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宇
[內(nèi)容摘要] 黃賓虹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史上的畫壇巨匠,在山水畫領(lǐng)域貢獻卓犖,堪與齊白石相頡頏,人稱“北齊南黃”。與其他大家相比,黃賓虹更具文人氣質(zhì)和學識,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畫家;他不僅在金石學、美術(shù)史學、詩學、文字學和古籍整理出版等諸多領(lǐng)域都有所建樹,同時亦是一位書畫鑒定大家。本文以20世紀40年代黃氏鑒定故宮書畫為研究線索,對其書畫鑒定之特點進行分析,力圖向讀者介紹作為書畫鑒定家的黃賓虹。
[關(guān)鍵詞] 黃賓虹?學者型畫家?古書畫鑒定?氣韻
一、學者型的畫家
黃賓虹(1865-1955年)初名懋質(zhì),后改名質(zhì),字樸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濱虹亭,而號濱虹,嗣后改寫為賓虹,中年以后以字行世。其別號尚有予向、虹若、虹廬、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縣西鄉(xiāng)潭渡村,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華城西南鐵嶺頭,1955年卒于浙江省杭州市。他是中國20世紀公認的畫壇巨匠,尤其在山水畫領(lǐng)域取得卓越貢獻,堪與齊白石相頡頏,人稱“北齊南黃”。若與其他大家相比,黃賓虹更具文人氣質(zhì)和學識,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畫家,他在金石學、美術(shù)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鑒定學等諸多領(lǐng)域都有所建樹。中國美術(shù)學院著名教授王伯敏先生曾評價黃賓虹是我國近代“愛我中華重水墨,一流畫派一流人”的國畫大家。中央美術(shù)學院著名美術(shù)史學者薛永年先生說他不僅是一位“借古開今的傳統(tǒng)派畫家,而且是畢生致力于弘揚中華文化、溝通中西畫的著作等身的美術(shù)學者”。
2004年在北京舉辦的“黃賓虹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發(fā)表之內(nèi)容宏闊與數(shù)量巨大,進一步驗證了黃賓虹的學術(shù)成就和學術(shù)地位。雖然黃賓虹逝世已半個世紀有余,但是,他的卓越成就仍光彩熠熠。后人對之研究如剝春筍,愈剝而愈近理;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至今黃賓虹的相關(guān)研究蔥蔥郁郁,大有方春之象。諸如黃賓虹與筆墨、黃賓虹與中國畫學史、黃賓虹的繪畫與書法、黃賓虹與中國畫論、黃賓虹與他的時代、黃賓虹與美術(shù)史等,所涉及領(lǐng)域極為廣闊,隨擇一處即可見其涉獵之博洽,學識之深湛。這位卓絕一代的書畫大家,無疑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文化寶庫。
二、鑒定故宮書畫
20世紀30年代,黃賓虹曾應邀鑒定北京故宮南遷書畫,所謂的易培基[1]“盜寶案”是他被邀的因由。1935年12月,南京地方法院以調(diào)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的“調(diào)包案”為由,聘請黃賓虹等人鑒定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書畫的真?zhèn)?,當時發(fā)給黃賓虹的聘書這樣寫道:“素審執(zhí)事對于鑒定書畫研究頗有心得,茲特聘請擔任此項鑒定任務,籍資進行,即希查照為荷。此致黃賓虹先生?!盵2]
但是,黃賓虹此次牛刀初試故宮“國寶”,似乎并無太大反響。當時的故宮員工那志良這樣回憶道:“法院檢察書畫,請了一位黃賓虹鑒定,法院根據(jù)他鑒定的結(jié)果,認為是偽的,法院便另封起來??墒菚嫷恼?zhèn)斡性S多解釋,有的是一幅舊畫,被后人填上某某人的名款,以求多賣幾個錢的,這是偽款;有的簽題是宋人畫的,而觀其筆法,不類宋人。像元人,像明人,這是題簽的人,有意無意地把時代寫錯了,這只能算是代偽,都不是法院所想知道的;法院要知道的是有沒有被人盜換的事情,鑒定的時候,便應當偏重在這一方面……法院的人對于這種情況,或未必清楚。黃先生是書畫鑒賞家,當然應當知道,不曉得黃先生沒有說,還是法院沒有聽他的話,像這樣情形的畫,也被另封了不少?!盵3]
