌,郭下。漢縣,故城在今鄆州東南三十二里。隋于故城置宿城縣,仍置須昌縣于今所。貞觀八年,州自鄆城移于須昌縣。后廢宿城縣。景云三年十二月,復分須昌置宿城縣?!保?]1443“景云三年”,景云為唐睿宗年號,無三年,只有二年,故當作“景龍三年”,“云”當是“龍”之誤。

《舊唐書》卷四一《地理志》四

榮經(jīng),漢嚴道縣地。武德三年,置榮經(jīng)縣??h界有邛來山、九折坂、銅山也。(第1682頁)

按:“邛來山”當作“邛崍山”,“來”當是“崍”之誤。《新書》卷四二《地理志》六:“榮經(jīng),中下。武德三年置。有邛崍山,有關,有銅。”[5]1084《新書》卷一七四《牛僧孺?zhèn)鳌罚骸跋掏?,拜劍南西川?jié)度使。時蠻犯邊,抵大渡,進略黎、雅、叩邛崍關,謾書求入朝,且曰假道。”[5]5234可證。

《舊唐書》卷四一《地理志》四

茂州都督府 隋汶山郡。武德元年,改為會川,領汶山、北山、汶川、左封、通化、翼針、交川、翼水九縣。(第1688頁)

按:“北山”,葉石君校本作“北川”,是。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已為人耳熟能詳?!缎聲肪硭亩兜乩碇尽妨骸懊萃ɑぃ露级礁h四:有威戎軍。汶山,中,有龍泉山、岷山;汶川,中下,有古桃關;石泉,中下,貞觀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縣入焉,有石紐山;通化,中下。”[5]1084《新書》不誤。

《舊唐書》卷四一《地理志》四

石泉,漢岷山縣,屬蜀郡。貞觀八年,置石泉縣也。(第1689頁)

按:據(jù)《新書》卷四二《地理志》六:“茂州通化郡,下都督府……縣四:有威戎軍。汶山,中,有龍泉山、岷山;汶川,中下,有古桃關;石泉,中下,貞觀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縣入焉,有石紐山;通化,中下?!保?]1084“石紐山”當在石泉縣境內(nèi),故《舊志》“石紐山,亦在縣界。永徽二年,廢汶川縣并入”一句,應置在“置石泉縣也”下。經(jīng)改誤,整句當作“石泉,漢岷山縣,屬蜀郡。貞觀八年,置石泉縣也。石紐山,亦在縣界。永徽二年,廢汶川縣并入?!?/p>

又,據(jù)《新志》“石泉,中下,貞觀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縣入焉”,《舊志》“永徽二年,廢汶川縣并入”之“汶川”當是“北川”之誤。

《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一

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宮,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復置,曰翠微宮,籠山為苑,元和中以為翠微寺。(第962頁)

按:元和為唐憲宗年號,元和元年為公元806年。若按《新唐書》的記載,翠微宮廢為翠微寺應該是公元806年以后的事。但唐代大詩人杜甫《重過何氏五首》第二首已有:“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向來幽興極,步屣過東籬?!痹娋?。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也就是說翠微宮在“元和之前固已謂之寺矣”。[9]154至于翠微宮是哪一年廢為翠微寺的,臺灣學者詹宗根據(jù)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道釋世《法苑珠林》的記載,認為應該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年)前后,[10]35《新唐書》所載足足遲了160年。

《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

《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一

景云三年,朔方軍總管張仁愿筑三受降城。(第976頁)

按:“景云”為唐睿宗年號,但沒有三年,只有二年。同時,張仁愿筑三受降城也并不是發(fā)生在景云年間,而是在景龍三年(709年)?!杜f唐書》卷九三《張仁愿傳》:“三年,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張)仁愿攝御史大夫,代忠義統(tǒng)眾。仁愿至軍而賊眾已退,乃躡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突厥默啜盡眾西擊突騎施娑葛,仁愿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 以為兩漢已來,皆北守黃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勞人費功,終為賊虜所有,建議以為不便。仁愿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zhèn)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余人逃歸,仁愿盡擒之,一時斬于城下,軍中股 ,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俱就……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zhèn)兵數(shù)萬人?!保?]2982

