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了交流學術成果,促進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內江師范學院、《明清小說研究》雜志社、中國古代小說網(wǎng)聯(lián)合主辦了“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繼15年前《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和內江師范學院聯(lián)合主辦“96明清小說研討會”后的又一次盛會。整個研討會表現(xiàn)出代表廣泛、規(guī)格高、水平高的特點。
研討會論題鮮明,突出了“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這個主題。把中國古代小說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來考察,拓寬了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有從文獻角度研究小說概念和小說功能的,也有從文學原形角度,追根溯源,研究某種文學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有從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神秘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研究小說生成的,也有從哲學思想、女性文化、城市文化、水文化等角度研究小說的;也有從傳播角度研究小說影響的,還有從變性人現(xiàn)象與文化角度研究小說的,等等,小說研究呈現(xiàn)出立體感。
河南大學張進德通過《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序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不可忽視的價值。四庫館臣在繼承并理性辨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追溯小說的起源,表達他們對小說虛構性質的認知理念,辨析小說流派,闡述小說的價值功用,從中也可看出《四庫全書》不收唐傳奇與通俗小說的原因所在。西南交大羅寧《古小說之名義、界限及其文類特征》重新對“古小說”概念進行界定,認為古小說就是指漢唐小說;進而提出應將古代小說研究建立在尊重古人小說概念的基礎上,并期望更多的學者投入到漢唐小說以及其他文言小說的研究中來。廊坊師院許振東考察了古今《三國演義》版本載錄和補遺及衍變的情況,對版本的載錄、淵源、分類等問題進行翔實的分析,展示不同階段對本書版本的認識和前后間的承繼關系,為更全面地研究這部古典名著提供了借鑒。福建師大歐陽健《古代小說作家考證的信與疑》,通過“《周均韜金瓶梅研究文集》讀后”、“評劉世德《金瓶梅作者之謎》”、“包容曹雪芹異質思維,激活《紅樓夢》研究因子”和“如何看待羅貫中材料”等問題的評論闡釋,說明對古代小說作者的考證是非常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應該客觀科學地研究古代小說作家,以材料說話,科學對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允許不同意見的發(fā)表。江蘇興化歷史學會莫其康通過對歷史上興化的地理風貌、歷史文獻、地下文物、鄉(xiāng)土風物、民間傳說、作品語言等方面的考查,構成了一個相互印證的整體,證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里籍為江蘇興化白駒場是可信的。濟寧學院周晴對《綠野仙蹤》作者李百川籍貫做了考索,在鄭振鐸先生“泰安說”的基礎上,通過對泰安發(fā)生的故事及方言的研究,指出李百川為“山東泰安人”的可能性極大。暨南大學陸勇強對《西湖二集》的作者進行了考辨,提出了兩個“周清原”的不同說法。首都師大周文業(yè)交流了對古代小說名著版本數(shù)字化研究成果。
四川省社科院沈伯俊《〈三國演義〉思想內涵新論》針對近年來有關《三國演義》思想內容的若干誤解,在長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三國演義》的思想內涵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1)對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向往;(2)對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評判選擇;(3)對歷史經(jīng)驗的深刻總結;(4)對中華智慧的多彩展現(xiàn);(5)對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進一步論述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是向往國家統(tǒng)一,歌頌忠義英雄。