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征,段慧如
言語行為理論與名詞式人物換稱
——以《紅樓夢》前八十回對話句語料為例
張 征,段慧如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第一理論。它認為,人們說話時,同時在進行三種行為:說話行為、行事行為以及取效行為。其中,行事行為能體現(xiàn)說話者的意圖,是最關鍵的行為。名詞式人物換稱是發(fā)話方在眾多指稱方式中進行選擇、動態(tài)使用人物指稱的過程,是一種由單個名詞所體現(xiàn)的言語行為。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對《紅樓夢》名詞式人物換稱進行研討,并利用標記性、距離性等概念對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的名詞式人物換稱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紅樓夢》;言語行為;名詞式人物換稱;標記性;距離性
人物指稱是指發(fā)話方在交際中稱呼對方、指稱自己或第三方的方式,即常說的稱呼語;人物換稱是指發(fā)話方在眾多指稱方式中進行選擇、動態(tài)使用人物指稱的過程——是一種由名詞或相當于名詞的語詞所體現(xiàn)的言語行為。在張征所寫的《<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中,《紅樓夢》人物的換稱形式被總結、劃分為三類:代詞式人物換稱、名詞式人物換稱和詞組式人物換稱[1][2](165)。名詞式人物換稱是由單個名詞所體現(xiàn)的言語行為。稱呼語可分為稱謂系統(tǒng)與非稱謂系統(tǒng)兩大類。稱謂系統(tǒng)的稱呼語是約定俗成的有縱向或橫向關系的稱謂詞語,它可分為兩類: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3](11)。名詞式人物換稱在親屬稱謂以及社會稱謂上均有體現(xiàn)。本文以《紅樓夢》前八十回[4]中所有稱謂系統(tǒng)內的名詞式人物換稱的對話句為語料,從言語行為的角度,對《紅樓夢》中的名詞式人物換稱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討。在論述的過程中,利用標記性、距離性等概念[5]。
言語行為理論于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六七十年代被廣泛討論和研究[6](197),是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奧斯?。ˋustin)是言語行為理論的始創(chuàng)者,其基本思想是:發(fā)話者在說話的同時完成了三種行為:說話行為、行事行為和取效行為[7](98-99)。說話行為是指發(fā)出語音,說出帶意義的語詞、語句的行為;行事行為是表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表達的是說話人意義;取效行為指的是一句話的事后效應[8](34-35)。在這三種行為中,奧斯汀關注的是行事行為。他將行事行為所體現(xiàn)的說話人意義叫做“行事語力”(illocutionary force),簡稱語力。實際上,行事語力是言語行為理論的核心,是言語行為的實際所指[9](236)。比如,如果一個人說出“shoot her!”這樣的話語,它所承載的行事語力,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同的,可能是:命令、慫恿或建議聽話人“朝她射擊”。奧斯汀根據英語動詞所具有的行事語力,將行事行為區(qū)分為:裁決型(Verdictives)、行使職權型(Exercitives)、承諾型(Commissives)、表態(tài)行為型(Behabitives)以及闡述型(Expositives)。從這一分類可以看出:在言語行為理論中,動詞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梢哉f,言語行為主要是由話語中的主要動詞體現(xiàn)的。如此,這樣一系列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言語行為能否被動詞之外的語詞體現(xiàn)呢?言語行為的本質體現(xiàn)是什么?名詞式人物換稱是否具有言語行為的特征?
事實上,關于第一個問題,在奧斯汀的書中已有論述。他舉出了三種不同形式的言語行為[9](233):
(1)Shut it.(比較:I order you to shut it.)
(2)I’ll be there without fail.(比較:I promise I’ll be there.)
(3)Therefore,X.(比較:I conclude that X.)