黃賓虹的書畫鑒定水平,在那志良的回憶錄里幾無恭維之意,似乎連最基本的客觀評價也不值一提。雖然黃賓虹在那志良的回憶錄中被描述的近乎失態(tài),但是客觀事實卻不承認黃賓虹是書畫鑒定領(lǐng)域里的吳下阿蒙。黃賓虹在1935年12月25日至1937年4月1日故宮書畫鑒定日記中這樣寫道:“中國古畫,唐宋以前,多無款識,各有家數(shù),號為名家。元明而后,兼習各家,人自題名,號名人。今古相傳,有筆法,有墨法,有章法,有氣韻。法備氣至者,名畫也。有筆有墨而無章法者,臨本也。有章法而無筆墨者,摹本也。臨摹雖工,氣韻不生者,庸俗之作也。是故放誕非筆墨,堆砌非章法,修飾非氣韻,偶博虛名,終為下駟。鑒別之者,因知時代有先后,學派有異同,既嚴理與法之研求,獨復詳審于縑楮采色之微,考證其款識圖章之顯,諸凡偽品,不難立判?!盵4] 寥寥數(shù)語尚不足200字,簡言意駭,殊有思致,直達書畫鑒定之精義要眇。這鞭辟入里之論,實源于黃賓虹淵深的國學根底和深湛的書畫體悟。他不僅書畫兼擅,而且精于鑒別,自始開創(chuàng)了一種圓融通博且富于個性特征的書畫門徑與學術(shù)風范。
黃賓虹在20世紀30年代的故宮書畫鑒定記錄,可為例證。《故宮審畫錄》記錄了黃賓虹所鑒定的4636件故宮書畫作品,數(shù)十萬字的注釋,洋洋大觀,充分展示了黃賓虹的書畫鑒定思想和具體的鑒定方法,筆者茲舉數(shù)例如下,并作適當析理:
“元趙孟頫書小學一卷,紙本。文為朱文公小學書,題共六卷,約三萬字。中有邵彌補九十六字,臣款。末附錢謙益、邵彌識。”“臣字款,楷書,有俗氣,無神采,錢謙益跋言成宗時書以進呈者。崇禎戊寅,僧邵彌自言補其原缺九十六字,亦未可深信。疑偽。”[5]
此卷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當今古書畫鑒定巨擘徐邦達先生亦曾過目:“此卷字較小,結(jié)體未穩(wěn),用筆則帶拙而見稚氣,細看似稍有俞和[6] 筆意,或許是他未成熟時的偽作,但此僅估計,不能做斷定語?!盵7]
“(惲壽平《五清圖》一軸),摹仿梅花庵,畫竹石高松,無筆墨雅致,偽?!盵8]
此圖原藏故宮博物院,曾經(jīng)《石渠寶笈編·重華宮》著錄,“用筆散漫脫落,竹葉更甚,用筆多側(cè)鋒而且庸俗??钭謱W晚年筆較像,但過分僵而弱。”[9]
“(北宋巨然《秋山圖》)舊畫,無五代人氣息,董其昌題識在詩堂綾上,應是摹本。 ”[10]
此軸見于《石渠寶笈初編·養(yǎng)心殿》著錄,絹本,縱150.9厘米,橫103.3厘米?!爱嫹ū容^放逸瀟灑,顯然和北宋時代的巨然畫風格不同,可與《秋山問道圖》比較,便知兩者的差異。我認為此圖實是元吳鎮(zhèn)的精心杰作。其上‘梅花庵一印應即吳氏代款,論鈐處部位亦不似鑒藏印記,董其昌有意曲筆抬高此畫年代,以增‘身價,他的話是不能相信的?!盵11]
“(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真跡一卷)乾隆題簽,刻入淳化閣帖七卷,宋濂跋為‘宋高宗得此,未可據(jù)以為實,或明代重摹,疑偽。筆墨不類元代?!盵12]
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卷后所謂‘御書一跋應為宋帝,但全無宋人筆意;璽印極劣,亦是憑空偽造,文及題名是真跡,但似不全—缺前部,又不知從何處移來。宋濂一跋,書是仿作,尚好,而其文則拙漏已極,顯系偽造?!盵13]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蝴蝶,鉤花點葉小菊,芙蓉、錦雞。舊元明畫改款,非徽宗真跡。”[14]
這幅《芙蓉錦雞圖》系宋徽宗名作,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縱81.5厘米,橫53.6厘米,畫面紅色芙蓉樹枝,其上棲一錦雞,其下秋菊一叢,上舞蝴蝶一對,細勾暈染,工麗雅致。但后人多認為此乃趙佶的代筆畫。[15]
上述數(shù)例,難免有以徐邦達先生鑒定結(jié)論為評判標尺之嫌,實則不然。黃賓虹首先是一位書畫家,其次才是書畫鑒定家;而徐邦達雖也兼善書畫,但他在書畫鑒定上用力尤勤,有宏富著述為據(jù)。尤其是《古書畫鑒定概論》、《古書畫偽訛考辯》、《古書畫過眼要錄》等著作,洋洋500萬字,集中體現(xiàn)了徐先生的書畫鑒定成就。他對古書畫作品的鑒定邏輯嚴密,思致恬敏,重視實證。在長期的古書畫鑒定實踐中,徐邦達逐漸形成了高度重視書畫本身的筆墨、題跋、印章、紙絹、裝潢形制等因素以及對歷代相關(guān)書畫著錄的考據(jù),實行鑒考結(jié)合,體現(xiàn)出他追求鑒定科學性的學術(shù)取向,同時呈現(xiàn)出“集古人之大成”的特點。[16]
