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信息技術(shù)課堂,有幾個問題是教師需要關(guān)注的。首先,學生對電腦的興趣點與施教內(nèi)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缺乏意愿以及動力去完成教材的要求;其次,師生互動過程中穿插著人機交互,而后者對于專注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更容易使其偏離教學目標,尤其容易迷失在網(wǎng)絡浩瀚的海洋中。新課標要求“上機課時不少于總學時的70%”,因此,僅靠軟件平臺控制學生機的做法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shù)系統(tǒng)及軟件,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在引導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自主權(quán)的范圍要有清晰明確的界定、教導及訓練,學生才能學會自制并承擔自己的責任。本文擬從界線的角度來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與責任感。
● 什么是界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亨利·克勞德博士和約翰·湯森德博士發(fā)現(xiàn),人際關(guān)系中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界線造成的,比如說人際沖突中常見的“這件事怪誰”,而界線則能幫助人們界定對彼此的期望,然后要求對方為自己的那一份負起責任。所謂界線,就是“界定一個人的‘所有權(quán)界線’,它限定了這個人的結(jié)束以及另一個人的開始”。[1]
據(jù)筆者觀察,小學信息課堂的關(guān)系沖突,90%以上都跟界線有關(guān)。我認為,界線理論同樣適用于課堂教學管理,它能讓學生明確“我”的活動空間有多大,“我”的責任是什么,哪些是他人的責任等。事實上,界線能夠幫助學生從外在的關(guān)系和紀律服從中,明確自主權(quán),將責任感內(nèi)化為己有。正如亨利·克勞德博士所說:“如果界線很清楚,孩子就會培養(yǎng)出如下幾個特質(zhì):對自己是誰有清楚的認知;知道自己該負什么責任;有抉擇的能力。”[2]
● 設(shè)定界線的幾個原則
1.一定要寫下來。界線訓練要有可操作性及執(zhí)行力度,通常,我會在學生初觸信息課時就跟他們玩一個界線游戲,即所謂定規(guī)矩,師生可以共同討論制定,從建立習慣開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為主要目標。比如,“上機時要做與練習相關(guān)的操作”——學習自律、“愛護電腦并保持座位處整潔”——學習負責任等。
規(guī)矩不宜過多過細,基本涵蓋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即可,重要的是一定要形成文字,長期有效,清楚可見。這樣,學生就不容易找機會鉆空子、投機取巧;教師也不會根據(jù)自己的心情隨意管教,讓學生無所適從,沒有安全感。
2.給予選擇的自由。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quán),讓學生學習如何作正確的選擇。盡管從良好的愿望出發(fā),教師希望學生能盡可能地少走彎路,但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就是學生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甚至擁有選擇犯錯的權(quán)利,其實很多時候,人是從錯誤中學習并成長的。
同時,尊重學生的選擇權(quán)也是提醒教師自己,不要超越自己和學生之間的界線,這樣就不會在學生犯錯時輕易地進入情緒性的反應里面。當然,學生的選擇權(quán)是有限制的,不能完全放開,這個度要把握得合適,否則,會產(chǎn)生許多問題。
3.為錯誤的選擇買單。每條規(guī)矩都有相應的后果,正向行為會得到贊賞,錯誤的選擇則需付出代價。比如,“上機時要做與練習相關(guān)的操作”——后果:紅牌罰下場,在教室一角靜坐反思, “愛護電腦并保持座位處整潔”——后果:打掃計算機教室。
后果就像柵欄上的刺,學生只有在嘗到被刺扎的滋味后,才愿意從內(nèi)心去重新思考他的選擇,也才能真正地改變。而且,預先知道后果,能夠在學生的內(nèi)心建立安全感,培養(yǎng)自尊意識與負責任的態(tài)度,人所懼怕的就是不可知的后果,有良好的接納與無條件的愛為基礎(chǔ),多數(shù)學生會珍惜手中的選擇權(quán)。每當他們做了錯誤選擇后,雖然有時不情愿去面對,但最終會心服口服地買單。記得有位六年級的學生因為在計算機教室吃口香糖而犯規(guī)。下課后我把他留下,向他表達了接納并就他的選擇表示了遺憾。然后問他:“你是現(xiàn)在去拿工具過來呢?還是下次上課帶工具來打掃呢?”他選擇了下次(這也是多數(shù)學生的選擇)。下一次課,我外出開會不在校,再一周,當我看到他拿著掃把與垃圾鏟排隊時,真的是吃了一驚。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了面對,我表揚了他正視錯誤的勇氣,下課后,和他一起把電腦室打掃干凈。
● 建立界線的基礎(chǔ)
“規(guī)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guān)系上,將會導致反抗。孩子不會對規(guī)矩積極響應,他們只對良好的關(guān)系有所呼應。”[3]一名信息技術(shù)教師,通常每班一周只有一節(jié)課,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呢?