以上三例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沒有使用行事動詞(order,promise,conclude),但它們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實施了行事語力:例(1)通過祈使語氣,例(2)通過狀語(without fail),例(3)通過小品詞(therefore)。這些例子說明言語行為是可以被動詞以外的詞體現(xiàn)的。不過,奧斯汀沒有論及名詞所體現(xiàn)的言語行為。
以上三例之所以都具有了行事語力,是因為它們都能體現(xiàn)說話者的意圖——命令、承諾或總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表達式負載了說話者的意圖,那么它就施行了某種言語行為。這也就為第二個問題提供了答案:言語行為的本質體現(xiàn)在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涉及發(fā)話方的意圖。
名詞式人物換稱指的是在人物指稱時,說話者不用一般的、常規(guī)的方式來稱呼或指稱自己、對方或第三方的情形。一般的、常規(guī)的稱呼方式即稱呼語的非標記形式,這種非標記形式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角色關系——或者為某種形式的親屬稱謂,或者為某種形式的社會稱謂,因此他們之間會以親屬關系或社會關系為基礎來稱呼或指稱自己、對方或第三方。如果說話者偏離兩者之間的常用稱呼語而換用不常用的稱呼語,那么就發(fā)生了名詞式人物換稱。如下例所示:
(4)(黛玉)一面說,一面拍著襲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訴我。必定是你兩個拌了嘴了。告訴妹妹,替你們和勸和勸?!保?1:421)
(5)寶玉聽了(對湘云)道:“姑娘請別的姊妹屋里坐坐,我這里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保?2:433)
(6)探春忙(對李紈)道:“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誰?誰家姑娘們拉扯奴才了?他們的好歹,你們該知道,與我什么相干。”(55:753)
以上三例,加下劃線名詞均偏離了常規(guī)方式(黛玉在襲人面前自稱的常規(guī)方式為零稱謂,寶玉通常稱湘云為“妹妹”,探春稱其母親趙姨娘的常規(guī)方式為“姨娘”),而分別采用了具有標記性的指稱方式(黛玉以擬親屬稱謂“妹妹”稱自己;寶玉以社會稱謂“姑娘”稱湘云;探春以表示地位低下的社會稱謂“奴才”稱自己的母親趙姨娘),具有標記性,是人物換稱。從例(4)到例(6)分別體現(xiàn)了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的人物換稱。
以上三例人物換稱是否實施了言語行為呢?也就是說,它們是否負載了說話者的意圖呢?
例(4)中,黛玉試圖通過這種擬親屬稱謂的使用,拉近自己與襲人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活躍氣氛的效果。例(5)中,寶玉因為反感湘云談仕途經濟,因而換用社會稱謂“姑娘”來稱呼她,如此一來,推遠了他和湘云之間的距離,表達了他生氣、抱怨的語氣。例(6)中,探春通過采用一個表示地位低下的社會稱謂而轉換了她與趙姨娘之間的角色關系,將之變換為主人與奴仆之間的關系,從而推遠了兩者間的距離,施行了疏遠言語行動。因此,它們都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意圖,實施了某種言語行為。
以上例示對前述第三個問題“名詞式人物換稱是否具有言語行為的特征?”給出了答案。名詞式人物換稱實際上就是言語行為。這一言語行為的說話行為體現(xiàn)于說話者說出包含某種形式名詞式人物指稱的話語中,此時話語中的名詞具有了標記性,即偏離了說話對象之間的常規(guī)角色關系;行事行為表明說話者的意圖,其行事語力體現(xiàn)在名詞式人物換稱的標記性或者常規(guī)使用的偏離上。名詞式人物換稱行事語力的推算需要距離工作機制的支撐;取效行為的獲得需要受話者對人物換稱這一言語行為的理解與把握。
以上部分展示了《紅樓夢》名詞式人物換稱的言語行為性質,這一部分我們將以《紅樓夢》前八十回名詞式人物指稱及換稱的語料為依托,對這一現(xiàn)象展開細致分析與探討。在論述的過程中,由于篇幅的緣故,筆者將只討論稱謂系統(tǒng)內的稱呼語轉換現(xiàn)象,即,本文討論的是親屬稱謂、社會稱謂人物換稱在《紅樓夢》中的體現(xiàn)。在對這兩類人物換稱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依據交際所涉及的對象分別進行論述,即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人物換稱的順序進行討論。也就是說,我們將以不同類型的人物換稱為經,不同人稱的人物換稱為緯來進行論述。同時要指出的是,由于存在一種特殊的稱謂方式:擬親屬稱謂,即以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這種稱謂,從形式上看是親屬稱謂,從實質上看又是社會稱謂,為了闡述的清楚性,我們將單獨列出來論述。