眾所周知,黃賓虹是20世紀比較早地用世界眼光從事中國畫學著述的美術(shù)史家,他尤精于中國傳統(tǒng)書畫史的研究,而他的研究一向注重論從史出、以論貫史,道藝并重法理并行,這些特點只須一覽上述文字,既能曉暢流利,明白如話。黃賓虹的確不是職業(yè)書畫鑒定家,但對中西藝術(shù)研究皆有不凡的建樹,同時又是一位頗具功力的書畫家,對書畫鑒定自然有著深邃的見解。如他所理解的“名畫”概念是“法備氣至者,名畫也”。所謂“法”即筆法、墨法、章法;“氣”乃指氣韻。毋庸置疑,這是對南朝謝赫“六論法”的完全繼承。其書畫鑒別的具體思路,幾乎都基于這種識見。比如他對于書畫作品的臨本、摹本的界定,對于氣韻、章法以及筆墨的理解,因此可見一斑。黃賓虹長期浸淫于書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天地里,這種由豐富實踐經(jīng)驗作支撐的書畫鑒定,確實有著迷人的“魔力”。
在《故宮審畫錄》的弁言里,他曾說到:“鑒別之者,因知時代有先后,學派有異同,既嚴理與法之研求,獨復詳審于縑楮采色之微,考證其款識圖章之顯,諸凡偽品,不確立判?!憋@然,他強調(diào)在準確把握中國書畫主流風格淵源流變的基礎(chǔ)上,以風格流派斷代進行書畫辨?zhèn)?。雖然他也不忽視作品的紙絹、款識、圖章、筆墨等特征,但卻更看重書畫藝術(shù)的本體,即書畫本身的體貌精神,尤指傳統(tǒng)畫論中的“氣韻”。這種鑒定思想對鑒定者的書畫修養(yǎng)要求極高,嗣后上海的謝稚柳先生就屬于此類鑒定家。他曾這樣說道:“個人風格,它的前后期是一種體貌的,其間形式筆墨雖有變,而性格是不變的。”[17] 這也完全符合黃賓虹書畫家兼鑒定家的治學路徑。
書畫作品的“氣韻”一向多被認為不可捉摸,近乎玄虛;但是黃賓虹卻十分強調(diào)“氣韻”在書畫鑒定中的地位。因為他認為“繪畫之事,凡以吐露吾人胸中所學所養(yǎng)之氣也。故畫之可貴者,恒關(guān)于人品。人品之研修,一若于畫無異”。[18] 他把書畫的體貌精神完全與書畫的創(chuàng)制主體—人聯(lián)系起來,正如宋人郭若虛所言:“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盵19]
從嚴格意義上說,書畫創(chuàng)作與書畫鑒定,屬于并不同歸的殊途。依據(jù)《故宮審畫錄》之弁言,黃賓虹的書畫鑒定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較為重視從中國書畫淵源流變中的自身演進特點進行斷代;二是在鑒定中比較強調(diào)觀察書畫本身的“氣韻”;三是重視筆墨在書畫鑒定中的作用。
1949年,蔣介石政府把部分故宮書畫精品運抵臺灣,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諸多珍品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蒙的《關(guān)山蕭寺圖》等都曾經(jīng)過黃賓虹的鑒定。由于書畫鑒定的復雜性,黃賓虹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無誤。例如對于宋徽宗的存世作品,他認為只有一幅《御河卷》是真跡,其余均被判為贗品。他所認定的贗品中就包括后來被其他專家認定為宋徽宗真跡的《聽琴圖》,而黃賓虹當時這樣鑒定此畫:“宋宣和聽琴圖一軸,絹本,臨摹氣息甚新,設(shè)色亦未入雅,非宋人作。蔡京題字,不類[20] ”。過余的苛求,黃賓虹會走到一個極端,同時也可能會證明自己將走到另一個極端,那么就不應該以一眚掩大德。試看1983年全國七人書畫鑒定小組的鑒定,六位頂尖級的書畫鑒定大家在面對同一畫作時,其結(jié)論尚多有齟齬[21] ;更何況黃賓虹孑孑一人,而且時間極為倉促,又多有條件限定。
歷史上的一段冤案,使得黃賓虹與故宮典藏結(jié)緣。案子的當事者易培基蒙冤逝世,而為案子提供佐證的黃賓虹由于對故宮書畫的鑒定,成就了他書畫事業(yè)上的一個亮點;這一經(jīng)歷成為后學們的學術(shù)探究資源,這些資源不但內(nèi)涵異常豐厚,而且具有巨大的再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