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如
接納批評是社會進步
■吳之如
《中國青年報》報道,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因批評教育體制,一度引起有關部門的不滿,甚至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熊丙奇認為,經(jīng)常發(fā)出批評之聲是學者應有的義務,而被批評者能夠聆聽批評、接納批評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
中國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但是社會各界的共識,即使在教育界內部,認同這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人們指出這一點,絲毫沒有抹殺或貶低幾十年來教育領域所取得成就的意思,反而是希望我們的教育事業(yè)能不斷進取,改革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相抵觸和與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需要相脫節(jié)的落后內容,使培養(yǎng)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步伐跟上當代世界的先進潮流,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夠有一個堅實的人才和民智基礎。
然而,總是有人聽不得半點批評意見,一遇到不同聲音,便面露慍色。而這類人中若有手執(zhí)相當權力者,則其反應很可能就不僅僅止于面色不佳,而會尋機使出相應的手段,進行壓制甚至打擊報復。譬如熊丙奇教授也算教育界的一位名人了,不但有學問有見識,更兼有個性有膽氣,將其心中所想說出來,公開于世。這就有捅馬蜂窩的嫌疑了,遭到“蜂殺”便在所難免。熊先生“一度引起有關部門的不滿,甚至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這一“待遇”,在當今社會自然也算不得奇遇。
有些做法,一經(jīng)許多人多年奉行,往往成為人們頭腦中不可變更的固定模式,即便實踐表明于國于民于事業(yè)皆有害無益,也成為難以推動的“大象屁股”,堅不可摧,想試行改革,真是難上加難。但是,假如任何體制中不合時宜的部分不能獲得及時的革新改造,我們的社會又如何前行如何進步呢?對于教育體制而言,哪些需要改進甚至改革,教育界的決策者們需要放下架子,深入教育一線認真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社會公眾尤其是教育界有真知灼見的學者們的意見,特別是一些內容深刻而尖銳的見解,并參考世界先進教育經(jīng)驗,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改革大局,開創(chuàng)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嶄新局面。相反,若一味拒絕各方面的批評意見,固守成規(guī),那么,很可能會將教育推向既偏離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需求方向,又落后于世界先進潮流的尷尬可悲境地。有道是:
莫道批評欠溫柔,
怎比諛言美味稠;
坦誠憂國吐意見,
卻是卓識入心頭。
誠哉斯言:“經(jīng)常發(fā)出批評之聲是學者應有的義務,而被批評者能夠聆聽批評、接納批評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逼谕煜滤械臎Q策公仆,都能心胸寬廣,納諫如流;所有的學者,都能一吐真言,勇于批評,為建設大業(yè)出謀劃策。如此,我們的教育事業(yè)何愁不會人才濟濟?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何愁不會興旺發(fā)達?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