親屬稱謂是“用來表明親屬關系的稱呼或名稱,是現(xiàn)實的親屬關系的反應”[10](32)。一般來說,發(fā)話者會以兩者之間的親屬關系來確定人物指稱方式。當親屬稱謂偏離常規(guī)親屬關系時,則產生了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現(xiàn)象,它們分別可以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上得到體現(xiàn)。請看下例:
(7)賈蓉只跪著磕頭,(對鳳姐)說:“這事原不與父母相干,都是兒子一時吃了屎,調唆叔叔作的。我父親也并不知道。如今我父親正要商量接太爺出殯,嬸子若鬧起來,兒子也是個死。只求嬸子責罰兒子,兒子謹領。這官司還求嬸子料理,兒子竟不能干這大事。嬸子是何等樣人,豈不知俗語說的‘胳膊只折在袖子里’。兒子糊涂死了,既作了不肖的事,就同那貓兒狗兒一般。嬸子既教訓,就不和兒子一般見識的,少不得還要嬸子費心費力將外頭的壓住了才好。原是嬸子有這個不肖的兒子,既惹了禍,少不得委屈,還要疼兒子?!保?8:947)
(8)尤氏賈蓉一齊都說:“嬸子放心,橫豎一點兒連累不著叔叔。嬸子方才說用過了五百兩銀子,少不得我娘兒們打點五百兩銀子與嬸子送過去,好補上的,不然豈有反教嬸子又添上虧空之名,越發(fā)我們該死了。但還有一件,老太太,太太們跟前嬸子還要周全方便,別提這些話方好?!保?8:947)
(9)寶釵(對眾婆子)笑道:“媽媽們也別推辭了,這原是分內應當的。你們只要日夜辛苦些,別躲懶縱放人吃酒賭錢就是了。不然,我也不該管這事,你們一般聽見,姨娘親口囑托我三五回,說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閑兒,別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你們奶奶又多病多痛,家務也忙。我原是個閑人,便是個街坊鄰居,也要幫著些,何況是親姨娘托我。我免不得去小就大,講不起眾人嫌我。倘或我只顧了小分沽名釣譽,那時酒醉賭博生出事來,我怎么見姨娘?你們那時后悔也遲了,就連你們素日的老臉也都丟了。這些姑娘小姐們,這么一所大花園,都是你們照看,皆因看得你們是三四代的老媽媽,最是循規(guī)遵矩的,原該大家齊心,顧些體統(tǒng)。你們反縱放別人任意吃酒賭博,姨娘聽見了,教訓一場猶可,倘若被那幾個管家娘子聽見了,他們也不用回姨娘,竟教導你們一番……”(56:771)
以上三例分別體現(xiàn)了第一、第二、第三人稱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的情形。
例(7)的對話是賈蓉對鳳姐說的,賈蓉不是鳳姐的兒子,卻采用了“兒子”這樣的親屬稱謂來稱自己,而且使用的頻率非常高,一共出現(xiàn)了九次。這是偏離非標記形式的人物指稱,即是人物換稱。對這一人物換稱的正確理解和把握離不開語境的分析。這段對話出現(xiàn)在第68回“苦尤娘賺入大觀園 酸鳳姐大鬧寧國府”中,當時的情形是鳳姐由于賈蓉唆使賈璉娶尤二姐的事到寧國府去大鬧,為了讓鳳姐息怒,賈蓉采用了“兒子”這樣的親屬稱謂來稱自己。從親屬關系而言,賈蓉本是鳳姐的侄兒,兒子所揭示的親屬關系要近于侄兒所揭示的親屬關系。通過這一親屬稱謂人物換稱,賈蓉拉近了自己與鳳姐之間的距離,從而實施了致歉、求饒的言語行為。
例(8)是鳳姐大鬧寧國府時,尤氏與賈蓉一起對鳳姐說的話。這段對話中第二人稱親屬稱謂“嬸子”的使用所具有的標記性體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嬸子”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短短幾句對話中便出現(xiàn)了五處;其次,從角色關系來說,“嬸子”這一親屬稱謂只適合于賈蓉,因為鳳姐是賈蓉的嬸子,而與鳳姐平級的尤氏,是采用從兒稱謂來抬高鳳姐的地位。也就是說,尤氏轉換了她與鳳姐之間的角色關系。因此實施了換稱的言語行為。這一言語行為的工作過程如下:說話者通過發(fā)出一個標記性親屬稱謂,強調或建立起了侄兒—嬸子這樣的角色關系,這一角色關系能縮短談話雙方的心理距離,這樣的稱呼語強調了整個對話句所表達的致歉言語行動,它們一起表達了致歉功能。
例(9)是寶釵在第56回對婆子們說的話。那一回的標題為:“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時寶釵小惠全大體”,當時,由于鳳姐生病,王夫人讓探春、李紈、寶釵三人共同管理大觀園。她們決定讓懂得園藝的老媽媽們來收拾料理大觀園。例(9)中寶釵所提到的“姨娘”,實際上就是王夫人。王夫人從親屬關系上說,確實是寶釵的姨娘,但從《紅樓夢》語料來看,寶釵通常是以社會稱謂“太太”來稱呼或指稱王夫人的,這里偏離了常規(guī),具有標記性,是人物換稱。可以說,寶釵通過強調她與王夫人之間的親屬關系,即采用了說話人自己的視點——第一人稱視點拉近了她與王夫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傳遞了她的行事語力:獲得權力、顯得特殊。既然王夫人是她親姨娘,因此她現(xiàn)在參與大觀園的管理工作是順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媽媽們你們都應該聽她寶釵的話。
