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學院 商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基礎會計》不僅是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同時也是國際貿易、物流管理等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掌握好基礎會計基本理論知識是學好國際結算、國際金融、物流成本管理等專業(yè)課程的基礎。由于在學習基礎會計之前,學生一般沒有任何財務方面的基礎,而基礎會計里涉及到很多抽象理論,如果這些抽象理論沒有弄懂,也沒有就辦法繼續(xù)學習下去。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初學時普遍認為比較抽象難懂的幾個理論:借貸記賬方向、費用和收入的理解、權責發(fā)生制和現(xiàn)金收付制、經濟業(yè)務可能發(fā)生的種類、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的核算和區(qū)別等進行分析總結,跳出單純解釋理論的模式,摸索出與各個理論相應的通俗化案例,化解了學生難理解記憶的困惑,為學生輕松學習并掌握這些抽象理論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會計賬戶按照經濟用途可以分為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收入類賬戶、費用類賬戶、利潤類賬戶。各類賬戶中哪些賬戶增加記錄在借方,減少記錄在貸方,哪些賬戶增加記錄在貸方,減少記錄在借方,似乎沒有什么規(guī)律性。所以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都是讓學生去強加記憶:(1)資產類賬戶:增加記錄在賬戶的借方,減少記錄在賬戶的貸方;(2)負債類賬戶:增加記錄在賬戶的貸方,減少記錄在賬戶的借方;(3)所有者權益類賬戶:增加記錄在賬戶的貸方,減少記錄在賬戶的借方;(4)收入類賬戶:增加記錄在賬戶的貸方,減少記錄在賬戶的借方;(5)費用類賬戶:增加記錄在賬戶的借方,減少記錄在賬戶的貸方;(6)利潤類賬戶:增加記錄在賬戶的貸方,減少記錄在賬戶的借方。這種強加記憶的方法,看不出六大類賬戶之間的任何關聯(lián)性,所以學生當時記住了,下節(jié)課可能就忘記了,如果這些賬戶的方向弄錯,后續(xù)的會計分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相關問題都會出錯,給學生后續(xù)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也很苦惱。
針對該種情況,在教學中,筆者和學生不斷交流,探索總結出一個“男左女右”教學案例。在講解各大類賬戶記賬方向之前,筆者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各自的記賬方向。而是首先和學生共同回憶前面章節(jié)學過的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并用大號字體板書在黑板上,因為前面章節(jié)有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對該等式熟記于心,所以學生對會計等式不會陌生。然后通過提問探討的方式列舉一個學生很熟悉的案例:問學生,假設上課的教室分成兩邊,左邊和右邊,男生進來坐教室左邊,女生進來坐右邊,那么一個男生進來,應該是登記左邊還是右邊增加呢?所有學生對這個小學一年級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都會很開心的回答出來。接著告訴學生一條不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就是我們把會計等式的等號當作教室左右分界線,等號左邊就是教室左邊,等號右邊就是教室右邊。那么等號左邊的賬戶類增加就記錄在該賬戶的左邊,等號右邊的賬戶類增加記錄在該賬戶的右邊,而賬戶左邊一定是借方,賬戶右邊一定是貸方(簡稱左借右貸)。
