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史記》和《漢書》是“前四史”中最早的二史,《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是第一部斷代史,這兩者對之后的史學著作都具有巨大的影響?!稘h書》與《史記》相較,在時間上從漢武帝時期延長至王莽時期,于史料上補充了很多新的材料,但總體而言《漢書》是在《史記》基礎上的進一步創(chuàng)作。由于年代久遠,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史記》和《漢書》或多或少都有所殘損,增加了人們閱讀理解的困難,因此歷代都有不少學者對它們進行注解、???、句讀,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現(xiàn)以中華書局出版的金陵局本《史記》作為底本,校以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先謙《漢書補注》為底本的《漢書》,并參考前人研究成果對列傳部份進行重新校讀,擇選其中12條,以札記形式整理成文,期望對閱讀和研究《史記》、《漢書》起到一定作用。
1.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
按:《漢書》為“庸奴其夫,亡邸父客”,《前漢書》卷三十二考證云:“夫本庸奴,又亡去也,班史削去嫁、亡二字,義便不同”,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嫁庸奴亡其夫去”條認為《史記》、《漢書》二者皆誤,小注中云此女“既為富人女,而又甚美,則無嫁庸奴之理”,按王念孫之意,原句當為“庸奴其夫,亡去,邸父客”,此說略顯牽強,論證不足。“庸奴”一詞理解有二:其一,師古注曰:“言不恃賴其夫,視之若庸奴”,此注認為“庸奴”活用作動詞,《周易參義》中亦有此種用法“婦順其夫者道也,若庸奴其夫則非道矣”;其二,《前漢書》卷三十二考證引王楙說,即“史記謂‘嫁庸奴,亡其夫’,是夫本庸奴,又亡去也?!薄稘h語大詞典》“庸奴”釋為“見識淺陋之人,含有鄙夷之意,愚夫。”又《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四亦有此用法“又庸奴下才,無足責者”。此文下言“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可見此處“賢夫”與上文“庸奴”相對,因前夫鄙薄不才,所以欲覓才德之夫,取“庸奴其夫”之意不符文意,《史記》為是。
“亡其夫”句爭議也頗多,《史記集解》中此句下注:“徐廣曰:一云‘其夫亡’也”。王念孫認為“亡其夫”與“其夫亡”皆誤,當“亡去”為句,此說誤。實際上此處二者皆可,并無明顯語法、語義錯誤,但根據(jù)上所引《前漢書》卷三十二考證之言,“其夫亡”應更符合原貌。由此,此句當為“嫁庸奴,其夫亡,去抵父家”。
關于“抵”和“邸”,據(jù)《史記》此處如淳注曰:“抵,歸也”,《漢書》用“邸”字,據(jù)《常用古今通假字字典》“邸”可通“抵”,二者皆可?!妒酚洝肪戆耸趴甲C中“李光縉曰:‘去抵父客云者,婦人謂嫁曰歸,則視歸寧為客也,下父客,客字疑衍’,必若注所云,則方喪其夫,遽去抵父之賓客,何說?”此處“抵”確有“歸”意,但并不表“歸寧"意,“抵”在古文中還有“干謁、歸依”之意,此處“抵”應訓為“歸依”更為恰當。
2.誰令公為之
按:《漢書》為“誰令公等為之”,當從《漢書》。 《漢語大詞典》“公”取義項“上對下或平輩的尊稱”,屬第三人稱單數(shù)?!肮取北矶嗳?,屬第三人稱復數(shù)。此處指代前趙王、貫高等十余人,當為“公等”,《史記》后文亦寫作“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妒酚洝り惿鎱菑V世家》中亦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公等”是古文中常用敬稱,如:《讀禮通考》卷七十三“我不避死,公等當何如”,《宋詩選》卷七十“高吟大醉輸公等,不見嫦娥與我同”。
3.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
按:《漢書》為“項籍死,上置酒對眾折隨何曰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哉’!”據(jù)此,此處《史記》句讀當為“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下文隨何曰:“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可見“為天下安用腐儒”應該是漢高祖的原話,隨何進行引用,當加引號。另宋員興宗所撰《九華集》卷六亦有“漢髙帝所謂‘為天下安用腐儒者也’。”此處亦將此話作為漢高祖所說之話進行引用。
4.赫至,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
按:《漢書》與此同,但《資治通鑒》卷十二“赫至,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句讀當從《資治通鑒》。下文有“上讀其書,語蕭相國”,可見“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為賁赫書中之語,當加引號,標點與《資治通鑒》同。
5.布見赫以罪亡上變,已疑其言國陰事
按:《漢書》為“布見赫以罪亡,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此處句讀當從《漢書》。胡三省注曰:“變,非常也,謂上告非常之事”,《漢語大詞典》釋為“向朝廷告發(fā)謀反等非常事變”,上文亦曾多次出現(xiàn)此詞,如“赫言變事,乘傳詣長安?!庇秩纭昂罩?,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备鶕?jù)文意“以罪亡”和“上變”為前后兩件事,當句讀分開,標點與《漢書》同。
6.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疆也
按:《漢書》為“若燕不服,齊必距境而以自疆”,“弱”為“若”的音誤?!顿Y治通鑒》此處作“燕既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這里的燕指燕王臧荼攻滅韓廣,合并遼東后,所統(tǒng)一的燕國,《史記》前稱燕為“堅城”,后寫“燕、齊相持而不下”,可見此時的燕國實力并不算弱,若《史記》此處稱“弱燕”,則前后相互矛盾,當是“若”,表“如果”,這里是廣武君向韓信陳述在兵疲人乏的情況下攻打燕國的可能性情況,因此當從《漢書》。
7.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匃奴哉!”