從《紅樓夢》語料看,第一人稱親屬稱謂人物換稱是以一種具有標記性的親屬稱謂來進行自稱的言語行為。它能實施一系列言語行為,如:道歉、拉近距離從而實現(xiàn)其他目的、示關愛、提意見等。究竟能實施什么樣的言語行為,一方面要結合具體語境,另一方面也可從使用這一類型換稱的交際對象之間的關系及其所采用的親屬稱謂得到提示:如果說話者地位低于受話者,親屬稱謂,如“兒子、侄兒”等親屬稱謂的使用能起到致歉、縮短距離、加強雙方關系從而實現(xiàn)自己談話意圖等行事語力;如果說話者地位高于受話者,這時親屬稱謂的使用(如,采用“姨媽”、“娘”等親屬稱謂)通常是通過強調談話對象之間原有的角色關系而實施間接言語行動:示關愛、減弱抱怨語氣等。
第二人稱親屬稱謂人物換稱通過轉變對稱方式,與主句一起實施如下言語行為:拉近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心理距離,從而拉攏關系、示好、勸慰、致歉等。由于禮貌的緣故,通常說話者不采用表示身份地位低的親屬稱謂來實施換稱言語行為。
在進行第三人稱親屬稱謂指稱時,說話者會根據交際意圖來確定指稱的參照點,通常來說,他/她會根據所要強調的關系來決定采用哪種視點,即,根據所要強調的說話人或受話人與第三方之間的親屬關系來談及第三方。這也是一種換稱,能拉近距離,從而實施各種言語行為。
擬親屬稱謂指在社交過程中使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的一種特殊稱謂[10](300)。如果非親屬采用親屬稱謂的人物指稱法,就稱為擬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紅樓夢》中,存在大量擬親屬稱謂人物換稱。比如:
(10)賈璉忙也立身(對鴛鴦)說道:“好姐姐,再坐一坐,兄弟還有事相求。”(72:997)
(11)鳳姐忙下座以禮相還,口內忙(對尤二姐)說:“皆因奴家婦人之見,一味勸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臥柳,恐惹父母擔憂。此皆是你我之癡心,怎奈二爺錯會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瞞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家大禮,亦不曾對奴說。奴亦曾勸二爺早行此禮,以備生育……奴愿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頭洗面。只求姐姐在二爺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愿意?!保?8:940)
(12)襲人便拉他(寶玉)的手,笑道:“你同妹妹拌嘴,不犯著砸他,倘或摔壞了,叫他心里臉上怎么過的去?”(29:402)
以上三例,均采用了擬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的方式來分別進行自稱、對稱和他稱。由于親屬稱謂所體現(xiàn)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近于社會稱謂,因此擬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的使用能起到縮小交際雙方距離,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的作用。
例(10)中,賈璉并不是鴛鴦的兄弟,但他卻采用了這樣的親屬稱謂來稱自己,拉近了談話雙方的關系。雙方關系的拉近能為賈璉后來的言語行為:尋求幫助提供先決條件。
例(11)是鳳姐第一次見尤二姐時的話語,在這段話中,鳳姐用了11個“姐姐”來稱尤二姐(由于篇幅的緣故,中間部分內容用省略號表示)。實際上,尤二姐比鳳姐年輕,因此這一親屬稱謂具有標記性,是人物換稱。[12]怎樣理解這一言語行為呢?當某人用長于自己的親屬稱謂方式稱呼對方時,首先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而且,這樣的稱呼形式用得越多,尊敬的意味越濃。通過親屬稱謂“姐姐”的使用,鳳姐建立了一種親屬關系,這一關系距離近于社會稱謂距離。社會距離的縮短能相應地縮短鳳姐與尤二姐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一來,通過拉近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鳳姐實施了各種各樣的言語行為,如:拉攏關系、示好、勸慰等。
例(12)中,襲人在寶玉面前提到黛玉(在場),采用了對話人寶玉的視點——第二人稱視點來談及第三方。通常,襲人對黛玉的稱呼或指稱方式是“林姑娘”,但這里,她以寶玉常用的稱呼方式“妹妹”作為指稱參照點,從而強調了寶黛之間的關系,拉近了兩者間的距離,達到勸和目的。