講到這里,學生可能還會似懂非懂,下面分別對各種類別的賬戶列舉相應的例子,分析男左女右案例對借貸記賬法理解的簡便性:(1)用銀行支票去購買一臺電腦,價格2000元(不考慮相關稅)。那么該經濟業(yè)務涉及到固定資產和銀行存款兩個資產類賬戶。固定資產增加,銀行存款減少。根據剛才介紹給學生的男左女右案例,資產類賬戶增加記錄在左邊,減少記錄在右邊,學生自然很容易都回答出正確的結論:固定資產記錄在左邊(借方),銀行存款記錄在右邊(貸方)。(2)如果用1000元現(xiàn)金償還銀行負債。該賬戶涉及到庫存現(xiàn)金和短期借款兩個賬戶。庫存現(xiàn)金減少,短期借款增加,那么庫存現(xiàn)金應該記錄在左邊(借方)還是右邊(貸方)呢?短期借款呢?學生根據會計等式,同樣很容易回答出正確的結論。(3)如果用100元現(xiàn)金支付本月行政管理辦公室的水電費。庫存現(xiàn)金減少100元,管理費用增加100元。那么庫存現(xiàn)金和管理費用分別記錄在賬戶的左邊還是右邊呢?對庫存現(xiàn)金記錄在賬戶的右邊,學生已經很熟悉了,不會有問題。但回答管理費用的時候,學生有時候會出現(xiàn)幾種不同反應,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有的一會左一會右。筆者此時再問學生為什么有自己不同答案的原因,結果都說是根據老師提供的規(guī)律總結出來的。筆者不急于給學生解答,而是接著提問:如果一個男生留著很長的頭發(fā)走進教室,他應該是坐教室左邊還是右邊?如果他覺得自己是和女生一樣的長頭發(fā),也坐在了右邊,那么應該是記錄男生增加呢?還是記錄女生增加呢?學生都會回答男生。筆者順著提出結論:男生雖然留著和女生一樣長的頭發(fā),也坐在女生右邊,但表面不能否定他是男生的實質,所以應該記錄男生增加。同樣,費用雖然是在等式的右邊,但費用前面是正的還是負的,如果是負的,是不是有點類似男生戴著假發(fā)冒充女生坐在女生隊伍一樣?費用能不能移到等式左邊?這時候教師不用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也已經把正確的結論弄清楚。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收入類賬戶、利潤類賬戶分別根據同樣的方法,學生都能很容易理解并記憶住。
根據幾屆授過課的學生反饋,通過該案例方法學習,對借貸記賬方向根本就不用強加記憶,而且只要還能記得會計等式和生動的男左女右的案例,時間過多久,都不會忘記這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問題。
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體現(xiàn)了所有交易或事項的內在規(guī)律,任何打破該等式的經濟業(yè)務類型是不存在的。根據組合原理,能引起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賬戶的組合從理論上來看共有25種,但在實際業(yè)務中,很多種類的經濟業(yè)務會破壞會計等式的平衡。通過總結,得出至多只能有九種存在的可能性[1]:(1)資產一增一減;(2)資產和負債同增;(3)資產和負債同減;(4)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同增;(5)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同減;(6)一個負債賬戶增加,一個所有者權益賬戶減少,金額相等;(7)一個負債賬戶增加,另一個負債賬戶減少,金額相等;(8)一個所有者權益增加,另一個所有者權益賬戶減少,金額相等;(9)一個負債賬戶減少,另一個所有者權益增加,金額相等。
