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應祥
(臺州學院 思政部,浙江 臨海 317000)
公民教育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
俞應祥
(臺州學院 思政部,浙江 臨海 317000)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強公民教育的內容,以應對中國社會轉型階段的公民文化建設任務。在高校德育中滲透公民教育,是對德育課內容的拓展和有益補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實效的提高,是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的現實選擇。尤其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具有廣大的操作空間。
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我國正處在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市場經濟的建立,民主政治的推進,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網絡化浪潮的興起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霸谛率兰o里,我們的目標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建立高度民主和健全法治的國家。民主和法治是外在的制度體系,它們需要內在無形的公民文化相適應。沒有公民文化的充分發(fā)育,民主和法治不能真正鞏固,也不能健康地運作。這樣,時代發(fā)展的趨向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重新定位,轉向公民教育的軌道?!保?]216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今天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主要由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來承擔,但是,受課程設置依據、內容和功能等因素的制約,公民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在這些課程中的體現還非常有限??偟膩砜?,高校公民教育普遍存在零碎、膚淺的不足,在“課程與教學”層面上缺乏豐富的公民教育滲透,大學生的公民素質在諸多方面仍然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因此,有必要加強課程建設,在教學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功能,注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和公民素質的提高,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法律素質。
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公民”。主要包含法律、政治和道德三個層面的內涵。
在法律上,公民被定義為擁有一國國籍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規(guī)定,“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法律意義上的公民揭示了個人的國家成員身份,直觀和明確地指出了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表征了公民屬性的法定性、平等性和權義一體性。
要成為公民而非國民,除了要滿足國籍要件外,更強調公民的政治資格,公民作為公共生活領域中的一員,還必須具有強烈的權利意識和公共精神,積極、獨立自主地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治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民主法治的健全和完善、自由平等的保障和發(fā)展、公平正義的維護和促進,均有賴于我們對公民身份的高度自覺,對政治生活的積極參與,善盡公民的社會責任。此為新時期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的政治要求。
道德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本準則。在現代國家內部,公民作為一個政治人和社會人,體現的是公德、公益、公道等公共性,在道德要求上強調公共原則和公眾意識。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我國公民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因此,公民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是“身份平等的,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公共精神,以正確方式、高度責任感和自覺意識主動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人” 。[2]7
而公民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公民意識為核心,以塑造良好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的教育。從教育內容上看,它以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為中心,同時涵蓋道德、社會、經濟生活領域的教育。從教育形態(tài)上看,包括知識教育、價值教育和實踐教育三大部分。
公民教育是實現民主政治的重要條件,也是個體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公民意識的催生與強化是奠定民主與法治社會的基石?!叭藗儾皇巧鵀楣?,卻是被造就為公民”,所以促進人民公民意識的覺醒,鼓勵其履行公民責任,需要在全社會展開公民教育,再加上我國缺少公民社會的底蘊,也增強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而在所有教育途徑之中,學校的公民教育可說是最直接相關且有效的管道,學校經過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課程,培養(yǎng)公民意識、引導公民行為,是最正式、有效與重要的政治社會化機構。大學生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對象,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中,由于沒有統(tǒng)一開設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必修課,也不存在相應的教材。和公民教育最相關的課程就屬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公民教育是可行的選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民教育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拓展和有益補充。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主要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塊構成。思想教育以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主;政治教育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為主;道德教育以社會主義公德教育為主,承擔著詮釋和灌輸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責任,強調尊奉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人生觀、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以社會貢獻為標準的人生價值、以無私奉獻為核心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這是一種以義務為本位的教育思想,著重于個人對國家的服從和責任,是國家社會一體化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產物,長期發(fā)揮著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宣傳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政治服務功能,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但是伴隨著中國的社會轉型,以民主與法治為本質特征的新型社會對傳統(tǒng)德育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和實踐指導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民主法治社會主要以現代公民意識作為個人政治社會化的建構基礎,公民意識的核心是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意識,過去只注重公民的義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一味地要求公民以履行自己的義務為先,而不顧及其相應的權利。這就很難調動公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公民教育的內容,加強民主和法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公民素質和主人翁意識,修正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標上的認識偏差。具體來看,民主教育的內容應當包括民主知識、民主規(guī)范、民主意識、民主人格以及民主參與能力的教育。法治教育應該包括憲政教育、人權教育、法律常識、權力救濟、公平正義以及訴訟程序等方面的教育。
