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恩
基于語料庫的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
蘇 恩
摘 要:本文以認知語言學中意象圖式理論及體驗哲學為基礎,構建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探討謊言生成的心理過程。分析結果表明,基于自身體驗構建的謊言其語言特點與真話類似;而基于非自身體驗的謊言其語言特點與真話有較明顯的差異。根據意象圖示模型的假設,筆者認為如果有足夠清晰的意象源,說謊者有可能構建出媲美真話的謊言,而這類謊言僅靠陳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實監(jiān)控(RM)等理論提出的謊言的言語特征是難辨真?zhèn)蔚摹S纱说贸?,謊言的言語特征不能作為可靠的語言線索來識別謊言。
關鍵詞:意象圖式模型;自身體驗;非自身體驗;語言暗示
蘇恩/廈門理工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福建廈門361024)。
謊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處不在,政治會談、大眾媒體報道、廣告、法庭審訊、文學作品當中都充斥著謊言。正因為謊言在人類生活當中的普遍性使它成為眾多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成為跨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為了揭示人們說謊的心理過程、識別謊言的方法、影響謊言識別的因素等,西方學者從心理學、社會學、語用學等方面已經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理論模型和理論假設,但大多基于心理實驗的結果以及語料調查,缺乏可靠的理論基礎。Ekman(1988)曾在他的著作中談論到陳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實監(jiān)控(RM),以及其他一些謊言識別的語言表征,在謊言識別的正確率基本上只能維持在20%-40%。即使這個正確率和我們預期的結果相去甚遠,仍有許多語言學家及心理語言學家不遺余力地研究各種各樣的謊言的語言表征。
本研究試圖通過建立謊言的意象圖示模型,通過模擬說謊者制造謊言時的心理情境提出三點猜想,意圖證實如果擁有足夠清晰的意象源,說謊者有可能構建出媲美真話的謊言。換言之,這也正是通過語言表征無法準確識別謊言的原因所在。從而證明通過非語言特征能夠更加有效地識別謊言。
雖然謊言在各研究領域被廣泛研究及探討,但是目前對謊言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定義。目前被使用最廣泛的定義是:“I take a lie to be an assertion,the content of which the speaker believes to be false,which is made with the intention to deceive the hearer with respect to that content”(Williams 2002:96)。換言之,一句話要構成謊言至少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說話者在陳述時故意隱去或省略某些信息;(2)說話者必須認為他說的話是不真實的;(3)謊言的對象必須是另一個人,也就是說自欺欺人的行為并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內;(4)說謊者必須讓聽話人相信他的陳述。
意象圖式理論最初是在Talmy(1983)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由John和Lakoff(1987)提出的。如今,意象圖式理論已經成為認知語言學中體驗哲學的基礎理論。雖然有很多的認知語言學家試圖對意象圖式下定義,但是迄今為止,對于什么是意象圖式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例如,Oakley(2006)認為意象圖式是一個具象的感知過程,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空間概念結構。而Johnson(1987)則認為意象圖式是意義結構,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身體的運動以及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關聯,Johnson也曾重點強調了意向圖式的動態(tài)性,認為一切概念可以通過“具有類似意象的抽象結構的動態(tài)模式”來建構。
基于體驗性形成的意象圖式強調主客觀相結合,先于概念和語言的形成,并運用于體驗外部世界。認知語言學家認為人們在認知新事物時,需要將其與已知的概念聯系起來。在把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聯系的時候,要使輸入的信息與意象圖式吻合,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由于不同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影響,不同社會的成員具有不同的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由此形成不同的意象圖式。
雖然許多認知語言學家對意象圖式的定義尚有爭論,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總結出意象圖式的幾大特點。首先,意象圖式能夠直接將我們對外界的體驗轉化為概念結構。其次,意象圖式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對等形式存在于我們的知覺里,它要優(yōu)先于其他任何概念。最后,由于意象圖式是格式塔完全形式,所以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其結構和路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Tim,2006)。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意象圖式具有“心理真實性”,它能夠將體驗、思想和語言銜接起來。
