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北京 100038)
犯罪的經(jīng)濟分析
宋浩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北京 100038)
犯罪的經(jīng)濟分析是從經(jīng)濟學角度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與普通人的一般行為所共有的理性觀念出發(fā),研究分析犯罪人以利益最大化觀念判斷是否實施犯罪的理論,這是它同以往其他學科以犯罪人與普通人不同的假設分析犯罪原因的最大區(qū)別。它運用經(jīng)濟學的經(jīng)濟人、市場、成本、效益、收益、邊際效用、交換和交易等概念和觀點,分析具體的犯罪行為,并以犯罪市場作為典型,概括犯罪行為的活動機制。犯罪市場是從犯罪供需雙方及價格杠桿在他們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的角度,分析犯罪和預防犯罪成本的增減、犯罪收益的變化等對犯罪變化關系的影響,探索預防和控制犯罪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為制定預防和治理犯罪對策提供理論服務。
經(jīng)濟人;理性人;犯罪市場;犯罪需求;犯罪供給
對犯罪這種危害社會行為的觀察、思考與研究分析,在20世紀中葉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人們都是從哲學、法學、生物學和社會學角度進行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由于市場經(jīng)濟在西方的充分發(fā)展,加之美國犯罪率的迅猛增長,給美國經(jīng)濟造成了數(shù)百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從而引起了一些經(jīng)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市場經(jīng)濟條件要求人們以經(jīng)濟觀點觀察問題和處理事務,尤其是對那些求索性的行為更是如此。犯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無疑也像經(jīng)濟活動一樣,屬于求索性的行為。謀財性的犯罪,如盜竊、搶劫、貪污、受賄、走私等等自不必說,就是那些侵犯人身罪,如綁架、強奸、殺人等也無不帶有求索性質。綁架,可能是敲詐、報復;強奸,可能是為了泄欲或泄憤;殺人,可能是為了復仇、謀財?shù)鹊?。至此,?jīng)濟學家方涉足犯罪領域的研究。經(jīng)濟學家對犯罪的研究,應用的是經(jīng)濟學理論和方法,從而將經(jīng)濟人觀點、市場觀點、成本和效益觀點、刑罰影響犯罪收益與威懾犯罪觀點、保留死刑觀點、邊際效用觀點、提倡多用罰金刑觀點、廣泛采用辯訴交易觀點等等引入犯罪分析或對其做出符合經(jīng)濟學理論的解釋,并創(chuàng)立了犯罪經(jīng)濟學。也就是說,犯罪經(jīng)濟學是犯罪的經(jīng)濟分析的理論與學說。
1.經(jīng)濟人。經(jīng)濟人是經(jīng)濟學的習慣用語,正像社會學中的社會人一樣,最早由約·穆勒提出。英國古典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經(jīng)濟人以追求利益為一切活動的目的乃是人類本性的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活動中,經(jīng)濟人具有個人性,行為動機是物質利益最大化,具有冒險、創(chuàng)新和實干精神等特點。犯罪經(jīng)濟學認為,犯罪人也具有經(jīng)濟人的特點。經(jīng)濟人以追求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為其活動的目的,因此是具有理性的人,犯罪人與其相似,對其行為選擇也是理性的。據(jù)此,犯罪經(jīng)濟學把犯罪人也歸為理性人一類。所以,研究犯罪原因和制定犯罪對策,只要對犯罪人犯罪行為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分析與干預,就可制止他們的犯罪活動,使犯罪問題迎刃而解。
