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平
理論評論必須突出思想性體現(xiàn)實踐性
□ 劉建平
在“四個深刻變化”條件下,在思想多元化的同時,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積極有效地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在科學的方法論原則指導下,經由適當?shù)穆窂?,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進而使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感知與掌握真理,最終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群眾的基本信仰與行動指南的過程。作為科學理論與實踐方法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掌握群眾,也要被群眾所掌握。理論大眾化的過程就是理論與群眾雙向互動的辯證統(tǒng)一。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掌握群眾的理論訴求。革命導師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理論存在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理論,要在現(xiàn)實中發(fā)揮作用,必須讓人信服,被人們所接受,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掌握群眾。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主義只有掌握了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才能實現(xiàn)改造世界的目標。
其次,人民群眾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人民群眾自覺運用、主動實踐理論,是宣傳教育的結果,是建立在對理論的信仰之上的。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經得起檢驗,能夠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真正改造世界,才能說明自身的真理性和實踐性,群眾才會產生掌握理論、使用理論的實踐需要,理論才會成為群眾手中的思想武器。
新聞評論是一種政論性的新聞體裁,針對新近發(fā)生的、群眾關切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fā)表議論、闡述道理,既可以針砭時弊、發(fā)人警醒,也可以宣傳理論、引領輿論。作為其中一個分支的理論評論,是理論宣傳的重要載體,是引領社會思想輿論的重要工具,是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把利器。在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多變,全媒體時代逐漸來臨的今天,新聞媒體仍然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是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主渠道,必須始終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新形勢下開展理論評論,必須把掌握群眾、引領思想、推動實踐作為第一目標,緊緊圍繞黨的理論動態(tài)和各級黨委的重大決策部署精心策劃、選題、采寫,突出理論的說服力、內容的實踐性、傳播的滲透性和宣傳的實效性,發(fā)揮解疑釋惑、宣傳理論、引導輿論、針砭時弊的重要作用,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新形勢下,以理論大眾化的要求來辦好理論評論,必須始終關注現(xiàn)實生活,突出思想性、體現(xiàn)實踐性,使理論更好地引領思想、推動實踐、服務現(xiàn)實。
理論工作是為大局服務的,主要任務是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否掌握群眾,還要倚仗于新聞媒體的宣傳造勢。緊跟大勢、緊貼大局、緊盯大事,是理論評論的第一要務。緊跟大勢,就是要緊跟黨的理論動態(tài),密切關注干部群眾的理論需求,使新鮮的思想理論轉化為鮮活的評論,及時、有力地宣傳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宣傳專家學者和基層群眾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在重大問題上不讓步、不空位,使理論陣地扎得住、穩(wěn)得牢。緊貼大局,就是要緊緊圍繞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重大決策、重要文件和重要精神推出評論,尤其要圍繞重大主題推出系列評論,分層次、多角度進行分析,以強有力的輿論聲勢宣傳黨的理論和主張,為干部群眾解疑釋惑,使黨的各項決策部署及時被廣大干部群眾所理解、所接受。緊盯大事,就是要在國家和社會發(fā)生大事時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及時表達黨和政府的立場,提出主流群體的看法,有效疏導公眾情緒、引導社會熱點,體現(xiàn)正確的輿論導向。
評論宣傳理論、引導輿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正確解釋理論、傳遞觀點,糾正人們在理論方面的誤解和一知半解,批評現(xiàn)實中存在的消解理論、曲解理論、輕視理論等不良現(xiàn)象,批評虛無主義、實用主義等不正確的態(tài)度,積極倡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要圍繞理論動態(tài)和群眾需求主動設置議題,深入研究理論與實踐在現(xiàn)實中的關系,多角度闡釋理論,多層次剖析案例,用事實來說理,用道理來服人。要始終堅持“三貼近”,關注群眾的生產生活,關注群眾的安危冷暖,挖掘熱點問題、現(xiàn)實問題背后的理論內涵,把理論宣傳與疏導公眾情緒結合起來,把我們所倡導的和群眾所需要的結合起來,既表達了黨和政府對民生的關切、對群眾的關心,又以可見、可感的內容和形式傳播了黨的理論。
在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條件下,人們在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不斷產生,各種思想觀念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和沖突、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和斗爭,將長期存在。因此,媒體必須把宣傳黨的理論、鞏固理論陣地作為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長抓不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課堂、進頭腦、進實踐,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立主流。提高理論評論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一要正本清源,就是要宣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理論、重要論斷、重要觀點,重在解釋和比較,重在延續(xù)和傳承,而不是照搬照抄。二要激濁揚清,批駁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掃除封建主義思想的殘余和流毒,與西方各種社會思潮進行比較、斗爭,積極倡導唯物論和辯證法,倡導辯正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的陣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三要推陳出新。理論宣傳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評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推陳出新,及時、有效地宣傳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專家學者和廣大群眾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宣傳各地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成功經驗,使理論宣傳不斷有新內容、新氣象、新動向,努力營造鼓勵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的社會氛圍,從而推動社會各個層面的創(chuàng)新實踐。
理論研究要深入,理論傳播須淺出。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是實現(xiàn)大眾化的有效形式,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倡導的優(yōu)良作風。古人就提出,“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毛澤東曾經指出:“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仡欬h的歷史,許多博大精深的理論,恰恰是以非常通俗的語言概括其主旨,以非常簡明的方式為人民群眾所掌握。毛澤東就是理論通俗化的典范,他用“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來諷喻主觀主義;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來暗喻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用“綱舉目張”來比喻認識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正是這些看似通俗、簡明的表述和概括,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樸素而又威力強大的思想武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fā)揮出撼天動地的作用。具體到理論評論,就是要堅持通俗易懂,把一個個道理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可以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采取視頻、博客、短信等新形式;在風格上要通俗化,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用群眾的身邊事來講道理,用豐富的社會實踐來闡釋理論,真正使理論入腦、入心、入耳。
作者劉建平,男,衢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綜合處處長(衢州 324000)。
責任編輯:孫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