與結構語言學不同,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既不是主觀主義地強調原因、真理及理性,也不是客觀地對感情、直覺和想象力進行集中的探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重點是通過對我們和外界的交流方式來研究我們所理解的世界。Lakoff和Johnson(1999)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體驗”,它很好地將意義和現實兩個哲學觀點銜接起來。體驗哲學的三大基本原則是心智的體驗性、認識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心智的體驗性表現在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的,并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通過體驗,特別是通過感知和肌肉運動能力而得到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概念、范疇、推理和心智是由我們的身體經驗形成的,特別是由我們感覺運動系統形成的。
而我們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賴于空間關系、身體部位,它們?yōu)槲覀內粘M评硖峁┝苏J知基礎。認知的無意識性是指人們的各種心智運作或心智結構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包括視覺加工、聽覺加工、動覺加工、記憶、注意、情感、思維、語言,等等。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神經加工過程是不可能被意識到的,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識到。并且,這些感知體驗都是可以被激活的,例如,當一個人聽廣播節(jié)目或者是讀小說,當遇到之前體驗過的場景,這些感知體驗的信息都會出現。也就是說,體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文字的意思和外界世界的知覺,這也是為什么體驗在我們理解事物以及呈現語言時能夠為我們提供重要的知覺源。
根據認知語言學中體驗哲學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謊言的構建是基于說話者的體驗,這為說謊者說謊時提供知覺源。因此,說謊者的體驗經歷即是謊言制造的源頭。并且,說話者的體驗可以分為兩種,即自身體驗和非自身體驗。這兩種體驗都能成為謊言的意象源。自身體驗指的是說謊者本身親身經歷并直接參與其中的體驗。另一方面,非自身體驗指的是說謊者沒有親身經歷過,是通過其他渠道,例如別人的言語、影視文學作品等等。正是因為這兩種體驗的途徑不同,所以它們的意象源的清晰度也是有所區(qū)別的。而其中自身體驗的意象源含有更多的感官信息,所以回憶時意象源的清晰度要明顯高于非自身體驗。萬事開頭難,構建一個謊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選擇意象源。意象源的選擇不僅要符合語境的需求,還要盡可能清晰。好的說謊者通常都是選擇清晰度高的意象源,而失敗的謊言的意象源通常都是清晰度降低的。
根據意象圖式理論的概念,我們知道意象圖式具有心理真實性,它能夠成為體驗、思想和語言之間的橋梁。而謊言產生的過程發(fā)生在圖示路徑中對意象源的省略、篡改和扭曲。圖1所示就是謊言產生的過程,也就是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共有五部分組成,分別是:體驗源檢索、決定是否說謊、構建謊言、意象管理及謊言呈現。根據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推論:第一,意象源(體驗源)是源自說謊者的記憶,可能是自身體驗,也可能是非自身體驗。自身體驗的意象源清晰度高于非自身體驗;第二,在創(chuàng)建謊言的過程中說謊者會受到外部因素(如風險值和語境需求)和內部因素(如自身智力條件和情感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都能從最終呈現的謊言中找到蛛絲馬跡;第三,如果說謊者選擇的意象源不夠清晰,那么說謊者在呈現謊言的過程中受到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將更加明顯。換言之,如果說謊者選擇的意象源足夠清晰,那么謊言產生過程中所受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圖1
本研究的語料來自“殺人游戲”的錄音,犯罪調查的口供以及電影“貓鼠游戲”的臺詞對白。所選的預料在研究前均已判斷過其話語真實性,共有60則謊言,其中30則謊言是基于S1(自身體驗),30則是基于非自身體驗S2。這些謊言的選擇都是基于謊言定義中的四大原則。根據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本研究將所選的60則謊言根據不同的意象源分為自身體驗和非自身體驗。所有的語料將用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LIWC)(Pennebaker,Francis&Booth,2001)軟件進行分析。該軟件通過逐字分析語料并與74中語言維度做比照得出哪些符合謊言的語言特點。根據CBCA和RM所歸納總結出的幾點謊言的語言特點,以下四種語言特點將作為LIWC的主要比照項目:第一,人稱代詞;第二,用詞的感情色彩;第三,重復性;第四,與五官感覺相關的用詞。
