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學院 商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寫作過程是意義建構過程,這一過程有其獨特的建構規(guī)律。英語寫作研究成果證明,寫作困難的原因大體上一為語言知識層面上的問題,二為文章修辭結構問題。前者隨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逐漸消失,后者因原因復雜,提高往往更困難。本文基于語境線索模式理論[1]的啟示,結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Hasan提出的體裁結構潛勢理論 (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理論)[2],以及van Dijk[3]的宏觀結構理論,探討語境線索模式之于英語寫作教學,尤其是針對當前英語寫作中存在的語篇能力薄弱問題的指導意義。
英語寫作能力是我國外語教學強調的一個核心技能,多年來我國英語寫作研究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概括說來,主要體現(xiàn)為語言知識層面和宏觀結構層面兩大類問題。前者主要體現(xiàn)為文體上書面語傾向于口語化[4][5];詞匯層面上表現(xiàn)為多使用高頻詞;單詞使用缺乏區(qū)分性與多樣性[4];語法層面上顯示簡單句的使用占多數(shù)[6]等。但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會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消失[4][7]。相比之下,兩種語境文化影響下生成的思維方式卻相對較難改變,因為語境文化具有固性[8]。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折射在寫作上便是后一類問題。中國學生語篇建構和作文最具代表性的語篇思維模式是直線型,大部分作文使用了漢語式的“靈活型”語篇思維模式,只有少部分使用了英語語篇最常見的“文首型”語篇思維模式[9][10];丁言仁和胡瑞云[11]從對比修辭的角度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在用漢語還是用英語寫作的時候,學生并不考慮所謂特定文化(語言)決定的語篇結構模式,而采用相似的修辭格式;而蔡慧萍和方琰[12]的研究則明確指出,我國師生體裁意識的薄弱和體裁特征的教學訓練缺乏是造成英語寫作能力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于此同時,國外學者的寫作研究也發(fā)現(xiàn),寫作者多將注意力放到對語言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方面,……既不注意對學生寫作整體規(guī)劃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重視對寫作技巧諸如起草、編輯的訓練[13]。這里的整體規(guī)劃能力實際上也是指根據不同體裁對整體語篇結構的謀篇布局能力,也就是對語篇的整體把握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英語學習者在寫作方面急需提高的薄弱點在于語篇宏觀結構的把握上。正如我國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不知道不同體裁的文章在結構、內容以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要求,因此不知道該如何下筆或寫什么”[12]是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難之一,并強調一開始就應該從語篇入手,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體裁,特別要加強教師和學生的體裁意識訓練,以便對寫作目的和寫作的內容結構有明確的認識。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學者的觀點所達成的共識與語境線索模式理論[1]關于語篇整體意義實現(xiàn)過程中,宏觀語境線索作用的描述存在著某種契合,是以我們嘗試從語境線索模式所揭示的意義建構規(guī)律中尋求啟示,并結合Hasan的GSP理—論、van Dijk的宏觀結構理論來探討結合體裁知識、探索一條從語篇宏觀結構入手,提高學生體裁意識和整體語篇把握能力,并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目的之路。
語境線索模式[1]認為,語篇的意義是由諸多語境線索所構成的線索鏈共同建構的。這一線索鏈既可指構成整體語篇結構框架的宏觀語境線索鏈,如語篇文本的題目就是重要的宏觀語境線索,它可提示文本體裁、可能內容以及文本的可能結構等信息,它與語篇文本中常見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過渡句(transition)、預告句(forecasting statement)等宏觀語境線索相互關聯(lián),構成宏觀的語境線索鏈,共同勾勒出語篇框架和整體意義;也可指微觀上的銜接和句子(話語)或段落內部幫助提示和確定詞匯或句子確切意義的語境線索鏈。語篇外的語境與語篇中有形的語境線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生成連貫、完整的語篇意義。筆者嘗試運用語境線索模式來解釋語篇意義的建構過程,并尋求對英語寫作的指導作用,這一思路源于諸多學者研究成果帶來的啟示,如Gumperz[14]的語境線索理論,van Dijk[3]的宏觀結構理論,Halliday和Hasan[2]的GSP理論,以及我國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
