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理解問題是馬克思固有的哲學立場。以此為依據,馬克思真理觀不追求抽象物或觀念,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來理解真理,這一主體性原則突破了傳統(tǒng)理論哲學理解真理時單純追求客體的價值取向,突出了人在真理生成中的作用,而人的價值生成和自由解放正是馬克思真理觀人學向度的內容所在。
【關鍵詞】馬克思真理觀 實踐哲學 實踐真理觀 人學向度
馬克思引領了現代哲學革命,實現了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轉向。立足實踐哲學的立場,馬克思必然要求反對抽象觀念對人的現實生活的統(tǒng)治,要求從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實踐等視角理解問題。對于真理問題的理解亦然。在馬克思看來,傳統(tǒng)哲學以主客對立為前提,以客體性為原則,在社會生活之外樹立一個本體,并以主體理性去追尋這一客體,把對本體的知識把握定義為真理。馬克思明確批判這種對真理的理解,他認為,真理不是對抽象本體的把握,哲學應當回歸現實生活,把握現實生活的真理。馬克思的這種批判使哲學由解釋世界的哲學轉變?yōu)楦淖兪澜绲恼軐W,真理也由認識論真理轉變?yōu)閷嵺`論真理。真理追求的不是單純的客體本質而是實踐基礎上主客體的動態(tài)統(tǒng)一,是對人的實踐活動總體的把握?!罢胬硎菍φ麄€實踐過程的理性自覺和能動把握,是從整體上反映人類總體活動的哲學范疇?!币虼耍鄬τ趥鹘y(tǒng)真理觀強調真理是人以理性去反映對象的抽象本質而言,實踐真理觀所追求的主體性原則凸顯出了人在真理生成中的作用,使真理觀的人文維度得以顯現出來。
馬克思理解真理問題的理論出發(fā)點
傳統(tǒng)哲學基于理論哲學的立場,從抽象的人入手將真理界定為對對象抽象本質的反映或符合,將真理理解成主體對客體的抽象符合,從而使馬克思實踐真理觀的人學向度被遮蔽起來。因此,澄清馬克思理解真理的理論出發(fā)點,是理解馬克思真理觀及其人文向度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馬克思反對傳統(tǒng)哲學“撇開人的實踐,在純粹思維或思想領域中從事哲學研究”,主張“哲學不能脫離人,不能脫離人的實踐活動”。因此,實踐立場,主體性原則貫穿于馬克思理解問題的始終,而從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現實生活、社會歷史出發(fā)來理解真理也成為他反對真理玄談的必然結果。
真理與現實生活。傳統(tǒng)哲學堅持主客二分的原則,將人抽離出現實生活,將真理理解成對本體的抽象靜觀。與此相對,馬克思從現實生活入手,認為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發(fā)生作用。”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哲學是人的哲學,真理是人的真理,而不是抽象本體的真理。
馬克思基于現實生活從兩方面來理解真理,一是針對傳統(tǒng)真理觀追求超驗本體的反映或符合論真理的觀點,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二,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主旨是批判舊世界以建立新世界,而不是如傳統(tǒng)哲學一般遙思本體,以對其的認識和把握為旨歸。
首先,馬克思批判傳統(tǒng)哲學尋求的真理是抽象邏輯“按照自己關于神或人的標準觀念”建立了一些虛假的觀念,并給予這些觀念特殊的地位,由這些觀念“規(guī)定和支配人們的現實生活、物質世界、現實關系”,①進而把對于這些虛假觀念的認識視為真理。基于這種認知,傳統(tǒng)哲學反對現實的時候,也總是先反對這些觀念,如果用邏輯將這些觀念駁倒,則認為他們自己已經反對了現實,認為這樣就可以讓“當前的現實崩潰”。但他們忘記了,現實沒有因為他們對觀念的攻擊而崩潰,而他們也不是自己所認為的敢于反對現實的勇士,他們只是借助于“另外的解釋”來承認現實。因此,傳統(tǒng)哲學都是解釋世界的哲學而不是改變世界的哲學,真理也只是認識論的真理,是虛妄的關于抽象觀念的真理,與現實生活、與人沒有關聯。
其次,馬克思從對現實生活的批判性解讀中來尋求改造世界的真理?!叭祟惖挠^念的生產與人們的物質活動,交往,語言交織在一起?!薄耙庾R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雹趯iT從事著思想生產的哲學家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的結果,而真理是腦力與體力分工后哲學家靜觀的結果,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一定實踐方式的產物。因為哲學家脫離社會實踐,因此追求的真理也超塵出世,脫離社會生活。究其根源,馬克思認為,是社會生活本身的異化狀態(tài)、現實生活的分裂決定了我們對虛幻本體的抽象靜觀。傳統(tǒng)哲學尋求的真理是脫離實踐、脫離現實生活的真理,原因就在于現實生活本身是存在問題的,是現實生活自身的問題造成了哲學追求抽象的觀念真理,因此,要想改變人們的真理觀,就得要變革我們的現實生活,要尋求改造現實生活的真理。
真理與社會實踐。傳統(tǒng)哲學致力于把握脫離現實生活的、永恒不變的真理。而馬克思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放在那里、等著人們去發(fā)現的本體,真理不是一個完成的東西,與之相對,真理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生成的。
