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成
(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 江蘇常州 213001)
試論中日請求表達模式之差異
靳 成
(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 江蘇常州 213001)
在中日交流與合作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如何妥善表達彼此訴求正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中日在請求表達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受儒家文化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影響,中國人的請求表達具有如下特征,即句式簡單;注重稱呼語的使用;有話直說,開門見山;不存在男女用語之分。與此相對,由于深受其傳統(tǒng)“和”文化影響,日本人在表達請求時,句式復(fù)雜多變,因人而異;一般不使用稱呼語;喜歡使用委婉表達,給對方留有選擇余地;有男女用語之別。
請求;表達模式;中日差異;文化背景
請求,在日語中叫做「依頼」,是說話人為了自身的某種利益,不帶強制性地要求對方予以幫助或協(xié)助的話語行為。請求是人類不可避免的交際活動之一,請求的表達具有高度敏感性,既涉及請求話語本身,又牽涉到諸如風(fēng)俗習(xí)慣、價值觀念、社會地位、人際關(guān)系、環(huán)境場合等多種因素。得體、恰當?shù)谋磉_,有助于請求的盡快實現(xiàn)。反之,不當?shù)脑捳Z行為,則容易引起被請求方的不快,進而影響到所請事項的實現(xiàn)。在中日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請求的表達是經(jīng)常碰到的問題。因為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中日兩國在請求表達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在請求的過程中照搬本國的表達模式,則往往很難達到預(yù)期目的,甚至造成誤解和沖突。因此,若想在中日交際的場合恰當、得體地表達自己的請求,首先就應(yīng)對中日兩國的請求表達模式有所了解。本文就將從鋪墊話語、語言心理、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中日請求表達模式之差異,并對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有意義的探討。
無論漢語還是日語,在表達請求時,為避免顯得唐突和失禮,往往都會先進行一定的語言鋪墊,再提出具體要求。一般而言,整個請求的表達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即:① 喚起鋪墊:喚起對方注意;② 背景鋪墊:介紹請求提出的背景;③提出請求:說明請求的具體內(nèi)容。
1)喚起鋪墊。漢語的喚起鋪墊,一般由稱呼語(如經(jīng)理、阿姨、師傅)和致歉語(如“打擾了”、“勞駕”、“不好意思”、“對不起”等)兩部分構(gòu)成。據(jù)調(diào)查,中國人在表達請求時,無論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guān)系如何,稱呼語幾乎都是必不可少的。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沒有給予自己適當?shù)姆Q呼,中國人一般會認為是對自己不夠尊重,進而拒絕給予許可或幫助[1]。而致歉語使用與否則與禮貌關(guān)系不大,因此有時可以省略。
與漢語不同,日語在喚起鋪墊階段,致歉語絕對不能省略,如「すみません」、「失禮ですが」、「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誠に恐縮ですが」等。日本人認為,向別人提出某種請求會給對方增添麻煩,因此,只有事先表達歉意并征得對方許可后,才能進一步提出具體要求。除各種致歉語之外,在喚起對方時,日本人比較常用的還有「あのう」、「ちょっといいですか」、「ちょっとお話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等。「あのう」是最為一般和常見的喚起語,它暗示說話人有事情要說。但在正式場合或與上司、長輩、客戶等講話時,最好選擇比「あのう」更為禮貌和正式的喚起方式,如「ちょっとよろしいですか、お話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ご相談いた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少々お時間をいただけませんか」等。它們在用詞上更為謙遜,并采用了探詢對方意愿的形式,既容易為對方所接受,又能給對方留下禮貌、體貼的良好印象。
2)提出請求。日語在表達請求時,一般也不怎么使用稱呼語,尤其是授受關(guān)系句型所表達的請求,由于授受關(guān)系中實際上已暗含一定的人稱指向,因此,請求者(如“我”、“我們”)與被請求者(如“您”、“你們”)都不需要格外加以稱呼或說明,整個請求話語常以無人稱的形式出現(xiàn)。如果此時還特意出現(xiàn)稱呼語或指出你、我、他等人稱關(guān)系,反而顯得不自然。如「あなたは明日の午後、來てくれませんか」等表達,就往往給人以畫蛇添足的感覺。