2.犯罪市場。20世紀后半期,美國的一些經(jīng)濟學家認為,自該時期起,人們不僅將犯罪看成是一種社會的毒瘤,而且也將其看成是一種事業(yè)。在這種事業(yè)中,存在著市場形式,在犯罪市場形式中,被害人和犯罪人構成了供需雙方,需方所求由供方提供。雖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雙方的“交易”是非自愿的(自愿的有毒品的買賣、走私物品的交易、賣淫嫖娼等),但犯罪所及之物與事,還是在二者之間轉移的,這種轉移既類似于普通商品市場中的商品流轉,又相當于霸王合同式的交易。由于犯罪市場的存在,因此可以從其運營和供需雙方“交易”中,尋求與探索富有針對性的犯罪防控對策。
3.成本和效益。在經(jīng)濟學中,成本是指生產(chǎn)一種產(chǎn)品所需的全部費用,效益是指扣除生產(chǎn)產(chǎn)品所需的成本是否還有盈余,即利潤。利潤的有無和大小,是決定生產(chǎn)與不生產(chǎn)該種產(chǎn)品的關鍵因素。經(jīng)濟學家利用成本和效益觀點來分析犯罪活動,認為犯罪人既然是理性人,他們的犯罪活動就必然是基于理性思維而實施的。當犯罪成本(犯罪的投入和風險等)較高、犯罪收益較低或沒有時,他們就會選擇放棄犯罪活動;反之,當犯罪成本較低、犯罪收益較高時,他們就會選擇實施犯罪活動。這是經(jīng)濟人的效益最大化原則在犯罪活動中的體現(xiàn),所以要防控犯罪,就要從解決增加犯罪成本、降低犯罪收益問題入手。
4.刑罰影響犯罪收益與威懾犯罪。傳統(tǒng)觀點認為,刑罰是犯罪“易感觸”的力量,無論是自由刑還是罰金刑,都能夠抗衡犯罪人頭腦里的強烈私欲[1]。這是從刑罰直接觸及犯罪人感官或利益、對犯罪人施加痛苦的角度出發(fā)而言的。犯罪經(jīng)濟學雖然認可刑罰的威懾作用,但它卻是從刑罰可減少或抵消犯罪收益角度出發(fā)的。也就是說,刑罰可作為調整犯罪成本和收益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刑罰是由刑法規(guī)定和公布的,具有公開性,因此對犯罪就有事先的威懾作用。減少、抵消犯罪收益,對潛在犯罪人也是事先的威懾。
5.保留死刑。死刑是最嚴厲的刑罰,因此與其他種類的刑罰相比,它的威懾作用也最高。犯罪人如果因為犯罪而被處死刑,他所付出的代價就會使其犯罪收益全部化為泡影,其犯罪所投入的成本也就隨之喪失殆盡。因此,它的威懾作用是其他刑種無法比擬的。但是,主張保留死刑會不會重蹈“重刑主義”的覆轍呢?不會。因為犯罪經(jīng)濟學的理論是講究邊際效用的理論,只要司法機關嚴守邊際效用,就會使死刑的運用恰到好處。
6.邊際效用。在經(jīng)濟學理論中,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或勞務得到完全滿足之前最后那個單位的商品或勞務的效用。效用是滿足消費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消費欲望是隨消費量的增加而逐漸得到滿足的,因此消費者從該種商品或勞務連續(xù)得到的每一單位的效用量是遞減的。所以消費者在不斷增加消費物品所獲得的一系列遞減效用中最后一個單位所具有的效用是最小的,也叫限界效用。超過界限的邊際,效用就會變?yōu)榱阈в没蜇撔в?。所謂零效用就是無效用,負效用就是虧損效用。所以,經(jīng)濟學理論提醒和告誡經(jīng)濟活動的參與者,在經(jīng)濟活動中要注意邊際效用的界限。犯罪經(jīng)濟學借用經(jīng)濟活動的邊際效用規(guī)律說明刑罰的運用效果,運用刑罰時一定要把握邊際效用的遞減規(guī)律,否則,刑罰適用不當,畸輕畸重,就達不到適用的目的;適用輕了,犯罪人就會不在乎,滋生僥幸心理,認為犯罪有利可圖,即使受到刑罰處罰,也還有賺頭。適用重了,犯罪人就會產(chǎn)生橫豎橫的心理,服刑時百般抵觸,釋放后變本加厲地實施犯罪。所以,實施刑罰務必刑滿遵循邊際效用原則,以使刑罰充分發(fā)揮其遏制犯罪的作用。
總效用與邊際效用例表
