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耕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運用實景聽力材料進行課堂英語聽力教學的研究
潘 耕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地在高中課堂中使用實景聽力材料進行聽力教學。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1)實景聽力材料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英語學習者提高英語水平;(2)如何在課堂上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聽懂超出其聽力水平的實景聽力材料,并從中獲益。為了達到以上的研究目的,筆者設計了兩個基于同一篇實景聽力材料的聽力練習,分別對兩個高中一年級的班級使用,并分發(fā)兩組問卷調(diào)查,通過比較兩組不同的數(shù)據(jù)得出相關結論。
高中課堂;英語學習;實景聽力材料
長期以來,使用實景聽力材料進行課堂二語聽力教學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效的二語教學方法(Underwood,1989;Ur,1996:Field,2002)。Field(2002)認為實景聽力材料能夠為二語學習者提供一種語言的自然節(jié)奏感,使其能夠在二語課堂上感受到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他認為應該在二語課堂中使用實景聽力材料進行聽力教學。Underwood(1989) 則指出,目前二語課堂上廣泛使用的非實景聽力材料往往具有“節(jié)奏感不自然”,“發(fā)音過分清晰”,以及“人工制造的話題”等特點,而這些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使他們認為這些材料就是真實環(huán)境下的英語聽力。因此,當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真實聽力情境的時候(比如,與外教交流),必然會遇到想當大的困難,進而產(chǎn)生一系列的困惑。
本論文旨在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1)對于我國的高中英語學習者而言,如何通過設計恰當?shù)穆犃Σ牧鲜顾麄兡軌蜻m應超出其聽力水平的實景聽力材料。
(2)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師生對于英語聽力的態(tài)度和看法。
(3)目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xiàn)行的方式對于學生提高英語聽力能力有多大的幫助。
本論文的寫作意義主要在于如下兩點:首先,雖然已有諸多相關學術著作探討在英語二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實景聽力材料的問題,但是極少是涉及我國高中英語教學這一背景的。其次,盡管主流理論一致認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實景聽力材料的必要性,如何恰當?shù)卦谡n堂上使用這些材料以及圍繞這些材料具體如何組織課堂活動,以使實景聽力材料發(fā)揮應有的積極作用,而不致于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等問題仍然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因此本文對于解決如何在我國高中的英語課堂上使用實景聽力材料這一實際操作性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英語二語教學中,聽力在過去被視為是一種“二級技能”(secondary skill),即一種培養(yǎng)其他語言技能(說、讀、寫等)的方式,而非目的本身。這種情況直至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得到改觀,彼時一些二語教育家和學者開始意識到聽力這一技能的重要性并且開始進行如何提高二語聽力的相關研究。從那時起,聽力在英語課堂上的地位變得日益重要。而另外一個重要的話題也應運而生:實景聽力材料的使用。
如何在英語二語課堂上使用實景聽力材料從上世紀 70年代早期開始就已經(jīng)被討論(Underwood,1989)。主流理論基本上一致認為實景材料對于發(fā)展二語學習者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的聽力技能十分必要(例如,Underwood,1989; Ur,1996;Harmer,2007等)。而其中的主要理論分歧在于如何界定聽力材料的“實景性”,以及如何解決實景聽力材料可能導致的問題。
Ur(1996)指出,二語教學中的聽力教學的目的應當是使學生能夠適應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的聽力需求。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什么是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的聽力,以及它對于英語二語教學方法上的啟示。
很多相關學術著作對于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的聽力都有論述。例如,Underwood(1989)認為,二語學習者聽力上的最大問題在于無法識別語流中的重音,語調(diào)等變化。她同時指出,一個英語二語學習者很容易遇到英語中的一些陌生的、不能識別的發(fā)音。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是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整體理解話語的內(nèi)容,而不是拘泥于這些無法識別的發(fā)音本身。她還指出英語口語的另外一個特征是語調(diào)和重音。二語學習者應該意識到,英文單詞在語流中的重音變化和它們作為單詞的發(fā)音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說話者強調(diào)的單詞會被重讀。
Underwood的研究為我們在二語課堂上組織有效的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從她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光是教學生識別單詞的發(fā)音是不夠的。過分拘泥于單詞的發(fā)音練習往往會導致負面的學習效果。由于單詞在語流中的發(fā)音跟它們的個別發(fā)音往往大不相同,英語二語學習者會頻繁地在真實聽力環(huán)境中遇到無法識別詞匯發(fā)音的問題,盡管有些詞匯是屬于他們已經(jīng)掌握的,能夠在發(fā)音清晰的情況下被識別的。這是阻礙英語二語學習者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克服難以識別的發(fā)音所帶來的問題,教師應該訓練學生從上下文中已知的內(nèi)容猜測詞義的能力。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bottom-up processing & top-down interpretation)是兩個在二語習得中被廣泛提及的概念。自下而上的認知模式遵從一種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模式:信息的接收者接收單個發(fā)音,然后將這些聲音進行解析以獲取其中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認知模式則強調(diào)運用信息接收者原有的知識來解析所聽到的聲音。正如Anderson 和Lynch (1998)所比喻的,在自下而上認知模式中,信息的接收者扮演的是“錄音機”的角色,而在自上而下的認知模式中,信息的接收者扮演的是“構建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語二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激活他們的自上而下認知模式。換句話說,應該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猜測理解聽力材料的整體含義,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辨別所聽到的單詞上。