從以上分析可知,擬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的使用,利用了親屬稱謂所體現(xiàn)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于社會稱謂所體現(xiàn)的距離這一原理,通過縮短說話對象之間的距離而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
體現(xiàn)談話對象之間社會關系的社會稱謂也可能有偏離常規(guī)的現(xiàn)象,叫做社會稱謂人物換稱。這一現(xiàn)象在交際的三人稱中均存在:
(13)(鳳姐)對(賈璉)笑道:“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16:204-205)
(14)當初姑娘來了,那不是我陪著頑笑?憑我心愛的,姑娘要,就拿去,我愛吃的,聽見姑娘也愛吃,連忙干干凈凈收著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飯,一床上睡覺。丫頭們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氣,我替丫頭們想到了。我心里想著:姊妹們從小兒長大,親也罷,熱也罷,合起到了兒,才見得比人好。如今誰承望姑娘人大心大……誰知我是白操了這個心,弄的有冤無處訴!”(28:374)
(15)寶釵聽說,便叫一個婆子來:“出去和大爺說,依前日的大螃蟹要幾簍來,明日飯后請老太太姨娘賞桂花。你說大爺好歹別忘了,我今兒已請下人了?!保?7:501)
以上三例分別從自稱、對稱、他稱三種人稱上體現(xiàn)了社會稱謂人物換稱的情形。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說話者與對話者之間原本具有親屬關系,但都沒有采用親屬稱謂來進行指稱,而是采用的社會稱謂。它們的工作原理恰好與以上所說擬親屬稱謂的相反——由于社會稱謂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遠于親屬稱謂所反映的距離,因此,說話人通過拉遠距離而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
例(13)中,鳳姐一改平日在賈璉面前用“我”或“零稱謂”來稱自己的習慣,而換用了一個表示低層社會地位的社會稱謂“小的”來稱呼自己。通常來說,“小的”是仆人對主人用的自稱法,通過采用這一稱呼語,鳳姐將自己與賈璉之間的關系從夫妻關系轉換為奴仆—主人關系,推遠了兩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實施了幽默、活躍氣氛的言語行動。
例(14)中,寶玉稱黛玉為“姑娘”,這是一個標記性稱呼法。由于它偏離了寶玉通常對黛玉的稱呼法而具有標記性(寶玉平常通常是稱黛玉為“妹妹”)。我們知道,“如果對于不同地位的人來說有通用的稱呼方式,那么任何一種偏離都是信息”[11](236)。在這個對話句中,寶玉用了六個“姑娘”,通過采用社會稱謂,而不是親屬稱謂,寶玉將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親屬關系轉換為社會關系,推遠了距離,抒發(fā)了他當時的感情,從而使黛玉意識到他當時的情緒。因此,這里,寶玉通過社會稱謂“姑娘”的使用,實施了疏遠以及表達情感的言語行為。
例(15)中,寶釵口中的“大爺”,實際上就是指的她哥哥薛蟠。這里寶釵以一個社會稱謂“大爺”來作為對薛蟠的他稱方式。這一他稱也是具有標記性的——寶釵平常對薛蟠的指稱法通常為“哥哥”。這個問題的解釋也可以從視點上得到解釋。薛蟠是寶釵的哥哥,寶釵如果在別人面前稱他為“哥哥”,那也就是站在自己的視點,即第一人稱視點來進行指稱;這句話的受話者為“婆子”,對于那個婆子來說,薛蟠是她的“大爺”,這是第二人稱視點。寶釵之所以選擇第二人稱視點來指稱薛蟠是出于禮貌的考慮。從距離性上說,社會稱謂“大爺”所體現(xiàn)的距離大于親屬稱謂“哥哥”所體現(xiàn)的距離,寶釵在婆子面前這樣稱薛蟠,能起到強調關系的作用,因而使自己的話顯得莊重。
綜上所述,社會稱謂人物換稱利用社會稱謂所揭示的社會或心理距離遠于親屬稱謂這個原理,推遠談話雙方的距離,實施各種各樣的言語行為,如:請求、疏遠、示怒、表情、戲謔等。
本文運用語用學的經典理論之一——言語行為理論,以《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所有名詞式人物換稱的語料為支撐,分析了《紅樓夢》中名詞式人物換稱的言語行為本質。研究的過程中,作者從稱謂系統(tǒng)內名詞式人物換稱的種類——親屬稱謂人物換稱、社會稱謂人物換稱與交際參與者的角度——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解釋名詞式換稱的言語行為本質。該項研究表明,名詞式人物換稱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行為,它借助于不同名詞式稱謂的語義內涵及語境內容,改變交際參與者的角色關系,拉近或推遠彼此之間的距離,從而實現(xiàn)諸多言語行為。在一定意義上,本研究是對傳統(tǒng)言語行為理論的重要補充,它說明,名詞性成分也能起到言語行為的作用。[12]