用“先”,表示在這一仗之前,唐與突厥是以黃河為界。然而,“時默啜悉兵西擊突騎施娑葛”之“時”,當為景龍三年(709年)。筑受降城的直接動因文中已講到,要乘突厥默啜西擊突騎施娑葛國內(nèi)空虛時,渡過黃河在漠南突厥的轄地筑受降城。突騎施為西突厥別部,娑葛為突騎施首領烏質(zhì)勒長子?!杜f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記載:“景龍二年,詔封(烏質(zhì)勒)為西河郡王,令攝御史大夫,解琬就加冊立。未至,烏質(zhì)勒卒。其長子娑葛代統(tǒng)其眾,詔便立娑葛為金河郡王,仍賜以宮女四人。初,娑葛代父統(tǒng)兵,烏質(zhì)勒下部將闕啜忠節(jié)甚忌之,以兵部尚書宗楚客當朝任勢,密遣使赍金七百兩以賂楚客,請停娑葛統(tǒng)兵。楚客乃遣御史中丞馮嘉賓充使至其境,陰與忠節(jié)籌其事,并自致書以申意。在路為娑葛游兵所獲,遂斬嘉賓,仍進兵攻陷火燒等城,遣使上表以索楚客頭。景龍三年,娑葛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遂叛入突厥,請為鄉(xiāng)導,以討娑葛。默啜乃留遮弩,遣兵二萬人與其左右來討娑葛,擒之而還。默啜顧謂遮弩曰:‘汝于兄弟尚不和協(xié),豈能盡心于我?!炫c娑葛俱殺之?!保?]5190默啜擊突騎施娑葛發(fā)生在景龍三年(709年),故“景云三年”當作“景龍三年”,“云”當是“龍”之誤。

《新唐書》卷三九《地理志》三

薊州漁陽郡,下。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土貢:白膠。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萬八千五百二十一……有府二,曰漁陽、臨渠。南二百里有靜塞軍,本障塞軍,開元十九年更名。(第1022頁)

按:五千三百一十七戶,卻只有萬八千五百二十一人,平均每戶為二人,應該有誤??肌杜f書》卷三九《地理志》二:“(薊州)天寶元年,改為漁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薊州。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二萬八千五百二十一?!保?]1518《新書》戶數(shù)與《舊書》同,顯然人口在“萬”前奪“二”字。

又,“靜塞軍,本障塞軍”疑亦有誤。唐薊州屬下三縣,依次為漁陽、三河、玉田。靜塞軍,治漁陽(今天津薊縣)?!短茣肪砥甙恕豆?jié)度使》:“漁陽軍,在幽州北盧龍古塞,開元十九年九月十七日。改為靜塞軍?!保?]1691可見“障塞軍”由“漁陽軍”而來,既然漁陽為治所,當以“漁陽軍”為是。

本書卷四○《地理志》四有:“輪臺,下。有靜塞軍,大歷六年置?!保?]1047輪臺屬庭州,故地在今新疆輪臺東南。大歷六年(771年)設置的靜塞軍,當是薊州靜塞軍被廢后,重新使用的軍號,兩者無涉。

《新唐書》卷四○《地理志》四

又南隔澗七里有天威軍,軍故石堡城,開元十七年置,初曰振武軍,二十九年沒吐蕃,天寶八載克之,更名。(第1041頁)

