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波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拜倫詩歌中的生態(tài)意識探討
樊波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拜倫留給后世很多關于生態(tài)的佳作,在這些作品中表現(xiàn)了其對生態(tài)的關心,并描寫了很多破壞自然的行動以及人類的變革行為,在此基礎上,和生態(tài)進行了自主對話。這些詩歌折射出作者對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批判,表達了其對自然的崇拜,希望與自然融為一體,并領略大自然之神奇和美妙的生態(tài)觀?;诖?,本文主要對拜倫詩歌中的生態(tài)意識進行了探討。
拜倫;詩歌;生態(tài)意識
浪漫主義詩人較早地關注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拜倫的筆下,水、風、草、木與人親切交談,飽含對自然的熱愛與尊重。這種有機主義觀念在資本主義工業(yè)迅速擴張,工具理性支配人們思想的十八、十九世紀具有重要意義,為之后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在拜倫的筆下,很多自然景色都是很形象的,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對他來說,進入大自然中并和大自然徹底地融合,能凈化其心靈,使其暫時擺脫世間的煩惱。在《海蒂》一詩中,作者對海濱的美麗景色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描寫。我們讀此詩如身臨其境,流連于安靜美麗的沙灘,追趕著調皮的浪花,在海邊上有挺立的峭壁,而且海浪在不斷拍打著礁石,還有跳躍的海豚以及不斷鳴叫的海鳥。在拜倫眼中,大自然的美景是有生命的,它們熱情地接待客人,并負有保衛(wèi)沙灘的責任。作者通過擬人以及比喻的手法將一幅海景圖真實地展現(xiàn)給了我們。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自然,和海豚、海鳥以及浪花積極互動。
作者對大海感情深厚,經常流露出這種感情:“我多么熱愛你的回音,熱愛你陰沉的聲調,你的深淵的音響,還有那黃昏時分的寂靜,和那反復無常的激情”。大海屬于大自然的典型代表,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潮起潮落還是風起云涌,都有一定的內在客觀規(guī)律,人類多數(shù)時候只有觀望而已??墒亲髡邊s和其存在特殊的關聯(lián),他融入大海,敢于玩弄大海的波濤,這表明他敢于反抗、不甘庸俗,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雖然他不愿意從屬于一切東西,可最終卻情不自禁地融入了大海,回歸大自然。
拜倫在《恰爾德·哈羅德游記》一詩中說道:“大自然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我對她的向往和熱愛與日俱增?!痹撛姳憩F(xiàn)了作者對自然的告白之情。他將自己看作自然之子,將大自然視為人類的母親,對自然的深厚感情流露無遺。他和自然共生共滅,自然擁抱了他,而他也很高興地與自然融為一體,就像詩中所寫:陶醉在她赤裸的懷抱里頭。此外,自然給了他無窮的精神力量,眾人都醉的時候,他可以很清醒。隨著大自然由風和日麗轉變?yōu)榭耧L大作,作者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沐浴。在自然界中,不管是哪種狀態(tài),作者都非常樂意地全部接受,因為這才是真實的自然,因為沒有人工的痕跡,它才顯得最為迷人。通過和自然的相處,作者回歸了人之本性。
與此同時,作者對所有有損自然和諧以及生態(tài)平衡的行為和活動給予了激烈的批判。他在《科林斯的圍攻中》一詩中描述了城市被毀的景象,這幅圖描繪的是戰(zhàn)爭使大自然和人類變得千瘡百孔,不僅城市毀于一旦,而且海水受到嚴重污染,最重要的是人類丟失了生命,家園被毀。人被無情的烈火燒焦,化為灰燼,存在灰燼的地方都充滿了悲傷,通過比喻修辭的手法生動地告訴我們生態(tài)被破壞帶來的不利。所以,戰(zhàn)爭和生態(tài)是無法共存的,二者只可存其一,人類對所有的戰(zhàn)爭都應該進行抵抗。
所有浪漫主義詩人最后都希望自己能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在其中親自體會自然,和自然親密相處,以擺脫精神的束縛,獲得心理支持。在歐洲發(fā)生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有一個很響亮的口號,那就是“回到自然”。該口號有兩層意思,淺層次是回歸自然,深層次是指人類的內心應該回歸純真。在所有的浪漫主義詩人里,拜倫當屬于它最深情的贊美者。就像詩人在《孤獨》一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獨自倚在懸崖上,對著緩緩地尋覓樹林蔭蔽的景色,走進那從沒有腳步踏過的地方,和人的領域以外的萬物共同生活,或者攀登絕路的、幽獨奧秘的峰巒?!盵3]拜倫在山巖上苦苦思尋,和大自然直接對白,研究自然萬物的奧秘。
