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移民』
科舉制起于隋唐。在唐代,地方按州的大小選拔考生,再參加國家級的統(tǒng)一考試。但地方選拔考試中,京兆府(長安)的名額遠超其他地區(qū)。一般州的名額為兩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shù)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
這就有了第一個問題——國都錄取名額畸高。宋代也有這個問題。通過地方考試選拔參加國家考試考生的名額,叫“解額”。以嘉祐五年(1060年)為例,首都開封府的解額是266人,而陜西只有123人,廣東只有84人;而且,國子監(jiān)108人的解額,并不算在開封府內。國子監(jiān)加開封府的考生,在國考中登科的人數(shù)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第二個是地域公平問題。唐朝后期開始,考試內容傾向文學詩賦,北方士子競爭優(yōu)勢逐漸減弱,南方人后來居上。北宋科考的9630名進士中,居然只有4.8%是北方人。南北沖突的高潮,是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事件”。由于那一科會試錄取的52人都是南方人,引發(fā)北方舉子的強烈不滿,指責湖南籍的考官包庇“老鄉(xiāng)”。此后,朱元璋處死、發(fā)配了多名考官,并親自主考和閱卷,結果那次錄取的都是北方人。
這種“高考洼地”,也引發(fā)了“高考移民”,古代稱之為“冒籍”、“冒貫”?!案叻值貐^(qū)”考生,通過過繼、投親、買地及串通官員等五花八門的手段,到低分考區(qū)參加考試。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在家鄉(xiāng)洛陽考取無望,就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在宣州冒籍考試。再如清代詩人、學者趙翼,家鄉(xiāng)是科舉考試競爭最激烈的江蘇。趙翼遂去投奔北方的親戚,以“商籍”先入縣學,后參加順天(北京)的鄉(xiāng)試,一舉得中舉人,之后殿試得探花,徹底改變了命運。
客籍人參與考試,就等于擠占了本地的資源。所以,古人對于客籍人在當?shù)貐⒓涌婆e是極敏感的。以明末從閩粵移民到贛南的客籍人為例,這些移民并不能輕易取得當?shù)氐恼綉艏虼瞬幌碛性诋數(shù)貐⒓涌婆e考試的權利。這種歧視政策,也釀成了贛南的長期社會沖突。
(文/沈 彬 據(jù)《南方都市報》)
book=292,ebook=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