人類學家Gumperz為研究不同文化間交際的不同特征,提出了“語境線索”(contextualization cues)理論,它們包括:語碼轉換、語體轉換、詞匯、句法形式的變化、程式化表達方式、開始、結束會話的策略以及重音及語調模式等話語的表面特征[14]171,他認為在交際中交談雙方都要根據話語的這一系列表面特征來理解正在進行的會話。Gumperz提出該理論目的是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間的交際提供策略性的指導,但這一理論無意間卻為語言學界的意義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啟示。Verschueren指出,Gumperz的語境線索概念“可以毫不費力地推廣到語境化過程的任一語言印跡,這樣的印跡有可能涉及到任何一個語言結構層面上”[15]112。他們的這些理論研究成果給筆者的啟示是:它們提示了文本語篇整體意義的建構機制,即可以通過語篇中某些具體的語言形式來觸發(fā)和框定文本的意義。這些分散在語篇結構層面上的各種語言形式,也即“宏觀語境線索”,它們互相呼應,框定語篇的整體意義,可以幫助作者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目的。
筆者的思路和觀點在van Dijk提出的宏觀結構理論亦找到了相關的理據。宏觀結構理論是van Dijk基于“話題”這個概念的探究提出的理論,是他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之一。他認為一個語篇都有一個話題,在整體語篇中會有多個話題和多次的話題改變的情況,但這些話題在整體上都蘊含于一個更大的整體結構,即宏觀結構中,這個宏觀結構反映的就是語篇話語的宏觀意義(van Dijk,1977)[3]130-142,它抽象地體現(xiàn)了話語整體意義的結構。正是這個宏觀結構為整體語篇提供了一個主題,同時也為意義詮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語境框架和語篇語境。這種意義建構方式和語境線索模式所描述的意義建構機制基本一致,它們都間接地肯定了語篇文本建構過程中框架建構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這個宏觀結構的勾勒,正是通過分散在語篇文本中的各種語言形式的提示來實現(xiàn)的,這種語言形式構成的宏觀語境線索在英語語篇中尤為顯著,它們也是作者為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目的而采用的各種謀篇布局的手段。
另一個給筆者帶來重要啟示的理論是Halliday和Hasan的GSP理論。GSP理論中所包含的一個關鍵觀點是 “體裁是由結構的必要成分來定義”[3]62,也就是每一種體裁都有體裁結構潛勢,包括語篇的必要成分 (obligatory elements),非必要成分 (optional elements),以及規(guī)范的排列順序,同一體裁的語篇結構都應是從這個體裁結構潛勢中進行選擇的結果。這一結構潛勢與他們提出的語境三變量 (即語場、語旨、語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在Halliday和Hasan[2]的GSP理論中構成語境配置(context configuration),是決定體裁的關鍵變量。這一理論提示,語篇的結構成分及其排列順序是受語境制約的,在寫作中則具體表現(xiàn)為作者應根據的創(chuàng)作目的、讀者對象以及文章的體裁等語境因素來決定采用相應的篇章結構。不同的成分排列順序會決定語篇的體裁,并相應體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GSP理論提示了不同體裁具有不同的結構成分及排列方式,這些結構成分和排列順序分散在語篇文本中,并以一定的語言形式提示它們的存在和對語篇整體意義實現(xiàn)的作用。這些語言形式也就是語篇中的宏觀語境線索,它們勾勒了語篇文本的篇章結構。我國學者陳思坤[16]曾指出“篇章結構是文章的組織形式,是文章表達思想意義的線索”,這一觀點也與筆者提出的語篇整體意義的建構是通過宏觀語境線索來實現(xiàn)的觀點不謀而合。而我們很多英語寫作者,在建構語篇的過程中忽視的恰恰是這一謀篇布局的關鍵步驟。
近年來我國一些研究者[17][12]將GSP理論應用于英語寫作研究中,并取得豐富的成果。如一些學者認識到“體裁結構潛勢是一個體裁中所有語篇產生的源泉和系統(tǒng),它包括必要成分、可選成分和重復成分,而必要成分和順序決定了語篇的體裁”[12]。可見我國英語教學者已經認識到,不同的體裁在組成內容和這些內容的排列順序上會有不同的特征,體裁意識逐步清晰。這是指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性認識,也正是這些認識促使筆者嘗試從描述意義建構過程的語境線索模式中,尋求克服英語寫作過程難題的啟示。
綜上所述,這些理論研究的成果給我們的啟示是:每個語篇的建構都必須根據自己的體裁具備相應的內容和結構特征,這些內容由諸多語篇表面具體的語言形式特征引導,其排列順序則構成特定的結構特征,是讀者獲得語篇整體意義的語境框架和語篇語境。這些具體的語言形式提示著語篇各部分在整體語篇中的作用和角色,服務并共同構成整體語篇的宏觀結構,即文章的主題。這符合筆者[1]提出的語境線索模式所解釋的意義建構的基本過程,特別是宏觀語境線索所描述的語篇整體意義實現(xiàn)的基本模式。因此,本研究將利用語境線索模式,針對目前英語寫作的薄弱點,著力探討其對英語寫作中篇章結構能力提高的指導意義。
根據語境線索模式對意義建構過程的解釋,我們了解到英語寫作并非僅僅是組詞造句、將漢語翻譯成英語的語言知識層面上的意義建構過程,也并非如許多英語學習者所感覺的那么茫然無序、無章可循,而是從宏觀到微觀的意義建構過程。針對我們在英語寫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結合前文的討論,筆者認為語境線索模式可以在如下方面給我們的英語寫作實踐以啟示和指導。
