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也能使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更省時、省力、有效。尤其在我們農村初中,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進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然而,世間事物皆有利也有弊,多媒體教學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們在充分享受多媒體教學帶來的好處時,也看到其弊端漸漸初露端倪。
1.長久記憶變瞬時。多媒體的演示功能,把傳統(tǒng)的板書全都改成生動美觀的展示,雖然節(jié)約了時間,但那種稍縱即逝的電影式的展示卻埋下了“當堂清楚,課后模糊”的隱患。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讓學生隨著教師的敘述和板書,自然產生一個默默的心理跟隨過程,使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更為準確和牢固。特別是那些重要的知識細節(jié),教師一般都板書出來。板書就是一堂課的小型教案,它既是授課者對教學過程的一個總結,也是學生對當堂課學習后的消化依據。如今有了多媒體,教師基本都是事先準備好課件內容,因而忽略板書,甚至舍棄了板書,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
2.變相“填鴨”再興起。教師將所有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全部預設在課件中,使課件變成了“電子教材”。表面上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事實上,多媒體教學的定義化、程序化的特點,使整個課堂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每篇課文也是由教師分割成若干支離破碎的板塊作定式的學習,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其主體地位受到遏制。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手段的外衣內,進行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之風依然我行我素。例如,在一次《斑羚飛渡》公開教學中,授課教師制作了一個非常精彩的Flash動畫課件,極其逼真地演示了課文中最精彩的畫面,讓所有在場的教師和學生都唏噓不已。但在后來的評課過程中幾位評委卻對這一課的教學并不看好,因為整個課件演示過程就花費了近30分鐘時間,留給學生的活動空間被侵占,這無疑與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理念相違背。
3.“單翼天使”成必然。直觀的形象容易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能幫助其對事物快捷地進行認知。因此,課件制作時選用一些圖片,配合文本進行教學,成了多媒體教學的慣用手段。但直觀的運用,也縮小了展開自由想象的空間。常言道:“看景不如聽景”,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疏影橫斜