(二)公民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和提高實效。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負有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政治使命。但是當下許多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視為“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和“大道理灌輸”,漠視甚至反感這些課程。究其原因,第一,片面追求教育的政治服務功能,過于強調個人對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忽視個體的正當需求,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脫離實際,追求終極價值。以“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無私奉獻” 等大詞,要求學生樹立高尚情操,“先進性有余,廣泛性不足”,人為的拔高反倒容易助長虛假作偽風氣。第三,在教育方法方面,我們的教育一直在給學生灌輸理想、原則和不容置疑的先驗觀點,剝奪學生獨立思考,理性思辨的權利,無形中對學生造成一種壓迫。開啟公民教育的新思路,有助于擺脫思想政治教育當前的尷尬境地。首先,公民教育啟發(fā)大學生對公民身份自覺與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提升大學生公民素質,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國家主體意識,是抵制臣民、子民意識的有利武器。其次,公民教育厘清國家與社會的分際,強調公民群體既是被統(tǒng)治者,也是統(tǒng)治者,和國家處于平等地位,反對社會生活泛政治化傾向,回歸德性生活。最后,公民教育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從偏重灌輸教條化的思想,轉向尊重主體多元選擇和普世性價值,重視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這不僅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根本要求,也有利于提高教學實效,引導大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完善。
(三)公民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全球化浪潮打破了時間、空間、文化、制度等障礙,將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使得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風貌都呈現出一體的融合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由、法治、民主、平等這樣一些普適性的現代化理念,已經成為世人公認的法則,與我們的傳統(tǒng)思維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與沖突。國家需要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的公民推動國際交流和合作,參與國際競爭,傳播民族文化,維護國家形象,共同處理全球問題。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的公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否定國家、民族的中心地位,強調“世界公民”的理念,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突破。對于在全球化背景下謀求現代化的中國而言,這也是必然的選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弘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培育公民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感,熱愛本民族文化,同時也應有地球村的觀念,不僅關心“國事”,也要關心“天下事”,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理解國家之間的依賴關系,幫助其成長為能夠承擔國際責任的世界公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共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四門課。其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睆恼n程內容來看,包含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在教學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功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以下探討在“基礎”課中加入公民教育的嘗試。
“基礎”課可以重新整合教材章節(jié),從內容上劃分為入學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養(yǎng)教育和法治教育四個知識模塊。
入學教育模塊包括“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在講授時,可以從授課對象從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的轉變,引入“公民”概念,指出高等教育不僅是職業(yè)教育,也是“成人”教育,讓人成其為“人”的教育,這個“人”就是指合格公民。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和社會人,應當樹立公民意識。結合章節(jié)內容,可以從適應新學習、融入新集體、做個社會人三個方面滲透公民教育。在適應新學習的教學內容中,強調自主、自立、自強的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在融入新集體的教學內容中,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角色和社會責任,認識到個人發(fā)展和集體的關系,培養(yǎng)集體責任感,學會溝通和交流。在做個社會人的教學內容中,提示學生大學是進入社會的前站,鼓勵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社會活動中,更要走出校園,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進程,成為有益社會的人。
理想信念教育模塊包括“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三章內容。教學上可以從公民身份的教育開始。對公民身份進行詳細的闡述,指出“中國公民”的身份是我們和國家發(fā)生聯(lián)系的基本紐帶,是我們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資格條件,是思考理想、人生觀、世界觀和國家觀定位的基本前提,在謀求個人幸福的同時我們不能逃避現實的規(guī)定,在理想、信念和人生觀的追求上要體現公民的社會責任和愛國意識。
在“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的講授中,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辯證關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我國個人的前途命運和祖國命運是休戚相關的,大學生應當多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明了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新和奉獻,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將個人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才能成長為負責任的公民,為我國的現代政治文明打下基礎。