[1]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基于言語行動理論[J].外語與翻譯,2008,(3):31-38.
[2]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8.
[3]陳毅平.《紅樓夢》稱呼語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曹雪芹,高 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982.
[5]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標記性和距離性[A].屠國元,外語·翻譯·文化(第8輯)[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1962.
[8]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0]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11]Ervin-Tripp,S.M.Sociolinguistic rules of address[C].In J.B.Pride&J.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1972.
[12]鞏湘紅,常晨光.標記性研究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解[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5):123-127.
Speech Act Theory and the Nominal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Based on the Data of Conversational Utterances in the First 80 chapters ofHongloumeng
ZHANG Zheng,DUAN Hui-ru
The Speech Act Theory is the foremost theory of pragmatics.According to it,when a person speaks,three kinds of acts are simultaneously performed:the locutionary act,the illocutionary act and the perlocutionary act.Among which,the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s it can reflect the speaker’s intention.The nominal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speaker makes dynamic choice among the various personal reference forms.It is a kind of speech act which is instantiated by single noun.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nominal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In the course of discussion,the nominal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 is deeply discussed by making use of such notions as markedness,distance and the three persons.
Hongloumeng;speech act;nominal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markedness;distance
張 征,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湖南 長沙 410083)段慧如,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湖南 長沙 410083)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紅樓夢》漢英版本人物換稱的對比認知語用研究”(09YBA163);中南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大社字[2009]4號)
(責任編校:文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