7.多用罰金刑。罰金刑與自由刑相比具有以下五個優(yōu)點:第一,它可以使受刑人的名譽和信用得到保護,不受損害,從而鼓勵其悔過自新,防止社會歧視;第二,判處罰金刑對貪利型犯罪而言比判處自由刑更加有效,因為貪利型犯罪人最怕其利益受損,他們把利益看得比自由還重要;第三,罰金刑可作為短期自由刑的替代刑,因為短期自由刑相對較輕;第四,可適用于單位和法人,因為它不是人身刑;第五,罰金刑符合刑罰的經(jīng)濟原則,與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要求相契合。由于罰金刑具有以上五個優(yōu)點,因此能夠適用罰金刑的犯罪,就不必適用自由刑。
8.辯訴交易。辯訴交易是將解決民事案件的方法引入刑事訴訟中來的一種做法,也叫辯訴談判。就是說,當被告表示認罪,或雖不認罪但也不辯解的時候,為了換取訴訟撤銷或尚未提出其他的指控而得到從寬判決的處理方法。犯罪經(jīng)濟學認為,刑事案件中有許多與經(jīng)濟有關的案件,如果采用辯訴交易的辦法,就可以減少原告和被告的許多麻煩,既可以節(jié)省人力、物力,又便于法院迅速結案,因此是可行的和應當提倡的。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犯罪研究,無論是哲學、法學、生物學還是社會學等學科,都是從犯罪人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出發(fā)尋找犯罪原因的,不是認為犯罪人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人格、性格與普通人相比有明顯的區(qū)別,就是認為他們的智力、生理機能發(fā)育與普通人相比存在明顯的缺陷,或者是教育、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人際交往的不同而促使的心理狀態(tài)與普通人相區(qū)別而導致其犯罪的。經(jīng)濟分析則認為,犯罪人同普通人一樣,都是有理性的人,都具有追求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的人類本性,所以他們不存在本質差別,考察他們活動的原因用不著考慮他們的區(qū)別,而應當從他們都是理性人,進行一切活動(包括犯罪)都必然要做理性選擇,以求達到追求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的共同點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揭示犯罪的真實原因,制定出有效的犯罪對策。這是經(jīng)濟分析與其他學科分析犯罪原因最明顯的不同之一。
在經(jīng)濟活動中,計算成本只是將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全部消費計算在內(nèi),即包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兩部分,而不包括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擇業(yè)與選擇生產(chǎn)經(jīng)營某類產(chǎn)品在市場競爭中有無優(yōu)勢的比較,即所謂的時間的機會成本。犯罪成本的計算則不然,它既包括犯罪活動的直接成本投入(這相當于生產(chǎn)成本),又包括因選擇犯罪而放棄的某種正常事業(yè)應得的利益的損失,即時間的機會成本。這是因為犯罪比從事正常事業(yè)多了一項隨時都會遭到法律懲罰的風險所致。
所謂時間的機會成本,表達的是同一單位的資源,在同一時間里只能使用一次,如果在生產(chǎn)中,將其用在生產(chǎn)甲種產(chǎn)品上,就不能同時又用在生產(chǎn)乙種產(chǎn)品上,這說明資源的使用具有擇一性。資源的擇一性,又反映了資源的稀缺性。物質資源是這樣,時間資源也是這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時間就成了人生的最寶貴資源。一個人怎樣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資源,這是理性人都會考慮的。犯罪人在考慮選擇犯罪時,就決定放棄花在犯罪的時間中能夠從事正常事業(yè)而應得的利益,實際上他就是將這部分應得的利益作為成本投入到犯罪中。