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續(xù)嵇康山陽故居考

2012-09-16 07:21:08王東
焦作大學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山陽修武縣清水

王東

(焦作市圖書館,河南焦作454000)

續(xù)嵇康山陽故居考

王東

(焦作市圖書館,河南焦作454000)

“嵇康山陽故居在哪兒”是大家爭論和關注的焦點。筆者在之前《嵇康山陽故居考》的基礎上不斷查找、探訪,獲得了更翔實、準確的依據(jù)。嵇康山陽故居的大致位置在輝縣吳村鎮(zhèn)魯(方言讀luo)莊西北、山陽村西南山陽故城即鄧城(一名清陽城,亦稱濁鹿城)東北側(cè)。

嵇康山陽故居地;山陽故城(清陽城、濁鹿城);繼續(xù)考證

考察嵇康山陽故居的位置,先明確白鹿山的位置在哪兒很重要。白鹿山即今輝縣市薄壁鎮(zhèn)北部太行山的一段支脈。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認為,“研究、判斷、評價多立足于文獻,而文獻本身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所有文獻記載都是記載者選擇、刪減、加工的結(jié)果,文獻記載本身既有很大的主觀性,又有很強的偶然性,要在紛紜復雜的文獻記載中找出真正能夠反映竹林七賢所生活的時代和他們的創(chuàng)作、生活,還需要相當艱苦的過程?!保?]有正確的文獻資料固然好,但是,實踐、采訪、考究古物藏品,從中得出較正確的另一手材料,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比較更重要。2011年3月,筆者騎摩托車經(jīng)過峪河口兒(俗稱瑤河口)往東行駛20多分鐘到達薄壁鎮(zhèn),由薄壁鎮(zhèn)往北行駛20多分鐘,經(jīng)白云寺到達鴨口村、馬頭口村北邊兒,往北徒步攀登,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第三次登上了海拔 1300多米的白鹿山,用數(shù)碼相機拍得一些珍貴的、有價值的照片和實物資料,令人欣喜。2006年8月,筆者最初登上白鹿山(當時,我不知此山叫白鹿山,后來經(jīng)過考察文獻資料和山上石碑、寺廟遺址的記載才知道),是因為母親信佛,常登臨一些名山大川,自己也喜歡旅游,喜歡游覽高山大川,便陪母親前來。母親來白鹿山顯陽寺是因為不少人說這里是“高山大頂”、“西方路”。從海拔 1300多米的白鹿山向上望,還有高聳入云的高山,白鹿山西邊有關山、東邊有石門、八里溝等國家地質(zhì)公園和自然風景區(qū)。白鹿山中有棧道通往東西南北方向,山中曾經(jīng)至少有四五座寺院,顯陽寺、玄極寺、法住寺、白鹿寺……如今,山中的顯陽寺、玄極寺,為今人重修,寺院留有遺址、地基、佛塔砌石、碑刻,已不見了昔日宗教寺院、廟宇的壯麗景觀。

說白鹿山這里是佛教圣地、道家祖庭一點兒也不為過。自佛教傳入中國,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天竺僧人佛圖澄(公元231-348年)東來洛陽,本想于此傳教,但當時匈奴酋長劉曜率部進攻洛陽,洛陽陷落、一片災荒,佛圖澄躲避于民間。后來,劉曜的大將石勒攻伐豫州郡縣,殺戮甚重。佛圖澄決心以佛教慈悲、戒殺義理勸阻官兵,他先投奔石勒的部將郭黑略,進而認識了石勒,他幫助石勒謀取了帝位,并勸石勒不可濫殺無辜,以爭取民心。佛圖澄受到石勒等人信任,被封為“國師”。佛教得到極大的重視、保護和宣揚,佛教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原地區(qū)得以空前發(fā)展,佛圖澄倡建寺院890多座,僅太行山一帶就有寺院400多座。白鹿山上白鹿寺、玄極寺均為佛圖澄所建,“白鹿”有佛苑、吉祥之意,另外,神佛的使者多乘白鹿。在佛圖澄來到中原、太行山傳播佛教之前,太行山中多神仙、道家宮觀,以供祭祀、修煉之用。佛圖澄是來太行山傳播佛教較早的外國人,他所倡建的白鹿寺、玄極寺、顯陽寺、洛伽寺、白云寺、百巖寺、天寧寺、竹林寺等多是晚于洛陽白馬寺而早于登封少林寺和洛陽龍門石窟的寺院。除佛圖澄在白鹿山這里留下遺跡外,大致在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九年(公元248年),竹林七賢曾結(jié)伴游歷、居住這里,這里的“劉靈醒酒臺”何止一處!公元400年左右,南燕尚書令將軍慕容鎮(zhèn)等人曾駐扎這里;后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書令慕容農(nóng)以及翟魏皇帝翟釗,北齊時期的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朝學者盧太翼,唐代司馬承禎、錢起、盧照鄰,金代史學家元好問,元代道教教主丘處機、大學士王惲、許衡,明代王敕、紀云鶴、薛所蘊等人都在白鹿山留下過足跡。

