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新疆伊犁河流域開發(fā)建設管理局 烏魯木齊 830000)
恰甫其海樞紐工程1號鋼橋位于新疆伊犁鞏留縣境內,距鞏留縣39km處,主要承擔著鞏留縣境內牧民轉場和山口水庫旅游交通任務,設計荷載為汽-15t。上部結構選用321兩排單層加強型裝配式鋼橋,全橋共計21節(jié),每節(jié)長3m,橋面凈寬為3.74m,橋面高程為917.5m。下部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橋臺和重力式橋墩,采用兩跨連續(xù)布置,兩跨分別長18m、45m(見圖1)。
圖1 一號鋼橋平面和剖面
1號鋼橋左岸橋臺座落于砂礫石基礎上,基礎混凝土下游方向有局部出露的巖石,中墩座落于砂礫石基礎上,右岸橋臺座落于基巖上。砂礫石基礎由褐黃色粉土、云母碎片及砂礫石組成,夾多層礫砂、粗砂薄層及少量的礫石。其中礫石直徑一般為50~500mm,砂礫石級配不良,經強夯后,地基承載力特性值為180~220kPa。砂礫石基礎厚度較大,下伏地層由黑灰色火山角礫巖組成,巖體較完整,塊狀結構,巖芯主要呈柱狀、短柱狀,巖芯采取率及RQD值高,地基承載力特性值為2000kPa。
1號鋼橋2008年建成,2009年下游山口水庫蓄水后,橋墩基礎淹沒,導致左岸橋墩發(fā)生偏斜,上游沉降22cm,中墩基礎發(fā)生沉降25cm。
原左岸砂礫石基礎厚度較大(灌漿處理時,實測孔深8.56~11.50m),為階地沉積原狀砂礫石,未進行挖除,只是在干燥狀態(tài)上進行了強夯處理;基礎三面環(huán)水,范圍較小,側限約束小,被水浸泡后降低了其強度,致使承載能力減小,砂礫顆粒發(fā)生了移動,結構進行了調整,因而造成了橋墩的沉降、偏斜。
若采取左岸橋墩及橋梁拆除后進行基礎挖除或再壓實處理,后果為:?切斷交通,影響牧民轉場;?橋墩及橋梁拆除重新施工工作量巨大,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三面環(huán)水場地小,已無條件進行處理。因此,必須簡化施工技術處理措施。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基礎進行加固,以提高承載力,限制繼續(xù)沉降,并加高橋墩頂面高程以補償發(fā)生的沉降。進行砂礫石基礎加固就得填充空隙、限制顆粒的移動調整,提高砂礫石密度及強度,從而提高其承載力,限制繼續(xù)沉降。灌漿可以填充空隙、限制顆粒的移動,因此,選擇采用較為經濟的水泥灌漿加固法。
首先,對基礎周圍岸坡進行人工拋石及漿砌石防護,防止庫水對砂礫石基礎的淘刷侵蝕。然后,在墩臺基礎之下,墩臺中心及外緣砂礫石基礎中直向或斜向鉆孔或打入管樁,通過孔眼及管孔,用一定壓力把水泥漿液灌入砂礫料層中,通過漿液凝固,把原來松散的砂礫料固結為有一定強度和密實的整體,從而達到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
沿橋臺基礎四周布置兩排灌漿孔,孔距0.75~1.825m,排距1.5m。內排孔為向內側傾斜10°的斜孔,孔中心線距基礎邊緣10cm,外排孔為直孔。在橋臺基礎的中部布置6個灌漿孔直孔。為保證灌漿效果和質量,除路基覆蓋部分沿橋臺基礎周圍澆筑了3.0m、寬1.0m厚的混凝土蓋重,路基覆蓋部分從路面頂部造孔。詳見圖2。
圖2 1號鋼橋橋墩砂礫石基礎加固灌漿平面
灌漿漿液采用純水泥漿,水灰比采用2∶1、1∶1、0.8∶1、0.6∶1、0.5∶1 五個比級,開灌水灰比 2∶1,逐級由稀變濃。水泥采用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細度要求通過4900孔/cm2,篩余量不大于5%,其質量必須滿足國家標準。
灌漿壓力由現(xiàn)場生產性試驗確定,實際生產時根據現(xiàn)場實際調整,以加壓過程中不產生注漿量和壓力值突變?yōu)樵瓌t?,F(xiàn)場生產性試驗初定壓力為:第一段0.30MPa,第二段及以下為0.40MPa。實際生產時為防止?jié){液滲流過遠以及對土體產生劈裂和滲透失穩(wěn)破壞,壓力控制在0.20~0.30MPa,最大不超過0.40MPa。