但是犯罪如果敗露,便會遭到法律的追究和懲罰,不僅會失去犯罪直接投入,如購買犯罪工具的花費,踩點用去的時間等等,而且還會將其時間的機會成本喪失。時間的機會成本構成包括社會的平均工資率,個人受教育的程度、年齡等等。社會平均工資率是犯罪人選擇犯罪而不選擇做工所放棄的一般利益,這是從概率上講的,所以能成為構成犯罪成本的要素之一。教育程度高低對就業(yè)具有影響力,教育程度高,就業(yè)機會多,薪酬也相對較高;教育程度低,就業(yè)機會少,薪酬也相對較低。所以,受教育程度也成為構成時間的機會成本的一個要素。人的年齡之所以能成為時間的機會成本要素,是因為經(jīng)歷、經(jīng)驗、掌握的知識多少都與年齡有關。時間的機會成本的另一個含義是,人在選擇甲職業(yè)的同時,也就放棄了選擇乙職業(yè)和丙職業(yè)等等的機會,而選擇乙職業(yè)和丙職業(yè)等等的收益,可能比選擇甲職業(yè)還高,但由于已經(jīng)選擇了甲職業(yè),也只能放棄選擇乙職業(yè)和丙職業(yè)等等,因為一個人不能分身同時從事幾種職業(yè)。這也是由成本使用的擇一性決定的。犯罪人選擇犯罪,也就等于放棄了選擇其他職業(yè),同時也等于放棄了選擇其他職業(yè)所能得到的全部收益。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所受的教育、相應的年齡投進犯罪中,構成了部分的犯罪成本。
市場,在經(jīng)濟學理論中原指流轉物——商品在流通過程中集中流轉的場所。后來,隨著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活動的增加,這種流轉活動也不斷地擴散和延伸,它的含義也在不斷地擴大,將凡是交換活動的行為也納入其中。因為市場中的“市”是對交換行為的概括,體現(xiàn)的是特定的交換關系,“場”是交換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要件,沒有交換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要件,交換活動就不能進行。但是,隨著商品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擴大,人們的交換行為也廣泛發(fā)生。雖然集中交換的場所仍是交換行為主要發(fā)生的場所,但其他地方,如生產(chǎn)者所在地等,交換行為也隨時隨地發(fā)生。因此,市場的含義也就隨之擴大了,對此,人們也都理解。
犯罪市場的概念是從經(jīng)濟學角度對犯罪行為活動機制進行的概括,它還是對犯罪進行經(jīng)濟分析解剖的典型事例之一。在商品市場中,商品交換是由供給者和消費者雙方的交換活動完成的。供方向需方提供商品,需方向供方支付貨幣,或者與對方交換等價的物品。交換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和遵守自愿原則。而在犯罪市場中,既有與商品市場相同的模式,如走私物品的買賣、吸毒者與販毒者的毒品交易、嫖客與娼妓的賣淫嫖娼活動等等,也有不同于商品市場的模式,如搶劫、盜竊、殺人、綁架等等。相同模式是供需雙方交換行為發(fā)生采取了自愿的原則。不同模式是需方違背了對方的意愿單方面采取了侵犯對方人身權利或財產(chǎn)權利的手段,達到了獲取或傷害的目的。這種不同的市場模式,類似于經(jīng)濟合同簽訂中的“霸王合同”,只有需方犯罪人單方面的自愿意思表示,而無供方犯罪被害人相對應的自愿意思表示。它與商品市場的強買強賣現(xiàn)象很類似,所以將其歸入犯罪市場范圍是有道理的。
違法性是犯罪市場與經(jīng)濟生活中的商品市場的本質區(qū)別。不管是哪種模式的犯罪市場都是非法市場。非法市場指的是國家禁止或限制將某些物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轉的市場,這是因為這些物品具有或者相對具有社會危害性,盡管它們中有的在某些領域和場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由于它們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使用不當就會給社會造成危害,所以國家為了保障社會安全,對其流通和使用范圍加強了管理和監(jiān)督,以及禁止或限制。