白鹿山中溪水滴淌、常年不斷,瀑布高掛、猶若懸河,林木蔥蘢、篁竹遍地,鶯歌燕舞、雞鳴雀啼、空谷傳聲,山花爛漫,搶眼奪目;仰望,但見雄峰入云、鷹雁翱翔。有史以來,這里是文人雅士游歷、修道參佛者隱居、牧者涉足、樵夫放歌之地。

白鹿山上,北齊河清四年所立碑碣(殘)

如今,白鹿山上有一塊北齊時期的石質(zhì)殘碑,其上有“白鹿山玄極寺□□桃湯三為郡中正……大齊河清四年四月八日二□?邑人敬造愿以此功德□益法界眾生離苦得……”等碑文內(nèi)容;留有“修補大法寶藏功德題名記”碑,其中內(nèi)容有“……信人便請有寧境寺僧遠鐸見經(jīng)肆散在官,收領數(shù)百余函,赍持歸白鹿寺粧修。往往有檢閱者惜乎卷帙不全,法輪不能常轉(zhuǎn)。接年,僧俗行緣募化錢糧,請人抄寫、補不能全美……”北齊時期的這塊碑雖為殘碑,但它古樸、逋峭,筆氣豐俊,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nèi),猶存漢隸之風。此山就是白鹿山,這塊殘碑就是鐵證。白鹿山的正確位置確定了,我們便不難理解南朝·宋·郭緣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白鹿山上還保存有刻著明代王敕詩歌《玄極寺二首》的碑石,碑石內(nèi)容有“絕壁巔崖不可攀 青鸞巢處是禪關 山僧坐定無人到 只與白云相往還……鶴棲匠氏難尋木 僧住樵夫不到山……古宗和尚……”王敕(約公元1450-1530年),字嘉諭,歷城(今濟南市歷城)人,明成化進士。其任提學副使時,曾廣游輝縣名勝,作詩多首。古宗和尚為玄極寺主持的大致時間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這塊詩碑應為王敕游覽玄極寺之后、玄極寺住持安排人刻制的。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秋,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西巡。皇帝要去的地方,當?shù)毓賳T都要提前安排人員修好“御路”,三丈寬,外邊砌沿石,中間鋪黃土。在輝縣地界,御路由王村到百泉,乾隆皇帝駐蹕百泉,后由百泉到白云寺,乾隆皇帝駐蹕白云寺,又從白云寺經(jīng)山陽南,看過竹林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故居遺址,然后到縣界,接著進入修武地界,御路沿太行山向西,經(jīng)過萬戶村(今修武縣赤莊)、陸村、韓王村(過去稱萬戶村)、小墻北,抵漫河溝,東折而西。乾隆皇帝的行宮設在“去前馬作里許,西南去定和村二里許,東南去承恩鎮(zhèn)三里許”的地方,后經(jīng)清化鎮(zhèn),游月山寶光寺,駐蹕竹塢,然后,渡孟津河南下……乾隆皇帝經(jīng)過山陽,聽了關于竹林七賢的傳說,看了竹林寺、竹林七賢祠遺址,感慨之余,寫下《七賢詠》:“嵇生放達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啟事吏隱何妨濤,沛國豫流行陶陶。向秀佐鍛爐錘操,小阮不愧玉樹曹。阿戎清爽舞濁醪,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過激由去朝,五君成詠寓貶褒。我過山陽望古遙,土阜惟見橫岧峣。猶使逸興軒軒飄?!逼渲?,詩句“我過山陽望古遙,土阜惟見橫岧峣”點明了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山陽故居以及竹林寺當時的一些情況:“我經(jīng)過山陽地界憑吊古遠的先賢,竹林寺、竹林七賢祠都已不存,只看見小土山橫在高山下。”