語境線索模式提示,寫作過程涉及從宏觀到微觀的意義建構過程,其中宏觀語境線索可以勾勒出語篇的整體意義框架和創(chuàng)作文本的結構特征,而微觀語境線索的使用則可使意義表達準確。前者體現(xiàn)作者的篇章能力,后者顯示作者的語言知識水平,它們都是成功寫作不可或缺的能力。宏觀語境線索鏈在文本語篇層面上可以是可見的有形語言形式,因此其建構具有可操作性。據此,我們認為語篇框架的建構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提高,而不是茫然無序、無從入手的。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寫作開始前謀篇布局的意識入手,訓練培養(yǎng)學生羅列提綱、確定語篇框架的習慣,以此培養(yǎng)學生整體的語篇能力。此外,訓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主題句、預告句和過渡句等手段來實現(xiàn)宏觀語境線索的架構,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篇結構能力。
根據語境線索模式的啟示,語篇文本中勾勒語篇宏觀結構的線索與語篇外的語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因此英語寫作者應根據語境需要選擇恰當?shù)恼Z篇結構模式。具體表現(xiàn)為:一方面,作者應根據創(chuàng)作目的、讀者對象等語境因素,確定語篇的體裁及宏觀結構。不同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語境會決定語篇的語類結構(genre structure),也即語篇的體裁,以及語篇的內容和這些內容的排列順序。另一方面,作者必須意識到不同的文化語境還會制約和生成不同的語篇結構模式,這與該文化的思維模式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國英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一方面要認識到體裁知識的介紹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它可以提示不同體裁所必須具備的內容及排列順序,這些相關內容和排列順序建構了的語篇宏觀語境線索,是確保語篇意義連貫、完整和實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目的的保證。另一方面,適當教授漢英對比修辭的知識也是英語寫作教學的必要內容。正如我國寫作研究者所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寫作時遇到的困難往往來自于其母語修辭結構的干擾”[11],一直以來我國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中常常體現(xiàn)出明顯的母語思維傾向,即延用漢語的篇章結構組織形式。這些知識的傳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修辭特征和思維模式,還可以培養(yǎng)體裁意識、學習英語思維方式,同時確定不同體裁所具有的內容和其排列順序,提高語篇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寫”的問題,使該創(chuàng)作語篇更符合英語體裁的規(guī)范要求,達到更高層面上的語言水平。
根據語境線索的提示,語篇的宏觀結構由語篇中可見的語言形式的語境線索勾勒而出,據此,寫作實踐中提綱的撰寫是語篇整體意義是否得到合理有效實現(xiàn)的關鍵。提綱的羅列正是宏觀語境線索鏈的布設,也是語篇的整體框架和思路的體現(xiàn)。因此在培養(yǎng)體裁意識、教授體裁知識和對比修辭理論的基礎上,訓練并培養(yǎng)學生寫作開始前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確定語篇的體裁,并根據體裁結構知識養(yǎng)成先列出文章提綱的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整體謀篇布局能力的重要步驟。這種訓練不僅讓學生運用并牢固掌握所學的體裁結構知識,也使他們的創(chuàng)作語篇符合該語境文化中的語篇意義建構的基本模式。具體操作可以是,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體裁知識,從語場、語旨、語式三個變量出發(fā),思考并確定語篇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語篇體裁類型,再根據語篇的體裁類型確定其語類結構潛勢,即確定在寫作中具體應用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從中選擇并確定文章的組成內容,同時根據體裁結構規(guī)律合理安排它們在語篇中的排列順序。整個過程涉及:體裁確定——內容羅列和選定——各內容在語篇中的排列順序等幾個過程,之后考慮如何用具體的語言形式,如主題句、預告句和過渡句等,將各部分內容串聯(lián)成一個合符邏輯、合符體裁規(guī)范要求的語篇結構。這一過程完成的結果是勾勒出創(chuàng)作語篇的整體框架,也即用宏觀的語境線索,為語篇搭建整體意義之網。這一語篇的框架既反映了語篇的語類,也是文章提綱要點,為文章的寫作布下了敘述的軌跡,是作者思路的體現(xiàn),也是文章成文后引導讀者的線索。這種基于體裁知識的提綱羅列不僅使該創(chuàng)作語篇合符體裁的規(guī)范要求,更可以使語篇意義連貫、統(tǒng)一,邏輯合理清晰,這些都是最佳作文所必須具備的特點,也是我們在訓練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時必須達到的要求。