拜倫在《我愿做無憂無慮的小孩》一詩中說道:“我只求讓我重新領略我從小熟悉的故國風光,我雖然年少,也能感覺出這世界絕不是為我而設。”孩子屬于自然之子,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單純而且真實的,愛憎明確清晰。詩人希望重新回到酷愛的環(huán)境,重新看見從小就熟悉的景色,這展示了作者回歸純樸之情。
拜倫也探究過生與死的問題,在《無痛而終》一詩中說道,“想一想你不曾痛苦的日子,算一算你有幾小時的歡笑,你就知道了,無論你曾經怎樣,化作虛無會比活著更好?!痹谠娙丝磥?,生與死并不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情,那是每個人最后的歸屬,人生在世,來時沒有任何東西相伴,走時也是一樣,不必傷心,不必流淚,不過在這首詩里,我們能看出作者不滿于社會現(xiàn)實,而獨自回歸泥土,這種虛無與不快樂的活著相比也許會更好,只有這樣,作者才可以得到希望中的自由。
在拜倫的詩中,大自然不僅和諧美麗,而且無限自由,它像慈祥的母親一樣偉大。她熱情地接納了由于頑固勢力的迫害而遭難的自己,并溫柔地安撫其寂寞的心,使其體會到在大自然中他不是寂寞的,而是得到了無限自由并由此引發(fā)靈感。拜倫不滿足于一時的安寧而安度余生,他也不會僅僅為了擺脫塵世而安享自然給予的心靈安慰。自然界通過其無形而強大的神力加固了拜倫的信念以及意志,使他為自由而奉獻自己的偉大信念最終形成。
拜倫在《野羚羊》一詩中說道:“四蹄輕捷,兩眼閃光,不馴地,喜悅的,同樣快的腳步,更明亮的眼睛”。拜倫遠走他鄉(xiāng),當看到野羚羊在故土上漫游的時候,不禁感慨萬分。羚羊是快樂而又自由的精靈,它代表著在自由國度生活的人民自由歡樂的生活??墒?,當時的英國社會環(huán)境并不像拜倫想像得那樣自由,頑固勢力非常強大,而且在不斷地迫害他,這使他不得不遠離故鄉(xiāng)。他在大自然中一直在尋求自由,當走到帕納薩斯山上,看見翱翔的鷹的時候,他感慨萬分,“就像追求無上榮光的神祗,始終往更高的地方飛行”。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由,這使拜倫的自由信念飛得更高,走得更遠。當想起法國大革命的時候,那種氣勢以及革命的失敗使他大聲呼求:“自由啊……你的花朵凋謝了,樹干遍體傷痕”。這棵強大的自然之樹,激發(fā)了拜倫決定為自由而奉獻自己的理想。盡管他遠在他鄉(xiāng),可是自然以及自由時刻都在他左右。他曾經說:“要是國內無自由能為之去奮斗,那么應該為了鄰人自由去奮斗?!彼m然遠走他鄉(xiāng),可是他沒有消沉,而是進入了偉大境界,成為一名為人類正義而奮斗的騎士。他在意大利的時候,熱情地進行秘密革命行動,接著又去了希臘,在那里他為了解放事業(yè)而犧牲了自己。
拜倫深深地愛著自然,熱情贊美自然,希望與自然融合并回歸自然,以便實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的思想和我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是相似的。由于拜倫對社會現(xiàn)實過分關注,以至于其作品不僅僅描寫自然,還將熱愛自然之情升華為對自由的向往。拜倫認為,他一直有兩種情感,那就是對自由的熱愛以及對虛偽的憎惡。魯迅先生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立意在反抗”。
[1]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文學研究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喬治·戈登·拜倫.恰爾德·哈羅德游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王欽峰.拜倫雪萊詩歌精選評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4]喬治·戈登·拜倫.拜倫詩歌精選[M].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
[5]G.G.拜倫,P.B.雪萊,J.濟慈.拜倫雪萊濟慈抒情詩精選集[M].穆旦,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book=10,ebook=29
I561
A
1008-178X(2012)10-0109-02
2012-04-21
樊波(1978-),男,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講師,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