可見,犯罪市場是國家不允許存在的地下非法市場,但由于它在社會生活中又實際存在,它的存在不僅擾亂了社會的經(jīng)濟秩序,而且還破壞了社會穩(wěn)定,危害了人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治理和尋求對策。
市場的活動是交換活動,所以市場的主體就是從事交換活動的人。商品市場的交換活動是由供需雙方共同進行的,因此,商品市場的主體就是進行交換活動的供需雙方。同樣,犯罪市場的“交換”活動也是由供需雙方進行的,不過犯罪市場中的供方是犯罪被害人,需方是犯罪人,二者的身份既是明確的,又是固定的。供方在犯罪市場中特別是在非自愿模式的犯罪市場中是被動的供應者,而需方則是主動的需求者,這也是犯罪市場始終成為需求型市場的重要原因和標志。
偏好是市場存在的心理前提,因為供需雙方偏好的滿足是通過市場交換得到互補的。所以,只要偏好存在,市場就會存在。在商品市場中,供需雙方均有偏好,市場通過價值規(guī)律使偏好趨向一致來達到供求均衡,發(fā)揮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在犯罪市場里偏好呈單向性,只有需方有需求偏好,而無供方的供給偏好,因為供方即犯罪被害人根本就不愿意為需方即犯罪人提供任何東西來滿足其犯罪需求,所以更不要說有什么供給偏好了。另外,供需雙方對犯罪市場交易結果的心理預期也體現(xiàn)出偏好的單向性。在交換前需方就期待交換結果對自己有利,并使這種期待心理轉化為積極的追求行動,促使這種交換結果發(fā)生,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情感預期”。而供方在交換前根本就沒有什么預料,所以更談不上對結果有什么預期了。
犯罪市場的供方眾多,既包括廣大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又包括社會和國家。以貪污公款為例:貪污犯是有限的特定身份的人,如果他沒有獲取金錢的偏好,就不會實施貪污公款的行為,他所實施的貪污公款的行為在侵犯財產(chǎn)權的同時也侵犯了國家有關的財會金融管理制度,因此被其侵犯的單位和國家都成了貪污犯實現(xiàn)犯罪需求的供應者。作為需方的犯罪人則是特定的個人。另外,有些犯罪如買賣走私物品、槍支彈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和文物等犯罪,從活動方式上來看有如商品市場的交換活動,有供有求,但從法律上來說,此類活動就是犯罪,供求雙方都是犯罪市場的主體。
犯罪市場的客體是犯罪市場中犯罪對象的交換關系。犯罪對象相當于商品市場中的商品,而商品在市場上的交換必然要引起其所有權的轉移,但這種轉移是合法的,因為它是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原則下發(fā)生的,同時也是國家法律允許和保護的。而犯罪市場中的犯罪對象的交換則不然,它既不符合商品交換的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原則,同時也是對國家法律保護的財產(chǎn)所有權關系的侵犯。犯罪人通過犯罪活動侵害國家法律所保護的各種法益和社會關系來實現(xiàn)他們的犯罪目的和使犯罪需求獲得滿足。
犯罪市場中的商品與經(jīng)濟生活中的商品不同,經(jīng)濟生活中的商品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能夠成為各種體現(xiàn)法益和社會正常關系的物質承擔者,而犯罪市場中的商品即犯罪對象雖然也能作為法益和社會關系的物質承擔者,但隨其轉移方式的違法而變?yōu)檫`禁物,即贓物。需方即犯罪人對這種商品的需求只能靠強迫或欺騙等犯罪方式迫使供方即被害人提供。因此,這種交換其價值和效用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這種商品的價值效用只對犯罪人有所表現(xiàn),對社會與被害人則完全是負效用。所以商品的價值規(guī)律作用在強買強賣的犯罪市場中已被扭曲。