下表1所示即是本研究的分析數據結果。根據結果顯示,我們發(fā)現真話當中第一人稱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謊言,而源自自身體驗的謊言當中第三人稱的使用頻率要高于真話;另一方面,源自非自身體驗的謊言中使用的代詞比例最小。在重復性比照中,說謊者傾向于使用語氣詞如嗯、呃之類來延長反應時間,在非自身體驗的謊言中尤為明顯。而源自自身體驗的謊言在這方面的表現則與真話無明顯區(qū)別。此外,謊言中的感情色彩用詞少于真話。最后,源自自身體驗的謊言中所使用的感官詞明顯多于非自身體驗的謊言,并且它的使用頻率與真話無異。
表1 謊言和真話的語言維度對比分析結果
分析結果表明,基于自身體驗構建的謊言,其語言特點與真話類似,只要謊言的意象源足夠清晰,差別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基于非自身體驗的謊言,其語言特點與真話有較明顯的差異。所以根據意象圖示模型的假設,筆者認為如果有足夠清晰的意象源,說謊者有可能構建出媲美真話的謊言,而這類謊言僅靠陳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實監(jiān)控(RM)等理論提出的謊言的言語特征是難辨真?zhèn)蔚?。這也是為什么陳述信度分析和真實監(jiān)控在檢測謊言時準確率不高的真正原因。由此得出,謊言的言語特征不能作為可靠的語言線索來識別謊言。
本研究根據認知語言學中意象圖式理論及體驗哲學的觀點,構建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旨在通過描述產生的心理過程來研究謊言的辨識以及與真話的區(qū)別。本文認為謊言的產生始于身體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這其中包括自身的體驗或已知他人的體驗即非自身體驗。謊言具有一定的心理內涵,是在交際過程中由主體對其進行認知加工,圍繞一定的交際意圖構建出來的,而在構建的過程中受到一定外部及內部的影響。它的本質是主體內在記憶的激活、鏈接和重組的過程。通過謊言的意象圖式模型的創(chuàng)建,筆者認為:(1)謊言的意象源來自于說謊者與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可分為自身體驗和非自身體驗。其中自身體驗的意象清晰度要高于非自身體驗;(2)在構建謊言的過程中,說謊者會受到外部因素(外部風險和情境需要)和內部因素(個人認知和情感)的影響;(3)如果意象源不夠清晰,那么說謊者在構建謊言的過程中更易受到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干擾,其結果可能導致謊言被識破。
分析結果表明基于自身體驗構建的謊言,其語言特點與真話類似;而基于非自身體驗的謊言,其語言特點與真話有較明顯的差異。根據意象圖示模型的假設,筆者認為如果有足夠清晰的意象源,說謊者有可能構建出媲美真話的謊言,而這類謊言僅靠陳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實監(jiān)控(RM)等理論提出的謊言的言語特征是難辨真?zhèn)蔚?。由此得出,謊言的言語特征不能作為可靠的語言線索來識別謊言。
:
[1]Ekman,P.(1988).Lying and non-verbal behavior:Theoretical issues and new findings.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ur,12,163-176
[2]Galansinski,D.(2000).The Language of Lies: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California:Sage.Gibbs,R.W.&Colston,H.L.(1995).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s 6(4),347-378
[3]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Tim,Rohrer(2006).Image schemata in the brain.In Beate Hampe(Ed.)From Perception to Meaning:Image Schema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pp.165-199),Berlin:Mouton de Gruyter
[5]Pennebaker,J.W.,Francis,M.E.,&Booth,R.J.(2001).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LIWC):LIWC 2001 manual.Mahwah,NJ:Erlbaum
[6]Vrij,A.(2008).Detecting Lies and Deceit:The Psychology of Ly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Second Edition.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Sons
[7]李福印.意象圖示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23(1):80-85
[8]王寅.論語言的體驗性——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提出的語言新性質[J].中國外語,2006,3(5):22-27
[9]熊學亮.假說的語用研究[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3(5):22-27
[10]袁野.意象圖示研究中的問題及最新成就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8):51-58.
[11]章禮霞.對謊言交際有效性的探討[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5(4):10-15
中圖分類號:H319
A
1671-6531(2012)12-0048-03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