對初學的學生來說,要掌握九種經濟業(yè)務發(fā)生的情況比較抽象,而且強加記憶比較難。筆者針對這種情況,告訴學生把會計等式想象成一個小時候喜歡玩的蹺蹺板。蹺蹺板左邊坐著稱為資產的人,右邊坐著分別稱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人,蹺蹺板必須永遠保持平衡。經濟業(yè)務有沒有發(fā)生的可能性,就要看蹺蹺板能不能平衡,打破平衡的經濟業(yè)務就不會發(fā)生。如:(1)用支票購買一臺電視,2000元,該業(yè)務會不會發(fā)生呢?首先分析:銀行存款減少,固定資產增加,類似蹺蹺板右邊不動,左邊上一個資產,同時下一個等量的資產,蹺蹺板不會發(fā)生平衡的改變,所以該業(yè)務會存在發(fā)生的可能性;(2)購買廠房100 000元,60 000元從銀行借入,另外40 000元自己出。這筆業(yè)務會不會存在發(fā)生的可能呢?同樣用蹺蹺板案例去解釋:蹺蹺板左邊多上一個稱為固定資產(100 000元)的人,同時蹺蹺板右邊也分別再上一個稱為負債 (60 000元)和所有者權益(40 000元)的人,悄悄板還是會平衡。所以該業(yè)務存在發(fā)生的可能性。(3)購買固定資產,但同時向銀行借的錢減少,這樣的業(yè)務會不會存在呢?蹺蹺板左邊增加,右邊減少,蹺蹺板平衡此時被打破,這種業(yè)務肯定不存在發(fā)生的可能性。
學生通過自己很感興趣的蹺蹺板輕易的把所有可能發(fā)生業(yè)務的情況都弄清楚,而不要強加記憶九種情況。
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講解費用和收入的增加還是減少的問題時,學生很容易弄反。如管理部門這個月的水電費100元,月末用現(xiàn)金支付,現(xiàn)金減少,學生會知道。但問到費用是增加還是減少呢?有的學生就會回答減少,原因是因為已經支付了這筆錢。因此,筆者不接著解釋,而是列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單位的會計,我這個月出差,現(xiàn)在拿了100元車票來報銷,你也給錢給我了,那你認為單位的差旅費是增加還是減少呢?有的學生還堅持原來的觀點:減少。筆者接著追問,那么單位是希望我出差坐更貴的500元的飛機還是相對便宜的100元的火車呢?學生都會回答,為了節(jié)約成本,肯定是火車。那么按照學生的邏輯,我坐火車應該是便宜,結果拿到單位報銷,單位費用減少100元,如果我坐飛機,單位費用應該是減少500元。那不是矛盾嗎?我出差花的錢越多,單位費用越少,那單位應該是鼓勵大家多消費才對啊?那每個人估計出差肯定是有飛機坐的一定不坐火車,有高檔酒店住的一定不住小賓館。學生感覺有些困惑。這時候,筆者提出一個當時比較流行的詞匯:有沒有。告訴學生不知道收入或費用增加還是減少的時候,就問一句“有沒有”。有是正的,是增加,相應沒有就是負的,減少。接著我再問學生,我報銷差旅費,單位有沒有費用,學生都會回答有,有就是正的,也就是增加。那么剛才的交的水電費呢?雖然給錢了,但單位有沒有水電費呢?學生很容易得出正確的結論。
對初學者來說,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的核算是個比較抽象的問題。很多學生剛開始聽的時候似懂非懂。通過和學生交流探討,筆者設計了一種“紙箱“教學案例。
講到生產成本問題時,筆者先把班級的每一列分成一個組,然后每一組發(fā)給他們一個貼有生產成本的紙箱,先不告訴學生紙箱做什么用的。然后讓一個學生把教室門關好,而且再三強調學生一定要把教室門關好。接著列舉案例::假設我們教室是一個生產杯子的生產車間,共四個組,每組生產一個杯子要耗用一張鐵皮。然后讓每一組分別派一個學生打開門,從教室門外分別領進來一張預先準備好的鐵皮(假設價格100元)。然后告訴他們趕緊繼續(xù)把門關好,不允許其他部門的費用等算到本車間來。每組的鐵皮都是為該組生產一個杯子用的,那么到這里為止,這個杯子如果要賣出去,至少需要賣多少錢才能保本?學生都能回答出來100元。接著讓每組學生分別拿出一張小卡片寫上100元,投入到自己組的那個紙箱里。然后再設問:你們每組的員工為生產各自的杯子需要消耗人力,假設你們每組只為自己組的杯子消耗人力的工資為200元,那么到這個時候,你們杯子應該要賣多少錢才保本?學生同樣能回答出300元。又讓學生再拿一張寫上200元的卡片投入到自己面前的小紙箱里。