竹林寺位于輝縣市西南30公里魯莊村北側(cè)、山陽村南側(cè),寺西、寺內(nèi)曾有七賢堂、七賢祠,祭祀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寺西原有大片竹林,其中有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當年寓居山陽的住處;竹林寺南邊不遠即有山陽故城(清陽城,又名濁鹿城)城墻遺址。金元之際較有成就的詩人元好問(公元1190-1257年)的詩作《七賢堂》:“水上盤陀不見人,煙中白露玉無塵。竹林未恨風流減,負殺共城麴米春?!薄吨窳炙隆?“石壇高樹映寒藤,閑有沙鷗靜有僧。總愛此間竹林好,七賢來了更誰曾?!倍际亲髡哂螝v竹林寺、七賢堂后睹物感懷之作。

《水經(jīng)》簡要記述全國 137條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著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大致認為,作者為漢代著名地理學家桑欽等人;東晉著名學者、文學家和訓詁學家郭璞曾為《水經(jīng)》作注?!端?jīng)》原文“清水”篇,第一句為“清水出河內(nèi)修武縣之北黑山”。酈道元(公元約470-527年,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水經(jīng)注》卷九有“清水、沁水、淇水、蕩水、洹水”篇 ,注述、解釋“清水出河內(nèi)修武縣之北黑山”這句話的內(nèi)容為: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jié)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于修武縣故城西北?!謻|,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十三里,重源浚發(fā)于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nèi)山濤,司徒瑯邪王戎,黃門郎河內(nèi)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jié)自得之游,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后人立廟于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保?]

《水經(jīng)》中所記述的“清水出河內(nèi)修武縣之北黑山”、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所注述的“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是正確的。

上文提到的“鄧城”位于今輝縣市吳村鎮(zhèn)東南邊,為山陽故城,一名清陽城;“重泉”也稱雙泉,今輝縣市峪河鎮(zhèn)有重泉村;白鹿山即今輝縣市薄壁鎮(zhèn)北部太行山段,白鹿山南部二三十里即有山陽村。山陽村南口立有村標,上面文字說明山陽村的來歷與竹林七賢有關。

三國時,魏王曹丕稱魏文帝,封劉協(xié)為山陽公,居于山陽城(今輝縣市鄧城北側(cè));葬于山陽城(今輝縣市鄧城)西十里(今修武縣李固村北部),稱漢獻帝禪陵,俗呼獻陵?,F(xiàn)在,漢獻帝禪陵北側(cè)有古漢村,南部有李固村?!遁x縣志·地理志》載:“山陽故城一名鄧城,在縣西南六十里鄧城村北,周圍九里,四門遺址尚在。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居此,有廟存焉(又因其城在清水 <峪河>之陽,又名清陽城)”,《懷慶府志》(乾隆五十四年 點校本上卷 卷之一 沿革志)記載:“修武縣……《太平寰宇記》:隋大業(yè)十年,又移修武縣于永橋,即今武陟縣,其城又空,復移于今縣東北二十三里濁鹿故城,置即魏帝受禪所也?!薄稇褢c府志》(乾隆五十四年 點校本上卷 卷之四 輿地志)記載:“濁鹿城……在縣西北六十里(按:《漢書》云,漢獻帝葬城北,為禪陵。一名青<清>陽城,今考《通志》,不載山陽城,云濁鹿,即山陽,因酈氏謂山陽公所居也。第山陽、濁鹿,固義難合并,且今墻南村,土人猶呼山陽,而漢陵之下村,名濁鹿,彰彰可考,不容泯也)”。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十 河北道一 懷州 河內(nèi))載:“濁鹿故城,在縣界東北二十三里,魏文帝受禪,封漢帝為山陽公,居河內(nèi)山陽濁鹿城,即此城也?!睆纳厦娴氖妨戏治觯捎跉v史時間久遠、史書記載混亂,山陽城、濁鹿城、清陽城、山陽故城等名稱讓人迷糊,但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史料相互印證,還是可以理清思路、頭緒找出線索和答案的?!逗鬂h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記述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 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范曄(公元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范曄在世的年代離漢朝較近,我們應該確認《后漢書》所記歷史的真實性、準確性。

