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美
(安徽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安徽 合肥 230000)
在李清照保存下來的60首詞中(含存疑詞)[2],幾乎每首詞中都流溢出色彩的美感,有輕快美好的亮色,有哀怨憂愁的灰暗,有情緒難以名狀的交叉色,即使沒有明確用上顏色詞①的詞作中,讀之也令人眼前顯現(xiàn)顏色豐富的景象或場景。詞中顏色詞的使用更是精妙絕倫,令人慨嘆。顏色詞的恰當使用,有利于對客體的形象描摹,展現(xiàn)作者獨特的情感和審美旨趣。
李清照很多詞中有的顏色詞的使用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很多顏色詞共同使用,生動形象描摹出色彩鮮明的客觀景象,給人無限的畫面想象,更是創(chuàng)造了動人的意象。如《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詞中色彩鮮明,格調(diào)閑適淡雅,意象美好,景色如畫。
初春悄悄來臨,你看那長門前小草已經(jīng)青青,江邊的野梅或剛剛開放或含苞待放,或紅或白。面對這美好的初春景色,詩人碾碎碧綠的茶餅,讓碧綠色的茶葉在水中蕩漾。品茗賞景的歡愉之情,猶如春日里的暖色調(diào)一樣,輕松優(yōu)雅,讓人欣羨。
上片中已經(jīng)有了青、紅、白、碧等色彩的鋪墊,絢麗和清淡的色彩組成了如畫的美景,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審美心理。我們又看到淡淡的月光,影印在稀疏的門簾上,光亮或深或淺。斑駁的花影掩映著,并散發(fā)出或淡或濃的香味,如此恬靜美好的意象,作者止不住贊嘆:“好黃昏!”
色彩鮮明的畫面,美好典型的意象,給人無限的美感和想象,作者的情感也在交相輝映的色彩中慢慢攤開,帶領(lǐng)讀者進入悠遠的意境。
風(fēng)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jié)。 酒闌歌罷玉樽空,青缸暗明滅?;陦舨豢坝脑梗宦曁澍_。(《好事近》)
這是一首抒發(fā)傷春情懷的詞,與《小重山》戀春惜春的風(fēng)格明顯不同。雖都是寫春,作者通過不同色彩的組合,不同意象的選取,形成了不同的情懷。
作者敏銳地感悟到大自然細微的變化,由此引起情感變化。“風(fēng)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大風(fēng)停歇,落花遍地,紅白堆積。繁華的“紅”此時不是那么鮮艷欲滴,而是冷艷寂寞地擁擠在地上,清新淡雅的“白”此時也是清冷冰涼,讓人心生寒意。以前海棠花落之時,亦是自己傷春之時,因為海棠花色彩豐富,或深紅或粉紅或白,如霞似雪般的秾麗嬌嬈,如今眼前此景,繁華落盡,怎不哀傷。
下片通過有意味的意象,通過色彩刻畫出來。酒闌歌罷之后憂愁的情緒還是難以排解,只見清冷色玉琢的酒杯,油燈閃著青白色的光,忽明忽暗,這整個畫面幽暗、凄清、空冷。作者凄愴孤寂的心情通過這樣的意象完全烘托出來。
這首詞抒寫的是傷春凄苦之情,但詞人并沒有正面抒寫自己的情感,而是通過意象的刻畫,把自己的凄情濃愁寄寓其中,不同色彩的描繪組合使得意象更加形象,作者的情緒更加飽滿,因而全詞讀來,更感其情深沉、凝重。以上兩首詞色彩的不同組合,竟能造成詞風(fēng)這么大的差異,更是作者不同的情緒的表現(xiàn),可見,顏色詞在清照詞中的表達作用何等重要。
色彩是感情的語言,《漱玉詞》中顏色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營造了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意境。如《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該詞以“愁”為情感基調(diào),意境幽怨。為寫“愁”作者使用了各種色彩詞以營造愁悶情懷:白色,彌漫在白晝的愁云慘霧,給人化不開、抹不去的惱人氣息;黑灰色,濃云密布,更是加深了作者的煩悶,薄霧已讓人惱,再加上濃云,一種壓抑之感凸顯;金色,瑞腦銷金獸,香爐中裊裊升起的煙霧也擋不住它冰冷的金屬的光澤;白玉色,玉枕紗廚,玉制的枕頭,此時完全沒有清涼純凈的感覺,而是揮之不去的冰冷;黃昏色,夜色昏暗,只有一杯薄酒可以陪伴;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huán)境和人物內(nèi)心的情緒融和交織,憂愁的情緒無以復(fù)制。一個“黃”字更是傳神地展現(xiàn)了一位憔悴的少婦面容,形象地抒寫了相思之苦,此時愁情達到高峰。
秋日中冷色調(diào)的選用,幽怨的意境,讓讀者更為多愁善感的作者感到孤獨和寂寞。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海棠花花姿舒展,花開似錦,素有“華中貴妃”的美稱,在皇家園林中常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是溫和、美麗、喜悅的象征,而二八年華的李清照不正像這樣一朵美麗沉靜、雅致溫潤的海棠花嗎?一場風(fēng)雨過后,海棠花葉當然更加滋潤肥碩,然而嬌艷的花朵恐怕早就被春風(fēng)春雨吹落了。
