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在桂林讀書三年,從來沒寫過一篇關于桂林的文字,雖然那里山水如畫、風景秀麗。倒是來麗江工作后的一個秋天,外出散步,街角的兩株盛開的桂花樹發(fā)出的幽香一下子把我?guī)Щ亓嗽诠鹆肿x書的日子,于是有了這篇文字。
——題記
十月的一天,在麗江街頭,轉過一個街角的時候,我突然聞到了久違的桂花香,那濃郁的甜香,一下子讓我仿佛回到了桂林,回到了那個因為桂樹品種繁多、種類齊全,因此幾乎一年四季都被馥郁的桂花香籠罩的美麗的城市,回到了在那里苦讀碩士學位的難忘的三年讀書時光。
七年前,我這個已經(jīng)在高中工作了十年的語文教師、這個已過而立之年初為人父的游子,放棄了穩(wěn)定的工作,重新背起書箱,背起行囊,像那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著無限向往的年輕人一樣,走上新的征程,到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去圓夢,了卻高中畢業(yè)剛考上大學就產(chǎn)生的一種缺憾——考大學只考了一個師專,而且還在本地市,將來只能做孩子王所帶來的無限惆悵。
桂林,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城市,很小的時候,小學課本上對漓江的描寫就讓我產(chǎn)生了對她的無限神往,“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不知給幼小的我?guī)矶嗌倩孟耄佳羞x擇廣西師大,不能不說與此有一定關系。經(jīng)過了十年的教書匠生活之后,再到桂林,到廣西師范大學讀研,對我來說,真是脫胎換骨。沒有了升學率的重擔,沒有了忙碌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也沒有了瑣碎工作帶來的各種煩擾,當然也沒有了工資——我的經(jīng)濟來源,我完全變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整天夾雜在那些年輕的學子中間,上課,到圖書館看書,寫文章、聽講座,頗有點我們俗話所說的回爐的感覺,說高雅點兒就是返璞歸真。但在忙碌的學習中,將來的出路問題時常困擾著我的心,隨著大學的擴招,越來越多的碩士找不到工作,留不了高校。這幾乎成了我當時的一塊心病,畢竟三十多歲的人了,缺乏競爭力啊。當初考研,雖說有相當大對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生活不想過得太庸俗的成分,但畢竟我還沒成為不追求物質(zhì)條件的圣人,作大學老師,改變一下工作環(huán)境的因素也是很重的。
就是在桂林讀書的三年中,我養(yǎng)成了晚飯后散步的習慣。當時的初衷,自然不是為了追求一種高雅或悠閑,而是更好地學習的需要,緊張的學習需要休息,需要鍛煉,而我又不是一個愛運動,愛出大汗的人,所以就選擇了這種鍛煉身體的方式。有時約上一兩個知己,有時只身一人,在彌漫全城的、醉人的桂花香中,在如詩如畫的山水之間徜徉徘徊,成為我一天中最為愜意的時候。沁人心脾的花香,總是使我變得心曠神怡,一切的煩惱和憂愁,甚至連我自己都忘卻了,完全陶醉沉迷在那香香甜甜的空氣中。
初到桂林,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桂花,我以為她應該像蓮花一樣高潔,像菊花一樣高貴,像桃花一樣鮮艷……但當路人告訴我路邊那一排排不起眼的樹就是桂花樹,那一簇簇普普通通、星星點點、黃色的小花就是桂花時,我有點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和眼睛,如此細小、如此平凡的黃色的花竟然能發(fā)出如此香甜、如此令人迷醉的香味,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而這種幽香而不露,秀麗而不嬌的品質(zhì)卻令人肅然起敬,這種品質(zhì)不知迷倒了多少詩人,使他們留下了不少關于桂花的詩,宋代李清照說“何頌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道其美;梅堯臣的“空中桂花多,艷色粲然發(fā)”,是夸其色;唐代李德裕的“翠于生巖下,金英在世間”,是頌其韻;宋代楊誠齋的“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更是把她神化了。世人推桂花為上品香花,品評其為“濃、清、久、遠”俱全,并給它一個芬芳馥郁的雅號——“九里香”,實在是太恰如其分了。我崇敬并喜歡桂花的這種品質(zhì),做人應該像桂花一樣低調(diào),不事張揚,卻香飄萬里。不求大富大貴,不求美艷虛?。恢磺髶碛幸环莸逑愕膬?yōu)雅、寧靜、怡然。
迷人的芳香和秀美如畫的山水如此和諧,溫潤地糅合在一起,桂林宛如一個曼妙多姿、充滿靈氣、溫柔如水的女子,她的秀發(fā)和身上散發(fā)出的淡淡幽香,令你的心頭變得暖暖醉醉。
在桂花林中散步,聞著撲鼻而來的陣陣花香,有時候不由得會想起“蟾宮折桂”的故事,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祝賀堂弟白敏中中了進士第三名的詩“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這些與桂花相關的故事和詩句偶然也會給我這個為前途擔憂的人帶來些安慰,有時甚至竟也飄飄然了,我突然為自己一生中能來桂林讀書,感受桂林甲天下的山水和香壓群芳的桂花感到驕傲和自豪,盡管三年后自己何去何從還不可知。
學習之余,到桂林各風景名勝地走走也是一件樂事,吃飯可以節(jié)儉,看風景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讀研一的時候,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都像我一樣,對這個風景秀麗的城市充滿了好奇,都有一種想一覽名城風光的愿望,正好一年級的課也不算太緊,于是就經(jīng)常有同學約著去各處游玩,我雖然年齡稍長,但對此也樂之不疲,來者不拒,因此在桂林還是去了不少的地方,比如桂海碑林、七星公園、像鼻山、伏波山、古東瀑布、興安靈渠、陽朔……