在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的《后漢書》(卷九帝紀第九孝獻帝)中有記載:

(東漢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①。奉帝為山陽公②,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③。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

(作者注:①遜,讓也。《獻帝春秋》曰:“帝時召群臣卿士告祠高廟,詔太常張音持節(jié),奉策璽綬,禪位于魏王。乃為壇于繁陽故城,魏王登壇,受皇帝璽綬?!?/p>

②山陽,縣名,屬河內(nèi)郡,故城在今懷州修武西北。

③濁鹿一名濁城,亦名清陽城,在今懷州修武縣東北。)

明年,劉備稱帝于蜀,孫權亦自王于吳,于是天下遂三分矣。

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謚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①,置園邑令、丞。

(作者注:①續(xù)漢書曰:“天子葬,太仆駕四輪辀為賓車,大練為屋幕。中黃門﹑虎賁各二十人執(zhí)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將作作黃腸﹑題湊﹑便房,如禮。大駕,大仆御。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楯,立乘四馬先驅(qū)。旗長三刃,十有二旒曳地,畫日﹑月﹑升龍。書旐曰‘天子之柩’。謁者二人,立乘六馬為次。太常跪哭,(日)十五舉音,止哭。晝漏上水,請發(fā)。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zhuǎn),太常曰請拜送。車著白絲三糾,紼長三十丈,圍七寸;六行,行五十人。公卿已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挽。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持幢幡,皆銜枚。羽林孤兒﹑巴俞嬥歌者六十人,為六列。司馬八人,執(zhí)鐸。至陵南羨門,司徒跪請就下房,都導東園武士奉入房,執(zhí)事下明器,太祝進醴獻。司空將校復土?!钡弁跫o曰:“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懷州修武縣北二十五里。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眲⒊沃赜浽?“以漢禪魏,故以名焉。”)

太子早卒,孫康立五十一年,晉太康六年薨。子瑾立四年,太康十年薨。子秋立二十年,永嘉中為胡賊所殺,國除[3]。

上面的史書記載,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十月,漢獻帝劉協(xié)禪位于魏王后,居住的都城在河內(nèi)郡山陽縣的濁鹿城。濁鹿城一名濁城,亦名清陽城,在今修武縣東北。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三月,山陽公薨,禪陵位于濁鹿城西北十里,今修武縣北部二十五里、古漢村南邊。

漢獻帝劉協(xié)離開朝廷,來到濁鹿城民間,過上清靜的生活。手下人為了讓漢獻帝散心消遣,請他到城西北約50里的百家?guī)r游覽。漢獻帝和曹節(jié)皇后(曹操的二女兒)以及隨從見這里丹崖險嶺如屏,瀑落泉涌如噴珠濺玉,奇花異卉賞心悅目,香風古韻撲面相迎;北望高山,千峰積霧,萬仞排空。在天門瀑布下面不遠處,有一橫石臥在溪澗,使由北向南的溪水分流而下,奔躍不停,歡快鳴唱,漢獻帝不禁稱贊景色絕妙,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圣人之書,多為發(fā)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受山石流水的啟示,他心頭的郁悶陰云漸漸散光。古人以山水比德,即以山水之美與君子之德相比較,形成人們對山水美的一個傳統(tǒng)審美認識。后人在百家?guī)r的山石上書刻“二樂臺”三個大字,取山樂、水樂,以至人人都快樂之意?,F(xiàn)在,鄧城南邊有常洛(常樂)、協(xié)店等村名,大多與山陽公劉協(xié)有關。