按:“天威軍”當作“神武軍”。天威軍出現(xiàn)較晚,也并不是天寶八載(749年)由振武軍更名而來。本書卷四九《百官志》四上:“始,殿前左右神威軍,有大將軍二人,正二品;統(tǒng)軍二人,從三品;將軍二人,從五品。元和初,為一軍,號天威軍?!保?]1291顯然,天威軍是元和初,由左右神威軍合二軍為一軍而成。本書卷五○《兵志》:“元和二年,省神武軍。明年,又廢左右神威軍,合為一,曰‘天威軍’?!保?]1335據(jù)此,“天威軍”的設置當在元和三年(808年)?!短茣肪砥叨毒┏侵T軍》:“(元和)三年正月,詔普潤鎮(zhèn)兵馬使隸左神策軍,良原鎮(zhèn)兵馬使隸右神策軍。其月,罷左右神威軍額,合為一軍,號曰‘天威軍’。至八年,廢天威軍,以其騎士分屬左右神策衛(wèi)。”[6]1535可證。

又,本書卷八○《太宗諸子傳》:“初,吐蕃據(jù)石堡城,數(shù)盜塞,詔與河西、隴右議攻取。既到屯,諏日進師……督諸將倍道進,遂拔之。自是河、隴諸軍游弈,拓地至千里。玄宗喜,更號其城曰振武軍?!保?]3568此即石堡城初曰振武軍之由來。又,本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信安王 出隴西,拔石堡城,即之置振武軍,獻俘于廟?!保?]6084對此記載更簡潔明了。

天寶八載,由振武軍改神武軍,見《舊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天寶)八載……六月,大同殿又產(chǎn)玉芝一莖。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拔之。閏月己丑,改石堡城為神武軍?!保?]222《冊府》卷三五八 《將帥部·立功第十一》:“哥舒翰為隴右節(jié)度使,先是,吐蕃石堡城路遠而險,久不拔,天寶八載,詔翰率河東西、靈武及突厥阿布思等兵士六萬三千攻城,拔之,更名神武軍,分兵鎮(zhèn)守。翰以功拜鴻臚員外卿。”[8]4039又見 《唐會要》 卷七八 《節(jié)度使》:“振武軍。置在鄯州鄯城縣西界吐蕃鐵仞城,亦名石堡城。開元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信安王拔之,置。四月,改為振武軍。二十九年十二月六日。蓋嘉運不能守,遂陷吐蕃。天寶八載六月,哥舒翰又拔之。閏六月三日,改為神武軍?!保?]1688由此可見“南隔澗七里有天威軍”當作“南隔澗七里有神武軍”,為確信無疑。

[1]吳松弟.兩唐書地理志匯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5]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王欽若.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9]張禮,史念海,曹爾琴.游城南記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A Research on the Punctuated text the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the Tang History

You Weixiang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Journal,Zhejiang Police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0053)

Though the punctuated text of “Twenty-Four Histories” published by Chinese Publishing House is regarded as authority version,it has some collation mistakes. Take the example of the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the Tang History,this paper has give explanations on some doubting points.

the punctuated text;two “Tang History”;the Geographical Records;research

K237.1

A

1672-3708(2012)01-0005-06

2011-11-28

尤煒祥(1953- ),男,江蘇無錫人,副編審。

*該論文為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2009-2012年度編輯學研究基金項目“點校本兩《唐書》編校差錯釋例”部分研究成果(編號:Zc201117)。

猜你喜歡
舊唐書皇城貞觀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漢語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3:48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代啟示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遺址新探
東方教育(2018年22期)2018-08-23 11:11:22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求是學刊(2017年2期)2017-04-07 10:14:54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中國三峽(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06
唐貞觀年間“罷大都督府”事考辨
黑龍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08:25:22
讀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記
重訪皇城相府午亭山村前佇立有感
黃河(2007年4期)2007-08-13 05:35:52
什邡市| 利辛县| 澄江县| 航空| 罗定市| 泰兴市| 定襄县| 韩城市| 河东区| 黎平县| 安平县| 鄱阳县| 双流县| 阿坝县| 勐海县| 昌吉市| 工布江达县| 营口市| 龙口市| 垫江县| 昌都县| 曲麻莱县| 肥西县| 嘉荫县| 聂拉木县| 海南省| 嘉定区| 嘉义市| 乐清市| 乌兰县| 静安区| 夏邑县| 和政县| 鹤岗市| 邵东县| 石嘴山市| 高密市| 宣汉县| 海南省| 陆丰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