為減少漿液損失,提高灌漿效果,保證灌漿質量,灌漿先外邊排后內排,灌漿方式采用單孔分段循環(huán)式灌漿,分兩序進行,先進行Ⅰ序孔鉆灌,后進行Ⅱ序孔鉆灌。灌漿首段采用常規(guī)阻塞、第二段及以下各段采用小口徑、孔口封閉、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若出現(xiàn)成孔條件差、易塌孔時,則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自上而下段長不大于1.5m,自下而上段長不大于1.0m。灌漿孔口管采用0.5∶1水泥濃漿灌注。
砂礫石層屬松散結構,為保證基礎穩(wěn)定,確保工程安全實施,采用跟管鉆進分段灌漿。造孔采用1臺中風壓覆蓋層跟管鉆機進行造孔,鉆孔直徑為100mm,灌漿深度為灌漿孔底達到基巖為準,孔口段鉆孔孔徑110mm,并在孔口下入1~2m的孔口管。
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持續(xù)減少時,或當注入率保持不變而灌漿壓力持續(xù)升高時,不改變水灰比;當某一比級漿液注入量已達200L以上,或灌注時間已達30min,而灌漿壓力和注入率均無顯著改變時,改換濃一級水灰比漿液灌注。
a.當注入量較大時,以灌漿段注灰量控制,當注灰量達300~500kg/m時,需待凝復灌一次,可結束灌漿,進行下段灌漿.
b.當注漿量較小時,以灌漿壓力為準,吸漿量在20L/min以下,并達到灌漿壓力后持續(xù)10~15min以上(穩(wěn)壓)方可結束,進行下一段鉆灌。
灌漿結束后,灌漿孔采用水灰比為0.5∶1濃漿封孔,孔口采用1∶1砂漿人工搗實進行封填,并養(yǎng)護待凝。水泥砂漿封孔時,砂最大粒徑不超過0.5mm。
本工程灌漿共計81孔,其中Ⅰ序孔41個,Ⅱ序孔40個。鉆孔總長度為999.17m,灌漿總長度為790.61m。總注灰量為328.78t,總平均單位注入量415.86kg/m。Ⅰ序孔總注灰量為181.65t,平均單位注入量457.00kg/m,Ⅱ序孔總注灰量為147.13t,平均單位注入量367.43kg/m。單位注入量Ⅰ序孔>Ⅱ序孔,隨著孔序的加密,注灰量趨于遞減,基礎的可灌性逐漸減小;Ⅰ序排平均單注443.55kg/m,Ⅱ序排平均單注324.67kg/m,隨著灌漿排距的加密,注灰量趨于遞減。
從以上灌漿結果反應,Ⅰ序孔與Ⅱ序孔之間,排與排之間注入量的遞減規(guī)律表明灌漿工藝、灌漿方法及灌漿設備比較適宜合理,灌漿過程正常、效果明顯。
砂礫石基礎灌漿結束28天后,共布置了5個檢查孔,采用地質泥漿回轉鉆機開始進行灌漿效果取芯檢查。芯樣密實,采取率均大于90%,水泥填充效果較好,巖芯中結石基本均勻分布。
檢查孔灌漿平均單位注灰量39.96kg/m,為灌漿平均單位注灰量412.05kg/m的1/10以下,灌漿后的砂礫石基礎平均單位注灰量發(fā)生了大幅減小。詳見檢查孔灌漿成果表。
檢查孔灌漿成果表
上述灌漿效果檢查表明,水泥灌入砂礫石基礎后填充了砂礫石之間的空隙和空洞,密實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并與礫石緊密膠結,從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載能力。
1號鋼橋左岸橋臺砂礫石基礎采用水泥灌漿加固法處理后,鋼橋已安全運行了3年,至今多次檢測再未發(fā)現(xiàn)沉降或偏移。砂礫石基礎采用灌漿加固處理,提高了砂礫石基礎的承載能力和整體均勻性,達到了防止基礎下沉的效果,確保了工程的安全運行,工程技術措施簡便有效快捷,可為類似工程問題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參考。
1 SL 62—9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guī)范[S].
2 DL 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guī)范[S].
3 張景秀.壩基防滲與灌漿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4 孫釗.大壩基巖灌漿[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