輝縣市峪河鎮(zhèn)西北邊的峪(瑤)河(瑤河水出山口南邊有“瑤河口兒”、“清河口”地名),峪(瑤)河流的清水意為天上瑤池來的清凈圣潔之水。在瑤河口北側(cè)不遠處有兩股清水流經(jīng)、匯聚,河道在此形成大大的“丫”字形。一股清水由西北茱萸峰、一斗水、寶泉風景區(qū)一帶水源匯聚而來;另一股清水由東北駝峰(陀佛)嶺一帶水源匯聚而來。干旱的季節(jié),河道里可見被水沖刷成沒有棱角的亂石,亂石下面的沙子沉積層最厚處達3米以上。農(nóng)歷七八月汛期時,雨水增多,北面的大山中常常會山洪暴發(fā),水勢大漲,洶涌而來,淹沒田地、沖走牲畜甚至是人。所以,百姓在瑤河口南部東岸村邊修建起河龍王廟及戲樓,祭祀龍王,祈佑平安、豐收。兩股水流在瑤河口處匯聚后向南、向東奔流而去,流經(jīng)山陽、重泉、吉家崗等地。長久以來,當?shù)厝艘呀?jīng)逐漸形成以峪河(瑤河)作為劃分焦作市(修武)與輝縣市(輝縣)的分界線的概念意識。

按《水經(jīng)》、《水經(jīng)注》的說法,清水源于白鹿山東部的黑山;長泉水源于白鹿山南邊。那么,流經(jīng)瑤河口、清河口的水流是“瑤河水”,也是清水的一條支流。太行山一帶,人們大致統(tǒng)稱太行山為“太行山”,但太行山在各個支脈地段的名稱、叫法卻不同;焦作至輝縣一帶,從太行山滲透下、流下的水,大致可以稱為清水,只是這些水流、河泉有大有小并且在各個地方的名稱、叫法不同。在輝縣市西北40里處的峪(瑤)河溝內(nèi)有一座水庫,是人工湖,名叫寶泉水庫或?qū)毴?。寶泉水庫的東邊有西頂(西老爺頂,一名鎮(zhèn)行山,也稱五行山),西頂東北部有白鹿山;寶泉水庫的西邊有駝峰(陀佛)嶺,北頂羅圈崖,南連蕭墻嶺。《水經(jīng)注》中所記載的“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jié)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清水?!闭f明太行山白鹿山一帶的清凈水流從北向南即從高處向低處滲透或奔流,大致分三股清水:一股從白鹿山東部山谷流下,即酈道元所稱的清水之源流,經(jīng)于百泉一帶;一股從白鹿山南部流下,即酈道元所稱長泉水之源流,經(jīng)于竹林寺、重泉一帶;一股從白鹿山西部流下,經(jīng)于峪河(瑤河),稱為瑤河水。從白鹿山西部流下的清水匯集于山溝(寶泉水庫處),由此向西南外流,經(jīng)過峪河(瑤河)口大王廟,汛期雨季洪水泛濫時,水流量為 5立方米/秒,行人無法通過;流經(jīng)峪河(瑤河)口時,與來自修武縣天門山、玉皇嶣等的山澗散水匯合,瑤河水東南而行,流經(jīng)小新莊、王敬屯、山陽村、魯莊村等,向東南,注入清水。該河道最寬處達300米以上,水深1米以上。這河溝叫峪河(瑤河)溝,這峪河(瑤河)水也是清水支流之一。

三國(魏)時期司州地域圖(《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圖地圖出版社1975)[4]

據(jù)史料記載,漢朝時,有郡國二十四,縣三百七十三。其中,河內(nèi)郡領十八縣:懷、汲、武德、波、山陽、河陽、州、共、平皋、朝歌、修武、溫、獲嘉、軹、沁水、隆濾、蕩陰;晉朝時,有郡國二十九,縣一百九十五。其中,河內(nèi)郡領九縣:野王、州、懷、平皋、河陽、沁水、軹、山陽、溫。