再設問:那教師如果是管理你們四個組的車間主任,教師工資為400元。教師的工資應該算給四個組的哪一個組呢?能算給第一組嗎?如果算給第一組的話,第一組再拿一張卡片寫上400元投入面前的紙箱里。那么第一組的生產成本紙箱里有三張卡片,總共700元,也就是該組的杯子至少要賣700元才能保本,但其他三組的只要300元就可以。這時候第一組不同意,說不公平,教師的工資應該平均分給四個組,因為教師作為車間管理者,是管理四個組。筆者接著提問:為什么要平均分呢?能不能第一組多分些,其他組少分些?或還有沒有其他分配方式?學生認為也有可能。這時候筆者提出:既然你們要思考分配方式,那么我就不站著,我坐會,我把我的400元卡片先投入我身邊的一個貼著“制造費用“的大箱子里,等大家協(xié)商分配方式后,我再從身邊”制造費用“的箱子里拿出來,按照他們的思路再分開投入他們面前的生產成本的箱子里。如果是平均分配的話,則他們每個生產成本的紙箱里又多投入一張100元的卡片。總共是三張卡片:一張是直接材料100元,一張是直接人工200元,一張是間接人工分配來的100元。
通過這個案例分析,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的關系。學生面前紙箱里的卡片分別代表杯子生產成本的組成:直接材料100元,直接人工200元,制造費用分配來的間接人工100元。而制造費用只是一種間接費用,就如教師面前大的制造費用紙箱里的卡片一樣,只是暫時性的存在,最終必須要分配到各個組的生產成本里去。
權責發(fā)生制與現(xiàn)金收付制是確認收入和費用的兩種會計處理基礎。剛開始學習會計的同學,對權責發(fā)生制和現(xiàn)金收付制很難分辨清楚。很多教師在教授兩種概念時候直接從解釋概念入手,然后列舉例子。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先從案例入手,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再回歸到概念,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筆者一般先列舉學生最熟悉的學費問題[2]:先假設三種情況請全班學生回答,第一種情況是如果剛開始入學時候交了學費5000元,那第一年學費是多少?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后假設第二種情況:如果某個同學很怕麻煩,家里經濟條件還可以,所以把四年的學費一起在第一年入學時候交給學校了,那請問,第一年的學費是多少?第二年的學費呢?第三年、第四年又分別是多少?學生有的會弄不清楚,有的會認為第一年是20000元,第二、三、四年學費都是0。筆者借機發(fā)問,那該同學第一年念書真貴,其他同學只要5000元,他卻要20000元,他后面都是免費念書,是嗎?學生一致回答不是。不是免費念書,自然有學費,那學費是多少呢?此時,學生在回答問題和探討的過程種逐步統(tǒng)一到5000元。老師再假設第三種情況,如果學生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申請延緩到第四年畢業(yè)時候一起交,那第一年學費是多少?第二、第三、第四年呢?通過該案例層層設疑和由學生自己解答,統(tǒng)一思想。最后在學生明白案例的基礎上回到課本上相關權責發(fā)生制和現(xiàn)金收付的概念上,提煉出生動而形象的“見錢眼開”理論。權責發(fā)生制處理方法是只看權利和義務,不看錢,也就是不能見錢眼開。如上面的學費,不管你第一年交5000元還是交20000元,或是0元,但在確認費用的時候,不看錢多錢少,也就是不要看錢,而應該看到在每學年學生念書應該支付多少錢的義務只有5000元,不管哪種情況,學費不會因為提前或推遲交而發(fā)生改變。而現(xiàn)金收付制正好相反,只看錢,不管權利和義務的發(fā)生期間。學生通過剛才的學費案例和生動形象的一句“見錢眼開”,很容易就把權責發(fā)生制和現(xiàn)金收付制理解并區(qū)分開來。接著,筆者會繼續(xù)列舉幾個相類似的例子:房租問題:分月付房租、第一個月把三個月房租全部支付、第三個月才支付前三個月房租;第一年末訂購下一年報紙等問題,學生基本都能準確回答出來相關費用情況。
[1] 單昭祥.新編會計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2):50-52.
[2] 向建紅.《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探討 [J].武夷學院學報,2010,29(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