故意犯罪是犯罪市場研究的前提,因為故意犯罪者具有明確的追求犯罪的意識,符合犯罪市場主體(需方)自愿的條件,而過失犯罪的犯罪人和被害人都沒有犯意,所以不具備自愿意識,故應排除在外。需求和供給是市場存在的兩個決定條件,同時也是相互作用的兩種力量。由于犯罪市場也是市場,因此犯罪需求和犯罪供給同樣也是犯罪市場存在的兩個決定條件和相互作用的兩種力量。犯罪經(jīng)濟分析理論為了說明犯罪需求與犯罪供給在犯罪市場上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完全競爭的霸王合同式的犯罪市場作為假設,因為這種市場較為準確地體現(xiàn)了犯罪的本質。在這種犯罪市場中,它的主體人數(shù)眾多,客體以侵犯人身權利和財產(chǎn)所有權關系為主,犯罪對象是犯罪被害人的財物或其人身(犯罪被害人既具有犯罪市場中主體的身份,又能成為犯罪侵害的目標和對象,因此在一定的條件下,他們是有雙重身份的人)。犯罪市場在隱蔽中能自由運行,犯罪被害人及其財物是這種市場上的犯罪對象和侵害目標,不存在壟斷。
在犯罪市場中,犯罪需求是犯罪人在特定時間里和某一價格下(這里的價格是指犯罪所付出的代價和風險)對某種犯罪對象追求并且可取得的數(shù)量。而犯罪需求要想得到滿足,犯罪人就必須具有犯罪欲望(犯罪的渴求)和實施犯罪的能力。這兩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能形成有效的犯罪需求。因為,犯罪人只有犯罪需求欲望,沒有犯罪能力,犯罪就無法實施。犯罪需求欲望并不等于犯罪需求,犯罪需求是有效的需求,有效的需求是欲望和能力的統(tǒng)一,二者兼?zhèn)洌袡C結合,才能使犯罪需求變?yōu)閷嶋H的索取行動,因為實施犯罪的能力是使犯罪欲望得到實現(xiàn)的保障。此外,犯罪需求還受犯罪對象供給價格的影響。犯罪對象供給價格除由自身的價值決定外,還與供給者即犯罪被害人對供給物、自身安全等的防護意識、防護能力以及社會安保措施的得力與否、法律保護、懲罰的力度等有關,它們的強弱直接影響犯罪對象價格的高低。所以,在談到犯罪供給者對某種犯罪對象的供給量時,必須說明與該供給量相對應的供給價格。另外,這里所說的犯罪需求量是指犯罪人對犯罪對象相應獲取的基本數(shù)量,實際究竟是多少,還取決于犯罪市場上供需雙方力量決定的均衡價格。
犯罪人對犯罪對象的需求是由犯罪需求量體現(xiàn)的,而犯罪需求量的大小又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除隨機因素外,經(jīng)常有影響作用的因素有:體現(xiàn)該種犯罪對象自身價值的價格、犯罪人實施犯罪的各種花費即成本量、犯罪人的偏好、可替代的犯罪對象的價格以及可轉化為犯罪成本、額外附加量的犯罪被害人的被害防范意識、防范能力、對其財物的安保措施、社會的安全防范協(xié)助、法律保護和對犯罪懲罰的力度等等。
犯罪對象自身價格是犯罪需求量的決定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某種犯罪對象的需求量首先與這種犯罪對象自身價格直接相關。由于犯罪對象自身價格體現(xiàn)犯罪對象自身價值,因此犯罪對象自身價格越高,犯罪需求量也就越大;犯罪對象自身價格越低,犯罪需求量也就越小。
犯罪成本量是影響犯罪需求量的又一個決定因素,犯罪成本量增多時,就會導致犯罪對象市場價格上升,這種上升的價格并不是由于犯罪對象價值變化引起的,而是由于其成本量提高造成的,所以它會引起犯罪需求量的減少和犯罪目標的轉移;相反,犯罪成本量減少時,犯罪需求量就會增加,前述的犯罪被害人對供給物和自身的防范意識的強弱、防護能力的有無和大小、社會安保協(xié)助情況、法律保護和對犯罪懲罰的力度等,都是轉化成犯罪成本量的因素,同時也是轉化為犯罪對象價值以外的附加價格,這種附加價格的變化都會引起犯罪需求量的變化。
犯罪人的偏好是影響不同類型犯罪需求量的決定因素。犯罪人的性格、脾氣、習性、嗜好不同,其犯罪偏好類型也不同,如有的偏好施暴,實施搶劫、殺人犯罪;有的偏好金錢,實施詐騙、拐賣人口等犯罪;有的偏好性犯罪,實施強奸、賣淫嫖娼;有的偏好高技術犯罪,實施黑客行為、電腦犯罪等;有的多種偏好都有,等等。犯罪人的偏好不同,導致犯罪需求量類型的不同和變化,所以,它是決定不同類型犯罪需求量的影響因素。就是說,犯罪人對某種犯罪對象的偏好程度越強,其所需求的犯罪對象的需求量越大;偏好程度越弱,其需求量越小。同時,同一犯罪偏好類型的犯罪人越多,其所偏好的犯罪對象的需求量越高;同一犯罪偏好類型的犯罪人越少,其所偏好的犯罪對象的需求量越低。