而中國人在向陌生人表達請求時,為了表示親近和尊重,常常使用“阿姨”、“大姐”、“叔叔”、“大爺”等稱謂。但在日本文化中,稱呼的選擇卻是一個敏感問題,如果拿捏不當,很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悅。當請求對象是一個日本中年婦女時,若按照中國的習(xí)慣,先喊她一聲「おばさん」的話,她肯定會感到不快,甚至生氣地回敬說「失禮ね、私はおばさんじゃありません」;即使改稱其為「おねえさん」,也不十分得體,她有可能認為你是在諷刺她。這是由于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人,對于年齡有著敏感的反應(yīng),四十幾歲就被稱作「おばさん」的話,會感到很不愉快甚至是羞辱。因此,在向日本人表達請求時,尤其是對于陌生人,決不能照搬中國的稱謂習(xí)慣,而是最好省略稱呼語,直接以「すみません」等致歉語喚起對方注意。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身正不怕影子斜”。中國人一般認為只要不是非分之請,就沒有什么不能直說的,只有心機很深或懷有不可告人目的者,才會說話遮遮掩掩,話中有話。因此,中國人在表達請求時喜歡單刀直入,明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而過于委婉的表達,反而不利于對方領(lǐng)會自己的意圖,甚至使對方產(chǎn)生誤解。漢語的請求表達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請+請求內(nèi)容”;二是先陳述具體要求,然后再以“好不好?”“行嗎?”“可以嗎?”“你看如何?”等附加問句來征求對方意見。無論哪一種,都反映了中國人喜歡開門見山,有話直說的心理。
與此相反,日本人在表達請求時很少單刀直入。日本人一般不輕易請求別人為自己做某事,即使有所請求時,也是首先考慮對方的意愿和立場,其次才是自己的要求。為了避免冒犯對方而引起尷尬或不愉快,日本人喜歡使用各種婉轉(zhuǎn)表達,常常只明確講出所請事項的某一部分,而通過省略和暗示等,讓對方去推測更為關(guān)鍵的另一部分。比如說「ちょっとこれから寄るところがありますので、……」,其實所表達是告辭之意;又如對中方接待人員說「疲れませんか」、「もう12時ですね」等,其言外之意乃是想要休息、想要吃午飯等。因此,若按漢語的表達模式向日本人提出請求,如「明日パーティーがありますから、來てください」,往往會使日本人感到過于直率和魯莽,而將其視作一種失禮的行為。
中國文化中,主動提供幫助是真誠、熱情的表現(xiàn)。因此,中國人常常會使用「…てあげる/さしあげる」這一句型來表示自己愿主動提供某種幫助或服務(wù),如「駅まで私が案內(nèi)してあげましょう」。然而,這一反映中國人價值觀的表達,卻容易招致日方的不悅。在日本文化中,凡事都應(yīng)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和立場,給對方留有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選擇的余地。即使是為對方提供某種幫助,也應(yīng)避免給人以強加于人或施舍的感覺。在這種場合,說話人應(yīng)當放下身段,注意維護受助者的尊嚴。因此,恰當?shù)谋磉_方式應(yīng)是將自己的好意作為一種請求提出,采用「……(さ)せていただく」等句型,如「駅まで案內(nèi)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
中國人在表達請求時,為了調(diào)動聽話人的積極性,常常在陳述具體要求之后,在句尾加上語氣詞“吧”。與“……吧”相對應(yīng)的日語句型是「……ましょう」和「……ましょうか」,但是這類日語句型所表達含義卻與“……吧”在漢語中的效果大相徑庭。在日語中,「……ましょう」和「……ましょうか」實際上帶有某種強迫感,會使聽話人感到即使不能或不愿接受也不好加以拒絕。因此,在向日本人表達建議或請求時,比起「……ましょう」和「……ましょうか」,使用「……ませんか」等句型才較為得體和禮貌,因為它能夠給對方以自主的選擇和決定的空間,讓聽話人覺得有接受或拒絕的自由[2]。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中國人的想法,在對方繁忙時不應(yīng)打攪,以免給對方忙中添亂。因此,在表達請求之前,中國人往往會先確認對方是否方便、空閑,如“請問您現(xiàn)在有空嗎?”然而,若將這種禮貌性詢問用于中日交際之中,如「明日パーティーがあるんですが、お暇ですか」,卻有可能帶來南轅北轍的后果。因為在日本人心中,“忙碌”代表事業(yè)有成,而“空閑”則意味著庸碌無為。如果被直接問到「お暇ですか」,日本人往往會感到尷尬,甚至?xí)`解為是一種羞辱。因此,在這種場合,較為適宜的表達應(yīng)是「明日パーティーがあるんですが、ご都合はよろしいですか」或「明日パーティーがあるんですが、ご都合はいかがですか」。
如前所述,漢語在表達請求時常采用以下兩種句式:一是“請+請求內(nèi)容”;二是先陳述具體要求,然后再以“好不好?”“行嗎?”“可以嗎?”“你看如何?”等附加問句來征求對方的意見。雖然因當事雙方身份、地位、熟悉程度以及場合、環(huán)境等的不同,具體的話語表述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上漢語的請求句式較為簡單和固定,例如“請”字就可以不分尊卑、長幼、男女而廣泛使用。漢語在表達身份高低、遠近親疏、命令或祈求、粗魯或客氣、隨意或正式、親昵或冷淡等情感差異時,主要是通過調(diào)整聲調(diào)、節(jié)奏和語速等來實現(xiàn)的。
