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參與政治成為政治潮流的背景下,“參與、民主”成為政黨政治的主題。隨著民主參與理論的發(fā)展,政黨也在不斷探索動員公民參與政黨活動的途徑。本文探討了外國政黨動員公民政治參與的四種途徑,即政黨綱領、傳媒與網(wǎng)絡、社會團體動員作用以及選舉投票活動,以期對中國執(zhí)政黨的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政黨;公民政治參與;動員
[中圖分類號] D3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2)04-0058-03
政黨作為民主政治的產(chǎn)物,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運行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沒有政黨,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社會凝聚力和有效的社會動員。尤其在民主政治、參與政治成為世界潮流的今天,政黨已成為動員社會公眾進行政治參與、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重要工具。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政黨活動是現(xiàn)代政黨的重要課題和必要選擇。鑒于此本文分析了國外政黨動員公民政治參與以及提升參與廣度和深度的途徑。
一、通過符合國情、適應時代的政黨綱領增強認同感
政黨大都是圍繞政治綱領,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整體。離開了政治綱領,也就失去了一個政黨的本來意義。對于當代政黨來說,提出符合國情、適應時代的政治綱領是政黨動員公民參與的最基本支撐和凝聚社會共識的關鍵,也是贏得政治舞臺執(zhí)政的立足點。正如列寧所言:“任何負有遠大使命的政黨的第一個任務,都是說服大多數(shù)人民,使他們相信這個黨的綱領和策略正確?!盵1]
政黨要獲得認同,必須盡可能贏得最廣泛的社會階層支持,體現(xiàn)其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包容不同階層的思想和訴求。政治綱領就要顯示出一定的吸引力,迎合公眾對個人權利、福利等的關心,最大程度爭取公眾支持。瑞典社民黨“政治綱領”的第九條就明確闡明:實行事故保險、醫(yī)療保險、婦嬰保險和失業(yè)保險;實行養(yǎng)老金制度,對殘疾人、孤兒、寡婦給予撫恤金。[2]2011年,俄羅斯的杜馬選舉中,梅、普二人的爭冕戰(zhàn)就首先從政治綱領上下手。[3]在政治綱領的宣傳過程中,有些政黨會提出一些減稅或者削減公共部門開支以及提高福利的綱領吸引公民的眼球,提升其關注度和支持度。如美國民主黨曾在黨綱中強調(diào)工會權利、公平的勞工制度、福利待遇和教育機會來吸引工人的參與。2010年的英國大選,工黨、保守黨和自民黨也圍繞削減開支、提高福利等各自提出政治綱領。
現(xiàn)代的政黨政治發(fā)展使得政治綱領越發(fā)成為一種工具,一個政黨能提出吸引公眾的綱領,也就容易動員公民參與。動員公民參與作為政黨承擔的一項重要功能也往往體現(xiàn)在政治綱領中,公民關注的不僅僅是政黨向他們宣傳、灌輸?shù)囊庾R形態(tài),還包括政黨的綱領能否滿足他們的參與需要,表達他們的參與意愿。2010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卡梅倫就提出,要“還政于民”,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到下至學校建設、上到議員罷免等方方面面的決策中,以實現(xiàn)一個民治的“大社會”。這一明確實在的參與動員使得保守黨以40%的支持率而贏得大選。
政治綱領的不斷完善證明,政黨的政治綱領作為凝聚社會共識和動員參與的重要途徑,能夠號召公眾,爭取信任、支持與參與,增強公民對其認同,是政黨動員公民參與的立足點和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通過直接、便捷的第四種權力即傳媒與網(wǎng)絡拓寬公民參與的渠道
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各種傳媒方式如電視、報刊、網(wǎng)絡等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自1960年美國第一次開創(chuàng)總統(tǒng)電視辯論以來,被西方國家稱為“第四種權力”的傳媒日益滲透到政治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政黨宣傳政策主張、動員公民參與的重要形式和新技術手段。
如今,公民了解政治、關心政治、表達訴求的途徑比以前更加直接、便捷,這種便捷的“傳媒式”技術也日益在政黨活動中顯現(xiàn)出來,它的大量出現(xiàn)和運用使公民參與政黨活動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治參與的廣度。公民通過傳媒了解政黨的各項信息、行動等公共事項。于是,公共輿論得以形成、政黨政治活動得以知曉、現(xiàn)代選舉活動得以進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媒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西方各政黨開始瞄準這一領域,充分利用其力量最大限度地爭取公民的支持和參與。