可替代的犯罪對象的價格是不同類型犯罪對象需求量的影響因素。由于可替代的犯罪對象與不同類型犯罪對象可以相互替代,因此當某種犯罪對象因附加價格的增加變得昂貴時,犯罪人就會壓縮或轉移對該種犯罪對象的需求,從而使對該種犯罪對象的需求量減少,或者由于犯罪需求的轉移導致某種可替代的犯罪對象的需求量增加。
另外,犯罪預期也是犯罪需求量的一個影響因素。當犯罪人預期其犯罪能夠獲得成功時,就會實施犯罪,犯罪需求量就會隨之增加。反之,當犯罪人預期其犯罪難以獲得成功時,就會停止實施犯罪,犯罪需求量也就會減少。
影響犯罪需求量變化的相關關系是一種函數(shù)關系。這種函數(shù)關系表明了在犯罪市場的交易中,某種犯罪對象的各種可能的犯罪需求量與相互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
犯罪供給同犯罪需求相對應,是犯罪被害人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向犯罪人提供犯罪對象的行為。所謂不情愿的情況包括犯罪被害人防范意識不強、保護能力或保護措施較差和價格的影響而被迫或不自愿地“提供”了一定數(shù)量的犯罪對象。同犯罪需求一樣,作為犯罪供給者的犯罪被害人必須具備供給某種犯罪對象和缺乏犯罪被害防范意識或防范能力兩個條件。如果犯罪被害人沒有供給某種犯罪對象的條件,犯罪即使發(fā)生了,犯罪人的犯罪需求也得不到滿足。如果犯罪被害人對犯罪被害的防范意識很高、防范能力較強、防范措施有力,犯罪得逞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形不成或很少能形成有效的犯罪供給。
決定犯罪對象是否供給和供給量大小的影響因素很多,除了隨機因素外,通常還有體現(xiàn)犯罪對象自身價值的犯罪對象自身價格、犯罪預防的成本、犯罪預防的技術水平以及其他可替代犯罪對象的價格等等。
犯罪對象自身的價格是犯罪需求量(見犯罪需求之分析)和犯罪供給量共同的影響因素,因此它也是分析犯罪供給量的重要因素。
犯罪預防的成本投入也影響犯罪對象的價格,就霸王合同式的犯罪市場模式而言,供方犯罪被害人是以安全最大化為目標的。通常,反映犯罪對象自身價值的價格越高,犯罪被害人越會加強保護,增加防范力度,從而導致犯罪市場上的有效供應量減少;相反,犯罪供給量就會增加??梢?,犯罪預防的成本量對犯罪供給量是有影響的,二者呈反向變化。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犯罪市場(如走私物品買賣、毒品買賣、賣淫嫖娼、買賣人口、行賄受賄等犯罪主體的交易)模式中,情況則相反,犯罪預防成本量投入越多,犯罪對象的價格也就越高,犯罪的供給量就越大;犯罪預防成本投入量越少,犯罪對象的價格越低,犯罪的供給量就越小,二者呈同向變化。
犯罪預防的技術水平高低是對犯罪對象供給量產(chǎn)生影響的另一個因素。通常的情況是,犯罪對象供給量由于受犯罪預防技術水平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其變化的方向是與預防技術水平的高低相反;犯罪預防技術水平高,犯罪供給量就會減少;犯罪預防技術水平低,犯罪供給量就會增多,這說明加強技術預防的重要性。
其他可替代犯罪對象的價格,也是犯罪對象供給量的影響因素。因為在犯罪被害人提供的犯罪對象價格不變或略有變動時,其他可替代的犯罪對象價格上漲和漲幅大于犯罪被害人提供的犯罪對象變動價格,犯罪被害人提供的犯罪對象供給量就會增加。反之,其他可替代的犯罪對象價格下降和降幅小于犯罪被害人提供的犯罪對象變動價格,犯罪被害人提供的犯罪對象的供給量就會減少。這種減少是由于替代犯罪對象價格下降,變得比較“便宜”使犯罪發(fā)生了轉移造成的。
犯罪供給量的預期也是影響犯罪供給量變化的一個因素。當犯罪被害人預感到自己的財物或人身可能成為犯罪人正在尋求的犯罪需求對象時,就會加強防范,從而造成犯罪供給量的減少;如果犯罪被害人沒有預感到自己的財物或人身可能成為犯罪人正在尋求的犯罪需求對象時,他就會放松防范,導致犯罪供給量的增加。
影響犯罪對象供給量變化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一種函數(shù)關系,其中有的因素為自變量,有的因素為因變量。自變量和因變量都是相對的,主要由使用者根據(jù)需要來確定。
