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宏,黃 博,馮變喜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胃腸道間質(zhì)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種非定向分化的間質(zhì)干細胞腫瘤。目前公認的GIST的定義是:遺傳學上存在頻發(fā)c-kit基因突變,免疫組化表達CD117,細胞形態(tài)可以是梭型或上皮樣,兩種細胞混合并呈束狀交叉或彌漫性排列為特征的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但必須除外胃腸道平滑肌腫瘤(瘤和肉瘤)、神經(jīng)鞘瘤和神經(jīng)纖維瘤。GIST可以發(fā)生于全胃腸道,也可發(fā)生于胃腸道外的網(wǎng)膜中。近年來對GIST生物學特性進行了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但對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與GIST侵襲轉(zhuǎn)移關系的研究較少。本文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研究b-FGF在GIST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資料來源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及病理科確診的經(jīng)手術(shù)切除的胃腸道腫瘤,且經(jīng)免疫組化檢測確診為GIST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齡20~77歲,平均55.1歲。病程2 d~3年。
參照Lewin等[1]提出的標準,將本組50例胃腸道間質(zhì)細胞瘤分為良性間質(zhì)瘤18例,潛在惡性間質(zhì)瘤17例,惡性間質(zhì)瘤15例。病灶位于上消化道33例,其中食管2例(1例良性,1例惡性),胃27例(12例良性,8例潛在惡性,7例惡性),十二指腸4例(3例良性,1例惡性);下消化道17例,其中小腸14例(2例良性,7例潛在惡性,5例惡性),結(jié)腸3例(2例潛在惡性,1例惡性)。所有標本均常規(guī)制作切片,免疫組化染色。
兔抗人b-FGF多克隆抗體、SP-9001免疫組化染色試劑盒、兔抗人Ⅷ因子相關抗原(Ⅷ-RAg)多克隆抗體、DAB試劑盒(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b-FGF主要定位在胞漿,含有棕黃或棕褐色顆粒的腫瘤細胞計為陽性細胞。b-FGF的表達強度根據(jù)陽性物質(zhì)的著色深淺及面積判斷。評分標準按Shimizu方法。對每張切片陽性細胞的陽性強度按無著色、淡黃色、棕黃色和棕褐色分別記0、1、2、3分,著色陽性面積按無著色、著色 <1/3、1/3~2/3、>2/3 分別記0、1、2、3分,然后根據(jù)兩項記分之和判斷其結(jié)果:≥3分為陽性(每張切片選擇代表性的區(qū)域,在100倍視野下計數(shù),共計5個視野,取其平均值)。
凡是腫瘤組織中與鄰近微血管和腫瘤細胞分界清楚,并被染成棕黃色或棕褐色的內(nèi)皮細胞或內(nèi)皮細胞簇團,均認為是新生的腫瘤血管,在高倍鏡(200倍)視野下進行計數(shù),3個高倍鏡視野血管的均數(shù)即為新生血管數(shù)。
所有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MVD值和腫瘤大小在b-FGF表達不同的組間比較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b-FGF蛋白表達水平的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FGF主要定位在胞漿,細胞胞漿被棕黃或棕褐色顆粒著色。50例GIST中b-FGF表達陽性者36例(72.0%),MVD 為28.61±6.64;b-FGF 表達陰性者14 例(28.0%),MVD 為18.07±6.03。b-FGF 表達陽性的腫瘤組織中MVD顯著高于表達陰性的MVD(P<0.05)。
36例 b-FGF表達陽性者腫瘤直徑為(5.01±1.98)cm,14例 b-FGF表達陰性者腫瘤直徑為(3.57±1.27)cm,b-FGF表達陽性的腫瘤直徑顯著高于表達陰性者(P<0.05)。
表1 b-FGF的表達和間質(zhì)瘤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Table 1 Relation between b-FGF Expression and GIST Clinical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
表1結(jié)果顯示,b-FGF的表達與年齡、性別等無關(均P>0.05),但b-FGF表達在有無核分裂、腫瘤不同部位、間質(zhì)瘤的惡性潛力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 <0.05)。
GIST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zhì)干細胞的腫瘤,實質(zhì)上由未分化或多潛能的梭形或上皮樣細胞組成,屬于消化道間葉源性腫瘤[2]。判斷GIST良、惡性尚無統(tǒng)一標準,但一致認為腫瘤的大小及核分裂像是主要指標,細胞豐富程度、有無多形性或異型性、有無出血壞死以及有無浸潤性生長是主要參考指標。目前,在GIST良、惡性診斷上仍需結(jié)合腫瘤的大小、組織學形態(tài)及生物學行為等綜合考慮[3]。
b-FGF具有促分裂、促分化作用,能促進血管生成,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zhuǎn)移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4]。
MVD的檢測是衡量微血管形成的客觀指標。腫瘤MVD是反映惡性腫瘤生物學行為的重要參數(shù)。腫瘤的血管形成能力通常用MVD來表示,它是決定腫瘤大小、轉(zhuǎn)移、復發(fā)和預后的重要因素,作為量化血管形成程度的MVD與腫瘤侵襲性、轉(zhuǎn)移及預后密切相關。
本研究首先檢測了b-FGF在GIST組織中的不同表達與MVD的關系,發(fā)現(xiàn)b-FGF表達陽性的組織中MVD顯著高于表達陰性者的MVD(P<0.05)。有研究表明b-FGF可以刺激內(nèi)皮細胞分泌幾種蛋白酶和蛋白酶原活化因子,從而導致血管基底膜的降解,細胞得以侵入周圍基質(zhì),遷移、增殖,最終分化而形成一個新的、含有一個空腔的血管。腫瘤的生長與轉(zhuǎn)移依賴于腫瘤微血管的形成。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b-FGF能促進GIST的微血管的生長,可能與GIST的演變有關。