與此相對,日語用于表達請求的句型卻花樣繁多,使用起來十分復(fù)雜。據(jù)有關(guān)統(tǒng)計,日語中可以表達“請求”含義的句型至少有8大類30余種[3]。同一請求行為,根據(jù)當事雙方身份、地位、請求性質(zhì)以及場合的不同,可以采用命令、指示、祈求、疑問等多種句型表達,不同句型所傳遞的身份、情感差別也顯著不同。例如,在上下級對話時,上對下的要求、請求常以直接命令的形式表達,語氣較為強硬,如「この原稿は明日までに仕上げてくれ」;而對于商務(wù)往來中的客戶,則一般使用帶有期望、祈求等語氣的句型,以示尊重和禮貌,如「……(さ)せ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さ)せ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が」等。
當然,在非正式場合或朋友之間,日本人也會使用一些較為隨意的話語表達請求,如「ちょっと行ってきてくれない」。尤其是年輕人之間,當所請事項難度不大時,可以不受繁文縟節(jié)的約束,直接、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要求。如果此時還過于正式、繁瑣,就會給人以刻意拉開彼此距離、甚至擺譜的感覺,反而不利于事情的進行。但是,在雙方還不是非常熟識的情況下,最好不要不分場合、對象和請求內(nèi)容,一味使用那些語氣較為隨意的表達方式。
漢語沒有男性用語與女性用語之分,因此,無論男女,在請求表達模式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差別。而日語卻有男女用語之分,且兩者差別較大。即便是男女均使用的表達方式,根據(jù)句中所出現(xiàn)的性別專用詞,如終助詞等,通常也能分辨得出講話人的性別差異。因此,日本人在表達請求時,因性別不同,其遣詞造句也會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使用「……てちょうだい」、「……てね」、「……てよね」等句型,語氣柔和、溫婉;而男子在非正式場合則多使用「……てくれ」、「……てくれないか」等句型,雖然略為粗魯,卻也顯示出男子漢氣概。如果女性誤用了男性用語,即使語氣柔和、謙恭,往往也會被視作無禮,甚至是缺乏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各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形態(tài)都不相同,各國人民對客觀世界的感受,以及他們表達自身感受的方式與習(xí)慣也自然會有所差異。中日兩國語言,在請求表達的模式上之所以出現(xiàn)差異,其根源就在于兩國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國是一個擁有5 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多輪各民族交流、沖突、融合的過程。為了適應(yīng)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漢語必須具備直接、簡潔、易于理解的特點;同時,中國歷史上飽受水患和游牧民族侵略之苦,眾人必須齊心協(xié)力,才能戰(zhàn)勝洪水和外敵,而只有條理清晰、直接簡明的語言,才能滿足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行動的需要;此外,由于受儒家文化的長期影響,中國人形成了嚴格的君臣長幼尊卑之分,講求名分與稱呼,即所謂“名不正而言不順”;而儒家“士為知己者死”、“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教化倡導(dǎo),又使中國人形成了熱情、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以上這些文化上的特征,都反映在漢語請求表達模式上,即主張開門見山,簡單明了,反對繁文縟節(jié),話中有話;強調(diào)稱呼語在禮節(jié)上的重要性;既倡導(dǎo)主動助人,又注意不給人忙中添亂。
而日本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四面環(huán)海的孤島上,歷史上與外部世界交流較少,在民族文化上形成了高度的同質(zhì)性;又由于日本境內(nèi)山脈河流縱橫,交通不便,古代日本人形成了以村落為中心、較為封閉的集團共生模式,村落內(nèi)的人們相互熟識,一舉手一投足對方即可心領(lǐng)神會,不須明言;由于長期生活在同一封閉集團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就變得極為重要。因此,日本人在人際交往活動中,非常注意分寸的把握,強調(diào)設(shè)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選擇委婉、曖昧的表達方式,以免傷害對方的感情,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此外,為了維持和鞏固這種集團內(nèi)部的“和”,日本文化還特別強調(diào)“各安其分”,即每個人都處于集團或社會的某一等級位置之上,人們必須安分守己,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地位。整個古代日本社會由此形成了“士農(nóng)工商”四大階層,等級劃分嚴明,社會嚴密有序。上述歷史、文化背景也深刻影響到日語的請求表達模式,形成了一系列鮮明的特征,即重視對方立場和感受,給對方留有一定選擇余地,反對強加于人;善于使用委婉表達,反對過于直接和魯莽;句式復(fù)雜多變,因人而異,有男女用語之別等。