犯罪市場的均衡價格是犯罪供需雙方的“成交”價格,也是犯罪市場的實際價格,即犯罪需求價格和犯罪供給價格的大致平均價格。犯罪需求價格是犯罪人想要實施犯罪的價格,犯罪供給價格是犯罪被害人對犯罪對象想要保護防范的價格,二者都是單方面的價格,還未成為犯罪市場上的成交價格。要確定某一犯罪對象在犯罪市場上的成交價格是多少及其供給量,就需要通過供需雙方討價還價來決定。犯罪市場的這種價格就是犯罪對象在流轉中供求雙方自覺或不自覺地達成一致的均衡價格問題。根據(jù)供求法則,當某一犯罪對象的價格上漲時,其犯罪需求量就會減少,犯罪供給量就會變得相對過剩而出現(xiàn)供大于求的現(xiàn)象。反之,犯罪供給量就會減少,犯罪需求量則會增加,出現(xiàn)求大于供即供不應求現(xiàn)象。二者隨著這種價格變化而增減變化,但這種變化達到某一均衡點時,就會自動停止。這樣,就形成了犯罪市場上的均衡價格,即供求雙方兩種相反力量達到了均衡狀態(tài)的價格。
分析犯罪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及影響其價格的相關因素,是為了運用經(jīng)濟學的市場理論調控犯罪行為和犯罪幾率,制定相應的犯罪對策,有效地預防犯罪。同時也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促進社會穩(wěn)定,這是我們研究犯罪市場和對犯罪進行經(jīng)濟分析的目的。
[1](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0.
Economic Analysis on Crimes
SONG Hao-bo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China 100038)
The biggest difference the economic analysis from other studies on crimes lies in that it researches on the offenders’criminal motivations of the maximization of their economic benefits.It employs terms and concepts from economics such as economic person,market,cost,efficiency,profit,marginal utility,exchange and trade,etc.It analyzes the actual crimes and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of criminal activities.In the crime market lies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crimes,with the price as a lever adjusting the two forces.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cost of crimes,on the changes of earnings from crimes w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coming into being of new methods preventing and curbing crimes.
Economic person;Rational person;Crime market;Crime demand;Crime supply
D924.11
A
1008-2433(2012)01-0013-06
2011-11-12
宋浩波(1937—),男,吉林長嶺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犯罪學、犯罪社會學、犯罪經(jīng)濟學與犯罪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