與其他腫瘤不同的是,腫瘤體積大小是判斷GIST良惡性傾向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胃間質(zhì)瘤直徑大于5 cm,小腸間質(zhì)瘤大于4 cm即達到潛在惡性標準。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b-FGF表達陽性的腫瘤直徑(5.01±1.98)cm明顯大于表達陰性者的腫瘤直徑(3.57±1.27)cm(P <0.05)。有文獻報道,b-FGF 可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促進腫瘤細胞增殖,起到分裂原的作用[5],本研究結(jié)果也證實了b-FGF對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Emory等[6]總結(jié)了1 004例 GIST,發(fā)現(xiàn)其預后與發(fā)生部位有關,腫瘤大小、核分裂像數(shù)目亦與部位有關。從食管到結(jié)腸、直腸,核分裂像數(shù)目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分組研究表明,局限在食管和胃的GIST預后較好。發(fā)生于小腸GIST預后差。本研究運用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了b-FGF在不同臨床病理特征GIST中的表達發(fā)現(xiàn):b-FGF的表達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等無關(均P>0.05),但與發(fā)生部位、有無核分裂、間質(zhì)瘤惡性潛力(良性、潛在惡性和惡性)等有關(均P<0.05)。本研究表明,發(fā)生在下消化道、有核分裂、惡性傾向的GIST中b-FGF的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發(fā)生在上消化道、無核分裂、良性傾向的 GIST。Rogeli等[7]將b-FGF cDNA轉(zhuǎn)染入NIH3T3細胞后,轉(zhuǎn)染細胞表現(xiàn)出高飽和生長密度,形態(tài)異常等轉(zhuǎn)化特性,被轉(zhuǎn)染細胞可在同系動物體內(nèi)很快形成腫瘤,說明b-FGF參與細胞惡性轉(zhuǎn)化。近年來,有研究表明GIST預后差的因素依次為腫瘤>5 cm、分裂像>5/50HPF、高細胞密度、缺乏絲團樣纖維、顯著核多形性、黏膜浸潤、腫瘤壞死,其中腫瘤的大小和核分裂像是關系到腫瘤良惡性和患者預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與文獻報道一致[8],b-FGF的表達與惡性傾向的GIST病理特征相關,提示b-FGF可作為判斷GIST預后及療效的指標。
目前手術(shù)仍然是 GIST的主要治療方式,但約50%的患者術(shù)后5年復發(fā)或轉(zhuǎn)移[8],而GIST對放療和化療近乎絕對的耐受,所以GIST的分子靶向治療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點。甲磺酸伊馬替尼(即格列衛(wèi))是一種高選擇性的酪氨酸激酶受體小分子抑制劑,其作用的靶點包括KIT和PDGFRα(酪氨酸激酶)等受體,能選擇性地阻斷受體的活化,抑制腫瘤細胞無序增殖和誘導細胞調(diào)亡。格列衛(wèi)昂貴的治療價格使一部分病人放棄了術(shù)后治療,同時術(shù)后是否需使用藥物治療也是臨床醫(yī)師面臨的選擇。準確估計預后仍然是臨床醫(yī)師的主要難題,尋找切實有效的GIST預后指標仍需進行深入的研究。
b-FGF在GIST的生長、侵襲和血管生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望成為GIST治療的新靶點。b-FGF的表達與惡性傾向的GIST部分病理特征相關,對其進行臨床檢測有助于判斷GIST的生物學特征,從而指導GIST的臨床綜合治療和預后評估。
[1]Lewin KJ,Riddell RH,Weinstein WM,et al.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implications[M].NewYork:Lgaku-Shoin,1992.
[2]Schubert ML,Moghimi R.Gastrointestinal Sromal Tumor(GIST)[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6,9(2):181-188.
[3]郭立新,楊光華.胃腸道間質(zhì)瘤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03,30(8):603-607.
[4]Hughes SE,Hall PA.Overview of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nd Receptor Families:Complexity,F(xiàn)unctional Diversity,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J].Cardiovascular Res,1993,27(5):1199-1203.
[5]秦艷芳,向春儉,楊紅宇.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腫瘤[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2001,28(4):256-259.
[6]Emory TS,Sobin LH,Lukes L,et al.Pro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mooth-Muscle(Stromal)Tumors:Dependence on Anatmic Site[J].Am J Surg Pathol,1999,23(1):82-87.
[7]Rogeli T,Chang C,Li A,et al.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usedtoasignal Peptidetrans Forms Cells[J].Nature,1988,331(6153):173-175.
[8]Streutker CJ,Huizinga JD,Driman DK,et al.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Health and Disease.PartⅡ:ICC a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Histopathology,2007,50(2):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