上文已經(jīng)討論過,在真實生活的聽力情境中,信息的接收者往往不能成功處理所有的信息,因此為了避免交流的中斷,信息的接收者需要具備應對缺失的那部分信息內(nèi)容的能力。Ur(1984)指出,一個高效的信息接收者總是對即將聽到的信息有一個基本的預測,并且總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聽。信息接收者的預測和目的性正是處理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對于那些聽力能力遠未達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水平的英語二語學習者而言,他們的主要問題在于往往試圖聽懂一段聽力材料中的所有信息,而非抓住關鍵信息。在我國的英語課堂聽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往往把聽懂所有內(nèi)容作為聽力成功的標志。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聽的時候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且由于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辨別單個詞的發(fā)音上,學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整體把握聽力文本的大意以及預測即將聽到的內(nèi)容,導致聽力理解的失敗甚至整體崩盤。這是目前我國英語課堂聽力教學的一大誤區(qū)。
為了探索在英語課堂上使用實景材料以打破這一誤區(qū)的可行性,筆者設計了一個實驗。該實驗在臺州市某中學開展。筆者選取了該中學高一年級兩個班共 116名學生以及22名英語教師作為實驗對象。該實驗由兩個階段組成。在第一階段,被選取的教師和學生分別填寫一份關于目前英語聽力教學的問卷,該問卷的目的旨在調(diào)查師生對當前英語聽力教學的效果的看法和意見建議,以及他們對使用實景聽力材料進行英語聽力教學的看法。第二階段涉及一個針對學生的聽力活動。116名學生被分成AB兩組,A組(實驗組)被要求完成一篇實景聽力材料,在聽材料之前先做一份聽前練習;B組(對比組)完成同一篇聽力材料,只是沒有聽前練習,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填空練習。在完成聽力練習之后,兩個組都被要求完成一份問卷,以調(diào)查他們對這個聽力活動的感受。
本實驗所用的實景聽力材料選自美國電視劇《生活大爆炸》中的一個片段。該片段涉及四個人的對話,其難度超出實驗對象的英語聽力水平。AB兩組學生都播放兩遍材料。A組學生在播放聽力前先完成一個聽前活動,包括一張從該片段中截取的圖片(Howard正在打電話),以及幾個小組討論的問題。這個聽前活動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聽材料之前能夠預測這篇聽力材料的內(nèi)容。而 B組沒有聽前活動,直接聽對話,并且在第一遍聽力的時候完成一個文本內(nèi)容的填空。設計這一聽力練習的目的是指引學生專注于文本本身的文字內(nèi)容,并觀察這一行為是否會影響他們對文本整體內(nèi)容的理解效果。
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筆者基本驗證了前文設置的幾個研究問題。然而,實驗結果同時顯示了幾點意料之外的發(fā)現(xiàn)。
從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調(diào)查師生都認為英語課堂上應該教授聽力,并且一致認為在英語課堂上應該使用實景聽力材料。不過亦有相當一部分師生認為實景聽力材料的難度過大,在實際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一結果說明當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師生對實景聽力材料的使用比較認可,同時又持相當大的保留意見。
在聽力效果層面上,這個對比實驗得出了較為正面的數(shù)據(jù)。通過對AB兩組實驗數(shù)據(jù)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A組的表現(xiàn)要明顯優(yōu)于B組。圖1和圖2分別顯示,無論是從整體分值還是從單題的得分來看,A組都明顯超過了B組。
圖1 A組在整體得分上優(yōu)于B組
圖2 A組絕大部分的題目得分都優(yōu)于B組
從這兩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聽前問題的設置確實有助于學習者理解超出自身語言水平的聽力材料。這一結果也驗證了Ur等學者關于聽前預測和猜想有助于提高對聽力內(nèi)容理解的理論。
本論文旨在探索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且嘗試建立一個在英語課堂上使用實景聽力材料進行聽力教學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
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高中英語課堂中使用的聽力材料與現(xiàn)實語言情境中的聽力環(huán)境有較大差異,師生對使用實景聽力材料的需求比較迫切,而又對使用實景聽力材料的具體操作方式比較困惑。這就為在高中英語課堂上實施一套行之有效的依托實景聽力材料的教學模式提供了需求性支持。
本論文同時在中國的高中課堂這一具體背景下印證了一些現(xiàn)有的相關理論。實驗結果表明,事先使聽者了解聽力材料的話題,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聽力內(nèi)容。
當然,本論文也有相當大的局限性。比如,本論文的兩個實驗小組的分組方式存在一定問題,兩組的英語語言能力并不能保證完全一致,這一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的結果。另外,教師的樣本過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問卷調(diào)查的代表性。這些不足之處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發(fā)展和完善。
[1] Field, J.(2002).The changing face of listen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Harmer, J.(2007a).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4thed.).Harlow: Longman.
[3] Underwood, M.(1989).Teaching listening.New York: Longman.
[4] Ur, P.(1996).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633.41
A
1008-7427(2012)03-0146-02
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