請求的表達是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要遇到的問題。中日兩大民族,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在請求表達模式方面,必然會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由于照搬漢語的表達模式、鋪墊模式和思維模式等,中國人向日本人表達請求時常常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兩國交流與合作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如何妥善表達彼此的訴求,正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4]。因此,在中日交際過程中,必須盡可能擺脫母語的干擾,注意場合、身份、人稱等制約因素,選擇合適句型,運用各種鋪墊和委婉表達,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請求。如前所述,中日在表達請求時的鋪墊話語、語言心理、遣詞造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應(yīng)成為中日交流的阻礙,而應(yīng)化作增進相互理解的切入點。中日雙方都應(yīng)努力擺脫本國文化思維定式的束縛,承認并關(guān)注彼此在請求表達模式方面的差異性,并透過這種表面差異,深化對于中日兩國語言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大背景的認識和理解,自覺調(diào)整己方的請求策略,盡量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誤解和文化沖突,進一步促進中日跨文化交際的順利有效進行。
[1]張紹杰,王曉彤.“請求”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997(3):64-72.
[2]吉田洋子.日語表現(xiàn)瑣談(2)[J].日語知識,1998(1):10-11.
[3]蔡敦達.日語請求表達方式及其漢譯(上)[J].日語知識,2000(10):34-36.
[4]王晉茶.談日語中的外來語[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0(4):38-40.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Patterns of Sino-Japanese Request
JIN Cheng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how to properly express the demands of each other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patterns of Sino-Japanese request.By Confucian culture and multi-ethnic integration,Chinese express a request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namely,using simple sentences;focusing on the use of salutation,being straight to the point and no language distin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In contras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Yamato culture,Japanese express a request by means of complex sentences with individual variation;generally they do not use salutation,but frequently use euphemisms and different terms for men and women.
request;expression difference;Sino-Japanese difference;cultural background
H 365
A
1672-2434(2012)01-0085-04
2011-08-27
靳 成(1984-),男,助教,碩士,從事研究方向:日漢翻譯、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