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
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科學精神必須與時俱進
■王渝生
關于“把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這個話題,我的看法是要分時間分階段來考察我們的文化。
我國是五千年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那時候世界文明四分天下的話,中國有其一。到了兩三千年前,是古代中華文明和新興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交相輝映。那時的世界文明兩分天下,中國有其一。到了一千多年前,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而這一千年,中華封建文明在大踏步前進,中國的科技文明也取得了光輝成就,居于世界前列。
因此,中華文明從五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兩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獨領風騷,可以說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中華文明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中華科技文明也孕育了傳統(tǒng)的科學精神。
孫中山在1924年為中山大學親筆書寫了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十個字源自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睂W、問、思、辨、行,這完全符合認識過程和研究科學的方法,即獲取信息,提出問題,邏輯推理,檢驗結果,躬身實踐。
作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學》,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本來是古代知識分子中家喻戶曉的話,可惜后人多引后半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忽略了前半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前半段指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指導實踐,“格物致知”為知之始,“誠意正心”為行之始,是為本。后半段是知行觀的外推于家國和社會,是為末。
在《大學》“經”之“傳”中,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币犊嫡a》曰:“做新民。”引《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闭媸浅錆M了創(chuàng)新精神!
《論語》稱:“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边@就是說,孔子在討論問題時不主觀,不武斷,不固執(zhí),不惟我獨尊。“當仁不讓于師”,即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種科學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我是學數(shù)學出身的。劉宋天文歷法算學家祖沖之“不虛推古人”,“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在同皇帝寵臣戴法興的廷辯中,有兩句名言:“愿聞顯據(jù),以竅理實”;“浮詞虛貶,竊非所懼”,體現(xiàn)了大無畏的科學精神。他利用極限方法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以逼近圓面積,得出了準確到小數(shù)點后7位的圓周率值π=3.1415926……在世界上領先了1000年!
事實上,明清以降,中國仍然處于大一統(tǒng)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狀態(tài)中,比歐洲長了一倍時間的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時代具有超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tǒng),具有相當?shù)谋J匦院头忾]性,狂妄自大,閉關鎖國,拒絕接受西方近代科學精神,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少有科學文化更少有科學思想的傳承。因此,造成了中國近幾百年的落后。
以中國科舉制度為例,從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科舉在中國封建時代存在了1300年不是沒有道理的。隋唐的科舉制度不僅設有明經、進士,也有明法、明算諸科,唐初算學博士王孝通編撰《算經十書》,作為國子監(jiān)數(shù)學教材。只是到明清時代,封建社會經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在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諸多方面都具有封閉性、保守性和排他性,明清的科舉考試才墮落為八股取士,才使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清末,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清王朝茍延殘喘,士大夫抱殘守缺,散布“西學東源”說。以數(shù)學為例,西方歐幾里得幾何學和近代代數(shù)學、三角學傳入中國時有人竟說,這些不過是中國古代《九章算術》中方田、方程和勾股的翻版,沒有新意,中國古代早已有之。明末清初,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幫助朝廷修改歷法,在新修《時憲歷》下注明“依西洋算法”,就被保守派官員楊光先以“欲竊取我大清正朔國祚”而把他誣告到刑部,打入死牢,后因孝莊皇太后干預才免除一死,但欽天監(jiān)同湯若望一起修歷的中國天文學家李少白等七人成了刀下之鬼,為了求得中國科學的進步,同革命志士為了求得社會的進步,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犧牲一樣,中國科學家也是為科學真理而獻身的。這同中世紀歐洲宗教裁判所迫害伽利略、燒死布魯諾,有異曲同工之妙。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一個思想解放運動。新興資產階級以人權、平等、民主、自由向封建勢力進行抗爭,科學講求實事實證、實事求是、總結規(guī)律、理性精神,特別是自然科學規(guī)律無國界、無階級性,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真理。科學精神同民主精神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
五四時期,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闖將陳獨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提出在現(xiàn)時的中國只有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可以救治中國思想上、政治上、社會上和學術上一切的黑暗,從而舉起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然而,中國兩千多年的大一統(tǒng)封建專制文化傳統(tǒng)是沒有民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科學精神后來也罕有傳承并受到了閹割。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民主和科學方面長期犯了左傾的錯誤,“在人民內部,我們要給他們以民主”,民主是上面給予下面子民的,至于科學家則被劃入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范疇,對他們是成年累月的思想改造,到了1966年開始的“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對文化,對民主和科學是肆意踐踏,當時有一句話說“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使我想起幾百年前楊光先在誣告湯若望時所說的話“寧可使中國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何其相似耳!至于楊光先還有一句話“我大清臥榻之上豈容洋人酣睡”,哪有可能改革開放?!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化?
先講科學,1859年發(fā)表《物種起源》、創(chuàng)立生物進化論的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1888年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總結規(guī)律?!彼?,“科學化”的“科學”,要講實事實證,講實事求是;要講規(guī)律,講規(guī)則,講規(guī)范,講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律、規(guī)則、規(guī)范、規(guī)矩的東西,必須要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要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工作的整體要求、整體布局和重點方向,使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這才是講科學。
再講科學化,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圣?!彼浴翱茖W化”的“化”,就是要把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調查研究和實事求是,總結規(guī)律和建立工作制度、規(guī)范工作程序,統(tǒng)統(tǒng)貫穿于工作的各個方面和自始至終、徹頭徹尾,這才是科學化。
這樣的科學和科學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沒有的。規(guī)律性和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主要是舶來品。
斷手不遠,孔老一看到了報喪信,報喪信被燒了一角,上面沾滿了血跡??桌弦粨炝似饋恚灰赜檬职悄_下的這片碎石,嘴里喊著:老三,老三,老三啊老三,你在哪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對于文化,既要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又要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先進文化。
由此可見,不能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沒有科學精神,否則,從邏輯上和從事實上都無法解釋為什么中國古代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但是在近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科學精神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更沒有放眼世界、與時俱進地吸收近代民主與科學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與其說是現(xiàn)在要把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還不如說是要把近代民主與科學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更不如說,要以現(xiàn)代政治制度和國家制度注入我們的文化。
我們在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西方近代科技、學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對中國古代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借鑒、移植到當代21世紀科技前沿探索中,是可以古為今用,中西結合的。
例如,近代科學建立起了龐大的分析型學科體系,在很多方面精確地研究了自然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近代科學有長處也有不足:重分析,輕綜合;重結構,輕功能;長于線性研究,短于非線性研究;習慣于封閉系統(tǒng)研究,不善于開放系統(tǒng)研究。當然,這種說法只是相對而言的。事實上,客觀自然界是局部與整體,結構與功能,線性與非線性,封閉與開放的統(tǒng)一。而中國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思維方式在當代和今后科技整體化中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充分估計中國古代科學思想方法和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的同時,也要防止對其作牽強附會的解釋、片面夸大影響和作用,從而導致一些不科學的認識。
《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鼓舞了多少人求新創(chuàng)新,《易經》中包含了一些科學思想和數(shù)學結構等成分,能為近代科學研究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模式,但在歷史上衍生出來與易經有關的方術活動,如算命、相面、占星、堪輿之類,則要科學地、實事求是地認真分析其中的科學和迷信的成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去偽存真,古為今用,這才是對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所應取的正確的揚棄態(tài)度。
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科學文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既不可割斷歷史,數(shù)典忘祖,又不可墨守陳規(guī),盲目排外?。?/p>
(作者為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