在眾多的景點游玩之中,徒步漓江是頗為值得一提的事,記得那是研一的第一學期,上了兩個月的課以后,同學之間彼此也較為熟悉了,一次課后,陳丕武提議周末去徒步漓江,我欣然答應了,那次同去的還有我的兩個同門李貴龍、莫玉逢以及殷祝勝老師的一個學生陳胤,還有周葦風老師的學生黃九蓮。說是徒步漓江,實際上并不是漓江的全程,而是從楊堤至興坪這一漓江的精華段。一大早,我們就坐船來到楊堤,然后開始步行。走在漓江的江岸上,你才會感受到陳淼《桂林山水》一文中的話寫的有多真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舉目皆風景,處處是畫卷。眼前的風景使我們一行五人忘記了道路的艱險,忘記了疲勞,一路上興致勃勃,斗志昂揚?;蛘f笑、或觀景、或嬉鬧,不知不覺走完了全程大約25公里,中間三次乘船過漓江,歷時約5小時,沿途“九馬畫山”、“黃布倒影”、“浪石風光”、“20元人民幣背景”等景點盡收眼底。
在桂林讀書三年,我認識了很多老師和同學。老師當中,有著作頗豐,在學術界很有影響力、個子高高、待人和藹可親、慈祥敦厚的胡大雷教授,他對南北朝文學的研究卓有成就,聲名遠播;有口才流利,上課生動,充滿激情,現(xiàn)已退休的詞學專家沈家莊教授;還有經(jīng)常隨身帶著兩副高度近視眼鏡,讀書時不斷交替使用,一心學術與科研,大冬天也穿著一雙涼鞋,操一口標準廣西白話口音的楚辭學專家力之教授……同學當中,有身材婀娜、形容嬌美的院花黃陽華;有憨態(tài)可掬、來自東北,高高胖胖,為人厚道,后來在北京某報社找到工作的柴賀;有家境貧寒,但意志堅強,勤奮刻苦,后就讀揚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高勝利……
我的導師韓暉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所有碩士生導師中最年輕的一個。他個子不高,經(jīng)常穿一身紅色的唐裝,戴一頂鴨舌帽。雖然年輕,但在先唐文學尤其是辭賦學方面造詣頗深,出版發(fā)表了不少論著、文章,不到四十歲,就評上教授。韓老師身上很有桂花的品質(zhì)和美德,在學術上,嚴謹勤奮;在做人上,淡泊名利。像桂花一樣高貴又素樸;像桂林的山一樣堅定而執(zhí)著。韓老師對學生很嚴格,一入學,就給我們同門四人列了詳細的讀書書目,要求我們看完一部文學經(jīng)典,至少寫一篇論文。每周到他家里去一次,檢查讀書筆記和詢問學習情況,這樣的導師是不多見的,因為很多導師對于自己的學生都是放羊式管理。韓老師還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我們參加桂林市和學校組織的學術研討活動,在桂林三年,我就參加了兩次桂林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陳弘謀的紀念活動,和一次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尤其是后者,我和幾位同學還參加了會務活動。在這些學術活動中,我遇見了許多學術界的泰斗,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的領軍人物,與他們交談,聆聽他們的言論,受益匪淺,終身難忘。在生活上,韓老師知道我有家庭,沒有經(jīng)濟來源,就安排我參加高考改卷,上本科函授課,一方面可以掙些生活費,另一方面提高了我的社會實踐能力。每周到他家去匯報學習情況,實際上是一件非??鞓返氖拢驗轫n老師和他的夫人孫老師總是很熱情,他們不把我們當學生,而是當客人來待。每次,韓老師都早早的泡好了茶,孫老師準備了許多水果,我們邊喝茶、邊吃水果,邊聊學習和生活,常常忘記了時間。韓老師不主張我們早早的、草率的發(fā)表作品,但我研二時,背著他把我的一篇寫朱自清治學的課程作業(yè)發(fā)表在《古典文學知識》上,為此還獲得二百余元稿費,當我告訴他這件事時,他又由衷的祝賀我,我知道他不急于讓我們發(fā)表文章,是因為我們才剛學,剛入門。這也是他治學嚴謹?shù)囊粋€表現(xiàn)。
我的師兄李黃振是我值得一提的一位同學。他很特殊,特殊在他有著中國人的相貌,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卻不是中國人,他來自韓國。他本來在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教韓語,后來師從胡大雷老師讀博士。黃振師兄外表很文靜,戴一副眼鏡,但性格很豪爽。我們很談得來,他經(jīng)常請我去吃飯,而且一吃飯就喝啤酒,經(jīng)常一次下來,幾件啤酒被消滅。三年的相處,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我在學習上是一個非常勤奮刻苦的人,三年的讀書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圖書館、自習室和教室度過的。令人欣慰的是,成績還算不菲,研究生一年級,我就連過英語四級、六級,這在我們專業(yè)四十個同學中屈指可數(shù),直到畢業(yè),有的從本科直接上來讀研的同學還在為英語過級發(fā)愁;發(fā)了三篇本科學院級的專業(yè)論文;研二、研三分別獲得學校研究生獎學金改革后的一等、二等獎學金。
又是一年金秋季,桂林的公園、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江畔湖濱的桂花一定是全部怒放,盡吐奇葩,滿城飄香。我那些可親可敬的老師們現(xiàn)在還好嗎?他們身體健康嗎?我那些相處三年的同學當然早已各奔東西了,他們在遠方過得好嗎?真的好懷念桂林,懷念那里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懷念那里的讀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