首先,離開實踐談真理是不正確的,脫離社會實踐談真理也是不現實的。馬克思揭露了脫離社會實踐的真理的虛幻性。他認為,傳統(tǒng)哲學思維機制的秘密在于通過層層抽象虛擬出一個本體,“從現實的蘋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實這個一般的觀念”,③從而將現實生活虛無化、抽象化,然后用虛構的實體代替現實,用關于本體的真理代替現實生活的真理。本體是虛構的,真理也必然是虛幻的。這些本質都是抽象靜觀的結果,離開實踐去談真理,必然走向這個結局。
其次,馬克思將哲學的眼光從天國拉回到現實,從社會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生成出發(fā)來理解真理?!叭可鐣畋举|上都是實踐的?!弊匀?、社會、人都處在生成過程中,而真理是對實踐生成過程的總體把握,哲學家想要把握的對象不是抽象本體,而是人們的實踐活動本身的運轉過程。自然界在傳統(tǒng)哲學中一直被抽象地理解為是“與人分離的”自然,在此,人“把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他實際上從自身釋放出去的只是這個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④這樣的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當然是虛無。馬克思正由此反對費爾巴哈,認為費爾巴哈缺乏實踐的眼光,“(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雹萃瑫r,對待事物、現實、感性“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雹薅皇钱斪鞴铝㈧o止的已完成的客觀對象來看待。與此相反,在馬克思的實踐視野下,自然界、人、社會都成為實踐活動中生成的東西。自然不是抽象的自然,人不是抽象的人,社會不是抽象的社會,自然界、人、社會都運動起來,處于生成過程中。人創(chuàng)造著自己,生產著社會,生成著自己的本質?!皞€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相一致,也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⑦
馬克思對于人、自然、社會生活的生成性質的理解具體地表達了真理理解視野的變化,轉換了理解真理的視域和空間,為我們理解真理開拓了新的天地。
真理與歷史發(fā)展。既然真理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是社會生活的真理,那么,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來理解真理則是必然的出發(fā)點。
傳統(tǒng)真理論中真理是非歷史和永恒的,我們可以體會到的是這種真理從來與人的現實生活無關,它超越了現實生活,超越了塵世的一切,懸掛在我們感性的生活之外。馬克思深入地思考了這一問題,批判了傳統(tǒng)真理觀中這種非歷史和永恒的觀點。
從馬克思關于水果的比喻分析可以看出,邏輯的推演拋棄了現實事物的豐富多樣的外在形態(tài),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然后將這本質代替了事物,作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因為本質本身是思想的抽象物,它沒有外在的感性表現形態(tài),相對于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具體事物,本質是單一的,不動的,相對穩(wěn)定的。因此,馬克思認為,在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中,本質與邏輯的穩(wěn)定性及帶來的事物發(fā)展的可預測性代替了現實生活中豐富鮮活的經驗和感受,對本質的認識,對本體的認識,就成為了真理。而這種真理是經由抽象脫離了我們的感性的外在存在的,因此是非歷史的。而剝離這種非歷史性的認知的方法,就是將其還原回現實生活之中。真理作為對實踐活動的總體性把握,不可能一次完成,歷史發(fā)展不會停滯,人的創(chuàng)造性當然不會停滯,因此,真理處于生成的過程中。因為實踐活動的歷史性,真理必然是歷史的。
馬克思真理觀的人學向度
基于以上分析,馬克思實踐真理觀與傳統(tǒng)真理觀所關注的對象截然不同,傳統(tǒng)哲學片面關注認識活動中的客體,將客體看成是一次完成的,馬克思則將人、客體、社會等等都看成是實踐中生成的,真理是對人的實踐活動過程的總體把握。簡言之,所謂馬克思真理觀的人學向度,就是指馬克思實踐真理觀所表現出來的,對人的生命存在、價值生成、自由解放等重要問題的關注中所顯現出來的人文關懷。
真理與人的價值生成。人以實踐為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必然包含著人追求自我實現的要求。人來源于自然,具有自然屬性,人又能超越自然,具有更高的追求。實踐活動使得人有可能在與自然界的肯定與否定的雙重關系中完成相互轉化,在轉化中達到一個更高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創(chuàng)造這種更高統(tǒng)一體的過程中,實踐的重要品性即它的價值創(chuàng)生性和規(guī)范性展現了出來。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人的生活,人自己,人的生存環(huán)境,人的對象世界”,同時,人不斷超越自身成為‘新我’,走向自我實現、創(chuàng)(下轉256頁)( 上接217頁)造價值之路。而實踐活動的價值創(chuàng)生活動恰恰標志著追求真理過程中人的自我生成過程。