傳媒不僅在政黨的政策宣傳和公眾獲取信息等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營造的政治氛圍以及社會輿論環(huán)境對公民支持和參與政黨活動度的高低也有著重要影響。在西方的大多數(shù)國dFUboQhjA0gUnigkDzsKEA==家,政黨的各項活動屢屢搬上新聞頭條,選舉活動更是被搬上熒屏。西方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利用諸如電視、報紙來向公眾傳播政治理念和競選信息等,日益成為政黨宣傳和營造輿論的幫手。美國自肯尼迪開始,歷任總統(tǒng)無不憑借媒介、特別是電視展示自我形象,宣傳大政方針,以至有人戲稱美國總統(tǒng)為“電視總統(tǒng)”。德國社會黨為應對近年來青年人參與消極的情況,利用網(wǎng)絡創(chuàng)新參與方式,專門開辟青年網(wǎng)站,將青年人感興趣的文體、娛樂等節(jié)目與信息同黨的綱領和政策主張結合在一起,不斷向青年人宣傳綱領和主張,從而能最大程度動員青年人積極參與政黨活動并給予支持和建議。[4]
另外,在現(xiàn)代技術發(fā)達的政黨活動中,傳媒也是政治選舉的重要渠道和有利工具,借助傳媒進行的政治參與活動更能產(chǎn)生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傳媒使公民更為便捷地表達對政黨的各項意愿和要求,充分利用傳媒優(yōu)勢的政黨獲勝的幾率很有可能加大。美國、丹麥、意大利、巴西、新加坡等國家政黨紛紛利用這一優(yōu)勢力量爭取公民支持和參與政黨活動,除了利用便捷的網(wǎng)絡以外,還采取電視辯論、放寬對網(wǎng)絡的限制等方式吸引公民表達訴求、動員參與,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美國為例,2008年,奧巴馬利用傳媒優(yōu)勢為其黨內(nèi)初選、復選階段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投票;2010年中期選舉中,22%的網(wǎng)絡用戶通過社群網(wǎng)站如Facebook、MySpace以及Twitter等網(wǎng)絡平臺參與相關競選活動。[5]
傳媒作為新的動員公民參與政黨活動的模式已顯露出其優(yōu)勢,預示著新時代的來臨。這不僅拓寬了公民政治參與政黨活動的渠道,也為其提供了簡便、高效、低廉的途徑,緩解了因公民政治參與訴求過高而無法通過傳統(tǒng)渠道反映的弊端,提升了政黨和公民的溝通度。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對政黨的各項行為給予監(jiān)督制約和反饋,作為一種政治參與渠道和制衡機制,其對公民、對政黨,甚至對整個民主化的進程都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通過聚集訴求、行動有效的社會團體動員公民政治參與
行政生態(tài)學的奠基人里格斯曾認為,社會生態(tài)要素在動員政治參與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他所謂的社會生態(tài)要素包括自然團體和人為團體也即社會團體[6]。如今,社會團體取代傳統(tǒng)的自然團體成為強有力的政治參與方式,成為政治系統(tǒng)與社會公眾之間強有力的“媒介”。法國著名的政治學者托克維爾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論及公民政治參與的實踐和理論上的意義,重視社會團體的重要性,并主張公民通過社會團體表達訴求、積極參與政黨活動。在政治參與上,社團具有廣泛代表個體的利益要求,將個體信息傳遞給政黨,向政黨提出意見建議,監(jiān)督政黨政治行為,維護社會政治穩(wěn)定等功能。
如今西方的社會團體發(fā)展迅猛并日益在政治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政黨未忽視這一渠道,而將其作為動員公民參與的重要途徑。有的政黨為動員社會團體參與政黨活動,逐步改變一黨包攬所有政黨活動的現(xiàn)狀。如法國社會黨在2003年代表大會上提出高度重視社會團體的參與,不再讓社會黨包攬一切,而是讓工會和其他社會團體最大程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參與能力,促使建議和法令能進入政黨議事日程,參與政黨政治活動。[7]還有的政黨通過爭取社會團體選票的方式為其大選提高參與率和投票率,以抗衡其他黨派。在美國,盡管工會成員大都支持民主黨,共和黨一直十分重視工會的作用,以爭取三分之一左右的工會成員選票為目標。針對當前政治參與中青年參與不積極的現(xiàn)狀,有的國家通過發(fā)揮青年社會團體的動員力量改變青年人的政治冷漠狀況。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通過青年團體和各種協(xié)會將青年人納入其政治參與陣營,加強政黨成員與青年的對話,調(diào)動青年參與政黨活動的積極性。[8]