《二十四史》之《晉書》(一四·志四)中有:“以司隸校尉統(tǒng)郡一十二,縣一百戶四十七萬五千七百。其中,汲郡,泰始二年置,統(tǒng)縣六、戶三萬七千:汲、朝歌、共、林濾、獲嘉、修武(晉所啟南陽,秦改名修武);河內(nèi)郡:漢置,統(tǒng)縣九、戶五萬二千:野王、州、懷、平皋、河陽、沁水、軹、山陽、溫?!?/p>

《二十四史》之《魏書》(一0六·志五)中有:“司州十二郡。其中,汲郡,晉武帝置,治城頭(應為坊頭),領縣六。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治清陽城):清陽泉、馬泉、丁公神育河、陶河、熨斗泉、覆釜山、五里泉、七里熨、馬鳴泉、重泉,郡戒安陽城;南修武:二漢屬河內(nèi),晉屬有□家□城、宜(疑為宣字)陽城;汲:二漢屬河內(nèi),晉屬后罷,太和十二年復治汲城,有比干墓、太公廟、陳城;興和二年,恒農(nóng)人率戶歸國,仍置義州于城中;朝歌:二漢屬河內(nèi),晉屬有朝歌城、崔方城、大方山、淇水、白溝水、天井溝、苑城、新城、伏羲祠;山陽:二漢、晉屬河內(nèi),后屬有沁陽城、南北二武陽城,孝景(應為:孝昌)二年置郡,初治共城,后移治山陽城,尋罷;獲嘉:二漢屬河內(nèi),晉屬后省,太和二十三年,復治新洛城,有獲嘉城?!?/p>

以上資料說明,在北魏孝昌(公元525-527年,共3年)中,從南修武中分出區(qū)域,名稱北修武;北修武置縣治清陽城。酈道元所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是指黑山在當時的修武縣北部、白鹿山東側(cè)。當時的修武縣治在如今的獲嘉縣城的位置。

另據(jù)史書記載,山陽曾為國名、郡名、縣名。舜、禹覃懷之地,殷周畿甸之土。晉啟山陽,鄭錫河后,隸趙稱都,入魏為鎮(zhèn),及秦吞六雄,罷侯置守。項羽改名殷國,漢高復立為郡?;食w鼎,卜食漳濱,遂方割四縣,在古州城(今溫縣武德鎮(zhèn)西張計村附近)置武德郡。辭書對“山陽”在縣名中的解釋其中有“古縣名。戰(zhàn)國魏邑,漢置縣,以在太行山之陽得名。治今河南焦作市東(當時,山陽縣治在如今的焦作市的東部;修武縣治在如今的獲嘉縣城的位置)。北齊廢。曹丕即魏帝位,以漢獻帝為山陽公?!?/p>

據(jù)以上資料可知:漢代,河內(nèi)郡已經(jīng)有山陽、修武之分。三國時期,山陽縣屬河內(nèi)郡,修武縣屬朝歌郡。晉朝時期,山陽縣屬司州河內(nèi)郡,修武縣屬司州汲郡;山陽、修武先后被劉、石、慕容、苻氏占據(jù);清·洪吉亮(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十六國疆域志》記載: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并有山陽、修武二縣,所歸屬不改。后魏時期,司州汲郡有南修武、北修武、山陽并存。五代·南唐·樂史(公元930-1007年,字子正,北宋宜黃縣人)的著作《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高齊天保七年自今獲嘉縣移修武縣于西修武縣故城憑志案至是始合南北西修武山陽為一縣”過去,修武縣的地域位置大致在今獲嘉縣的地域位置。到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從現(xiàn)今獲嘉縣移修武縣到西修武縣故城(即現(xiàn)在修武縣城位置);這時才合并南修武縣、北修武縣、西修武縣和山陽縣為一縣,即修武縣。