人的價值創(chuàng)生過程同時也是人成為人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價值就在于把自己創(chuàng)造為真正的人?!瘪R克思將人的發(fā)展分為三階段,人的依賴狀態(tài),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狀態(tài),自由個性狀態(tài),這三種狀態(tài)標志著人的成長過程及人的價值生成過程。通過“從群體主體到個人主體到類主體”,從群體本位到個體本位到類本位,從依賴狀態(tài)到自由自主狀態(tài)這一系列活動,人完成了人自己的生命價值,也預示了類主體人格的形成過程。
人以實踐的方式存在,這就注定了人必然在實踐中不斷生成,以把握實踐總體為使命的哲學也必然追尋真理的生成過程。而人們之所以追求真理,恰恰是因為其中貫注了人的價值追求,貫注了人對自我本質完善的期許。人們追求真理不是為了追求與已無關的客體,而是為了反觀自身,達到人的自我完善或自我生成。因此,人們努力追求真理的過程,也是人們的自我價值生成的過程。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表征的正是人的完善過程,也是人的價值的自我生成的完成過程。
真理與人的自由解放。馬克思實踐真理觀認為,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改變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實踐活動的完成過程也是人的價值生成與人格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的解放的過程,馬克思的哲學因此也可以理解為關于人類自由解放的學說。就此而言,馬克思實踐真理觀包含人的自由解放這個人學內容也是其題中應有之意。
實踐活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社會和個體生命的存在基礎。實踐實現了自然的人化和對象向人的生成。對人、社會、自然來說,它都是重要的生成根據。因此,要“說明世界應當如何或人應當把什么當作終極價值”時,⑧正確的答案是“人的終極價值是人的自由自覺的生產性的生命活動及其全面發(fā)展?!雹徇@種生命活動“是一種自由的勞動與勞動的自由”,也正是這種自由的活動和活動的自由,決定了人不斷自身解放的性質與自由追求的取向。
實踐真理觀內部蘊含的自由解放這一維度也一直體現在馬克思的哲學思考過程之中,它體現在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異化勞動克服道路的選擇、《提綱》中實踐改造世界的觀點的確立以及《形態(tài)》中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動態(tài)分析上。
具體而言,馬克思認為,勞動的異化造成了人的勞動與對象、人與人的勞動本身、人與人的類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異化,因此,人與人的本質相隔離。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把人的本質歸還給人,讓人以人的形象存在。隔離的消除也意味著人的解放和自由。馬克思認為,達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不能靠自發(fā),要由社會革命來完成。
馬克思在隨后的著作《提綱》和《形態(tài)》中提出了關于人類自由解放的具體實現道路問題,這也標志著馬克思在人類解放與自由問題上的探索的完成。馬克思在《手稿》中確認了人的類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提綱》則進一步形成了馬克思實踐的思維方式,這使得人類自由解放的思想更加具有現實性。
在《形態(tài)》和《宣言》中,馬克思進一步把人的實踐活動確證為人的解放的前提,而人的解放也是一場運動,即共產主義的運動,它“是人的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真正復歸”,同時,“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⑩這時的人是自由解放的狀態(tài),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的期許表明了馬克思實踐真理觀的價值指向,因此,人類自由和解放也就自然成為馬克思實踐真理觀的人文內涵之一。
?。ㄗ髡邌挝唬喊壮菐煼秾W院;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2012年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真理觀的人學向度”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年第290號)
注釋
①⑦[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頁,第12頁。
②⑤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6頁,第56頁,第1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1~72頁。
④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9頁,第120頁。
?、啖嵝扉L福:《走向實踐智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