作者把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使用方法上已經(jīng)讓人耳目一新,更讓人贊嘆的是她在顏色詞中傳達的情緒。一場新雨過后肥了綠色卻瘦了紅色,女子愛花,也好以花自比,有滿腔幽怨而葬花的林黛玉,也有一腔惱人情緒的李清照,面對一地散落的花瓣,枝頭艷麗卻不能長久的花朵,憂從心中忽而襲來,這種害怕青春易逝的憂愁,一個“卷簾人”又何曾能理解。“‘綠肥紅瘦’這四字造語甚奇,一紅一綠,一肥一瘦,顏色鮮明,對比強烈,將掉落的紅花比作人清瘦,其實無非是在說紅顏易老,青春易逝,無非是在感慨時光流逝,渴望能夠留住時光,留住青春”。[3]
眼前一位惺忪著雙眼的少女,佇立窗前,眼看濕漉漉的地上,滿是凋零的紅花,枝頭閃現(xiàn)這水滴的花朵也即將凋謝,她滿眼的哀怨、憐惜、無可奈何。這種對時光易逝、青春難留的感慨不亞于歷來文人對時光、生命的慨嘆。
大量顏色詞的選用,使李清照的詞更加豐腴,從另一側(cè)面看,對顏色詞的偏愛也凸顯了李清照的審美旨趣:對色彩美、自然美的追求;對藝術(shù)美的追求;對內(nèi)在美、品質(zhì)美的追求。
湖上風(fēng)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怨王孫》)
這首詞以秋為題材,卻無悲秋的色彩,而是展現(xiàn)了一幅清新廣闊的自然秋景圖。從中不僅可以看出她對色彩美、自然美的追求,更可以看出她不凡的審美旨趣和情懷。
時值深秋,翠綠的荷葉已變得枯萎泛白,但飽滿翠綠的蓮蓬也一樣給人以歡愉,加上被透明的清露清洗過,更顯得活潑可愛。更何況還有臨近岸邊的蘋花汀草,青綠別致,清爽,蔥俊。
這首詞雖寫秋景,但無悲秋之色彩,反而選取了秋日里清新的色彩展現(xiàn)的是一幅清新廣闊的畫圖,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tài)的美,而且賦予生命和感情,由此可見詞人不同凡俗的情趣。
清照的詞讀來明白如話,但細細咀嚼又是不經(jīng)意處最是用心,在對李清照詞中顏色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她對藝術(shù)美的追求:形象的語言,修辭的活用,豐富的聯(lián)想等都給人以豐富的藝術(shù)美感。“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保ā队駱谴骸罚┮粋€“紅”字,一個“瓊”字,非常簡練和形象地點明梅的色澤:紅潤如酥,晶瑩似玉,作者不僅善于聯(lián)想,而且給讀者以無窮的想象。對于修辭的使用,作者突出表現(xiàn)在對顏色詞語的活用上,“綠肥紅瘦”、“擁紅堆雪”等處處可見,不僅驚嘆清照的才力,更是贊嘆她對語言的巧妙運用。突破顏色詞的局限,李清照詞中對于藝術(shù)美的實踐和探索還有很多方面。在此不做贅述。
清照詞中對顏色詞的使用,有的起著象征性的作用,達到托物言志的作用。如《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暗淡輕黃”四字寫出了桂花的光澤和顏色:光澤不那么鮮艷耀眼,顏色也不是耀眼的黃色,而是清淡的黃,開篇即用簡潔形象的語言概括了桂花的特點。“情疏跡遠只香留”,說明桂花不追求繁華炫目,不追求萬人敬賞,雖“情疏跡遠”卻將香氣留與人間,這是作者所尤為欣賞的品質(zhì)。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全詞的核心,也是李清照的個人寫照?!皽\碧”、“深紅”是多數(shù)花擁有的顏色,炫目吸人眼球,然而這些美麗動人的顏色對于桂花來說卻是不需要的,因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氣和品質(zhì)就足以使它成為“花中第一流”。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內(nèi)在美、品質(zhì)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動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
這里可以更深一步地看出李清照的審美觀和對自身修養(yǎng)的要求。橫觀清照詞中的顏色詞,可以看出李清照對于“紅”、“綠”(或是“碧”)還是非常鐘愛的,但在這首詠桂詞中,作者認為只要擁有馥郁的芬芳和高貴的品質(zhì),這些美好的外表是可以忽略的。即使有的人擁有“淺碧”、“深紅”般的地位或聲名,但沒有內(nèi)在品質(zhì)的支持是不足為道的;相反,如果擁有桂花般的馥郁,那些華麗的外在也不需要了。即使“暗淡輕黃”,也是“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桂花的這種精神可以說是李清照個人的寫照,作者對自我修養(yǎng)的要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李清照詞中顏色詞豐富的審美作用,描摹了色彩鮮明的客體,渲染了主體獨特的主觀情感,更是從中可以窺見主體的審美旨趣。深刻理解清照詞中顏色詞的使用,更有利于我們了解其詞,其人,其情。
[1]侯海燕.論李清照詞中的顏色詞運用技巧[J].寧夏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
[2]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
[3]康震.評說李清照[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