現(xiàn)在,輝縣市吳村鎮(zhèn)重泉北部路邊有一通石碑,碑身已被損壞為兩截。碑文中提到的“雙泉”即指重泉。碑周圍是雜草、塑料袋等垃圾,碑面上刻清代當?shù)匦∮忻麣獾奈娜酥芪目倪B筆行草書法作品《洞中天》,文字敘事簡潔,筆力端凝,字跡、線條連貫、流暢、優(yōu)美:“月涌雙泉何時取,萬古千年不斷潏。逝者長嘆鄹子樂,而今晝夜自東西。弟子周文魁 筆 道光九年秋八月中浣 呂老師筆法 ”是由重泉而生發(fā)的贊美、感嘆之作。

2011年 8月初,筆者曾到修武縣赤莊村看望一位先生(赤莊村北邊就有鐵匠莊、百家?guī)r)。我和坐在赤莊奶奶廟前的一位老人閑聊。老人叫孫振香 ,91歲,耳聾(戴著助聽器)、眼花,精神尚好,意識清晰。他說,七賢鄉(xiāng)赤莊村古時候稱萬戶村,村里的奶奶廟,過去由孫文貴等人倡建,有卷棚兩間,廟里的神很靈驗。記得現(xiàn)在是第四次修建。提起七賢,他說,“七賢鄉(xiāng)”,過去就有這個稱呼。記得這里叫七賢鄉(xiāng)萬戶村(也稱萬斛村,應是貢奉漢獻帝糧食的村莊之一。今焦作市韓王村在古時候也稱萬戶村,也是貢奉漢獻帝糧食的村莊之一),村附近有不少竹園。原來,在現(xiàn)在部隊靶場的位置有城,不大,據(jù)說是京城來的賢人在那兒住過?,F(xiàn)在有時候,中午十一點左右,可以看到有城池浮現(xiàn)在空中。傳說,賢人準備一同去百家?guī)r游轉(zhuǎn),見一股白氣上貫天、下徹地,賢人說,是百家?guī)r的老佛爺來接咱們了。故赤莊西側(cè)建有石佛寺。寺中有宋代太平興國年歲次癸未(公元983年)八月廿五日立的石佛像(被毀、已殘)。據(jù)說,七賢中,除了山濤、向秀是河內(nèi)懷縣(武陟小虹、武陟西南)人,阮籍、阮咸、王戎也在山陽縣居住過。孫振香老人的話說明從京城來的賢人在赤莊西北邊的地方(部隊靶場的位置、今中州鋁廠東北部)住過,是阮籍、阮咸或是王戎亦未可知,有待考證。由此也說明,百家?guī)r是七賢游歷、聚會的一個重要場所。

《修武縣志》(卷二·輿地·山川)載:“修武縣境太行山居其半隨地而異名舊志僅載山坡洞峪之名十六亦未詳其坐落……”其中關于“白鹿山”、“嵇山”的記載,區(qū)域位置模糊不清,令人費解;有篡改內(nèi)容、誤導視聽之嫌。《懷慶府志》卷首“府境全圖”中標注的百家?guī)r北部為天門山,這與《修武縣志》中所稱“白鹿山在百家?guī)r上”截然不同。中華民國二十年十二月出版的《修武縣志》(卷二·輿地·故城考、山川)載有“清廩生楊敏書清水、長泉水、吳澤陂、覆釜堆考辨”、“清縣廩生楊敏書三城考辨”、“襄城縣知縣袁俊清水、白鹿山考”等關于白鹿山、清水、濁鹿城、山陽城的考察記述,但是,不清楚白鹿山的位置在哪兒,不知道濁鹿城、清水的位置、來龍去脈,從而進行的考證不能以實據(jù)讓人信服。