按:《漢書》為“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而拊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將,豈憂匃奴哉!’”兩書“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句句讀均有誤。此處存在兩種解說,其一,如淳曰:“良,善也”,師古曰:“說讀曰悅。聞頗、牧之善,帝意大悅?!逼涠?,劉攽曰:“聞廉頗、李牧為人,即是知其實矣。良說者,甚喜也,猶良久也?!眲懻f誤?!墩f文解字注》云:“說,釋也。說、釋即悅、懌。說、悅、釋、懌均為古今字”?!傲肌痹凇稘h語大詞典》中“善良、賢良”和“長,久”兩種意思均有。結(jié)合上文文意馮唐說自己父輩“知其為人也”,下文帝應聞二者為人賢良,因而大悅,發(fā)出“吾豈憂匃奴哉”的感慨。因此,此句句讀當為“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
后句兩書均有“獨不得”三字,皆誤?!蔼毑坏谩奔礊椴坏?、不能夠之意,如《慈湖詩傳》卷十三:“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而我獨不得有室家之樂也。”又如《史記》卷一百十七:“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按原句當譯為:吾不得廉頗、李牧為將,怎么會憂慮匈奴呢,意不通。兼之后文馮唐有言“陛下雖得(有)廉頗、李牧,弗(不)能用也”(括號中為《漢書》用詞),可知此處“獨不”二字當為衍文。
8.賞賜決于外,不從中擾也
按:《漢書》為“賞賜決于外,不從中覆也”,《史記集解》、《通志》、《通典》、《冊府元龜》亦作“覆”,《史記正義》、《太平御覽》作“擾”,《班馬異同》卷十八作“不從中擾覆也”。師古曰:“覆謂覆白之也,音芳目反?!薄案病笨舍尀椤盎貓?、答復”?!皵_”可釋為“攪擾”、“混亂”等。據(jù)上文“軍功爵賞,皆決于外,歸而奏之”,與此處意義正相對應,即各種賞賜的決定,在外時由將軍決定,不須在中途回稟。“歸而奏之”即“覆”之意,而“擾”無此意,因此,此處當從《漢書》作“覆”更符合文意。
9.十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
按:《漢書》為“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時間當從《漢書》?!妒酚洝ば⑽谋炯o》“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宮”,后太子景帝立。另據(jù)《中國歷史紀年表》文帝于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崩,太子景帝立,第二年為景帝元年?!顿Y治通鑒》所載同,因此此處“十年”當為“七年”,“十”、“七"形似,常容易混淆,《史記》、《漢書》中多次出現(xiàn)此類錯誤。
10.士皆不敢有二心
按:《漢書》為“士盡,不敢有二心”,“盡”雖有“皆”的意思,但此處不取此意,后人不知聯(lián)系前后文而誤改“盡”為“皆”。此句為閎、安闡述不當斬蘇建的理由,與前文所言“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自歸大將軍”相照應。如按《史記》所云,“不敢有二心”的主語為“士”,但前已交代士皆亡,此處卻說士無二心,豈不矛盾?乃不敢有二心之人為蘇建,遂其自歸大將軍青,當從《漢書》。
11.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
按:《漢書》為“渾邪裨王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此處“裨”、“王”二字顛倒,當從《史記》。 “渾邪王”前文多次提到,是匈奴的一位王爺?!榜詫ⅰ奔锤睂⒅猓妒酚洝分卸啻问褂?,如“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可見“裨將”為常用用法。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渾邪裨王將”條亦以為當從《史記》。
12.彼親附士大夫
按:《漢書》為“彼親待士大夫”,“附”為“待”之形誤,當從《漢書》。據(jù)《漢語大詞典》“親附”即親近依附之意,“親待”即親近優(yōu)待之意,相較而言“親附”多用于下對上,如《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又《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陛下臨天下……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坝H待”多用于上對下,如《三國志·夏侯尚傳》“中書令李豐雖宿為大將軍司馬景王所親待”,又《晉書·明帝》“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彛、阮放等,咸見親待”。此話為衛(wèi)青所言,衛(wèi)青居高位,與“士大夫”屬上對下的關系,用“親待”更切文意。
[1][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中華書局,1972.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M].中華書局,1962.
[3][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1956.
[4][清]王念孫著.讀書雜志[M].中華書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