在“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中,基于愛國教育本質上是國家認同教育的理念,在教學設計上,從基本國情國策介紹開始,一方面介紹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發(fā)展存在的內部壓力和外部挑戰(zhàn),了解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增強憂患意識及國際性的眼光,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在“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的講授中,通過討論的方式,辨析和批判各種錯誤的人生觀,強調個人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每個人都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負有責任,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時不能背離社會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應該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樹立科學人生觀。
道德修養(yǎng)教育模塊包括“第四章 加強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第五章 尊重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第六章 培育職業(yè)精神樹立家庭美德”三章內容。主要指向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道德三個領域。授課時應當側重公德教育內容。一來公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社會公德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是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道德水準的窗口。對國家、社會而言,社會公德水平是其文明程度的綜合檢測指標;對個人而言,社會公德狀況是其道德修養(yǎng)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綜合檢測指標。再者當前社會公德的敗壞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嚴重滯礙了公民社會的健康發(fā)育。授課時可以通過分析討論典型案例,如小悅悅事件、藥家鑫事件以及校園不文明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公德不彰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根源,討論提高社會公德的方法途徑,促進學生展開自我教育。
職業(yè)道德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個人在本職工作中的盡心盡責是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操守?,F實中各行業(yè)普遍存在職業(yè)道德缺失現象,毒害了社會風氣,破壞人際信任,使我國公民社會發(fā)展滯緩。教學中突出“誠信危機”教育,檢討官員貪腐、企業(yè)制售偽劣產品、市場交易中充斥欺詐行為、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礦難頻發(fā)等等反面事例,再結合正面的事例,強調職業(yè)道德建設對建設公民社會的重要意義。
法治教育模塊包括“第七章 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等兩章及“第五章 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的“第三節(jié)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guī)范”、“第六章 培育職業(yè)精神樹立家庭美德”的“第一節(jié) 職業(yè)活動中的道德與法律”和“第三節(jié) 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等內容??紤]到法律教育有體系化的特點,為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將教材中有關的法律內容抽取出來集中講授。講授順序上按從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guī)律來安排。先講第七第八章,再講第五第六章,重點在第七和第八章。第七章主要通過對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和法治觀念的分析,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方式,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授課時以“法律”和“法治”為關鍵詞,將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法治和民主這三對概念作重點闡釋。而在第八章部門法的教學中,須對憲法部分作濃墨重彩的講解,因為公民意識中最根本和最基礎的意識就是憲政意識。講授時要著重申明憲法“人民權利保障書”的根本法地位,闡釋憲法基本原則,列舉和詳細解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選舉制度等有關民主的知識,讓學生對我們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運轉有清晰準確的認識,以培育大學生的民主觀念、權利意識,最終建設與憲政體制相適應的公民資格。對于公民權利部分,應強化學生對公民權利的理解,糾正部分同學重視私權利,忽視公權利的錯誤傾向,強調為權利而斗爭是公民應有的品格。
除了上述四個模塊,公民教育還需要參與式的社會實踐教育,才能達到知行相統(tǒng)一,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悟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對自己、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因此,在“基礎”課的教學中,要適當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了解國情,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課程內容,產生強烈的現實生活感。例如,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人大代表選舉、社區(qū)法律咨詢服務活動、社會調查、組織學生觀看法庭審判活動等。從多方面滲透公民意識,加強公民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等,將公民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1]叢日云.論傳統(tǒng)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轉變[M]//叢日云.中國公民讀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穎.當代中國公民教育歷史性復興的現實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
On the Education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from the Angle of Citizen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as Cultivation for Thinking and Morality and Base of Law
Yu Yingxia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citizen education in education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need to be intensified to fi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 culture.The infiltration of citizen education into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 kind of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t supplement. It benefits not only for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but also a better choice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Especially citizen educ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affluently in the course of cultivation for thinking and morality and base of law.
citizen;citizen education;education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Cultivation for Thinking and Morality and Base of Law
G415
A
1672-3708(2012)01-0069-05
2011-10-27
俞應祥(1976- ),男,浙江三門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