蘭州大學張同勝《〈三國演義〉“本主”現(xiàn)象試論》探究了“各為其主”或忠于本主的意識被小說中的人物所廣泛認可的現(xiàn)象及原因。認為這種本主現(xiàn)象更多出現(xiàn)在亂世的春秋、三國、宋金元等歷史時期。而《蒙古秘史》中的本主意識、本主原則以及本主現(xiàn)象更為單純和濃烈,可能成為蒙元時期的時代精神之一,從而在小說敘事等文學藝術中有所反映?!度龂萘x》中的本主現(xiàn)象,則是蒙古族本主文化與三國故事相結合的產(chǎn)物。武漢大學魯小俊比較研究了《紅樓夢》、《三國演義》中的赤子之心與英雄情結,認為英雄情結與赤子之心不無統(tǒng)一處。把兩部名著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其誤在于把權謀和成敗當成了《三國演義》的終極價值。天津外國語大學張淑蓉《論“空城計”的歷史真實性》通過《三國志》、《晉書》中相關人物傳記,說明“空城計”不但在三國歷史上實有發(fā)生,而且確實是由諸葛亮自導自演的一個充滿驚險色彩的戰(zhàn)爭傳奇。西華師大李培健等研究了《三國演義》中的天命觀,認為天命觀作為小說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決定人物命運,解釋歷史演變規(guī)律的重要因素。然后從命由天定、天命可知不可違、天人合一、天命轉移等方面探討《三國演義》中的天命思想。樂山師院何曉葦研究了明清《三國》批評呈現(xiàn)出由論事至論事析文的演變軌跡。認為早期的《三國》論者以史家的眼光看《三國》,李卓吾評本發(fā)論事析事之端,至明末清初毛宗崗父子全面地開掘《三國》歷史與文學的價值。毛氏父子超越此前的形骸之論,深刻地揭示了《三國》信與奇、真與幻結合的文本特征。
深圳市文聯(lián)周均韜《重論〈金瓶梅〉初刻本問世年代“萬歷末年說”》在臺灣魏子云先生否定魯迅的《金瓶梅》初刻本問世于萬歷三十八年的權威論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金瓶梅》初刻本問世在萬歷四十五到四十七年間,提出了“萬歷末年說”。云南民族大學曾慶雨《論〈金瓶梅〉敘事藝術的思維特征》在自已提出的《金瓶梅》敘事建構的“借用、延展、脫穎出新幾個過程以及對比和互襯等敘說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創(chuàng)作主體在文本建構形成中所具有的思維特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湖南文理學院周勇《從場面呈現(xiàn)看〈金瓶梅〉的小說藝術》認為小說作者主要使用細節(jié)連綴的敘述方式,小說的敘事空間精彩,而敘事時間則時常紊亂,留下遺憾;而夸飾性和寫實性場面的結合,是《金瓶梅》人物塑造的重要方法之一。復旦大學陳維昭則考論了清代南詞《繡像金瓶梅傳》的作者可能是嘉道年間的廢閑主人馬永清;這部南詞在江浙南詞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義,具有由說唱藝術向戲曲藝術表演趨近的鮮明傾向。而在性表現(xiàn)方面,也達到了書場藝術史上空前露骨的程度。
大連外語學院王立《〈聊齋志異〉中印溯源研究的學理依據(jù)及意義》探究了在佛經(jīng)文學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小說構成了文言為主、偏重實錄和承襲題材類型等特色。至《聊齋志異》乃融會貫通,真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題材類型穩(wěn)定化、注重傳承依傍、人鬼靈怪全方位思維、而以普通人之人生為本位的民族特色。西華師大蔣玉斌研究了清人筆記對《聊齋志異》的多維觀照,認為清代文人主要從文學鑒賞、實用功利、娛樂解頤、紀實征實等視角來觀照《聊齋志異》,他們的觀照視角與當時的學風、小說觀念有著密切關系。
武漢大學陳文新的《〈閱微草堂筆記〉:一個經(jīng)典文本和一個小說類型》指出,《閱微草堂筆記》不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為一個經(jīng)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說這樣一種文類的標本,所以應當采用子部小說的原理來闡發(fā)其文本及其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南京審計學院韓希明研究了《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涉訟文人,指出紀昀極其反感這些涉訟文人,將其歸為道德水準低下的那一群落,由此反映作者的道德觀以及強烈的息訟思想。