政黨通過動員社會團體力量拓寬參與廣度的例證表明,在當前公民個人力量不足以撼動整個政黨活動的情況下,作為公民個體和政黨中介的社會團體,能夠聚合公民個人訴求傳遞給政黨,進而影響政黨的諸多活動。社會團體在當代西方的政黨政治活動中,通過公民個體的參與和訴求表達,共同作用于政黨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監(jiān)督政黨的作用,促進了政黨各項活動的民主,保證了政局的穩(wěn)定。社團參與的興起和發(fā)展表明,隨著政治理論多元化進程的加深,公民有組織地集體參與政黨政治活動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在某種意義上,相對于單一的個體參與,社會團體參與政黨活動使得政治參與這一課題成為越來越現(xiàn)實的政治民主化的一環(huán);也使得政治參與的形式和內(nèi)容更為擴展和豐富,這種渠道的參與使得社會團體加入政黨的活動更為活躍。
四、通過制度化、有效的選舉投票深化政治參與動員
政黨與市場主體類似,都講求利益最大化。正如美國經(jīng)濟學家唐斯所言:“民主政治中的政治家與經(jīng)濟中追求利潤的企業(yè)家是類似的。為了實現(xiàn)他們的個人目的,他們制定能獲得最多選票的政策,正像企業(yè)家生產(chǎn)能獲得最多利潤的產(chǎn)品一樣?!盵9]他認為,政治市場上的利益最大化就是選票的最大化,即能夠上臺執(zhí)政。因此,如何贏取公眾的選票就成為公民參與政黨活動的最主要部分。[10]鑒于此,選舉不僅是政黨執(zhí)政的第一步,也越來越成為政黨活動的中心任務,是公民政治參與的核心方式。而如何吸引選民的投票也成為政黨們的重要任務。
向公眾演說是吸引公民投票的典型手段和必要途徑。較為熟知的則是美國總統(tǒng)的“樹樁演說”,當大選臨近時,美國各政黨候選人每到一處就發(fā)表演說,向選民宣傳本黨的政治綱領以及執(zhí)政后要做的重大項目;后來就發(fā)展為“站臺演說”,政黨候選人每到一個地方,不出火車站就發(fā)表演說。這樣的演說方式不僅吸引了公民的眼球,提升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責任意識。[11]
除了發(fā)表演說吸引投票、動員公民參與外,政黨的候選人或核心人物往往還會采取親民行動。英國前任首相布萊爾就通過網(wǎng)上做客與民眾溝通以及電視采訪、給報刊寫親筆信等方式樹立親民形象,爭取選民投票。不僅首相如此親民,各大臣、議員也非常重視與選民的溝通。日本自民黨國會議員采取了諸多親民的舉動,包括寄發(fā)賀年片和年中慰問信;展開婦女、兒童的公關活動等[12]。統(tǒng)一俄羅斯黨為樹立親民形象,自2008年起陸續(xù)在全國各地開辦普京“公眾接待站”。與公眾互動,并為來訪者解決住房、看病等問題,同時及時匯總民眾訴求供普京參考。此舉為日后其開展各項政黨活動奠定了公眾參與基礎。最近的俄羅斯杜馬大選,為調(diào)動公眾參與選舉的積極性,有些投票站還組織了文藝演出,還有的為剛滿18歲并首次參加投票的青年選民準備了小禮物。[13]總之,各個政黨為了爭取選票,都采取諸多親民措施,不僅有利于其上臺執(zhí)政的實現(xiàn),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對于當前正處在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期的中國,西方政黨動員公民參與的途徑不無借鑒意義。針對目前我國政黨在動員公民參與方面相對不完善的現(xiàn)狀,在借鑒外國經(jīng)驗的同時,要結合本國國情,通過以下方式拓展公民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政治綱領的涵蓋面和包容性,爭取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最廣泛的公民動員;充分發(fā)揮“第四種權力”的作用,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鼓勵社會組織以合法方式聚集公民利益,爭取公民訴求,加強公民參與;完善我國選舉制度,強化政黨問責意識,拓展政治參與的深度。這些將為我國公民提供更廣泛、更有效和更為制度化的動員。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5.
[2]丁剛.瑞典:通過再分配達到公平[J].同舟共濟,2009(6).
[3]梅普“爭冕戰(zhàn)”各出“撒手锏”[N].文匯報,2011-3-30.
[4]魏偉.外國政黨運用媒體創(chuàng)新黨建的做法及啟示[J].當代世界,2011(2).
[5]洪枚.美國期中選舉時的新媒體應用[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1(8).
[6]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323.
[7]論當代西方利益集團與政黨的關系[EB/OL]
http://www.bangbenw.com/zl/bslt/2010-05/25/content_828496.htm.
[8]霍佳佳.國外政黨與民間組織關系的借鑒與反思[J].當代世界,2011(6).
[9]Anthon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