我個人認為,改變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將學生本身與行為分開,是第一步。即教師要接納學生這個“人”,無論他的表現(xiàn)如何,是否優(yōu)秀、是否聽話,從“人”這個角度,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只有這種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才能給學生真正的安全感,才能建立牢固的、良性的師生關(guān)系。
其次,就是表達對他們的接納與認可,可以是一個和善的眼神、微笑,或者摸摸頭、拍拍肩等,其實,小學生遠比我們所了解的更善于感知與傾聽,他們能夠從你的行動上清楚你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下課時,當犯錯的學生被留下,我會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我雖然不贊成他的做法,但這件事不會改變我對他的喜愛。當他們一次次聽到我這樣說后,他們的眼神會變得很不一樣。我不斷地向他們發(fā)出這種對“人”的接納與認可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很尊重他的選擇權(quán)。有時,他們會擔心哪天你收回喜愛,所以也會繼續(xù)以破壞界線的行為來確定自己的揣測,甚至會偷偷觀察我的表情或反應,直到能完全確定這種接納是針對他本人的。這時,那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就開始慢慢地安靜下來,不再那么躁動不安,這種安靜是從心里面發(fā)出來的,不是教師權(quán)力之下的外在表象。
第三,便是在包容、接納、了解他們的感覺、傾聽他們的感受后,堅定地守住界線絕不放松。下面是一個案例:嘉豪和梓建因為上機時玩游戲,課后被留下。
教師:誰先告訴老師,你們在家里使用電腦的時間?(對后面問題起導引作用)
嘉豪:周六有半小時,平時不給。(梓建也差不多,都有限制)
教師:怪不得呢,每周這么點時間真的太少了!(了解他們的感受,承認其真實性)
兩個學生使勁兒點頭,表示認同。
教師:爸爸媽媽為什么只給這么點兒時間玩電腦呢?(引導他們思考問題的原因)
梓建(低下頭);我總是玩游戲,有時忘了寫作業(yè)。(嘉豪沒說話,表情說明原因差不多)
教師:嗯,這的確是個問題,老師也會因為玩游戲忘了時間呢!(包容他們的感受,給予同理心)
兩個學生睜大眼睛看著我,問:真的?
教師(認真地):真的?。ㄋ麄兊谋砬轱@示出,他們已經(jīng)放松了不少)
教師:可是,電腦室的電腦是政府免費提供給你們學習用的,不提供游戲時間,我們怎么樣才能兩邊都兼顧到呢?(教師不用講道理,留出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如何處理這種矛盾)
學生作思想狀。
教師:現(xiàn)在,你們兩個因為上機時玩游戲犯了規(guī),所以要買單,下節(jié)課只能坐一邊看我們上課了,老師多么希望你們可以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啊?。▓允亟缇€,讓學生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一周之后,嘉豪和梓建坐在一旁看著同學們上課,不時地把凳子往電腦桌前靠。他們開始意識到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當然他們還會重復同樣的錯誤,但責任感與自制力的種子已經(jīng)埋在他們心中。對教師來說,接納、認可需要管教來平衡,否則就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
信息技術(shù)課堂不僅僅是通過設(shè)定界線來保證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也是讓學生從中學習自主、自律、負責任并通過師生關(guān)系的互動獲得認可,增強自信。重要的是,這種在人生早期所建立的行為模式,日后將會影響他成年后的生活,讓我們的眼光放得更長遠些,把握教育的最佳時機,培養(yǎng)出能自制、肯負責、富愛心、有技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