內江師院孟光全以《剪燈新話》為例,研究了小說中的園林,認為小說里的園林可以構成人物活動與情節(jié)發(fā)展的空間背景,可以構成塵世與樂園的對比觀照,可以寄托作家的情意,可以讓小說空間呈現(xiàn)更加多樣化,還可以讓古典小說更詩意化。浙江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劉建明探究了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間文化政策與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指出:此時君主強力推行的文化政策與政權高效運作的政治環(huán)境牢牢控制著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故而朝廷所倡導的文學觀念得以推行。
海南大學鄧百意《明代神魔小說的敘事范型及其發(fā)生機制》認為,《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分別代表了明代神魔小說“以幻寫真”和“以幻求奇”的敘事范型?!段饔斡洝纷非笊癞愋院腿诵缘娜诤希瑵B透其中的是作者對時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封神演義》專注于神異性的展示,體現(xiàn)作者通過銳意求新來娛樂讀者的創(chuàng)作訴求。徐州師大趙興勤《〈封神演義〉藝術探索》研究了《封神演義》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情節(jié)模式的借鑒和藝術探索,指出《封神演義》除了情節(jié)模式的借鑒和敘述格局的蛻變,還包括藝術追求的創(chuàng)新。廣東培正學院李建武論述了《封神演義》的“重復”與“反重復”,《封神演義》確有模式化敘述,讓讀者誤以為它就是絕對的模式化打斗,但實際它卻時不時地跳出和打破這種套路,讓讀者感到新鮮意外,保持較旺盛的閱讀精力與興趣。南京大學苗懷明《論明清時期的齊天大圣崇拜》研究了明清時期,特別是《西游記》面世之后,齊天大圣崇拜在民間廣泛流行,尤其是南方福建、湖北等地盛行的現(xiàn)象,指出官府及正統(tǒng)文人雖將其視為危害地方安定、傷風敗俗的淫祀進行查禁,但這樣查禁的成效是暫時的,并不能使齊天大圣崇拜絕跡。
大連大學高日暉《〈任俠十三戒〉與〈水滸傳〉女性觀的再認識》,認為《水滸傳》落后的婦女觀來自于宋元以后俠與色的對立,元代羅春伯的《任俠十三戒》是宋元以來俠義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是造就《水滸傳》中這樣的三位女英雄形象和縫制三頂綠帽子的根本原因。牡丹江師院阮素芳探討了《三言二拍》中女性的雷同形象,并探究其美學價值。內江師院李厚瓊探究了《東周列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貞節(jié)女性,指出小說對她們或贊許,或同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女性貞節(jié)觀的矛盾態(tài)度,折射出女性貞節(jié)觀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以及發(fā)展軌跡。《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徐永斌《〈鏡花緣〉的女子形象》把小說描寫的女子分為仙道、才女、帝王三類,進而論述小說打破“神魔小說”常規(guī),把才女作為描寫的主體,篇幅最大,形象飽滿,而這種描寫正是建立在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基礎上。仙道、帝王女子的描寫主要穿插于描寫眾才女故事情節(jié)之中,為才女作鋪墊,或者說是為描寫眾才女起背景作用。陜西理工學院雷勇則研究了《隋唐演義》中的“再世姻緣”及其意義,隋煬帝與朱貴兒、唐明皇與楊玉環(huán)的“再世因緣”是《隋唐演義》中的一個重要“關目”,作者借用這個故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書的結構,小說以“再世因緣”為線索,將從隋煬帝到唐玄宗近二百年的史事連接起來,藝術地再現(xiàn)了隋、唐兩朝興衰的歷史,使全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強小說的完整性。