今云臺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百家?guī)r景區(qū)留有不少古碑、殘碑,其中有:“百家?guī)r寺大殿西壁畫凈土功德記并序……霽開軒惹云有樓,漢獻帝避暑處也……稠禪嘗解虎之地,王烈遇石髓之方,法水香云,豈異于靈山鷲嶺;跡孫登長嘯之臺,逼嵇康淬劍之水,晨鐘夕梵,何殊于鹿苑蜂臺;白云亭下,溕溕兮,瑞霧嵐煙;明月池邊,窮窮兮,杉松野鶴……大宋開寶六年歲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 立碣記 寺主僧懷乂 供養(yǎng)主僧懷信 典座僧懷圓僧懷辯 堂維那僧懷暹 僧懷榮……”說明這里是修行教法的地方,稠禪師在此山曾以禪杖驅(qū)散兩只打斗的猛虎(有解虎坪遺跡);是仙人王烈遇石髓的地方,說明孫登也到過這里,這里與孫登以及嘯臺(位于蘇門山)有關、與嵇康淬劍之水(即長泉水,流經(jīng)清陽城東北側(cè)嵇康故居附近)接近。

輝縣市西北部(瑤河口東北部)有駝峰嶺(陀佛嶺),山嶺上有洛伽寺,寺中留有許多石碑。其中一塊石碑題額為《重修洛伽寺碑》,碑文名為“駝峰嶺重修洛伽寺碑記”,文中提到“……厥寺之形勢,前有層崖深壍(qian)、六真七賢之勝跡,背靠峻嶺巔峰、道觀佛宮之福地……”此處也可證明駝峰嶺(陀佛嶺)的南部有道教六真人、竹林七賢人居住活動的地方。

南朝·宋·郭緣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是正確的。白鹿山東南二三十里有嵇康故居、山陽村,至今這里仍有七賢祠、竹林寺、竹林泉(七賢泉);這里風和氣清,清水汩汩,處處鶯歌燕舞,片片樹陰花香,一派田園風光;這里的許多隱士、山人、村民在不經(jīng)意間受到賢人精神感染,具有了熱情、樸實、灑脫、尚談的民俗玄風,任性自然豁達,愛戀家鄉(xiāng)山川的性格特征。

通過以上考證可知,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山陽故居在今輝縣吳村鎮(zhèn)山陽村之西南、魯莊之西,也即魏晉時期的山陽故城(鄧城)東北側(cè)。

晉朝之后,山陽、修武、共縣一帶百姓在陵園里祭祀山陽公劉協(xié)、在廟里祭祀竹林七賢的風俗逐漸興起。

歲月久遠,時光荏苒,先賢已逝,卻有遺跡和傳說存在。竹林七賢在山陽、修武、共縣一帶的活動遺跡和有關竹林的詩文、典故與傳說是我們的寶貴人文財富和旅游資源,也是提高我們地域歷史文化品位的一張很好的名片。

[1] 2010年11月13日,中國·云臺山第三屆竹林七賢文化研討會上,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講話節(jié)錄.

[2] 陳橋強.水經(jīng)注全譯(上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311.

[3] (宋)范曄.后漢書[M].李賢,等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208.

[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75.

(責任編輯 孔占奎)

book=11,ebook=11

G122

A

1008-7257(2012)02-0044-05

2012-02-06

王東(1970-),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市圖書館,主要從事圖書館學和地域文史類內(nèi)容研究。

猜你喜歡
山陽修武縣清水
戰(zhàn)滅殲菌細
只為清水潤萬家
山陽醫(yī)派宗師吳鞠通
華人時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30
念好“四字訣”探索文明實踐山陽路徑
雷鋒(2021年12期)2021-04-12 00:57:22
迷途的山陽
尋得山陽好住家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4
修武縣
清水一盞可供蓮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54
修武縣岸上鄉(xiāng)東嶺后村
中州建設(2017年4期)2017-07-10 10:27:24
修武縣岸上鄉(xiāng)一斗水村
中州建設(2017年3期)2017-07-05 12:52:45
宝清县| 康平县| 明溪县| 珲春市| 桃园县| 临潭县| 湖口县| 波密县| 西青区| 包头市| 日照市| 重庆市| 府谷县| 板桥市| 古浪县| 固安县| 城步| 沙田区| 博乐市| 顺义区| 瑞丽市| 扶绥县| 高安市| 南涧| 衡阳县| 安吉县| 黔西| 集安市| 新野县| 中宁县| 鄂尔多斯市| 阿勒泰市| 潍坊市| 石棉县| 天峻县| 饶河县| 嘉兴市| 建宁县| 湾仔区| 清涧县| 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