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范例講解是跨越理論和實踐鴻溝的有效手段。語境線索模式提示了意義建構的規(guī)律,解釋了宏觀語境線索在寫作中的作用。但在實踐學習中,這些理論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xiàn)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才能變得生動并易于為學生掌握,同時體現(xiàn)出它們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結合實例教授不同體裁的結構知識,以及英語語篇的思維方式和謀篇布局的一般規(guī)律,讓實例使理論顯得更生動、更便于理解和掌握,是英語寫作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語境線索模式所提示的意義建構規(guī)律的生動展示,從而使其實用性和解釋力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并實現(xiàn)語境線索模式的理論價值。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綜合英語》課程中所精選的文章往往可以成為有效的范例,它們常常是各種語類結構的經典之作,結合它們適當講解分析該語類的典型結構模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裁意識,也可使所教授的體裁和英漢修辭比較知識生動而易于被學生所掌握。
綜上所述,根據語境線索模式所揭示的意義建構規(guī)律,結合其它相關的研究成果,我們認識到,英語寫作教學中適時教授漢英語境文化所具有的語篇結構特征的知識、漢英對比修辭理論知識,是英語寫作教學的理論基礎部分。此外,結合實例分析英語語篇體裁結構特征和知識,欣賞經典范例的篇章結構和謀篇布局策略,是培養(yǎng)學生體裁意識和提高語篇能力的重要前提;訓練學生寫作開始前運用所學的體裁結構知識羅列提綱的能力,是提高語篇能力的具體手段。當然以上這些教學和訓練方法主要針對語篇宏觀結構層面的語篇能力訓練,微觀層面上詞匯和短語的選擇和正確運用,句法結構的正確使用等微觀語境線索的建構能力,也即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也是英語寫作能力培養(yǎng)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但已有的寫作研究中,這方面已取得豐富的成果,這里不再贅述。只有宏觀語境線索和微觀語境線索的合理運用和恰當調配才能建構出合符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思維習慣、思路清晰、邏輯分明的語篇文本,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 周淑萍.語境線索模式探討 [J].華僑大學學報,2011(3):118-125.
[2] Halliday,M.A.K&Haso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s: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_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1985.
[3] 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London:Longman.1977:62,130-142.
[4] 文秋芳,王立非.英語寫作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 文秋芳,丁言仁.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使用頻率副詞的特點[J].現(xiàn)代外語,2004(4):150-156.
[6] 楊玉晨,聞兆榮.中國學生英語寫作的句子類型及分析[J].現(xiàn)代外語,1994(1):32-37.
[7] 王立非.我國英語寫作實證研究:現(xiàn)狀與思考[J].中國外語,2005(1):50-55.
[8] 周淑萍,賈曉青.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語境文化的固性演繹[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4):463-466.
[9] 王墨希,李津.中國學生英語語篇思維模式調查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40-45.
[10] 吳婧.大學生英語論述文語篇結構特征調查[J].國外外語教學,2003(2):6-9.
[11] 丁言仁,胡瑞云.對比修辭理論對英語寫作的作用[J].山東外語教學,1997(2):12-16.
[12] 蔡慧萍,方琰.英語寫作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21-24.
[13] Badger R.& White 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J].ELT Journal,2000(2):153-160.
[14] 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71.
[15]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99:112.
[16] 陳思坤.傳統(tǒng)訓詁學與語境研究[J].云夢學刊,2003(3):106-108.
[17] 方琰,方艷華.以語類為基礎的應用文英語寫作教學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