復旦大學黃霖做了“本學術良知,搞小說研究”的報告,強調要從故里之爭中擺脫經(jīng)濟利益的誘惑;他還特別針對當前以劉再復為代表的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否定思潮,論述擺脫某種政治束縛的必要;并從對當前在一系列問題上受“五四”新文化影響而忽視或否定傳統(tǒng)的傾向,論述擺脫極端思想的影響的必要,為弘揚《三國演義》、《水滸傳》的精神,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南開大學寧稼雨《故事主題類型研究與學術視角換代》針對過去對故事主題類型缺乏全面研究的現(xiàn)狀,提出了“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學術設想”。西南大學黃大宏《論“元超三恨”與唐傳奇的敘事策略》以薛元超曾以不得進士擢第、娶五姓女和修國史為平生“三恨”,指出自武后秉政以來,科舉、婚姻與仕宦相結合的社會風尚在不斷發(fā)展之中,并成為不少傳奇名作的敘事依據(jù),進而形成了兩種敘述模式,一類是渲染狹邪之戀和結婚高門的沖突,強調了婚姻對實現(xiàn)仕宦目標的重要性;一類則通過對此風尚的審視,表達了對人生價值的不同看法。
山東師大杜貴晨通過“緊箍兒”、“胡僧藥”、“冷香丸”等典型例證,研究了中國古代小說以“物”寫“人”的發(fā)展演變現(xiàn)象。西華師大周曉琳研究了清代中前期小說關于長安、北京、南京三大都城的敘事,既體現(xiàn)出集大成的“總結”傾向,同時又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睹髑逍≌f研究》編輯部倪惠穎《畢沅幕府與小說》通過阮元幕府新??钡摹渡胶=?jīng)》、傳記小說《秦云擷英小譜》、筆記小說《履園叢話》、自傳體小說《浮生六記》的成因,探究了藝文幕府對清代小說發(fā)展的促動及文人游幕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指出特別是《山海經(jīng)》的校勘和注釋不僅具有地理學的意義,客觀上亦具有小說史的意義。內江師院梁明玉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變性人現(xiàn)象與文化。闡述了對變性人的記載的歷史分布:魏晉和明清時期較多,而唐宋元時期相對較少;魏晉時期,人們對于變性人現(xiàn)象的記載顯得較為簡單,而明清時期記載的相對較為具體而詳細;對變性人的態(tài)度,明清時期較魏晉時期的輿論更為開放,也更為人性化。
日本早稻田大學川浩二通過天一閣館藏《國朝英烈傳》與《皇明英烈傳》的比較,指出《國朝英烈傳》的故事結構跟《皇明英烈傳》一樣;而《皇明英烈傳》在明朝編年史《皇明通紀》影響下成立,《國朝英烈傳》沒受《皇明通紀》影響,可見先有《國朝英烈傳》,后有《皇明英烈傳》。浙江工業(yè)大學萬晴川研究了《女仙外史》在小說的情節(jié)構建、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表達等諸多方面受到占星術的影響。浙江工商大學聶付生研究了明代章回小說對朝鮮半島漢文長篇小說的影響,指出他們在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作理念和題材等方面與明代章回小說極為一致。
遵義師院王猛研究了明代學術思潮與小說序跋批評的關系。明代學術思潮的變動對同時的小說序跋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它引發(fā)了明代小說序跋批評內容和話語形式的重大變化;學術思潮的變動提升了明代小說序跋的理論含量和價值,從而促進了古代小說及其理論的演進?!睹髑逍≌f研究》編輯部王思豪研究了胡適評點本《文木山房集》的學術價值:一是將其與《吳敬梓年譜》相對照,為吳敬梓生平考察提供佐證、為詩文系年提供解釋;二是論及《儒林外史》的批語,有益于《儒林外史》研究;三是品鑒吳敬梓詩詞,可供研究其詩文者采資。河南城建學院甘宏偉則辨析了《儒林外史》的“反科舉”思想,認為“反科舉”并不適合歷史背景和小說實際,事實上小說關注的是科舉制度下的人,而非科舉制度本身。
有的學者還客觀研究了一些當代學者對小說批評史和小說研究所作的貢獻。如復旦大學羅書華《既開風氣,亦為導師——黃霖先生與“中國小說批評史學”建設述記》,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用黃霖教授豐富的“小說批評史”論著,通過“小說批評史的初創(chuàng)”、“小說批評史料寶庫的建設”、“小說批評體系的架構”、“小說批評史學的延伸”、“黃氏小說批評史學的根本”等問題的辨析,說明“中國小說批評史”學科的建立,是以黃霖先生的一系列小說批評史論著為鮮明標志的,充分肯定了黃霖先生開辟小說史研究風氣的重要貢獻。
華中師大溫慶新評析了歐陽健先生《中國小說史略批判》一書,肯定了歐陽先生本于“求真務實”之良知,“后來居上”之勇氣,從魯迅撰寫《中國小說史略》前后之行狀與時代背景,從“資料”、“論斷”等視角入手,對《中國小說史略》之文獻、觀念、體例及評騭等方面予以客觀而科學的分析,指正《中國小說史略》若干失當之處,于治小說史者多有裨益。
還應特別提到的是本次研討會上的一批青年學者,他們思想活躍,對古代小說的研究刻苦認真,他們是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希望,值得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